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8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的孤独韵味及生命超越
1
作者 万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在我国长篇小说文学作品中,《纪实与虚构》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王安忆生命中的孤独韵味,探索作者主体的孤独与焦虑感受,剖析书中时空断裂背景下孤独的具体表现,梳理作者心路变化历程,总结作者超越生命的孤... 在我国长篇小说文学作品中,《纪实与虚构》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王安忆生命中的孤独韵味,探索作者主体的孤独与焦虑感受,剖析书中时空断裂背景下孤独的具体表现,梳理作者心路变化历程,总结作者超越生命的孤独方式。整体来看,王安忆《纪实与虚构》的孤独韵味涵盖了主体的孤独与焦虑、时空断裂产生的孤独两大类,作家通过以历史溯源缓释孤独、以女性视角消解孤独、以英雄审视面对孤独等方式,完成了对孤独韵味的生命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纪实与虚构》 孤独韵味 生命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安忆长篇小说中的物象书写——以《长恨歌》《天香》《考工记》为例
2
作者 韩佳殷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5-31,共7页
为探讨王安忆文学作品中“物”的书写方式、文化意蕴及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贡献,选取王安忆的《长恨歌》《天香》《考工记》三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与文化解读的方法,深入阐述王安忆在物象书写上的独特艺术手法。王安忆笔... 为探讨王安忆文学作品中“物”的书写方式、文化意蕴及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贡献,选取王安忆的《长恨歌》《天香》《考工记》三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与文化解读的方法,深入阐述王安忆在物象书写上的独特艺术手法。王安忆笔下的“物”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存在,更是承载着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的象征符号,展现了其深刻的审美追求和社会关怀。王安忆的“物”意识体现了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表达,对促进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天香》 《考工记》 物象书写 王安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柔又决绝的水——论王安忆小说中的水意象
3
作者 周孟宇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42-47,共6页
王安忆作为当代文坛较活跃的作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十分丰富,纵观其小说,可以发现王安忆一直有意或无意地运用意象进行故事叙述。在王安忆小说意象群里,“水”意象不仅承载着作者继承传统的必然使命,也在其寻求新变的创作过程中... 王安忆作为当代文坛较活跃的作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十分丰富,纵观其小说,可以发现王安忆一直有意或无意地运用意象进行故事叙述。在王安忆小说意象群里,“水”意象不仅承载着作者继承传统的必然使命,也在其寻求新变的创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水”这一意象进行分析和解读,探寻王安忆创作过程中对传统的突破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小说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时代的造富故事及隐暗面:论王安忆《五湖四海》
4
作者 常青 《写作》 2025年第1期89-95,103,共8页
王安忆在新作《五湖四海》中将目光聚焦于改革时代的一户水上人家,以见微知著的手法描写了宏观的历史变革如何切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从而重塑其主体状态和情感结构。小说中既有与时代同构的公共言说,也有隐匿于历史暗角的个体经验;既... 王安忆在新作《五湖四海》中将目光聚焦于改革时代的一户水上人家,以见微知著的手法描写了宏观的历史变革如何切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从而重塑其主体状态和情感结构。小说中既有与时代同构的公共言说,也有隐匿于历史暗角的个体经验;既有形而下的生活细节的铺陈,也有形而上的智性思考的嵌入。八万余字的篇幅虽不足以承载描摹时代全景的雄心,但作家以“小切口长纵深”的方式,给过去乃至当下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思考与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五湖四海》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的跨越:王安忆小说中的性别动态与叙事创新
5
作者 孙旸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73-78,共6页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语境中,王安忆运用独特的文学手法,不仅解构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还创造性地重构了性别身份的多样性和流动性。该文借助解构主义理论,审视王安忆文学创作中的性别议题,通过分析其作品中对性别动态的深刻...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语境中,王安忆运用独特的文学手法,不仅解构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还创造性地重构了性别身份的多样性和流动性。该文借助解构主义理论,审视王安忆文学创作中的性别议题,通过分析其作品中对性别动态的深刻洞察与表现,揭示作家如何在文本中映射并推动社会性别观念的变迁,探讨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对自由与身份的追求。王安忆的文学实践,无疑是对性别边界的深刻跨越,彰显了叙事创新在理解与重塑性别意识中的关键作用,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性别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 王安忆小说 性别动态 叙事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书写·城市想象·文学记忆——王安忆与程乃珊上海书写比较研究
