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菌素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余洋 丁俊杰 +2 位作者 陆慧慧 毕朝位 谭万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3,共5页
玉米纹枯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很多玉米主产区最重要的病害,而武夷菌素(wuyiencin)是来源于不吸水链霉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的一种微生物源类杀菌剂.本研究测试了武夷菌素对玉米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玉米纹枯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很多玉米主产区最重要的病害,而武夷菌素(wuyiencin)是来源于不吸水链霉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的一种微生物源类杀菌剂.本研究测试了武夷菌素对玉米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武夷菌素的PDA培养基上,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缓慢,菌丝分支致密且部分菌丝尖端出现原生质体渗透;菌丝致病力下降.随着武夷菌素质量浓度的增高,菌丝受抑制程度加重,在培养后期,菌株形成的菌核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下降.当武夷菌素质量浓度为50 mg/L时,玉米纹枯病菌菌落直径减少75%以上,菌丝致病力降低达99%,形成的菌核数量和质量分别降低67%和61%.武夷菌素可显著抑制玉米纹枯病菌的生长发育,在玉米纹枯病的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武夷菌素对田间玉米纹枯病的有效防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 玉米纹枯病菌 丝生长 核形成 病害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纹枯病菌UP-PCR体系的建立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晓锟 高增贵 +3 位作者 张秀霞 张硕 李忠洲 高金欣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8,共6页
对UP-PCR(Universally Primed PCR)反应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适合于玉米纹枯病菌的UP-PCR反应体系。对分离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玉米主产区的22个菌株和16个标准菌株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筛选出7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 对UP-PCR(Universally Primed PCR)反应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适合于玉米纹枯病菌的UP-PCR反应体系。对分离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玉米主产区的22个菌株和16个标准菌株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筛选出7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0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2条,占总条带数的97.1%。当相似系数为0.685时,可将38株镰孢菌菌株划分为10个类群,其中所有AG1-IA菌株聚为一个类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其所属融合群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其地理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菌 融合群 UP—PC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主栽玉米和小麦品种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起丽 张建新 +1 位作者 徐瑞富 杨蕊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9-91,共3页
收集了河南主栽的20个小麦品种、20个玉米品种,分别接种玉米纹枯病菌进行抗病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未发现对玉米纹枯病免疫的小麦、玉米品种。不同玉米品种、小麦品种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程度不同: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纹枯病抗性不存在... 收集了河南主栽的20个小麦品种、20个玉米品种,分别接种玉米纹枯病菌进行抗病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未发现对玉米纹枯病免疫的小麦、玉米品种。不同玉米品种、小麦品种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程度不同: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纹枯病抗性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抗病指数介于0~0.72之间;无高抗品种;中抗类型占品种总量25%;中感类型占25%;高感类型占50%。供试小麦品种抗病性较好,其中国育3号平均发病率最低,只有20.56%,与西农889、徐麦856、新乡9718等12个品种比较,不存在对纹枯病抗性的显著差异,平均发病率均低于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栽 玉米和小麦品种 玉米纹枯病菌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素营养对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波 孙大川 吕蝉娟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8-21,共4页
本文研究了不同碳、氮源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的碳、氮素营养是淀粉、天门冬酰氨,其次是蔗糖、亚硝酸钠及硝酸铵,而此菌对乳糖、鼠李糖及组氨酸、半胱酰氨、硫酸铵的利用能... 本文研究了不同碳、氮源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的碳、氮素营养是淀粉、天门冬酰氨,其次是蔗糖、亚硝酸钠及硝酸铵,而此菌对乳糖、鼠李糖及组氨酸、半胱酰氨、硫酸铵的利用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菌 碳源 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 被引量:5
5
