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与立:王若虚的唐宋诗观
1
作者 白晓洁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7-83,共7页
金代为唐宋诗概念形成期,王若虚则是金代诗学由宗宋向宗唐转变的关键人物之一。“国朝文派”谋求金诗的自立,贞祐南渡后又进一步破除了诗坛的不良习气。王若虚立足于金代诗坛百年“破”“立”场中,肯定宋人之立,激烈批评江西诗派,以求... 金代为唐宋诗概念形成期,王若虚则是金代诗学由宗宋向宗唐转变的关键人物之一。“国朝文派”谋求金诗的自立,贞祐南渡后又进一步破除了诗坛的不良习气。王若虚立足于金代诗坛百年“破”“立”场中,肯定宋人之立,激烈批评江西诗派,以求破除金南渡后浮靡尖新的诗风。同时他超越北宋诗学传统,宗尚唐代,剥离黄庭坚与杜甫的师承关系,对宋人多有贬抑的白诗表露出强烈偏爱。无论是对宋诗贬中有褒的态度,还是开始有意识地宗唐抑宋,都表现出王若虚对金代诗风急需破弊除陋的超越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唐宋诗观 时代语境 金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心自得 浑然天成——论王若虚文论的审美指向
2
作者 苏利国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01-102,共2页
王若虚,作为金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其文论思想在批评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继承了为文重"意"的精神,在传统"文意论"的基础上将其推向了更具操作性的层面。与此同时,王若虚亦适时强调行文的"自然"... 王若虚,作为金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其文论思想在批评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继承了为文重"意"的精神,在传统"文意论"的基础上将其推向了更具操作性的层面。与此同时,王若虚亦适时强调行文的"自然"、"自得",鼓励作家在不懈努力中最终实现"浑成"的理想境界,并在理想境界得以实现的正确途径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王若虚文论 “浑成”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经重史 惟真惟实——王若虚文学观与其经学、史学思想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雷恩海 苏利国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9-223,共5页
王若虚是金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经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以学术精博、见解独到,见重于当时。本文就王若虚文学思想与其经学、史学之间的关系,从立足经学、审视理学、借鉴史学等方面具体论述,认为经学培养了王若虚的思辨性和独立思考... 王若虚是金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经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以学术精博、见解独到,见重于当时。本文就王若虚文学思想与其经学、史学之间的关系,从立足经学、审视理学、借鉴史学等方面具体论述,认为经学培养了王若虚的思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史学培养其求真精神,作用于文学则形成了王氏重思辨、不盲从,求真务实而又重情性抒发的宏通文学观,使其文论思想在重情、理、诗意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经学思辨色彩,亦带有史学求真惟实的光芒,能够切入文学本体,在金源诗学而独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文学观 经学 史学 真实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若虚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得失 被引量:5
4
作者 尚永亮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4-169,共6页
王若虚之推赏白居易,一方面固然缘于他对白诗的喜好,另一方面则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既是对宋人过度贬抑白诗的一种反拨,也是对当世诗坛求靡夸多、务奇争险风气的一种针砭,而其救治的药方,便是向白诗的"哀乐之真发乎情性"、&... 王若虚之推赏白居易,一方面固然缘于他对白诗的喜好,另一方面则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既是对宋人过度贬抑白诗的一种反拨,也是对当世诗坛求靡夸多、务奇争险风气的一种针砭,而其救治的药方,便是向白诗的"哀乐之真发乎情性"、"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回归。王诗对白诗的效法,有失有得。而从接受史的角度看,其理论与创作均具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白居易 接受 得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若虚著述考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定乾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9,共7页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河北藁城)人。金承安二年(1197)进士,金亡不仕,晚年自号滹南遗老。是金代后期著名文学理论家、经学家和文献学家,在金元之际学术界独步一时,与元好问堪称金代文化领域之双璧。本...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河北藁城)人。金承安二年(1197)进士,金亡不仕,晚年自号滹南遗老。是金代后期著名文学理论家、经学家和文献学家,在金元之际学术界独步一时,与元好问堪称金代文化领域之双璧。本文拟对王若虚的著述尤其是他的《滹南遗老集》进行考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著述 《滹南遗老集》 文学理论家 文献学家 文化领域 经学家 学术界