6
作者 王俊虎 赵文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上海是一座魔幻的城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杂糅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上海书写的代表作家,王安忆与程乃珊为上海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记忆。王安忆以“上海移民”的身份透视上海,通过弄堂、服饰等意象书写俗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以平... 上海是一座魔幻的城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杂糅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上海书写的代表作家,王安忆与程乃珊为上海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记忆。王安忆以“上海移民”的身份透视上海,通过弄堂、服饰等意象书写俗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以平和宁静的笔触彰显对人性的关注与关怀。程乃珊则以“上海女儿”的身份追溯历史,以老上海为起点,通过洋房、公馆等建筑细节回忆上海,旧梦重温,用细腻温柔的笔调满足读者对上海的文学想象。她们站在各自的视角与立场共同书写上海传奇,寻找上海灵魂,挖掘上海书写的价值意蕴,以上海书写彰显中国文学的价值与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程乃珊 上海书写 文学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忆和女性文学的对峙与融合》评介
7
作者 孟昕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作为女性作家,王安忆在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女性文学特色,其作品建构了正面女性主体形象,而且显性流露出女性经验。关于王安忆的创作与女性文学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其中,崔佳琪的《王安忆和女性文学的对峙与融合》值得读者给... 作为女性作家,王安忆在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女性文学特色,其作品建构了正面女性主体形象,而且显性流露出女性经验。关于王安忆的创作与女性文学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其中,崔佳琪的《王安忆和女性文学的对峙与融合》值得读者给予一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王安忆 女性经验 主体形象 女性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德文学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女性小说译介——以王安忆为例
8
作者 赵亘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德语世界译介王安忆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学关系衍变带动着译介活动发展转向,树立德语世界眼中的中国当代女性小说样貌。通过文本分析,在初期,相同的文学主题产生共鸣,促进德语世界对王安忆小说的接受。继而,中德两国文学都迈入了转... 德语世界译介王安忆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学关系衍变带动着译介活动发展转向,树立德语世界眼中的中国当代女性小说样貌。通过文本分析,在初期,相同的文学主题产生共鸣,促进德语世界对王安忆小说的接受。继而,中德两国文学都迈入了转型探索阶段,作家的创作尝试获得德语世界关注,进一步推动了译介。而两国文学都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之后,世界文学舞台上的角逐与竞争,掺杂了多种因素影响,最终使王安忆小说的德译草草收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德文学关系 译介 女性小说 王安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寻根进行到底——王安忆近作的内在化转向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2,共7页
王安忆自20世纪70年代末走入文坛,一直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活力,她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并且她不断地尝试对自我的突破。她的创作历程可以说是复杂多变的,从早期带着清新稚嫩的理想主义色彩,到20世纪80年代由旅美经验碰撞促成的文化寻... 王安忆自20世纪70年代末走入文坛,一直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活力,她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并且她不断地尝试对自我的突破。她的创作历程可以说是复杂多变的,从早期带着清新稚嫩的理想主义色彩,到20世纪80年代由旅美经验碰撞促成的文化寻根,20世纪90年代在叙事语言、形式、题材上做出的多层面探索,21世纪初对普通民众关怀的执着追求,再到近年摆脱某种思想倾向的束缚继续写作实验。尽管风格持续多变,但她以细腻的情感观照个体生命的生存境况,建构人物心灵世界的创作旨趣,始终没有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主义色彩 王安忆 文化寻根 叙事语言 思想倾向 作品题材 个体生命 生存境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安忆创作中的张爱玲资源
10
作者 程旸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165,共6页