作者 尚佃龙 姜兴印 +3 位作者 刘玉 孙秀英 李向东 张吉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5-742,共8页
为明确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采自山东泰安、临沂、潍坊、莱芜、日照及青岛6个地区的102株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0~0.194μg/mL... 为明确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采自山东泰安、临沂、潍坊、莱芜、日照及青岛6个地区的102株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0~0.194μg/mL,平均EC50值为(0.086±0.004)μg/mL,且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通过紫外诱导与药剂驯化的方法各获得5株耐药性菌株(TA3-X2、TA17-X6、LY8-3、QD14-Y7和WF6-A2)和1株抗性突变体(QD2-Y4),其抗性水平在6.46~20.08倍之间,突变频率分别为0.87%和0.52%。对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紫外诱导获得的5株耐药性菌株其耐药性不能稳定遗传,而经药剂驯化获得的1株抗性突变体QD2-Y4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耐药性菌株TA3-X2的菌丝生长速率高于亲本菌株,其余菌株与亲本菌株差异不明显;5株耐药性菌株和1株抗性突变体的菌丝干重和菌核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TA3-X2、WF6-A2及QD2-Y4的致病力低于亲本菌株,TA17-X6、LY8-3及QD14-Y7的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明显差异。交互抗性测定表明,噻呋酰胺抗性突变体与戊唑醇、丙环唑、咯菌腈、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之间均无交互抗性,与啶酰菌胺和氟唑菌苯胺之间则存在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山东省6个地区的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比较敏感,推测噻呋酰胺可作为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理想候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菌 噻呋酰胺 啶酰 敏感性 诱导抗性 生物学性状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及其混剂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4
6
作者 段海明 程红 +2 位作者 余利 黄伟东 余海兵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9-1256,共8页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发酵上清液及其与化学杀菌剂的混配剂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活性以及发酵上清液对温度和紫外线的稳定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发酵上清液和新型混剂的抑菌活...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发酵上清液及其与化学杀菌剂的混配剂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活性以及发酵上清液对温度和紫外线的稳定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发酵上清液和新型混剂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的浓度从40.0μl/ml增至100.0μl/ml时发酵上清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率从40.6%增至84.9%,发酵上清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为50.7μl/ml(R2=0.95)。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在60℃以下基本保持稳定,但经80℃以上温度处理后抑菌活性物质部分发生热分解,121℃高温高压处理15 min后其抑菌活性下降至61.4%;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增加,发酵上清液对病菌的抑制活性逐渐下降,紫外线照射时间为30 min时其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降至74.3%,但30 min后下降速率趋缓。发酵上清液对化学杀菌剂氟吡菌胺具有普遍的增效作用,其中以2∶8(发酵上清液与化学杀菌剂的体积比)的比例混配毒性比率最高,为1.34;发酵上清液与苯醚甲环唑以6∶4、7∶3和8∶2混配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余则表现为相加作用;发酵上清液与戊唑醇混配表现为相加作用;发酵上清液与咪鲜胺、腈菌唑混配部分配比表现为相加作用,部分配比则表现为拮抗作用。然而,发酵上清液与三唑酮、丙森锌、福美双混配则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 玉米纹枯病菌 发酵上清液 化学杀 混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内生真菌中抗玉米纹枯病活性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12
7
作者 丁婷 孙微微 +1 位作者 王帅 江海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9-35,共7页
对杜仲植物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32株菌株。以玉米纹枯病菌为指示菌,对杜仲内生真菌进行对峙培养法、菌丝生长速率法以及盆栽控病试验等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内生真菌DZGS08对玉米纹枯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带宽度大于1... 对杜仲植物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32株菌株。以玉米纹枯病菌为指示菌,对杜仲内生真菌进行对峙培养法、菌丝生长速率法以及盆栽控病试验等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内生真菌DZGS08对玉米纹枯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带宽度大于10mm;其菌丝生长速率试验显示DZGS08的发酵液抑菌率达到50.44%;且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ZGS08发酵液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34.03%。