原文传递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一)──兼谈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宋金时代的重大发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良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7-62,共6页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一)──兼谈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宋金时代的重大发展孙良明0引言金人王若虚(1174-1243)《滹南遗老集》旧时图书分类属诗文别集(见《丛书集成初编》),但全书45卷,41-45为诗文作...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一)──兼谈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宋金时代的重大发展孙良明0引言金人王若虚(1174-1243)《滹南遗老集》旧时图书分类属诗文别集(见《丛书集成初编》),但全书45卷,41-45为诗文作品,38-40为诗话外,绝大部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语法学 语法分析 王若虚 新唐书 句法结构 辨惑 语义结构 《论语正义》 《史记》 《通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若虚的诗学观 被引量:2
7
作者 文师华 徐敏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106-112,共7页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其诗学观点可分为原理论、创作论、欣赏论、批评论四个方面。王氏论诗,贵天全、自得,倡以意为主;主张诗歌创作要巧拙相济,词达理顺;欣赏诗歌时戒忌迂拘末理,注重玩索诗味;在评价前代诗人时...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其诗学观点可分为原理论、创作论、欣赏论、批评论四个方面。王氏论诗,贵天全、自得,倡以意为主;主张诗歌创作要巧拙相济,词达理顺;欣赏诗歌时戒忌迂拘末理,注重玩索诗味;在评价前代诗人时,他推扬苏轼,贬抑黄庭坚,而贬黄的目的在于批评金代李纯甫一派“尚奇”的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事雕篆 取法自然——论王若虚文论中的“理”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利国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7-9,共3页
本属哲学的范畴的"理",在宋金元时期成为经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关注的对象,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若虚以经学为根基,兼顾文学与史学,故而"理"亦成为其文学评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受金代文学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及其学... 本属哲学的范畴的"理",在宋金元时期成为经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关注的对象,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若虚以经学为根基,兼顾文学与史学,故而"理"亦成为其文学评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受金代文学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及其学养、经历的独特性之影响,王若虚文学思想中的"理"既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经学的色彩,又体现出迥异于理学家之"理"的文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文学 文理 王若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辨惑》的撰作流传与王若虚的解经学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春健 《西夏研究》 2013年第3期12-19,共8页
金人王若虚所撰《孟子辨惑》一卷,是金代孟学史上的代表著作。全书计14条,针对汉宋诸儒的解《孟》之语作出辨说,批判意识甚强,体现出王若虚作为纯粹"金源学者"的独特学术风貌。由《孟子辨惑》可知王若虚的解经趣向为:(一)汉... 金人王若虚所撰《孟子辨惑》一卷,是金代孟学史上的代表著作。全书计14条,针对汉宋诸儒的解《孟》之语作出辨说,批判意识甚强,体现出王若虚作为纯粹"金源学者"的独特学术风貌。由《孟子辨惑》可知王若虚的解经趣向为:(一)汉宋兼驳,汉宋兼采,超越汉宋;(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追求经文本义;(三)传承汉唐经学,重视文字训诂与通经致用。元人陈天祥撰《孟子辨疑》,引用《孟子辨惑》二处,受到了王若虚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孟子辨惑》 金代 孟学史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若虚《史记辨惑》之史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建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26-28,共3页