显而易见,王安忆小说中的“地域视角”,与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莫名的联系。只有探讨分析了这种联系,才能够将其对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创作转型的推动性意义清楚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王安忆与寻根思潮和上海重新崛起是一种外部的联系,她... 显而易见,王安忆小说中的“地域视角”,与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莫名的联系。只有探讨分析了这种联系,才能够将其对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创作转型的推动性意义清楚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王安忆与寻根思潮和上海重新崛起是一种外部的联系,她与张爱玲小说的“资源”则是一种内部联系。唯有弄清这种内部联系,我们才有可能从作家创作的层面,来解释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创作转型所产生的某种影响。而本文对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小说所做的文学史定位工作,也才能展开和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创作转型 张爱玲 文学史定位 寻根思潮 地域视角 内部联系 重新崛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视角的交替与穿插——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
11
作者 杨翠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96-99,共4页
王安忆的叙事能力处于不断生长的状态,长篇小说《长恨歌》的叙事采用独特的叙述视角,将叙述者和鸽子置于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转换下双线并行勾勒上海都市的历史变迁,细述人物内心最细微处的情感波澜。双重视角的交替与穿插,使叙述者保... 王安忆的叙事能力处于不断生长的状态,长篇小说《长恨歌》的叙事采用独特的叙述视角,将叙述者和鸽子置于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转换下双线并行勾勒上海都市的历史变迁,细述人物内心最细微处的情感波澜。双重视角的交替与穿插,使叙述者保持充分的客观性,又不乏以一种贴近世俗、审视生命的叙述智慧去关注王琦瑶式的女性而流露出的温情,带着悲悯的情怀揭示这一类人的生存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长恨歌》 双重视角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安忆小说《富萍》中的劳动书写
12
作者 于颖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96-100,112,共6页
劳动书写在王安忆小说中的呈现是较为密集和坚实的,她注重展现社会底层劳动者怡然昂扬的生命状态与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王安忆的文学追求与身为作家的责任担当在小说《富萍》中具化为对劳动者群体进行集体观照,她打破读者阅读经验所积... 劳动书写在王安忆小说中的呈现是较为密集和坚实的,她注重展现社会底层劳动者怡然昂扬的生命状态与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王安忆的文学追求与身为作家的责任担当在小说《富萍》中具化为对劳动者群体进行集体观照,她打破读者阅读经验所积存的上海为繁华、劳动者为凄苦的刻板印象,勾勒出一个由外来移民构建并壮大的新上海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劳动者 女性形象 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忆与戴厚英淮河小说的皖北乡村书写比较研究
13
作者 王小燕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4-30,共7页
王安忆和戴厚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位颇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与淮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聚焦皖北乡村各自创作出“淮河系列小说”。但二人在创作视角、叙事倾向、审美追求、叙事语言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体现了各自鲜明的审美个性与... 王安忆和戴厚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位颇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与淮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聚焦皖北乡村各自创作出“淮河系列小说”。但二人在创作视角、叙事倾向、审美追求、叙事语言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体现了各自鲜明的审美个性与艺术魅力。“外来妹”王安忆从“局外人”的视角,以平淡的叙事语言,审视皖北乡村的人性与文化,在回望中由批判转向怀念;“淮河的女儿”戴厚英则是从植根皖北的“局内人”视角,运用乡土味的叙事语言,从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书写“流泪的淮河”,在写真中由眷恋转向反思。她们的淮河小说分别展现了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与审美追求,共同丰富了皖北乡村书写的文学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戴厚英 皖北乡村 淮河系列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初当代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建构——以王安忆的《流逝》为考察中心
14
作者 陈娇华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流逝》中的欧阳端丽、文影及阿毛娘等女性形象塑造,表达了王安忆对传统“家庭妇女”形象、现代“摩登女性”形象及毛泽东时代“劳动妇女”形象等女性形象资源的复杂情感态度与综合思考,如对传统“家庭妇女”形象资源的批判中有顾盼,... 《流逝》中的欧阳端丽、文影及阿毛娘等女性形象塑造,表达了王安忆对传统“家庭妇女”形象、现代“摩登女性”形象及毛泽东时代“劳动妇女”形象等女性形象资源的复杂情感态度与综合思考,如对传统“家庭妇女”形象资源的批判中有顾盼,对现代“摩登女性”形象资源的否定中有承续,对毛泽东时代“劳动妇女”形象资源的肯定中有扬弃,体现了新时期初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建构。这主要是由新时期初社会历史转型的复杂状况、妇女解放政策和思路的延展性,以及女性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家庭妇女” “摩登女性” “劳动妇女” 新时期 《流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忆“我们庄”乡土创作的记忆书写
15
作者 洪何苗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1-73,共3页
