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牡蛎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1
作者 李寅 鲁林基 +4 位作者 杨奔 李鹏飞 徐成勋 李琪 刘士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10)—(0.59±0.13)和(0.30±0.08)—(0.59±0.13),为中高等遗传力,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25±0.06)—(0.41±0.11),为中低等遗传力。不同日龄的壳高和壳长遗传相关(0.429—0.828)均大于表型相关(0.192—0.611),除180日龄时,遗传和表型相关为低度正相关,其余各阶段均为中高度正相关;生长与存活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38—0.380)和(–0.073—0.512),表现为中低度相关性。研究中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4—0.68)和(0.32—0.50),均小于0.7,表明乳山和荣成海区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状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因此对长牡蛎弧菌抗性进行选育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制定不同的育种方案。研究为长牡蛎抗弧菌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选育 长牡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百粒重QTL的上位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亚男 仕相林 +5 位作者 蒋洪蔚 孙殿军 辛大伟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8-603,共6页
基于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完备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百粒重QTL进行定位,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结果定位了16个与大豆百粒重性状相关的QTL,其中有5个QTL分别与环境发生... 基于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完备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百粒重QTL进行定位,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结果定位了16个与大豆百粒重性状相关的QTL,其中有5个QTL分别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0.11%~0.52%之间;定位了8对上位互作位点,贡献率在1.15%~2.5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百粒重 QTL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7
3
作者 梁慧珍 余永亮 +6 位作者 杨红旗 董薇 许兰杰 牛永光 张海洋 刘学义 方宣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899,共11页
以丰产性好、抗旱力强的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山西农家品种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将亲本及447个家系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采用随机试验种植,按照标准测量叶长、叶宽和叶柄长3个性状,并于2012... 以丰产性好、抗旱力强的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山西农家品种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将亲本及447个家系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采用随机试验种植,按照标准测量叶长、叶宽和叶柄长3个性状,并于2012年8月1日和8月8日和2013年8月2日和8月9日各测量1次叶绿素含量。采用QTLNETwork 2.0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和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叶长受2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混合主基因控制,叶宽受3对等效主基因控制,叶柄长受4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叶绿素含量受4对加性主基因控制;检测到10个与叶长、叶宽、叶柄长和叶绿素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C2、H_1、L和O染色体。其中2个叶长QTL分别位于C2和L染色体,是2对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QTL;3个叶宽加性与环境互作QTL分别位于A2、C2和O染色体;2个叶柄长QTL分别位于L和O染色体;3个叶绿素含量QTL分别位于A1、C2和H_1染色体。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机制较复杂,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是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的重要遗传基础。建议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一方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另一方面要注重上位性QTL的影响,这对于性状的遗传和稳定表达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性状 叶绿素含量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整精米率QTLs的检测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斌 黄育民 +2 位作者 黄建勋 王侯聪 江良荣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8-582,共5页
利用所构建的明恢86×佳辐占重组自交系(RIL),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获得的整精米率性状(HR)进行QTL定位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Q×E)效应分析.检测到2个控制HR的加性效应QTL,分别位于第2、7... 利用所构建的明恢86×佳辐占重组自交系(RIL),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获得的整精米率性状(HR)进行QTL定位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Q×E)效应分析.检测到2个控制HR的加性效应QTL,分别位于第2、7染色体上的RM154-RM485和RM248-RM234区间,贡献率分别为1.92%、7.85%,总贡献率为9.78%.另检测到3对上位性效应区间,其中只有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的RM335-RM518区间和第6号染色体上的RM340-RM439区间互作贡献率为3.66%,其余两对的贡献率为0.环境效应检测中发现,两加性效应QTL与环境互作的贡献率分别为5.70%、8.74%,总贡献率为14.44%;上位性效应QTL与环境互作的总贡献率为2.94%.说明整精米率性状的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 整精米率 上位性效应 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韦新宇 柯蓓 +8 位作者 张受刚 卓伟 马彬林 杨腾帮 杨旺兴 邹文广 范祖军 许旭明 梁康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51-259,共9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中,衍生一代的播抽天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余7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衍生二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和千粒重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6个性状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衍生四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株高和穗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5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表明,除衍生一代的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性状和衍生二代的播抽天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性状以及衍生四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性状没有检测到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外,其余性状均存在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此外,不同衍生世代各产量相关性状均存在着显性×环境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 衍生世代 产量相关性状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包劲松 夏英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4-150,共7页
