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电影的民族化视听风格呈现——以王全安电影《图雅的婚事》《白鹿原》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含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64-70,共7页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化"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追求的一个重点。近年来,一批第六代导演开始选取拍摄一些民族现实题材影片,不仅因为这样的题材符合他们的一贯取材风格,即体现民众生存状态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它们渗透了中...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化"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追求的一个重点。近年来,一批第六代导演开始选取拍摄一些民族现实题材影片,不仅因为这样的题材符合他们的一贯取材风格,即体现民众生存状态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它们渗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饱含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信念。王全安便是这批有着自立民族意识影片创作诉求的导演之一。无论是《图雅的婚事》,还是《白鹿原》,除了取材上的民族化之外,其视听风格也呈现出显著的民族特性,这样的探索对民族电影的创作和电影民族化的坚守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全安电影 图雅的婚事 白鹿原 民族电影 电影的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的一种方向——观王全安电影 被引量:2
2
作者 皇甫宜川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2-70,共9页
十年间王全安拍了五部电影。在这些艺术实践过程中,王全安由《月蚀》起步,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和自我修正,逐渐显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并赢得了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王全安电影中的某些特点及其变化,阐明电影创作的... 十年间王全安拍了五部电影。在这些艺术实践过程中,王全安由《月蚀》起步,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和自我修正,逐渐显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并赢得了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王全安电影中的某些特点及其变化,阐明电影创作的一种方向。就笔者初浅认识而言,这或许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全安电影 创作 风格 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