王安忆用现在的眼光回望“我们庄”这片土地,既有艰难,也有温暖,更是碰撞与回味。王安忆乡土创作中的“我们庄”丰富保留了地域审美文化形态,是社会记忆的文化存储载体,不仅是王安忆走过、路过、生活过的沿淮村庄,更是她想象的原乡、一... 王安忆用现在的眼光回望“我们庄”这片土地,既有艰难,也有温暖,更是碰撞与回味。王安忆乡土创作中的“我们庄”丰富保留了地域审美文化形态,是社会记忆的文化存储载体,不仅是王安忆走过、路过、生活过的沿淮村庄,更是她想象的原乡、一个在生活中能寻到审美的文化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乡土创作 记忆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上海城市空间
16
作者 冯夏郁 《最小说》 2024年第11期13-15,共3页
以建筑为代表的城市空间映射着城市的发展变化,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在空间上的形态,展现了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在《长恨歌》一书中,王安忆运用丰富的笔触对上海这座城市进行描绘,勾勒出能够代表上海都市风貌的... 以建筑为代表的城市空间映射着城市的发展变化,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在空间上的形态,展现了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在《长恨歌》一书中,王安忆运用丰富的笔触对上海这座城市进行描绘,勾勒出能够代表上海都市风貌的空间景观,包括上海市民生活的弄堂、女性特有的闺阁、鲜为人知的爱丽丝公寓以及抚慰心灵的邬桥,这些都深刻反映了上海独有的城市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长恨歌》 弄堂 闺阁 邬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忆小说集《红豆生南国》中的都市移民书写
17
作者 辛语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22,共6页
王安忆小说集《红豆生南国》立足于当代,书写了全球化背景下都市移民的流动与漂泊。王安忆在小说集中不仅复写了移民人口的离散现状,更以“乡土人情”和共同生活为中介建构“流动的家”,试图在不确定的生活中重建日常生活的“恒常性”... 王安忆小说集《红豆生南国》立足于当代,书写了全球化背景下都市移民的流动与漂泊。王安忆在小说集中不仅复写了移民人口的离散现状,更以“乡土人情”和共同生活为中介建构“流动的家”,试图在不确定的生活中重建日常生活的“恒常性”。王安忆的都市移民书写尽管在现实意义上带有一定乌托邦色彩,但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她小说创作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红豆生南国》 都市移民 家庭 移民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安忆小说的独特叙事追求——以《五湖四海》为例
18
作者 鞠雨辰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2期13-16,共4页
王安忆是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是当代文坛极具活力的创作者。自1976年发表《向前进》到2022年发表《五湖四海》,王安忆40多年的文学探索从各个方面体现她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追求。本文通过对其近作《五湖四海》具体文本的研究,从... 王安忆是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是当代文坛极具活力的创作者。自1976年发表《向前进》到2022年发表《五湖四海》,王安忆40多年的文学探索从各个方面体现她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追求。本文通过对其近作《五湖四海》具体文本的研究,从世俗人情的叙事内容、城乡互融的叙事结构、平实可感的叙事语言三方面分析王安忆小说独特的叙事追求,并探讨王安忆小说对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五湖四海》 叙事内容 叙事结构 叙事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断裂叙事”见新世纪小说的浪漫主义回归——以王安忆新世纪小说为例
19
作者 吴晗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1-37,共7页
自现代以来,中国的浪漫主义一直被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所压抑,而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出现了“断裂叙事”现象正能展现出浪漫主义的回归。以王安忆的新世纪小说为例,“断裂叙事”分为三方面,叙事人物、空间、情节的断裂;描写、议论、抒情的插... 自现代以来,中国的浪漫主义一直被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所压抑,而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出现了“断裂叙事”现象正能展现出浪漫主义的回归。以王安忆的新世纪小说为例,“断裂叙事”分为三方面,叙事人物、空间、情节的断裂;描写、议论、抒情的插入;叙事逻辑的断裂。断裂叙事使得浪漫主义跳脱出现实主义的整体,唤回现代主义已失落的美学传统,作家们重塑精神之塔,找寻回家之路,从而实现浪漫主义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叙事 新世纪 浪漫主义 王安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史为镜 以人为像 以舞留影——读王安忆长篇《儿女风云录》
20
作者 冀宏伟 《快乐阅读》 2024年第9期39-41,共3页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王安忆是擅长写上海的作家。读王安忆的作品,会情不自禁地成为一个行走在文字里的“上海人”,一个穿越浮世三千的老上海人,一个置身摩登时代的新上海人。喧嚣纷纭的时代,文学是现实生活的隐身衣,是承载...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王安忆是擅长写上海的作家。读王安忆的作品,会情不自禁地成为一个行走在文字里的“上海人”,一个穿越浮世三千的老上海人,一个置身摩登时代的新上海人。喧嚣纷纭的时代,文学是现实生活的隐身衣,是承载记忆的河流。而作家就是浑身布满雷达的人,对生活的任何信号都能敏感地接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浮世 现实生活 隐身衣 摩登时代 十里洋场 风云录 上海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