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拮抗菌株DZGS08能造成病原菌菌丝扭曲、畸形等现象。随后,对该菌株的ITS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序列分析和聚类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梭孢壳属(Thielavia)的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菌 杜仲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震 傅俊范 +2 位作者 桑立君 陈良宇 李德全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1-185,共5页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玉米纹枯病发生日益严重,该病株残体残留在田土表面土层较浅的区域进行越冬。为准确诊断玉米纹枯病,根据玉米主要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rDNA的ITS区间序列差别,设计合...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玉米纹枯病发生日益严重,该病株残体残留在田土表面土层较浅的区域进行越冬。为准确诊断玉米纹枯病,根据玉米主要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rDNA的ITS区间序列差别,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扩增引物(LZ-F+LZ-R)用于玉米纹枯病检测。该引物能从玉米纹枯病菌扩增到特异性的分子片段,说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用来检测玉米纹枯病菌。采集田间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病株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同时提取其病原菌和土壤总DNA,利用上述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只有以R.solani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反应体系在PCR仪中进行扩增最终能扩增出1条460 bp左右清晰的特异性条带,其他菌株均无特异性条带。利用该特异性引物只能从受到该病害侵染的发病组织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对照及健康玉米植株均无扩增条带。接种该病原菌的土壤DNA也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性条带,表明特异性引物LZ-F/LZ-R可用于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和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纹枯病菌 分子检测 引物设计
原文传递
玉米纹枯病菌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孔婷婷 高增贵 +3 位作者 张硕 王敏 周艳波 王小皙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3-608,共6页
以玉米纹枯病菌菌丝为材料,利用In-Fusion SMARTer TM c DNA Lib Construction Kit构建玉米纹枯病菌全长c DNA文库。文库质量鉴定结果表明,文库滴度为1.2×106pfu·m L-1,重组率为99.2%,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1.0 kb。随机挑取40... 以玉米纹枯病菌菌丝为材料,利用In-Fusion SMARTer TM c DNA Lib Construction Kit构建玉米纹枯病菌全长c DNA文库。文库质量鉴定结果表明,文库滴度为1.2×106pfu·m L-1,重组率为99.2%,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1.0 kb。随机挑取400个白色克隆进行测序,共获得329个高质量EST序列,经聚类拼接后得到250条unique EST,包括36条contigs和214条singletons。在Gen Bank进行Blastn与Blastx同源比对,有227条EST与已知核酸或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占全部EST的90.8%,其余23条无任何同源性,占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菌 CDNA文库 表达序列标签(EST)
原文传递
玉米纹枯病菌细胞核纯化与原生质体转化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眉 周善跃 +2 位作者 陈旭君 李宝笃 郭泽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5-275,共11页
引起玉米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多为多核杂核真菌,也难以通过有性态使其细胞核进行单一化。利用原生质体再生的方法对单核玉米纹枯病菌JN的细胞核进行同核纯化,比较从单个原生质体再生菌获得的rDNAITS序... 引起玉米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多为多核杂核真菌,也难以通过有性态使其细胞核进行单一化。利用原生质体再生的方法对单核玉米纹枯病菌JN的细胞核进行同核纯化,比较从单个原生质体再生菌获得的rDNAITS序列,发现序列间存在差异,说明其细胞核没有达到预期纯化的效果。继而扩增了双核和多核玉米纹枯病菌的rDNAITS序列,发现它们自身的rDNA-ITS序列也存在差异,因此认为立枯丝核菌的这种rDNA-ITS序列的差异可能是长期未经过有性阶段的结果且与其细胞核数目无关。使用转化丝状真菌的载体转化纹枯菌未获得稳定的转化子,进而对载体进行了改造,用纹枯菌(AG-3)actin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控制潮霉素基因构建了载体pRsA。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实现了对单核纹枯菌的转化,PCR验证得到3个转化子。但在PDA培养基连续继代5代后,转化子的潮霉素抗性消失。结果对改进纹枯菌的转化方法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菌 原生质体 PEG介导的转化
原文传递
禾谷类作物纹枯病研究Ⅰ: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和棉花立枯病四者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41
11
