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王湾三期文化族属的新思考 被引量:4
1
作者 魏继印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4期47-52,共6页
王湾三期文化是分布于今河南省中部的一支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长期被视为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因与二里头文化关系密切,而被认为是早期夏文化或先夏文化。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源头并非王湾三期文化而是新砦文化,新砦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是分布于今河南省中部的一支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长期被视为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因与二里头文化关系密切,而被认为是早期夏文化或先夏文化。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源头并非王湾三期文化而是新砦文化,新砦文化则主要来源于豫东地区的造律台文化却不是王湾三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则主要来源于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而非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这些研究表明,王湾三期文化很可能不是夏文化或先夏文化,而应跟东夷族有关。禹时的华夏集团中有两个东夷人,一个是皋陶,另一个是伯益,他们都是禹的助手,地位非常显赫。经考察,王湾三期文化的年代与皋陶和伯益所处的年代相合,其来源于东夷文化的性质与皋陶和伯益是东夷人的身份相符,它的分布范围与皋陶和伯益及其后裔的活动区域大体一致,新砦文化对它的取代也与启杀伯益建立夏王朝的记载相契,故应是皋陶和伯益族群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湾三期文化 皋陶 伯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波浪纹刻槽盆与王湾三期文化
2
作者 李景山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6,共11页
波浪纹刻槽盆是一种内壁靠近口沿处有波浪形刻槽的陶器,虽然数量不多但特色鲜明,主要流行于王湾三期文化,其兴衰过程也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崛起、扩张、消亡相呼应,可视为王湾三期文化典型性器物。波浪纹刻槽盆分布范围的变迁也为这一时期... 波浪纹刻槽盆是一种内壁靠近口沿处有波浪形刻槽的陶器,虽然数量不多但特色鲜明,主要流行于王湾三期文化,其兴衰过程也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崛起、扩张、消亡相呼应,可视为王湾三期文化典型性器物。波浪纹刻槽盆分布范围的变迁也为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之间交流传播提供了佐证,特别是其在鄂东地区的出现,是王湾三期文化东线通道南下的有力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纹刻槽盆 刻槽盆 王湾三期文化
原文传递
河南淅川沟湾遗址王湾三期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7
3
作者 靳松安 张贤蕊 +7 位作者 李鹏飞 郑万泉 张建 王富国 曹艳朋 张萍 孙凯 孙广贺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83,108,共14页
2007年7月~2009年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我们在淅川县沟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四个时期的史前遗存,清理出王湾三期文化的房址、灰坑、墓葬、瓮棺等遗... 2007年7月~2009年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我们在淅川县沟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四个时期的史前遗存,清理出王湾三期文化的房址、灰坑、墓葬、瓮棺等遗迹,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陶器、石器等遗物,为研究王湾三期文化的南渐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淅川县 沟湾遗址 王湾三期文化 聚落
原文传递
王湾三期文化的南渐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30
4
作者 靳松安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8,共8页
王湾三期文化早期主要分布于豫中和豫西东部地区,晚期分布地域明显向南扩张,可分为王湾、煤山、杨庄二期和乱石滩四个地方类型,后两个类型系王湾三期文化取代分布于豫南、豫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后形成的,是"禹征三苗"... 王湾三期文化早期主要分布于豫中和豫西东部地区,晚期分布地域明显向南扩张,可分为王湾、煤山、杨庄二期和乱石滩四个地方类型,后两个类型系王湾三期文化取代分布于豫南、豫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后形成的,是"禹征三苗"的考古学反映。二里头文化一期集中分布于嵩山周围一带,二期始进抵驻马店-南阳一线。所谓"新砦期"早段实属王湾三期文化最晚阶段的遗存,晚段应属二里头文化一期偏早阶段的遗存,二里头文化一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湾三期文化 “禹征三苗” 二里头文化 “新砦期”遗存 早期夏文化
原文传递
试析王湾三期文化的来源 被引量:10
5
作者 魏继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0-90,共11页
王湾三期文化早期遗存主要分布于河南中部的颍河中上游。龙山时代前期,这里是庙底沟二期文化谷水河类型、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和屈家岭文化的交汇地带。分析出土陶器的形制特征,可知王湾三期文化的来源以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因素为主... 王湾三期文化早期遗存主要分布于河南中部的颍河中上游。龙山时代前期,这里是庙底沟二期文化谷水河类型、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和屈家岭文化的交汇地带。分析出土陶器的形制特征,可知王湾三期文化的来源以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因素为主,吸收了少量庙底沟二期文化谷水河类型、屈家岭文化及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湾三期文化 文化来源 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 文化因素
