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太湖流域河南话方言岛知庄章读音类型
1
作者 赵亚伟 吴健 《现代语文》 2024年第9期13-21,共9页
对环太湖流域的河南话方言岛知庄章读音进行实地调查,包括苏南、皖北、浙北18个县(区、市)。根据调查结果,将其读音类型划分为四种:合一型、开合对立Ⅰ型、昌徐型、开合对立Ⅱ型。合一型分布较少,只有金坛一处,知庄章今读声母合一,均读[... 对环太湖流域的河南话方言岛知庄章读音进行实地调查,包括苏南、皖北、浙北18个县(区、市)。根据调查结果,将其读音类型划分为四种:合一型、开合对立Ⅰ型、昌徐型、开合对立Ⅱ型。合一型分布较少,只有金坛一处,知庄章今读声母合一,均读[ts]组声母。在开合对立Ⅰ型中,知二庄、知三章均读[ts]组声母,知三章(遇山臻合口)读[tɕ]组声母,与源方言河南罗山话一致。在昌徐型中,知二庄读[ts]组声母,知三章、知三章(遇山臻合口)均读[tʂ]组声母,与源方言河南光山话一致。开合对立Ⅱ型是开合对立Ⅰ型与昌徐型发展变异的结果,并深受原住民方言的影响,知二庄、知三章均读[ts]组声母,而知三章(遇山臻合口)正处于演变的中间阶段——舌叶音阶段。移民主要来源是罗山的河南话方言岛,正在经历ts-ts-tɕ→t-ts-tʃ的演变过程;移民主要来源是光山的河南话方言岛,知三章与知二庄合流读舌尖前音,正在经历ts-tʂ-tʂ→ts-ts-tʃ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话 方言岛 知庄章 读音类型 环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太湖流域养殖水产品中氟苯尼考残留现状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聪 宋超 +5 位作者 赵志祥 余丽梅 范立民 裘丽萍 刘颖 陈家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1-875,共5页
氟苯尼考是一种广谱高效抗菌药物,能够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使用,但其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对2016年养殖期内环太湖流域的养殖水产品进行采样,分析其体内氟苯尼考的含量,并依据每日允许摄入量... 氟苯尼考是一种广谱高效抗菌药物,能够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使用,但其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对2016年养殖期内环太湖流域的养殖水产品进行采样,分析其体内氟苯尼考的含量,并依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评估水产品中氟苯尼考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共采集养殖水产品116份,涉及的养殖品种有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研究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的检出率为67.24%,检出值范围为0.131 7~938.825 6μg·kg^(-1)。在养殖期内,养殖水产品氟苯尼考含量变化基本呈低-高-低的趋势,9月份含量最高。由于养殖方式不同,不同养殖品种体内氟苯尼考含量不同,中华绒螯蟹体内氟苯尼考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值为7.84μg·kg^(-1)。成年人通过食用水产品氟苯尼考的摄入量约占ADI的1.83%,健康风险较低,膳食安全性高。研究结果可为合理指导养殖水产品的消费提供一定的依据,为环保部门监管抗生素环境残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养殖水产品 环太湖流域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环太湖流域家族女性文人群体的兴起及特点 被引量:5
3
作者 娄欣星 梅新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121,共11页
明清时期全国出现了众多有女性文人群体出现的文学家族,其中以江南环太湖流域分布最为集中,这与环太湖流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环太湖流域共有35个文学家族出现了女性文人群体,她们以家族为依托,在家族浓... 明清时期全国出现了众多有女性文人群体出现的文学家族,其中以江南环太湖流域分布最为集中,这与环太湖流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环太湖流域共有35个文学家族出现了女性文人群体,她们以家族为依托,在家族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的熏陶之下成长,创作了诸多文学作品,其中以诗、词为主。明清家族女性开始从闺内吟咏走向闺外唱和,与家族外的文人进行交往,扩展了她们文学生活的范围。并在家族内外文人的帮助之下,出版了诸多女性文学作品集,使家族女性文学作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明清环太湖地区家族女性群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对太湖地区整个人文空间的形成,对整个明清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环太湖流域 家族 女性 文人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环太湖流域城镇污水治理规划要点 被引量:2
4
作者 戴逸琼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26-29,共4页
对浙江省环太湖流域的城镇污水治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城镇污水治理规划的基本思路、原则与目标,预测了城镇污水处理的规模与投资,并根据国家与浙江省政府的要求提出了保障措施。
关键词 环太湖流域 城镇污水 治理规划 保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融合度的传统村落分类研究——以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样本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琪 徐小东 王伟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6期93-100,共8页