研究了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 ,同时还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胶稠度则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 研究了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 ,同时还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胶稠度则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 3个性状的遗传率均较高 ,早世代选择有效 ,但胶稠度以互作遗传率较大 .对亲本的遗传效应预测及不同亲本间遗传效应的线性对比结果表明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对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改良不利 .对 F2 稻米杂种优势的预测表明种子直接显性作用对 F2 稻米蒸煮品质的提高不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煮食用品质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灿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DH群体剑叶宽度的QTL及其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研究(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刚强 朱军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利用基于混合模型的QTL定位方法,可以分析水稻DH群体在4个年份下剑叶宽度的QTL及其上位性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发现,QTL除了具有自身的效应外,还可以参与上位性效应的形成,一个QTL可与多个QTL发生互作,可能起到诱发和修饰其他位点的... 利用基于混合模型的QTL定位方法,可以分析水稻DH群体在4个年份下剑叶宽度的QTL及其上位性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发现,QTL除了具有自身的效应外,还可以参与上位性效应的形成,一个QTL可与多个QTL发生互作,可能起到诱发和修饰其他位点的作用.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以及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更多地被检测到,表明控制剑叶宽度的遗传因素易受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位点 上位性效应 环境互作效应 水稻剑叶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交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8
作者 韦新宇 许旭明 +6 位作者 张受刚 卓伟 马彬林 杨腾帮 杨旺兴 邹文广 范祖军 《三明农业科技》 2011年第1期13-17,共5页
近年来,数量遗传学者提出了可预测作物杂种后代在多环境中的基因型值和遗传效应的新方法,并已在水稻、棉花等作物上广泛应用,这为深入揭示基因型×环境互作的生物学本质,阐明多环境下数量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本文旨... 近年来,数量遗传学者提出了可预测作物杂种后代在多环境中的基因型值和遗传效应的新方法,并已在水稻、棉花等作物上广泛应用,这为深入揭示基因型×环境互作的生物学本质,阐明多环境下数量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本文旨在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状 世代 产量 狭义遗传率 每穗实粒数 环境 有效穗数 遗传方差分量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每穗总粒数 籼粳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何志然 胡宏辉 +2 位作者 冯上乐 李家乐 白志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4-259,共6页
为培育出产金色珍珠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良种,并为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及产珠性能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收集金色内壳色的三角帆蚌,经繁育共获得41个全同胞家系(F1~F41),分别在浙江武义和上海崇明两地养殖,在5月龄和17月... 为培育出产金色珍珠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良种,并为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及产珠性能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收集金色内壳色的三角帆蚌,经繁育共获得41个全同胞家系(F1~F41),分别在浙江武义和上海崇明两地养殖,在5月龄和17月龄时,分别测量两地各家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4个生长性状,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在5月龄时分别为0.18±0.07、0.19±0.03、0.22±0.09和0.18±0.09,在17月龄时分别为0.26±0.22、0.30±0.16、0.30±0.09和0.23±0.25,两月龄组均属中等遗传力;5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84±0.02)~(0.96±0.07),表型相关范围为(0.56±0.02)~(0.92±0.04),17月龄时各性状之间遗传相关范围为(0.52±0.03)~(0.97±0.06),表型相关范围为(0.45±0.02)~(0.91±0.01),表明各生长性状可间接选择;5月龄时两地三角帆蚌各性状遗传相关系数为(0.53±0.14)~(0.57±0.12),17月龄时相关系数为(0.27±0.08)~(0.31±0.09),表明生长性状在两地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各家系在两地表现不同,其中,F24、F25号家系在两地均表现优良。研究表明,金色品系三角帆蚌有较好的选育潜力,在该品系推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生长性状 遗传力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稻区试中非平衡数据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10
作者 黄善军 吴吉祥 +3 位作者 陈银龙 郑寨生 江东来 段如林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50-53,共4页
根据混合线性模型的原理 ,以 1994~ 1995年浙江省晚稻区域试验的产量性状为资料 ,采用最小二阶无偏估计法 (简称 MINQUE法 )和调整无偏预测法 (简称 AUP法 )对各项方差分量和随机效应进行分析 ,并采用 Jackknife重复抽样技术对各遗传... 根据混合线性模型的原理 ,以 1994~ 1995年浙江省晚稻区域试验的产量性状为资料 ,采用最小二阶无偏估计法 (简称 MINQUE法 )和调整无偏预测法 (简称 AUP法 )对各项方差分量和随机效应进行分析 ,并采用 Jackknife重复抽样技术对各遗传参数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 ,生育期、结实率主要受地点效应影响 ;产量受地点效应影响外 ,还受年份×地点互作效应影响 ;有效穗主要受地点效应和年份×地点互作效应的影响 ;除生育期和有效穗两个性状未测出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外 ,其余各性状均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试验 非平衡数据 晚稻 基因型 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胚乳、胞质和母本株对籼稻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11
作者 谢国禄 Shi,Chunhai 《国外作物育种》 2001年第2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籼稻 粒形性状 胚乳 胞质 母本株 遗传效应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12