原文传递
王湾三期文化研究历程评述 被引量:3
6
作者 郭京宁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2-71,96,共11页
王湾三期文化是主要位于豫西北、豫中地区龙山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本文将王湾三期文化的田野及研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王湾三期文化研究中某些问题尚未解决。
关键词 王湾三期文化 考古学 中国 河南 发展时期 文化遗址
原文传递
王湾三期文化杨庄二期类型浅议
7
作者 谷向乐 盛越浦 《洛阳考古》 2021年第2期10-15,共6页
杨庄二期类型以驻马店杨庄遗址第二期遗存为代表,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其主要分布在豫南皖西的淮河上游一带,以及大别山南北两麓地区。发展过程中该类型中有许多来自东方的因素,加之杨庄二期类型形成与“禹征三苗”这一事件密切相关,... 杨庄二期类型以驻马店杨庄遗址第二期遗存为代表,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其主要分布在豫南皖西的淮河上游一带,以及大别山南北两麓地区。发展过程中该类型中有许多来自东方的因素,加之杨庄二期类型形成与“禹征三苗”这一事件密切相关,因此对杨庄二期类型的研究对探讨夏代之前的“夏夷关系”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时代 王湾三期文化 杨庄二期类型 禹征三苗
原文传递
试论石家河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鹏飞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年第8X期14-21,33,共9页
一、石家河文化的年代与分期石家河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1],是在屈家岭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它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其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末期。关于石家河文化分期问题,主要有三期说[2]... 一、石家河文化的年代与分期石家河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1],是在屈家岭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它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其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末期。关于石家河文化分期问题,主要有三期说[2]和四期说[3]。目前分期比较系统全面的是张绪球先生所分的三期,张先生以石河遗址群为基础,再结合其他地区发现的石家河文化遗址,把石家河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河文化 中原地区 王湾三期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 考古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砦二期文化性质新论(下) 被引量:1
9
作者 闫付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年第7X期26-30,40,共6页
四、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情况前文介绍了与新砦二期遗存密切相关的六处重要遗址,这里我们来看一下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的情况。关于中原地区从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过渡情况,赵春青先生的三种演... 四、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情况前文介绍了与新砦二期遗存密切相关的六处重要遗址,这里我们来看一下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的情况。关于中原地区从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过渡情况,赵春青先生的三种演变模式观点[1]、许宏先生的'文化岛屿群'观点[2]、张海先生的'新砦现象'观点[3],大体上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二期 二里头文化 夏王朝 王湾三期文化 考古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砦二期文化性质新论(上)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付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年第6X期23-30,64,共9页
以新砦遗址第二期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学界尚未有统一的命名。该类遗存,最初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5年在临汝(今汝州市)煤山遗址中首先发现,认为它晚于煤山二期而稍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1]。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以新砦遗址第二期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学界尚未有统一的命名。该类遗存,最初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5年在临汝(今汝州市)煤山遗址中首先发现,认为它晚于煤山二期而稍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1]。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在河南密县(今新密市)新砦遗址发现这类遗存,介于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发掘者将其命名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二期 发掘者 瓦店遗址 新砦期 二里头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 新砦遗址 考古学文化 古城寨城址 王城岗遗址 王湾三期文化 龙山文化城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黄黎苗新解 被引量:1
11
作者 鲁敏杰 祁慧 《学习月刊》 2008年第2期29-31,共3页
