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出土软玉质玉器的沁对玉质鉴定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勤文 蔡青 +1 位作者 曹妙聪 吴沫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8-15,共8页
沁色不仅是出土玉器的常见重要特征,而且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美",所以,仿古玉器一般都会仿制沁色。出土玉器受沁作用和沁色会影响玉器玉质的宝石学特征,从而会影响对玉器玉质的正确鉴定。本文以4处软玉质出土玉器特征的研究成... 沁色不仅是出土玉器的常见重要特征,而且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美",所以,仿古玉器一般都会仿制沁色。出土玉器受沁作用和沁色会影响玉器玉质的宝石学特征,从而会影响对玉器玉质的正确鉴定。本文以4处软玉质出土玉器特征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出土玉器受沁特征的研究分析,初步探索了受沁作用和沁色对玉器颜色、光泽、透明度、孔隙度、密度、硬度等宝石学特征的影响和受沁后玉石成分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出土玉器的正确鉴定和仿古玉器伪沁的辨析提供参考和帮助。研究结果表明:(1)受沁对出土玉器颜色的影响规律是,受沁程度不同则影响表观颜色的程度不同,玉器受沁程度越严重,对玉器表观颜色的改变越大,一般是颜色变深;(2)受沁对出土玉器光泽和透明度的影响规律是,受沁越严重则玉器的光泽和透明度越差,从未受沁—轻度—中度—较重—重度受沁,光泽的变化一般呈现玻璃光泽—亚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土状光泽的变化,透明度的变化一般呈现透明—亚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变化;(3)受沁对出土玉器的密度、孔隙度和硬度的影响规律是,受沁越重孔隙度增大,相应地密度和硬度降低,如严重受沁的透闪石质玉器,其摩氏硬度一般小于5.5,最低可到4,最高可到6;(4)受沁对出土玉器成分的影响规律是,主要矿物组成一般不变化,玉石种类也不变化,只是有的玉器局部可产生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器 沁色特征 玉质鉴定 沁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侯乙墓出土古玉器碎片玉质成分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朱勤文 杨若晨 +2 位作者 韩壮丽 蔡路武 陈善钰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6-111,F0002,共7页
运用岩石学和宝玉石学理论和方法,采用宝石学特征肉眼鉴定、偏光显微镜鉴定、红外吸收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测试以及全岩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对曾侯乙墓出土的三件古玉器碎片进行了系统鉴定,表明这三件外观特征有所不同的玉器的玉质成分都... 运用岩石学和宝玉石学理论和方法,采用宝石学特征肉眼鉴定、偏光显微镜鉴定、红外吸收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测试以及全岩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对曾侯乙墓出土的三件古玉器碎片进行了系统鉴定,表明这三件外观特征有所不同的玉器的玉质成分都是透闪石质软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玉器 玉质鉴定 曾侯乙墓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1太子墓出土玉器玉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鲍怡 朱勤文 +2 位作者 王治国 李清丽 杨爱民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8-18,共11页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上村岭,于1956年被发现,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墓葬250多座,出土了33 000余件(套)珍贵文物。本研究对象是出自M2011太子墓的380余件精美玉(石)器。采用宝玉石学和岩石学的研究...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上村岭,于1956年被发现,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墓葬250多座,出土了33 000余件(套)珍贵文物。本研究对象是出自M2011太子墓的380余件精美玉(石)器。采用宝玉石学和岩石学的研究思路和无损鉴定方法对M2011(太子墓)出土玉(石)器的玉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肉眼观察颜色和不同程度受沁的26件出土玉(石)器中23件为软玉,3件为细砂岩。严重受沁会影响出土玉(石)器的材质鉴别,用强透射光观察受沁玉器玉质,部分能够看到沁色的深度,反映出本来的颜色和质地。大型仪器测试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土玉器的材质与结构特征及成分的变化,弥补了肉眼观察的局限。本研究丰富了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出土文物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出土玉器研究的科技含量,有助于出土玉器的分类命名以及文物等级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器 玉质鉴定 虢国墓 周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