作者 ChunhaiShi 雷波 《国外作物育种》 2004年第2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油菜 芥酸含量 遗传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数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
13
作者 程祖锌 肖长春 +6 位作者 张玉婷 黄昕颖 史夏蕾 凌波 王泓超 陈小玲 林荔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剖析红米水稻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遗传效应,为高营养价值红米杂交稻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8个红米恢复系为父本,6个不育系为母本,配制48个杂交组合为遗传材料,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分析... 【目的】剖析红米水稻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遗传效应,为高营养价值红米杂交稻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8个红米恢复系为父本,6个不育系为母本,配制48个杂交组合为遗传材料,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遗传相关及其与环境互作。【结果】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其中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总狭义遗传率高,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低代选择有效;花色苷以显性效应为主,适宜中、高世代选择。这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原花青素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小,稳定性好,以此为选择指标可有效提高其他3种成分,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高温有利红米水稻杂种后代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积累,提高群体杂种优势。此外,提高不育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有利于培育高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的杂交后代;恢复系18Rr174、18Rr175可有效提高后代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且受环境影响小。【结论】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可有效预测亲本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18Rr174、18Rr175在高抗氧化活性成分红米杂交稻的选育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米水稻 抗氧化成分 遗传效应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碾磨品质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4
14
作者 石春海 何慈信 朱军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6-53,共8页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三倍体遗传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籼稻稻米碾磨品质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各碾磨品质性状除了受制于种子基因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植株基因效应等遗传主效应外,还会明显受到各...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三倍体遗传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籼稻稻米碾磨品质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各碾磨品质性状除了受制于种子基因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植株基因效应等遗传主效应外,还会明显受到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精米重和精米率两个性状的表现主要是以遗传主效应为主,而糙米重和糙米率则以基因型x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在各遗传体系中,除了精米率性状的种子直接遗传效应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略大于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外,其他碾磨品质性状的母体植株基因的表达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种子基因。细胞质x环境互作效应对精米重和糙米率的影响也较为重要。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P7和P8两个亲本的遗传主效应表现突出,可以明显改良杂交后代多数碾磨品质性状。P1和P2两个亲本的碾磨品质性状预测值在两年中的环境互作效应较为-致,不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上述亲本在水稻品质育种中可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碾磨品质 环境互作效应 种子直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小区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梁慧珍 余永亮 +6 位作者 杨红旗 张海洋 董薇 崔暐文 杜华 刘学义 方宣钧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281,共9页
以晋豆23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为母本、灰布支黑豆(ZDD2315,半野生大豆)为父本衍生出447个RIL群体,通过构建SSR遗传图谱及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 以晋豆23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为母本、灰布支黑豆(ZDD2315,半野生大豆)为父本衍生出447个RIL群体,通过构建SSR遗传图谱及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2个与小区产量、单株粒重、单株茎重、单株粒茎比、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和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H_1、I、J_2和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株高、单株粒重、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均表现为遗传正效应,即增加其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11对影响小区产量、单株粒重、单株茎重、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发现22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实验结果表明,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很大。进行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时,既要考虑效应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这样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小区产量 植物学性状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效应
原文传递
花椰菜熟期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加付 饶立兵 顾宏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182-185,共4页