一、炎黄的地望与相应的考古学文化炎黄二族,实为同源。《国语·晋语四》曰:"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上古时族名常与人名通用,少典、有蟜为不可考之古... 一、炎黄的地望与相应的考古学文化炎黄二族,实为同源。《国语·晋语四》曰:"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上古时族名常与人名通用,少典、有蟜为不可考之古族,当互为婚姻,演化出炎黄二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炎帝 黄帝 屈家岭文化 半坡类型 文化类型 庙底沟类型 石家河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炎黄 一次葬 原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河文化的北渐及其对豫中西地区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俊男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9,62,共18页
屈家岭、石家河、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分别为3600B.C.~2800B.C.、3000B.C.~2300B.C.、2400B.C.~1900B.C.。屈家岭文化曾领先周边文化数百年,之后的石家河文化向北扩张至河南漯河郝家台一带,对王湾三期文化前期有较大的影响。后石家河... 屈家岭、石家河、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分别为3600B.C.~2800B.C.、3000B.C.~2300B.C.、2400B.C.~1900B.C.。屈家岭文化曾领先周边文化数百年,之后的石家河文化向北扩张至河南漯河郝家台一带,对王湾三期文化前期有较大的影响。后石家河文化主要来源于石家河文化地区,并使王湾三期后期文化与之渐趋一致。二里头文化是在王湾三期后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其终极来源当在长江中游地区。二里头文化在豫中西地区形成后又反过来向南扩张至长江中游文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河文化 后石家河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二里头文化
原文传递
江汉地区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分析
13
作者 魏继印 李萌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55,80,共21页
江汉地区的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可分为乱石滩、杨庄二期、肖家屋脊、石板巷子、孙家岗和白庙等不同的地方类型,其文化因素的来源比较复杂,不仅有当地的石家河文化因素,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中原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造律台文化、客省庄文... 江汉地区的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可分为乱石滩、杨庄二期、肖家屋脊、石板巷子、孙家岗和白庙等不同的地方类型,其文化因素的来源比较复杂,不仅有当地的石家河文化因素,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中原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造律台文化、客省庄文化和新岩文化等因素。该地区后石家河时期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早期以客省庄文化的参与为主要特点,中期以造律台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的影响为主导,晚期则是以新文化的影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地区 后石家河时期文化 造律台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原文传递
新砦文化深腹罐和侧装三角形扁足鼎的来源问题
14
作者 魏继印 王志远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70,共10页
深腹罐是新砦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和造律台文化中数量最多的器物。新砦文化深腹罐可分为口沿沿面有沟槽和无沟槽两大类,占比分别为38.9%和61.1%。沿面带槽的深腹罐在王湾三期文化中非常少见,仅存在于个别遗址,相反,在造律台文化各个遗址... 深腹罐是新砦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和造律台文化中数量最多的器物。新砦文化深腹罐可分为口沿沿面有沟槽和无沟槽两大类,占比分别为38.9%和61.1%。沿面带槽的深腹罐在王湾三期文化中非常少见,仅存在于个别遗址,相反,在造律台文化各个遗址中数量和比例都非常高,总比例超过74%。造律台文化沿面带槽深腹罐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新砦文化中的同类器物。显然,新砦文化沿面带槽的深腹罐应当主要来源于造律台文化。侧装三角形扁足鼎是新砦文化陶器中数量排名第三的器物。此种器物在王湾三期文化中的数量非常少,出现的年代晚,而在造律台文化中数量较多,出现的年代早。在细部特征上,新砦文化侧装三角形扁足鼎鼎足外侧多有按窝和口沿沿面多有沟槽的特点在王湾三期文化侧装三角形扁足鼎上不见,而常见于造律台文化侧装三角形扁足鼎。很明显,新砦文化侧装三角形扁足鼎当主要来源于造律台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腹罐 侧装三角形扁足鼎 新砦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造律台文化
原文传递
河南孟州禹寺龙山晚期城址发掘简报
15
作者 张小虎 李博 +3 位作者 魏晓通(绘图) 许荷英(绘图) 蒋友鑫(照相) 蔡强(照相)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共18页
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为配合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孟州禹寺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表明,禹寺遗址有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周代及汉唐等多个时期的遗存。其中,龙山文化遗存的发现较为重要,有2座龙山晚期城址以... 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为配合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孟州禹寺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表明,禹寺遗址有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周代及汉唐等多个时期的遗存。其中,龙山文化遗存的发现较为重要,有2座龙山晚期城址以及房址、灰坑等遗迹,还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遗物。禹寺遗址的发掘为深入了解豫西北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聚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寺遗址 城址 王湾三期文化 龙山文化晚期 豫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2000-2001年随州厉山佘家老湾遗址试掘报告 被引量:3
