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厦门城市居民有序环境抗争的各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林本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83,共7页
自PX事件以来,厦门市民的环境抗争就一直为全国瞩目。本文藉由厦门大学社会学系2006年进行的"厦门市居民职业状况调查"的数据,从厦门市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满意度以及基于满意度而采取的相应环境抗争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试... 自PX事件以来,厦门市民的环境抗争就一直为全国瞩目。本文藉由厦门大学社会学系2006年进行的"厦门市居民职业状况调查"的数据,从厦门市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满意度以及基于满意度而采取的相应环境抗争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试图解释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公民个人在人居环境受损时采取何种环境抗争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满意度 有序环境抗争 无序环境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运用与环境抗争的政治机会:以反核事件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曾繁旭 戴佳 王宇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26,共11页
政治机会是决定一场环境抗争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民众反核事件为例,探究我国环境抗争中媒体与政治机会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另类媒体上,行动者们借助新技术搭建网络,将"有影响力的盟友"纳入其中。在传统媒体平台上,议... 政治机会是决定一场环境抗争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民众反核事件为例,探究我国环境抗争中媒体与政治机会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另类媒体上,行动者们借助新技术搭建网络,将"有影响力的盟友"纳入其中。在传统媒体平台上,议题受到的大规模报道和争议放大了精英之间不稳定的同盟关系,为反对行动营造了明确的政治机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拓展了的媒介生态体系"协同发挥作用,并通过"媒体循环"进一步推动政治机会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政治机会 另类媒体 传统媒体 反核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抗争中的怨恨心理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涛 王兰平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52,共10页
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底层怨恨心理亟待加强研究。怨恨心理包括心理受虐维度、言语表现维度,并最终呈现为行动维度。路易岛的环境抗争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导致经济损失是怨恨心理产生的起点,基层政府的不当行为导致怨恨对象由肇事企业扩展到... 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底层怨恨心理亟待加强研究。怨恨心理包括心理受虐维度、言语表现维度,并最终呈现为行动维度。路易岛的环境抗争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导致经济损失是怨恨心理产生的起点,基层政府的不当行为导致怨恨对象由肇事企业扩展到了基层政府,而相对剥夺感和法院不受理导致怨恨心理得以再生产,并不断扩散。怨恨心理存在特定的演化逻辑与再生机制,包括由"怨"到"恨",由个体到群体,由分散到聚集,由原生到次生。怨恨心理既导致了显性的社会后果,也存在潜在的体制外行为。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底层的怨恨心理,其关键在于正面回应底层的利益诉求,防止"群体性怨恨"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底层群体 社会心态 怨恨心理 泄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赋权与环境抗争 被引量:30
4
作者 王全权 陈相雨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107,238-239,共7页
近年来,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行动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崛起,使环境抗争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向。但是,网络媒体有着自身的运作规律,随着抗争客体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再造,以及网络媒体自身局限性的不断显现,草根民众的网络... 近年来,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行动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崛起,使环境抗争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向。但是,网络媒体有着自身的运作规律,随着抗争客体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再造,以及网络媒体自身局限性的不断显现,草根民众的网络优势逐渐丧失,尤其在"网络幻象"破灭之后,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将会产生诸多负效应。有鉴于此,各级政府除了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之外,还更应看到表象背后的利益表达及草根民众的无奈选择。而合理有效的治理之道,在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吸引公众参与环境政策生产,以环境正义为基本准则,构建正规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赋权 环境非正义 环境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势”与“控势”:环境抗争中农村精英的辩证法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涛 李素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2-128,共7页