随着对生产、生态、生活之间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的了解,以及对传统村落重要性认知的不断加深,以牺牲环境、无视生活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步被“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所替代。然而现阶段“三生”之间的磨合与拮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随着对生产、生态、生活之间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的了解,以及对传统村落重要性认知的不断加深,以牺牲环境、无视生活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步被“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所替代。然而现阶段“三生”之间的磨合与拮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禁锢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村落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等特性,为相关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基于此,论文尝试以“三生融合”为导向,构建基于“三生融合度”的传统村落分类模型,旨在为基于分类基础上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策略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并以环太湖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分类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分类模型可将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划分为成熟改善型、拮抗调整型及失衡重构型三类,能有效结合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三生”特征,针对性地总结凝练出保护发展的经验与策略,其分类过程与结果亦可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定位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村落分类 三生融合度 环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太湖流域藻类密度和主要污染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晓峰 周伟杰 +2 位作者 钮伟民 周虹 何恩奇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2-424,共3页
目的研究环太湖流域藻类密度与主要污染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09年7月—2010年6月,对环太湖流域19个监测点的藻类密度、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氮磷比、叶绿素a、硝酸盐氮、总有机碳进行连续监测... 目的研究环太湖流域藻类密度与主要污染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09年7月—2010年6月,对环太湖流域19个监测点的藻类密度、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氮磷比、叶绿素a、硝酸盐氮、总有机碳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污染指标最严重的是总氮和总磷,合格率仅分别为11.7%和39.6%。水体中藻类密度与相关污染指标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藻类密度与水温、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总有机碳呈正相关(P<0.05),与溶解氧、总氮、氮磷比、硝酸盐氮呈负相关(P<0.05),与pH值、氨氮、总磷无相关性(P>0.05)。结论环太湖流域藻类密度与主要污染指标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密度 水污染指标 环太湖流域
原文传递
环太湖流域史前考古的早期尝试
7
作者 郭骥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2022年第1期1-12,共12页
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者在环太湖流域开展考古活动,先后发现了良渚、钱山漾、戚家墩等遗址,并以上海为中心,围绕考古学研究出版论著、翻译译著、开设课程、撰述讲义、组建学会、培养人才,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推动了中国近代考古学... 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者在环太湖流域开展考古活动,先后发现了良渚、钱山漾、戚家墩等遗址,并以上海为中心,围绕考古学研究出版论著、翻译译著、开设课程、撰述讲义、组建学会、培养人才,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推动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考古成果第一次准确无误地向学术界展示了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将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上推至新石器时代.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对环太湖流域的早期考古工作及相关活动加以较为完整的考察,以求客观地呈现这些活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典型特征和影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流域 史前考古 近代考古学
原文传递
太湖软土区基坑事故原因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姜晨光 宋艳萍 +3 位作者 朱烨昕 姜科 何跃平 顾持真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08年第4期237-244,共8页
