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学视野下叶舒宪的玉石神话研究
1
作者 王倩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8-11,共4页
叶舒宪从早年的神话原型研究转向以考古文物为主的玉石神话研究,主要受到了考古学家张光直与张敬国的影响,尤其是凌家滩遗址发掘者张敬国的影响。叶舒宪玉石神话研究的核心是以玉为天,以玉为神,以玉为精,以及以玉器为不死信仰的一套神... 叶舒宪从早年的神话原型研究转向以考古文物为主的玉石神话研究,主要受到了考古学家张光直与张敬国的影响,尤其是凌家滩遗址发掘者张敬国的影响。叶舒宪玉石神话研究的核心是以玉为天,以玉为神,以玉为精,以及以玉器为不死信仰的一套神话理念,即玉石神话信仰对于文明的观念性催生与塑造作用。叶舒宪玉石神话研究强调的是神话观念对于文明要素的驱动性作用,他建设性地提出了不少神话概念,如神话中国、玄玉时代、神话的N级编码,等等。上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神话学在理论方面的不足,同时对世界认知神话学理论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舒宪 玉石神话 认知神话 文明探源 比较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石神话与中华认同的再认识:筛选文化基因的理论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5,共5页
文章以五千年的历史深度和文明核心价值为两个标准,筛选中国文化基因,得出玉帛互动信仰驱动中华认同和文明国家的理论命题;并由此解释一万年来玉文化与丝帛文化的神话观念结晶如何为五千年文明奠定精神基础。据此,文章建议,或可以将人... 文章以五千年的历史深度和文明核心价值为两个标准,筛选中国文化基因,得出玉帛互动信仰驱动中华认同和文明国家的理论命题;并由此解释一万年来玉文化与丝帛文化的神话观念结晶如何为五千年文明奠定精神基础。据此,文章建议,或可以将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玉魂国魄”重要命题改动一字——称为“玉魂帛魄”,以为中国文化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开辟出本土文化再自觉的认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中国性 玉石神话 中华认同 玉魂帛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本土的文化理论建构之路——《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的创新意义
3
作者 杨朴 《百色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15,共8页
《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所论玉石神话,即从先民的思想精神方面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有效弥补这个国家工程的缺欠,也极有说服力地创建出中国本土的文化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这个学术贡献确实具有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关键词 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 中国本土 文化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石神话学:探源中华文明史之密钥——评《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和《禹赐玄圭:玉圭的中国故事》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宏欢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2期124-128,共5页
随着叶舒宪《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的出版,其理论专著之“玉成中国”三部曲①宣告完结。“玉成中国”三部曲为文学人类学探源华夏文明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文字小传统的大传统研究视野与研究路径,并从“物”的角度为求证中国五千... 随着叶舒宪《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的出版,其理论专著之“玉成中国”三部曲①宣告完结。“玉成中国”三部曲为文学人类学探源华夏文明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文字小传统的大传统研究视野与研究路径,并从“物”的角度为求证中国五千年提供了新角度。《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探究了催生华夏文明的玉石神话信仰及物质原型,《玉石神话信仰和华夏精神》则梳理了玉文化统一中国的路线。新出版的《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开篇便追问了五千年前世界各地独立发展的古文明所存在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文明 玄玉时代 古文明 玉圭 中华文明史 玉石神话 文学人类学 叶舒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石神话中的吉祥文化探析
5
作者 胡燕 武靖佳 万水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6-40,共5页
玉石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系统表征出具有普适价值的吉祥文化意涵。探析玉石神话的幻想、象征以及二元对立等叙事规则,论证其作为无所不能的叙事媒介揭示出的玉石神话的吉祥文化表征,探寻其对中华民族群体文化与个... 玉石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系统表征出具有普适价值的吉祥文化意涵。探析玉石神话的幻想、象征以及二元对立等叙事规则,论证其作为无所不能的叙事媒介揭示出的玉石神话的吉祥文化表征,探寻其对中华民族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叙事建构,对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神话 吉祥文化 叙事规则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深度释中国——简评《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和《四重证据法研究》
6
作者 柴克东 《百色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6-18,共3页
国家重大项目成果之一《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一书对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路线做出较详细的归纳,通过玉文化大传统的新视野和新知识揭示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奥秘。《四重证据法研究》一书则集中展示文学人类学研究30年来的新方法论探索成... 国家重大项目成果之一《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一书对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路线做出较详细的归纳,通过玉文化大传统的新视野和新知识揭示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奥秘。《四重证据法研究》一书则集中展示文学人类学研究30年来的新方法论探索成果,重点论述如何利用四重证据法对古史、神话传说和考古资料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是文学人类学在方法论和实践探索方面的又一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玉石神话信仰 华夏精神 四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玉石神话比较研究——文明起源期“疯狂的石头” 被引量:6