农村精英的资源动员能力及其人生经历促使其成为环境抗争的领导者,而环境抗争走向依赖于他们的"造势"与"控势"能力。农村精英通过问题化、促进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和借助时势等"造势"策略,扩大了事件的社会... 农村精英的资源动员能力及其人生经历促使其成为环境抗争的领导者,而环境抗争走向依赖于他们的"造势"与"控势"能力。农村精英通过问题化、促进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和借助时势等"造势"策略,扩大了事件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为防止体制外行为和政治风险,他们通过弱组织化、理性化和踩线而不越线等策略进行"控势"。因此,农村精英在环境抗争中扮演着社会减震器作用。政府部门需要认识到农村精英在环境抗争中的正功能,并主动与其建立对话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利益受损者的环境维权机制,也可从根本上维系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势 控势 海洋溢油 环境抗争 农村精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抗争中底层群体的社会心理——基于蓬莱19-3溢油事件的案例阐释与拓展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涛 杨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12,171,共11页
学术界在环境抗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底层群体社会心理的深入考察非常有限。路易岛渔民环境抗争的研究表明,底层群体的抗争心理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从抗争历程上看,底层群体经历了"寻求公正→心理失衡→弱势... 学术界在环境抗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底层群体社会心理的深入考察非常有限。路易岛渔民环境抗争的研究表明,底层群体的抗争心理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从抗争历程上看,底层群体经历了"寻求公正→心理失衡→弱势认同→正名"四个阶段的变化;面对基层政府,底层群体存在着依赖、畏惧、怨恨和理解等心理类型;从抗争策略选择上看,则存在着"闹大"与"打擦边球"等心理类型。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心理的复杂化在底层环境抗争中已经成为常态。利益分化背景下抗争资源的缺乏和惩罚性措施的存在,是导致环境抗争心理复杂化的深层次原因。政府部门既需要对环境抗争中的社会心理加强研究,更需要建立健全依法维权的环境纠纷化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底层群体 社会心理 相对剥夺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武器抗争”与“差序政府信任”的解构——以H村机场噪音环境抗争为个案 被引量:8
7
作者 沈毅 刘俊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20,共12页
文章以H村村民针对机场噪音的环境抗争事件作为切入点,揭示了某种高频度、低烈度、缠访型的"韧武器抗争"的生成机制,及其长期拖延而可能造成的系统性信任问题。在一般的基层维权抗争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普通民众中往往存在着... 文章以H村村民针对机场噪音的环境抗争事件作为切入点,揭示了某种高频度、低烈度、缠访型的"韧武器抗争"的生成机制,及其长期拖延而可能造成的系统性信任问题。在一般的基层维权抗争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普通民众中往往存在着对高层政府信任度较高,而对基层政府信任度较低的"差序政府信任"特点。但当抗争对象涉及诸如大中型国有企事业等体制内单位时,高层政府往往对其有着更为直接的产权归属或责任连带,其结果是问题诉求一旦得不到有效解决,常常使民众特别是底层民众陷入针对体制内单位及较高层级政府或部门的长期性"韧武器抗争"之中,最终不仅导致相关民众原有高强低弱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的解体,而且可能会引发其对于整体系统的"体制性信任"的缺失,即对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各级政府、专家系统等体制内单位的整体不信任。只有有效解决了长期性"韧武器抗争"得以形成的社会结构动因,才能有效建构各级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较为均衡的良性信任关联,进而最终保证基层社会的根本稳定与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武器抗争 环境抗争 差序政府信任 体制性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环境抗争与政府治理 被引量:7
8
作者 卢春天 齐晓亮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随着农民维权意识、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从"沉默的大多数"渐渐觉醒,其环境抗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白热化"阶段。然而,农民的自身缺陷与政府治理问题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农民通常选择体制外抗争或体制边... 随着农民维权意识、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从"沉默的大多数"渐渐觉醒,其环境抗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白热化"阶段。然而,农民的自身缺陷与政府治理问题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农民通常选择体制外抗争或体制边缘抗争方式,这进一步加剧了暴力冲突或群体性事件的恶化。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一些制度化的方法将环境保护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提高农民的自组织化程度,以期达到政府、企业与农民的力量均衡,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治理能力,确保政府环境治理的法治导向、民意导向和绩效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环境抗争 集体行动困境 利益联盟 信任危机 环境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以邻避运动为例 被引量:263
9
作者 曾繁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基于对一组邻避运动案例的实证研究,分析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出现在不同邻避运动之间,它们在运动剧目、运动框架、组织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在中国语境下的运动扩散中,传统媒体作为运动模式的... 基于对一组邻避运动案例的实证研究,分析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出现在不同邻避运动之间,它们在运动剧目、运动框架、组织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在中国语境下的运动扩散中,传统媒体作为运动模式的讲述者、互动平台的搭建者以及话语提供者的角色,自觉介入运动扩散的过程当中,而不仅仅是报道运动信息。这与西方一直强调的中立客观的媒体属性存在巨大差异,从而丰富了现有的中国环境抗争、环境传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扩散效应 环境传播 邻避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情理抗争:农民抗争行为的乡土性——基于苏北若干村庄农民环境抗争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57
10