基坑安全是基坑施工的关键问题,基坑安全的关联因素多种多样,搞清这些关联因素对基坑的影响特征对基坑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环太湖流域(笔者称之为太湖软土区)各类基坑事故的调查分析,初步摸清了太湖软土区基坑安全的关... 基坑安全是基坑施工的关键问题,基坑安全的关联因素多种多样,搞清这些关联因素对基坑的影响特征对基坑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环太湖流域(笔者称之为太湖软土区)各类基坑事故的调查分析,初步摸清了太湖软土区基坑安全的关联因素以及这些关联因素对基坑的影响特点,提出了确保基坑安全的一些关键技术措施,为太湖软土区基坑工程的科学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基础依据,介绍了环太湖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层结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特征和岩溶特征等基本背景资料,给出了工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基坑 事故 调查 分析 环太湖流域 软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境中的东南地区——明代“东南”的多重含义
9
作者 李梦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70-76,共7页
明代东南地区被称为“国家根本之地”,作为海防之地、赋税仰仗区和留都所在地备受关注。细读文献,“东南”一词多出现在明中后期的史料中,既有偏重东南地区的指向,又有东南人等偏向政治文化的意涵。就地区而言,“东南”包括南直隶、浙... 明代东南地区被称为“国家根本之地”,作为海防之地、赋税仰仗区和留都所在地备受关注。细读文献,“东南”一词多出现在明中后期的史料中,既有偏重东南地区的指向,又有东南人等偏向政治文化的意涵。就地区而言,“东南”包括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西5省,但在不同语境下存在差异。在经济语境下,“东南”乃国家经济仰给区,却因灾患导致民力衰竭,在此其主体是南直隶东南和浙江北部诸府;在军事语境下,倭寇频繁入侵东南地区,此时“东南”指浙直闽广沿海区域。明中后期“东南”的频繁出现和差异性的书写,主要与都城北迁,以及东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地位有关。历史研究需立足于当时当地,对明人观念中“东南”概念的分析是探讨沿海倭患和商贸等问题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东南地区 环太湖流域 沿海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中中蜂+枇杷生态循环特色产业增效显著
10
作者 柯亚露 《中国蜂业》 2022年第11期11-13,共3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环太湖流域农耕生态循环系统绵延千年。吴地农户的传统智慧,从冬季中蜂枇杷授粉、春夏茶果间种、秋季繁蜂强群,四季更迭。农户在“蜂农、茶农、果农、牧民”多重身份下转换自如,生产枇杷...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环太湖流域农耕生态循环系统绵延千年。吴地农户的传统智慧,从冬季中蜂枇杷授粉、春夏茶果间种、秋季繁蜂强群,四季更迭。农户在“蜂农、茶农、果农、牧民”多重身份下转换自如,生产枇杷、枇杷蜜、碧螺春茶、白切羊肉等优质地产农产品,形成并发展“中蜂+枇杷”生态循环及特色产业,实施农业农村部蜂业质量提升行动,践行“两山”理论,绘出新时代最美“太湖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产业 苏州市吴中区 环太湖流域 生态循 中蜂 质量提升 枇杷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梅里遗址博物馆
11
作者 陈旸(摄影) +30 位作者 刘剑 吴嘉宝 张男 张晓远 陈笑鹏 吕文杰 干露 于雅琪 冯琦 郭静瑞 欧仁伟 黄舒婷 汤燚 唐小辉 侍政 赵征 张慧杰 庞志泉 田涓入 张汝波 余滋斌 安秋香 马浩然 王建伟 周英俊 杨禾珣 高春 王黎 严奔驰 徐锦慧(图) 李超 《建筑实践》 2024年第6期56-63,共8页
大运河肇始,梅里遗址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一处重要的商周遗址。遗址依傍的伯读河,据传说为吴地始祖泰伯(周祖古工宣父之子)带领族人所开凿,是江南地区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凿的第一条人工河流。梅里遗址的发掘可以证明运河的开凿时间... 大运河肇始,梅里遗址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一处重要的商周遗址。遗址依傍的伯读河,据传说为吴地始祖泰伯(周祖古工宣父之子)带领族人所开凿,是江南地区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凿的第一条人工河流。梅里遗址的发掘可以证明运河的开凿时间不早于马桥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历史 遗址博物馆 开凿时间 环太湖流域 大运河 吴地 商周遗址 梅里
原文传递
台州学院5项课题获得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
12
《台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30-30,共1页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名单日前公布,台州学院5项课题获得立项。其中,教育学院卢尚建主持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教师能力建设研究》为规划基金项目;其余4项为青年基金项目,分别是人文学院娄欣星主持的《清代环...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名单日前公布,台州学院5项课题获得立项。其中,教育学院卢尚建主持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教师能力建设研究》为规划基金项目;其余4项为青年基金项目,分别是人文学院娄欣星主持的《清代环太湖流域才女结社研究》、人文学院张亚东主持的《先秦释义学研究》、教育学院谢劲主持的《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质健康型人居环境体系的构建研究》和教务处张英杰主持的《情报学视域下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院 项目立项 教育部 人文 台州 基金项目 环太湖流域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三
13