金代王若虚《史记辨惑》对《史记》中的众多人物作了评价,由于时代不同,王若虚拘于儒家思想,不能理解司马迁的作史意图,其评论多有不当,包括天命说、对孔子的态度等方面。
关键词 王若虚 《史记》 金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若虚诗学理论及其形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23-126,共4页
"以意为主"是儒家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代王若虚在他的《滹南诗话》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儒家思想是王若虚诗学理论形成的基础,王若虚在此基础上,从诗歌的本质、创作、批评、鉴赏等角度对"以意为主"的诗学理论... "以意为主"是儒家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代王若虚在他的《滹南诗话》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儒家思想是王若虚诗学理论形成的基础,王若虚在此基础上,从诗歌的本质、创作、批评、鉴赏等角度对"以意为主"的诗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建构,为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为主” 王若虚 《滹南诗话》 儒者情怀 自然天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王若虚“文意观”的本色之美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利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2期108-109,112,共3页
作为金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王若虚文论思想在批评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继承了为文重"意"的精神,将本属哲学的范畴的"真"以极大的热情纳入其批评体系,来彰显文章的本色之美,使得"真"成为金代文论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 王若虚 “真” “文意” 本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美琼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6年第5期82-84,共3页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黄庭坚诗歌 接受 颠覆 指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若虚《尚书义粹》的解经特色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良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5-41,共7页
王若虚《尚书义粹》解经有鲜明特色,于章节之中每每分纲领条目,阐说铺陈敷衍,辞非体要。提倡义理解经,以探究《尚书》经世价值为宗旨。训诂方法上注重上下文内在联系,释辞义不以义界而往往排比事类为解,并于训诂中融入个人思想,反映出... 王若虚《尚书义粹》解经有鲜明特色,于章节之中每每分纲领条目,阐说铺陈敷衍,辞非体要。提倡义理解经,以探究《尚书》经世价值为宗旨。训诂方法上注重上下文内在联系,释辞义不以义界而往往排比事类为解,并于训诂中融入个人思想,反映出鲜明的宋学特色。王若虚经学方法与思想与宋儒展现为同一脉络,由此《尚书义粹》可以揭示宋金文化交流之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尚书义粹 解经特色 宋金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若虚的诗论取向及其意义
15
作者 方頠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7-123,共7页
王若虚的《滹南诗话》在金源文化语境中,由对杜甫诗歌的尊崇,进而对宋诗研究产生兴趣。王若虚对宋诗的评价,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中心,但评价的结论大不相同,这与努力探索金诗的发展出路有很大关系,围绕探索金诗发展出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 王若虚的《滹南诗话》在金源文化语境中,由对杜甫诗歌的尊崇,进而对宋诗研究产生兴趣。王若虚对宋诗的评价,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中心,但评价的结论大不相同,这与努力探索金诗的发展出路有很大关系,围绕探索金诗发展出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扬苏抑黄,是要在诗歌取向方面,融合盛唐李白的自然和杜甫的议论,同时表现出末世对盛世文化的憧憬;王若虚激烈批评黄庭坚的诗歌,与他推崇唐代李杜韩等大家的诗歌价值有关。在他看来,这几位诗人的诗歌要么是"哀乐之真,发乎情性",属于"诗之正理",要么"要皆出于自得",他称为"诗之真理";对李杜优劣之论,王若虚赞成王安石的说法而不同意欧阳修的意见,体现出王若虚诗歌理论的金源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与他在汉文化传统和金源文化发展之间寻求新的道路息息相关,也与金代努力探索金诗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滹南诗话》 诗论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宋人拘挛,多持平之论——王若虚文体学思想论析
16
作者 任竞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112,共6页