作者 罗亚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3,共8页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情理框架内。具体表现为:环境纠纷发生后,依据习惯性的情理采取抗争行为,对相关法律几无了解,并具有寻求调解的偏好。在抗争的初始阶段,目标往往是要求污染企业与村民互不妨害、和睦相处,而不是驱赶污染企业。纠纷激化后,依情理采取破坏工厂、肢体冲突等抗争行为,没有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少数村庄的村民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抗争,诉讼的内在依据往往是经验中的情理而不是相关法律规定。村民依情理抗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行为惯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抗争 情理 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变式反向运动:社会转型期农民环境抗争的社会学阐释——Q村个案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新宇 许佳君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39-44,91,共6页
分析社会转型期草根农民的环境抗争动因,讨论草根群体、环保NGO、媒体、中央政府等应对污染所兴起的环境保护"反向运动",探讨了中国农民环境抗争的本土经验。研究发现,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企... 分析社会转型期草根农民的环境抗争动因,讨论草根群体、环保NGO、媒体、中央政府等应对污染所兴起的环境保护"反向运动",探讨了中国农民环境抗争的本土经验。研究发现,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企业的理性困惑所造成的"政经一体化"引发了农民的环境抗争;农民环境抗争的胜利与"反向运动"主体间的互动密切相关;与西方大规模环境运动不同,城郊村落农民环境抗争在依法抗争、理性维权、依势抗争等抗争类型间根据情境切换,呈现出权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政经一体化 权变式反向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草根行动者污名化的生成机制与放大效应--以农村环境抗争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金俊 王文娟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74,共8页
本文以农村环境抗争为例,基于从"结构—权力"到"社会转型"的研究范式转换,建构了从识别"危险分子"、贴标签、形成负面印象、草根行动者信任危机、政治与道德审判等五个步骤的农村青年草根行动者污名化生... 本文以农村环境抗争为例,基于从"结构—权力"到"社会转型"的研究范式转换,建构了从识别"危险分子"、贴标签、形成负面印象、草根行动者信任危机、政治与道德审判等五个步骤的农村青年草根行动者污名化生成机制,分析了他们污名化的放大效应,提出了深化污名研究的若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草根行动者 农村环境抗争 污名化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环境抗争:一项文献研究 被引量:37
13
作者 陈涛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33-43,90,共11页
环境抗争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社会问题,并对社会结构产生着深刻影响。学术界有关环境抗争的研究议题,包括抗争困境论、政治机会结构论、文化与心理论、网络与策略论以及性别差异论等5个维度。虽然环境抗争研究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增加态势,... 环境抗争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社会问题,并对社会结构产生着深刻影响。学术界有关环境抗争的研究议题,包括抗争困境论、政治机会结构论、文化与心理论、网络与策略论以及性别差异论等5个维度。虽然环境抗争研究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增加态势,但与当前的污染事件及其引发的抗争频率和态势相比,仍然不匹配。中国的环境抗争研究需要在4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加强经验研究基础上的理论研究,二是对海洋污染事件中环境抗争的特殊性加强研究,三是加强环境抗争的比较研究,四是加强追踪研究,探索环境抗争的倒逼机制。鉴于涉及问题的深层次性,环境抗争研究需要由"多学科"向"跨学科"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文献研究 环境意识 网络社会 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环境抗争研究述评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金俊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23-231,289,共9页
环境抗争是环境社会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国外的研究中,环境公正视角的研究重点考量了环境抗争的成功因素,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的研究把公民社会的成熟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标识来考察环境抗争的约制因素,社会文化视角下的研究也取得... 环境抗争是环境社会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国外的研究中,环境公正视角的研究重点考量了环境抗争的成功因素,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的研究把公民社会的成熟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标识来考察环境抗争的约制因素,社会文化视角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不过,国外的研究仍有一些缺憾,这些提醒我们在开展国内环境抗争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某些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 环境抗争 环境公正 国家与社会关系 社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环境抗争事件与地方政府治理危机 被引量:36
15
作者 任丙强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102,共5页
地方政府的治理困境是导致农民群体抗争呈现出暴力特征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的治理困境表现在:利益结构的失衡、政府能力危机和信任危机;地方政府因各种利益问题而忽视、拖延和压制农民的环境诉求;地方政府在整合不同利益群体、保持政... 地方政府的治理困境是导致农民群体抗争呈现出暴力特征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的治理困境表现在:利益结构的失衡、政府能力危机和信任危机;地方政府因各种利益问题而忽视、拖延和压制农民的环境诉求;地方政府在整合不同利益群体、保持政府中立性、管制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弱化;农民的政府信任程度也在下降。这三个因素是农民环境抗争事件不断升级,呈现高冲突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环境抗争 社会冲突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工业污染中的环境抗争——东井村个案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罗亚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1-97,共7页