作者 柳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3期5-6,共2页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实证中华5 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1936年12月,施昕更先生在其家乡杭县良渚镇的发掘,拉开了良渚遗址考古研究的序幕。80多年来,大量考古学物证充分证实:良渚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区域性早期国家,是...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实证中华5 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1936年12月,施昕更先生在其家乡杭县良渚镇的发掘,拉开了良渚遗址考古研究的序幕。80多年来,大量考古学物证充分证实:良渚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区域性早期国家,是迄今发现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国家形态和东亚地区最早的文明遗迹,代表中国5 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明 施昕更 良渚遗址 考古研究 环太湖流域 考古学 长江下游 文化瑰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招齐抓”力促水产养殖健康发展
14
作者 张建军 涂俊明 聂建平 《黑龙江水产》 2013年第2期45-45,共1页
(本刊记者:张建军\通讯员:涂俊明聂建平)报道:苏南水乡腹地的溧阳市上黄镇,48平方公里,大半个镇区紧挨着长荡湖,是环太湖流域的圩区乡镇。水产养殖与水产品生产供应是这里农民发家致富的传统项目,也是占全镇农业经济大头的特... (本刊记者:张建军\通讯员:涂俊明聂建平)报道:苏南水乡腹地的溧阳市上黄镇,48平方公里,大半个镇区紧挨着长荡湖,是环太湖流域的圩区乡镇。水产养殖与水产品生产供应是这里农民发家致富的传统项目,也是占全镇农业经济大头的特色产业。近年来,上黄镇已经形成苏南特色水产品研发、生产、供给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健康 生产供应 环太湖流域 特色产业 农业经济 产品研发 溧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招齐抓”力促养殖
15
作者 涂俊明 聂建平 《渔业致富指南》 2013年第6期5-6,共2页
苏南水乡腹地的溧阳市上黄镇,48平方公里,大半个镇区紧挨着长荡湖,是环太湖流域的圩区乡镇。水产养殖与水产品生产供应是这里农民发家致富的传统项日,也是占全镇农业经济大头的特色产业,近年来.上黄镇已经形成苏南特色水产品研发... 苏南水乡腹地的溧阳市上黄镇,48平方公里,大半个镇区紧挨着长荡湖,是环太湖流域的圩区乡镇。水产养殖与水产品生产供应是这里农民发家致富的传统项日,也是占全镇农业经济大头的特色产业,近年来.上黄镇已经形成苏南特色水产品研发、生产、供给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生产供应 环太湖流域 特色产业 农业经济 产品研发 溧阳市 长荡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渚,放射着中华文明的曙光
16
作者 韩峰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第11期43-46,共4页
一自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良就依喂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身旁,经历了那么多朝代,一直默默无闻,直至神秘地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仿佛一位高人,不露声色地隐居在青山绿水间。直到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自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良就依喂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身旁,经历了那么多朝代,一直默默无闻,直至神秘地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仿佛一位高人,不露声色地隐居在青山绿水间。直到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才如一声春雷,惊动了中国乃至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流域 良渚 中华文明 一声春雷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你们在看网红,他们在看吴中古村落
17
作者 亦安冉 《现代苏州》 2019年第13期72-77,共6页
你们都在刷网红,中外大咖们却在看吴中的古村落。6月,一群古建保护的中外大咖们来到吴中,探访了吴中东西山的古村落,青山绿水,古村古建,让大咖们赞叹不已。"前情回顾"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 你们都在刷网红,中外大咖们却在看吴中的古村落。6月,一群古建保护的中外大咖们来到吴中,探访了吴中东西山的古村落,青山绿水,古村古建,让大咖们赞叹不已。"前情回顾"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苏州中心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举办的2019"亚太地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高级人才研修班--建成遗产的保护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环太湖流域的历史园林与乡村振兴",来自德国、意大利、伊朗、印度等国,以及中国北京、上海、浙江、江西、云南、香港等省市及地区的40余位古建筑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在太湖畔的东西山开展了5天的研修实战,学员们以西山为主,先后考察了东村古村,堂里古村,明月湾古村和东西蔡古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环太湖流域 古建筑保护 修复技术 亚太地区 世界遗产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Effects on Water Environment and Its Optimization in Heavily Polluted Area in Taihu Lake Basin, China 被引量:7
18
作者 ZHAO Haixia YOU Bensheng +2 位作者 DUAN Xuejun Stewart BECKY JIANG Xiaow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203-215,共13页