王若虚文体学思想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经学、史学思想亦有相通之处,在金代文体批评史上独成体系,堪与宋代欧阳修、黄庭坚、朱熹等文体学思想比肩。他主张以"体制为先"的辨体尊体为基础,同时肯定"不必以寻常体制绳之"的... 王若虚文体学思想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经学、史学思想亦有相通之处,在金代文体批评史上独成体系,堪与宋代欧阳修、黄庭坚、朱熹等文体学思想比肩。他主张以"体制为先"的辨体尊体为基础,同时肯定"不必以寻常体制绳之"的破体和变体观,在"以文为诗"和"以诗为词"上多持平之论。总体来说,秉持"大体须有,定体则无"的辩证通达文体观,破除了宋人之拘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文体学思想 文体通变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若虚思想中的儒与道之关系
17
作者 苏利国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3期67-72,共6页
经义科进士出身的金元学者王若虚,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以崇经重史、唯真唯实、多持平之论著称,对于其纯儒身份,自金代以降,几成定论。然而,通过对其目前存世的唯一著作《滹南遗老集》的深入剖析,辅之以社会文化背景及作者境遇考察,王若... 经义科进士出身的金元学者王若虚,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以崇经重史、唯真唯实、多持平之论著称,对于其纯儒身份,自金代以降,几成定论。然而,通过对其目前存世的唯一著作《滹南遗老集》的深入剖析,辅之以社会文化背景及作者境遇考察,王若虚思想体系中儒主道辅、道隐儒显、儒道融合、交互影响的真实面貌便自然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思想 儒家 道家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人王若虚掊击司马迁《史记》的学术渊源——以班固、刘知几、苏轼、朱熹之批驳《史记》为中心
18
作者 任竞泽 《晋阳学刊》 2021年第5期47-57,共11页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文学的经典,虽成就卓绝,但由于政治历史、思想哲学、文学文化等时代背景和立场视域不同,对其攻伐指摘的学者可以说代不乏人,其中以金人王若虚最为犀利辛辣,以致认为司马迁《史记》“以绳准律之,殆百孔千疮”...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文学的经典,虽成就卓绝,但由于政治历史、思想哲学、文学文化等时代背景和立场视域不同,对其攻伐指摘的学者可以说代不乏人,其中以金人王若虚最为犀利辛辣,以致认为司马迁《史记》“以绳准律之,殆百孔千疮”。王若虚掊击迁史有其学术渊源,主要受班固、刘知几、苏轼、朱熹等不喜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其特点是继承并融合各家指责迁史之一端而更加不遗余力。我们通过比较诸家不喜迁史之同异以见王若虚掊击迁史在“史记学”史上的关键链条作用,同时结合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并放在宋、金、元这一广阔的多朝代多民族思想文化背景中进行透视,深入挖掘其严厉批驳迁史背后的深层原因,当有助于全面观照王若虚在宋、金、元史学史、思想史、批评史及其“史记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不喜史记 班固 刘知几 苏轼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二)──兼谈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宋金时代的重大发展
19
作者 孙良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5,59,共6页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二)──兼谈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宋金时代的重大发展孙良明4.0分析语用语句中语词选用、配置有语用的选择,也就是要合乎表达的需要。一个句子孤立看来是合格的,但是对特定的上下文、文体风格、讲...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二)──兼谈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宋金时代的重大发展孙良明4.0分析语用语句中语词选用、配置有语用的选择,也就是要合乎表达的需要。一个句子孤立看来是合格的,但是对特定的上下文、文体风格、讲话的语境、讲话人的身份、逻辑事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语法学 语法分析 王若虚 新唐书 《史记》 《汉书》 辨惑 《马氏文通》 虚词 《通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择底本 新补要籍 重收散佚——评马振君整理本《王若虚集》
20
作者 王永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9-51,共3页
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的马振君整理的《王若虚集》以《畿辅丛书》本《滹南遗老集》为底本,首次补入王若虚《尚书义粹》这部经学专著及一些新近辑佚发现的诗文作品,在版本、内容、校勘等方面都站在了王若虚文集整理的前沿,值得经学史、文... 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的马振君整理的《王若虚集》以《畿辅丛书》本《滹南遗老集》为底本,首次补入王若虚《尚书义粹》这部经学专著及一些新近辑佚发现的诗文作品,在版本、内容、校勘等方面都站在了王若虚文集整理的前沿,值得经学史、文学史及金代史学等研究领域的学者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滹南遗老集 尚书义粹 马振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