16
作者 笪浩波 陈晓坤 +3 位作者 左德田 陈秋红 王新成 谭竹青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2,I0001,I0002,共32页
佘家老湾遗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北约24公里处,隶属随州市随县厉山镇王岗乡同心村八组佘家老湾。2000年上半年,在配合汉丹-宁西铁路联接线建设工程的考古调查中发现该遗址,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00年11~12月及2001年5~6月,湖北省文... 佘家老湾遗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北约24公里处,隶属随州市随县厉山镇王岗乡同心村八组佘家老湾。2000年上半年,在配合汉丹-宁西铁路联接线建设工程的考古调查中发现该遗址,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00年11~12月及2001年5~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发掘面积324平方米。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单一,主要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从出土的遗物特征看,属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系统,但又具有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的特点。该遗址对于研究这两大文化的相互碰撞及交流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也使我们对于这一特殊地理区域内的石家河文化晚期的面貌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州 佘家老湾遗址 石家河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原文传递
Arc View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原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海 《华夏考古》 CSSCI 2004年第1期98-106,共9页
文章以实例的形式详细介绍使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开展聚落考古研究的具体方法。通过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以来聚落演变情况的观察 ,尤其是对王湾三期文化聚落形态的分析 ,认为王湾三期文化的聚落形态存在两种不同的基本模式 ,它们... 文章以实例的形式详细介绍使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开展聚落考古研究的具体方法。通过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以来聚落演变情况的观察 ,尤其是对王湾三期文化聚落形态的分析 ,认为王湾三期文化的聚落形态存在两种不同的基本模式 ,它们之间既构成一个整体又显示出自身由北向南的扩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考古 地理信息系统 中原地区 王湾三期文化 文物考古工作
原文传递
郑州商城二里岗期穿孔石铲辨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龙龙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3,共7页
《郑州商城》考古报告中称在商代二里岗期地层、遗迹单位中出土有多件单面管钻孔的沉积岩质石铲。通过考察周边遗址同类石铲的流行年代,以及郑州商城穿孔石铲的出土背景,可以认定此类穿孔石铲并非商代新制作的石器,而是扰入的下层王湾... 《郑州商城》考古报告中称在商代二里岗期地层、遗迹单位中出土有多件单面管钻孔的沉积岩质石铲。通过考察周边遗址同类石铲的流行年代,以及郑州商城穿孔石铲的出土背景,可以认定此类穿孔石铲并非商代新制作的石器,而是扰入的下层王湾三期文化的遗物。新砦期以后穿孔石铲的衰落可能与文化的变革以及石器制作技术、气候环境的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孔石铲 王湾三期文化 郑州商城 二里岗期遗存
原文传递
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聚落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琼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2,共7页
豫西南鄂西北地区王湾三期文化聚落遵循居高、临水的选址理念,多数聚落面积偏小,等级较低。聚落存在明显的群聚现象,可分为5个聚落群,其内部各聚落等级差别不大,缺乏完整的聚落层次。说明该地区社会等级分化较为简单。
关键词 豫西南鄂西北 王湾三期文化聚落 选址 聚落等级 群聚形态
原文传递
河南孟州义井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报告
20
作者 靳松安 张建(绘图) +4 位作者 孙广贺(绘图) 张恒恒 李宏源 姚吉馨 曹政权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8,124,共11页
沁河中下游所在的豫西北地区是晋南、中原与海岱地区史前至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区域。为全面厘清该地区这一阶段的典型聚落形态、聚落分布和聚落关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对孟州义井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围绕周边聚落... 沁河中下游所在的豫西北地区是晋南、中原与海岱地区史前至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区域。为全面厘清该地区这一阶段的典型聚落形态、聚落分布和聚落关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对孟州义井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围绕周边聚落开展详细考古调查。系统勘探表明,该遗址是一处以王湾三期文化为主体的大型环壕聚落,发现了东西并列的两座环壕及出入口、房址、陶窑、灰坑、水池等多处遗迹,对聚落的范围、布局及功能分区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井遗址 考古勘探 王湾三期文化 环壕聚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