The deteriorating water quality in the Taihu Lake Basin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or many years, and is correlated with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pollutant discharge such as agricultural fertilizer... The deteriorating water quality in the Taihu Lake Basin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or many years, and is correlated with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pollutant discharge such as agricultural fertilizers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In this study, several factors were selected for evaluating and regionalizing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by ArcG1S spatial analysis, including geomor- 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water quality goals, water body accessibility, water-dilution channels, and current water quality. Then, the spa- tial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was adjusted through overlay analysis, based on the balance between industrial space and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in contrast,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clustering is distributes along Taihu Lake, Gehu Lake and urban districts. The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space focuses on optimizing key protected areas of the Taihu Lake Basin, and the shores of Gehu Lake, optimally adjusting the second protected areas of the Taihu Lake Basin, and generally adjusting the urban areas of Changzhou and Wuxi cities.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pace focuses on optimizing the downtowns of Changzhou and Wuxi cities, optimally adjusting key protected areas and second protected areas of the Taihu Lake Basin, and generally adjusting the south and southwest of Gehu Lake. Lastly, some schemes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layouts and policies for the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reflecting a correl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the water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patial optimization heavily polluted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落变迁和统一信仰的形成:从崧泽到良渚 被引量:14
19
作者 方向明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公元前4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由马家浜文化进入到崧泽文化,环太湖周边水系承载了聚落群形成和发展的重任。崧泽文化晚期,集群发生了大规模移动,鉴于木材、石材、玉材等资源优势,最终选定良渚遗址群所在地作为发展基地。良渚文化时期... 公元前4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由马家浜文化进入到崧泽文化,环太湖周边水系承载了聚落群形成和发展的重任。崧泽文化晚期,集群发生了大规模移动,鉴于木材、石材、玉材等资源优势,最终选定良渚遗址群所在地作为发展基地。良渚文化时期玉文化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体现在聚落等级和聚落规模、墓主身份和地位等方面,其形成过程也就是琮、璧、钺和神人兽面像的形成过程。崧泽文化时期祭器和礼器的形式丰富多样,而良渚文化时期琢玉工艺则形成了固定和僵化的格式,作为身份地位的标识和神秘主义的表达,这些变化预示着社会变革的来临。随着资源的枯竭、艺术创造力的消怠甚至迷失以及外部因素的冲击,良渚文化降下了帷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 聚落变迁 统一信仰 环太湖流域 玉文化 琢玉工艺 斧钺 神人兽面像
原文传递
良渚古城:“中华第一城”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斌 马黎 《中国民族》 2021年第5期63-66,共4页
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南部,距杭州市区西北20公里,跨越良渚、瓶窑两镇,是一处人口稠密的山间平原。5000多年前,人们选择这个河湖遍布、山林环绕的地方,建立了一个王国--良渚。良渚,美丽的小洲,山环水环,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安全的地理... 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南部,距杭州市区西北20公里,跨越良渚、瓶窑两镇,是一处人口稠密的山间平原。5000多年前,人们选择这个河湖遍布、山林环绕的地方,建立了一个王国--良渚。良渚,美丽的小洲,山环水环,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安全的地理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单元 环太湖流域 杭州市区 人口稠密 良渚古城 山间平原 长江下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