民众是否对周围的工业污染进行抗争、其策略如何,是污染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调查,以苏北东井村村民驱赶污染工厂的抗争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村民先以拆烟筒、砸门窗、堵水道等破坏工厂的方式与污染企业斗争,结果被羁... 民众是否对周围的工业污染进行抗争、其策略如何,是污染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调查,以苏北东井村村民驱赶污染工厂的抗争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村民先以拆烟筒、砸门窗、堵水道等破坏工厂的方式与污染企业斗争,结果被羁押;在精英的带领下,村民连续四年向环保部门反映问题,继而试图通过媒体解决问题,均无结果;无奈之下村民起诉县环保局不作为,起诉化工厂要求民事赔偿至市中院、省高院,均未胜诉。虽然村民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污染企业的迁移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与当前中国的政绩考核机制、职能部门缺乏独立性及滞后的法律制度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环境危害 环境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公众环境抗争及政府应对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壮珍 史海霞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1,共4页
近几年,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环境风险日益增加,我国已被雾霾、沙尘暴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由此产生的公众环境抗争事件频发。而伴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公众借助这一平台进行环境抗争已成为一种新趋势,给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 近几年,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环境风险日益增加,我国已被雾霾、沙尘暴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由此产生的公众环境抗争事件频发。而伴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公众借助这一平台进行环境抗争已成为一种新趋势,给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面对新媒体时代公众的环境抗争,政府不应再视新媒体与公众的环境参与为洪水猛兽,而应该与时俱进,转危为机,善于利用新媒体,培养新的回应意识,正视公众理性不信任的积极功效,在修正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环境抗争 政府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 被引量:77
18
作者 景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5-14,共10页
环境抗争指环境或生态问题引发的维权行为,是与社会正义问题紧密关联的集体行为。在我国,环境抗争的行动者往往是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的受害者。我国学者对环境抗争的分析常常落入一个实用理性的陷阱,即将分析焦点局限在索求经济或健康... 环境抗争指环境或生态问题引发的维权行为,是与社会正义问题紧密关联的集体行为。在我国,环境抗争的行动者往往是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的受害者。我国学者对环境抗争的分析常常落入一个实用理性的陷阱,即将分析焦点局限在索求经济或健康赔偿问题的表层,对环境抗争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不能做出深刻的解析。笔者使用"生态认知革命"及"生态文化自觉"两个理念,对我国西北地区一个村庄的环境抗争之原因、过程、结果予以描述和分析。特别指出,社会科学研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文化在环境抗争中的特殊意义及地方性文化与我国农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生态认知革命 生态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企合谋、草根动员与环境抗争——以冀南L镇D村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瑞波 叶娟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5-151,共7页
环境治理缘何引发环境抗争?以环境问题为基础的"侵权-抗争"的分析框架无法囊括"治理-抗争"的现实问题。"政企合谋-草根动员"的分析框架成为解读环境抗争事件的新尝试。研究发现,政企合谋的目标是降低环... 环境治理缘何引发环境抗争?以环境问题为基础的"侵权-抗争"的分析框架无法囊括"治理-抗争"的现实问题。"政企合谋-草根动员"的分析框架成为解读环境抗争事件的新尝试。研究发现,政企合谋的目标是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其形式是塑造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庇护关系,结果则是环境治理的失效,引发环境抗争;草根动员的目标是突破相对剥夺感得到公平对待,其形式体现为基于政策性依据的抗争性话语与关系网络建构,结果则是各利益主体的强势地位和弱势地位发生置换,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得以重塑。避免环境抗争事件的发生还是要归结于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由此,政府和企业应分别承担起环境治理的公共责任与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企合谋 草根动员 环境抗争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机会结构变迁与农村集体行动的生成——基于环境抗争的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童志锋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5,共5页
政治机会结构作为西方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的重要理论,对研究中国农民的环境集体行动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需要进行系统清理。基于中国经验,我们认为,"依法治国"话语的强化、媒体的逐渐开放、分化的行... 政治机会结构作为西方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的重要理论,对研究中国农民的环境集体行动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需要进行系统清理。基于中国经验,我们认为,"依法治国"话语的强化、媒体的逐渐开放、分化的行政体系是诱发中国农村的集体抗争行动的重要因素。"法治"话语的不断强化为农民的"依法抗争"提供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媒体的逐步开放,促发了信息的自由流通,为抗争者提供了更多的可动员资源以及机会;由于分化的行政体系会降低农民抗争的风险性,促发农民的持续抗争,并为抗争精英的关系运作提供可能的机会,也会为农民集体抗争创造一定的机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机会结构 农民 集体行动 环境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