作者 颜思齐 吴帮承 +2 位作者 唐显富 刘灼均 江浪 《植物病理学报》 CAS 1984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澄清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和棉花立枯病之间的关系,1980~1982年以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为对象,以能代表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棉花立枯病为对照,从病菌无性时期的形态、培养性状、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和交互接种等方面进... 为澄清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和棉花立枯病之间的关系,1980~1982年以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为对象,以能代表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棉花立枯病为对照,从病菌无性时期的形态、培养性状、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和交互接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纹枯病菌在各方面表现均基本一致,应视为同种;小麦纹枯病菌和棉花立枯病菌之间,以及它们和前二者之间,在各方面均有明显不同之处并呈现种间的差异。初步认为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是Rhizoctonia中的另外两个种。4种病菌都能侵染水稻、玉米和小麦,小麦纹枯病菌不能侵染棉花,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对棉花亦未表现明显的致病性。鉴于Rhizoctonia属的菌丝细胞随菌龄和分枝的增加而渐变粗、短,为求标准统一,建议测菌丝细胞长、宽时以定型的部位,即初生菌丝的主枝和组成菌核的细胞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枯病 立枯病 作物 水稻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菌 小麦纹枯病 棉花立枯病 丝细胞 初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康霉素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丽 胡江春 +4 位作者 李晓茹 张仲良 薛德林 马成新 王书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5,共4页
宁康霉素是由海洋细菌BAC-9912发酵获得的生物农药,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发现宁康霉素强烈抑制玉米纹枯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的菌丝,可使玉米纹枯病菌菌丝枯萎和产生畸形。比较宁康霉素与农利灵和速克灵对玉米纹枯... 宁康霉素是由海洋细菌BAC-9912发酵获得的生物农药,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发现宁康霉素强烈抑制玉米纹枯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的菌丝,可使玉米纹枯病菌菌丝枯萎和产生畸形。比较宁康霉素与农利灵和速克灵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宁康霉素的抑菌效果优于两种化学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 抗真物质 宁康霉素 玉米纹枯病菌 苹果轮纹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细菌B177的鉴定及活性物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爽 潘华奇 +2 位作者 任大明 胡江春 王书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9-334,共6页
运用卤虫和玉米纹枯病菌为筛选靶标,从中国南海海泥的94株细菌中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杀虫、抗菌活性的海洋细菌B177菌株。卤虫和玉米纹枯病菌筛选模型测定结果表明,当PSA为发酵液时,LD50值最低,为1.3μg.mL-1;当滤纸片加20μL(5mg.mL-1浓... 运用卤虫和玉米纹枯病菌为筛选靶标,从中国南海海泥的94株细菌中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杀虫、抗菌活性的海洋细菌B177菌株。卤虫和玉米纹枯病菌筛选模型测定结果表明,当PSA为发酵液时,LD50值最低,为1.3μg.mL-1;当滤纸片加20μL(5mg.mL-1浓度)发酵粗提取物溶液时,抗玉米纹枯病菌抑菌圈直径可达26mm。对B177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鉴定其为Micrococcus yunnanensis,其16S rDNA GenBank登录号为HQ439904。对其活性物质进行初步分离纯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微球 B177 玉米纹枯病菌 卤虫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tifungal Activity of Extracts from Clerodendrum Bungei Leaves against Two Species of Phytopathogens 被引量:18
14
作者 尹礼国 林娜 +2 位作者 魏琴 张超 周黎军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1期143-145,共3页
The test was undertaken to reveal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extracts from Clerodendrum bungei leaves against Pestalotia and Rhizoctonia solan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al condition for best antifungal activity o... The test was undertaken to reveal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extracts from Clerodendrum bungei leaves against Pestalotia and Rhizoctonia solan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al condition for best antifungal activity of extracts against pestalotia and Rhizoctonia solani are as follows: material-liquid ratio of 1:6,75% ethanol as extracting solvent, reflux at 90℃ for 1.5 h. The substances with good dissolubility in ethanol and water solution such as organic acid, bioflavonoid and alkaloid are main antifungal bioactive substances in Clerodendrun bung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erodendrum bungei leaves Pestalotia funereal Rhizoctonia solani Antifungal 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