以6个花椰菜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亲本和F1的营养生长期、结球期和成熟期三个熟期性状,采用加性—显性及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遗传方差分量的比率估算表明,各熟期性状除受制于遗传效应外,还会明显受到各遗传效应与... 以6个花椰菜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亲本和F1的营养生长期、结球期和成熟期三个熟期性状,采用加性—显性及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遗传方差分量的比率估算表明,各熟期性状除受制于遗传效应外,还会明显受到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营养生长期和成熟期的表现主要以遗传效应为主,而结球期以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遗传效应的预测值表明,采用P1和P2较易获得早熟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熟期性状 遗传效应 基因型x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椰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加付 饶立兵 +1 位作者 顾宏辉 叶子弘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6-401,共6页
利用包括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6个花椰菜品种(系)完全双列杂交实验的2年观察资料进行单球重、球径、球高、株高、株幅和叶片数等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年份间的环境差异对亲本和F1的表现影响较小;单球重、球径... 利用包括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6个花椰菜品种(系)完全双列杂交实验的2年观察资料进行单球重、球径、球高、株高、株幅和叶片数等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年份间的环境差异对亲本和F1的表现影响较小;单球重、球径和球高以加性效应为主,通过早代选择可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株高、株幅和叶片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且具有较大的环境互作效应,以高世代选择为好;单球重、球径和球高的狭义遗传率均较高(63.98%~86.16%),且都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对其进行遗传改良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株高、株幅和叶片数都以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选择效果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基因效应预测值表明,c-5、c-8和福州80天是提高单球重的良好亲本;c-5是增加球径的良好亲本;c-8和福州80天是增加球高的良好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农艺性状 遗传效应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18
作者 梁能 姚艳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4,共9页
【目的】为揭示芥菜型油菜及芸薹属作物每角籽粒数形成的分子机理,提高和改良芥菜型油菜产量和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研究以包含221个芥菜型油菜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材料,在5个环境条件下对每角... 【目的】为揭示芥菜型油菜及芸薹属作物每角籽粒数形成的分子机理,提高和改良芥菜型油菜产量和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研究以包含221个芥菜型油菜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材料,在5个环境条件下对每角籽粒数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1)共检测到7个与每角籽粒数相关的加性QTL,主要分布在芥菜型油菜A02、A03、A05、A08、B02和B03等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分布在(-11.6424)~4.5246之间,其中qSS2-71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最大,分别达到-11.6424和14.44%,其余6个加性QTL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较小;(2)检测到7对影响每角籽粒数的加性×加性QTL上位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上位性QTL互作效应值分布在(-4.9308)~4.1936之间,7对上位性QTL与不同环境互作的遗传力均接近0;(3)每角籽粒数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为80.98%,狭义遗传率为30.98%。【结论】综合分析,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受一定环境影响,但控制该性状的加性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小,且其加性×加性上位性QTL互作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每角籽粒数 加性效应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 被引量:29
19
作者 单大鹏 朱荣胜 +4 位作者 陈立君 齐照明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7,共7页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002—2006连续5年的大豆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共检测到10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分别位...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002—2006连续5年的大豆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共检测到10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分别位于第B2、C2、D1a、E和N连锁群,其中1个表现为遗传正效应,9个表现为遗传负效应,另检测到15对影响蛋白质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13.75%。环境互作检测中,发现9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贡献率达到4.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混合线性模型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绿素含量的QTL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沈波 庄杰云 +5 位作者 张克勤 戴伟民 鲁烨 傅丽卿 丁佳铭 郑康乐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37-1943,共7页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QTL分析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剖析。应用由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含207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考察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绿素a和b...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QTL分析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剖析。应用由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含207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考察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绿素a和b的含量,采用QTLMapper1.6统计软件进行QTL定位、上位性分析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分析。在4个标记区间共检测到控制不同叶位叶绿素a、b含量的8个QTL,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率为1.96%~9.77%,其中2个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互作;检测到9对影响叶绿素a、b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其中1对具有显著的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与该群体产量性状QTL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每个产量性状都有QTL与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位于相同的染色体标记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座位 叶绿素含量 产量性状 QTL与环境 叶片叶绿素含量 环境互作效应 QTL分析 重组自交系群体 上位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