7
作者 叶舒宪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9,共9页
世界主要的五大古文明起源期均伴有拜物教——极端表现的玉石崇拜现象。那种认为唯独中国人崇玉的观点是似是而非的。通过中外玉石神话观念的比较,解释玉石崇拜的共同原理与不同文化特质,透析不同的玉石种类(黑曜石、青金石、绿松石和软... 世界主要的五大古文明起源期均伴有拜物教——极端表现的玉石崇拜现象。那种认为唯独中国人崇玉的观点是似是而非的。通过中外玉石神话观念的比较,解释玉石崇拜的共同原理与不同文化特质,透析不同的玉石种类(黑曜石、青金石、绿松石和软玉)对各地文明起源的宗教观念拉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崇拜 玉石神话 文明起源 显圣物
原文传递
中日玉石神话比较研究--以“记纪”为中心 被引量:2
8
作者 叶舒宪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2,共8页
以玉玦玉璜(曲玉)为早期形式的玉文化生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太平洋西岸的广大地区,东亚洲史前文化有共同的玉文化根脉:1.玉为至高宝物2.玉本属于天神3.玉本属于天界4.玉代表"瑞"的观念:神赐信物5.玉为神圣生命的由来6.玉与金属... 以玉玦玉璜(曲玉)为早期形式的玉文化生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太平洋西岸的广大地区,东亚洲史前文化有共同的玉文化根脉:1.玉为至高宝物2.玉本属于天神3.玉本属于天界4.玉代表"瑞"的观念:神赐信物5.玉为神圣生命的由来6.玉与金属:二者均作为神话物的对应性7.玉作为天地沟通即人神沟通的媒介物,具有传递神圣性的沟通中介功能。这也是东亚玉文化或东亚玉器时代的共同神话观基础所在。而华夏文明发生期虽然也同样经历了玉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转换,但是玉文化却没有被后起的金属文化取代,而是新老结合,形成金声玉振、金玉同盟的礼乐文化主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神话 大传统 中日比较 《古事记》 《日本书纪》
原文传递
论神话对“中和”审美范式发生的影响——以玉石神话为例
9
作者 孟庆豹 《汉字文化》 2022年第3期175-176,共2页
随着文学人类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玉石神话信仰理论的不断建构,可以发现,玉石神话信仰对"中和"审美范式的发生具有重大影响。通过比较,玉石神话信仰和"中和"审美范式不仅在时间上是衔接的,而且在"天人合一&quo... 随着文学人类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玉石神话信仰理论的不断建构,可以发现,玉石神话信仰对"中和"审美范式的发生具有重大影响。通过比较,玉石神话信仰和"中和"审美范式不仅在时间上是衔接的,而且在"天人合一""美善合一"等理念上也是贯通的。通过对"玉""王"的字形关联的分析以及相关的大、小传统叙事,可以发现玉石神话信仰和"中和"审美范式在"天人合一"理念上的一致性;透过"以玉比德"的伦理传统以及相关的历史叙事,可以发现玉石神话信仰和"中和"审美范式在"美善合一"理念上的贯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神话 中和 天人合一 美善合一
原文传递
探寻中国文化编码:叶舒宪的神话研究述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倩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5-54,共10页
叶舒宪的神话学创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神话原型理论的阐释与重构,并且出于重构本土文化大传统的需要,将神话原型的范畴从文学扩展到文化层面;第二,借用新史学"神话历史"概念,强调神话在历史进程中的塑造性作用,继而倡... 叶舒宪的神话学创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神话原型理论的阐释与重构,并且出于重构本土文化大传统的需要,将神话原型的范畴从文学扩展到文化层面;第二,借用新史学"神话历史"概念,强调神话在历史进程中的塑造性作用,继而倡导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神话中国"概念;第三,为探寻中华文明发生机制的动力起源,创造性提出"玉石神话"(玉教)概念,以此建构自史前时期到当下的"玉石文化共同体"。上述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为神话如何进入历史,反映了叶舒宪的大神话理念,即将神话从文学中解放出来,恢复其作为文化基因与文化编码的本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舒宪 神话原型 原型编码 神话历史 玉石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石信仰与“隐蔽秩序”中的“天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永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6,共7页
早期的玉石神话隐含着远古以来的"通天"代理人"巫觋"对"向上"永恒的空间——"琼楼玉宇","向上"觐见的对象——天上"玉皇"的执着向往。它背后揭橥的隐蔽秩序是:人们难以超... 早期的玉石神话隐含着远古以来的"通天"代理人"巫觋"对"向上"永恒的空间——"琼楼玉宇","向上"觐见的对象——天上"玉皇"的执着向往。它背后揭橥的隐蔽秩序是:人们难以超越自然秩序重力,向重力相反的方向——天空运动(超越)而产生的神话信仰、宗教观念和艺术想象及其表述。由于隐蔽存在而又无孔不入的自然秩序的困扰,远古以来,玉石神话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与玉石神话光影相随的是对这一隐蔽秩序的言说,这些言说活动以仪式、神话、玉教等形式彰显存在,表述着人对自身的乌托邦设计。所以,作为社会、文化宗教的"天"及其相关的神话观念"天人合一",才是自然秩序支配中的仪式-神话-伦理-政教多重弥漫式建构的"对象物"。天人合一哲学命题的生产,离不开关于"天"的神话信仰,甚至可以理解为是汉儒把握"天命"的神话信仰。天下是前现代关于"天"的神话信仰的社会政治表述。在古今连续的文明体国家中国,这一愿景在玉石时代有"天""天道""通天""天命"一系列命题。在这些命题中,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以践行"天道"这一富有使命又合规律的追求——"替天行道"之"天下体系",这是文化大传统的"共同世界",这可以理解为今天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神话 隐蔽秩序 “天下”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舒宪神话符号学述评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洪友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6-12,共7页
借用神话学符号这一术语,分析叶舒宪先生近年提出的大小传统、文化N级编码理论、物叙事、四重证据法和玉石神话等观点,可以看出,大小传统区分和文化的N级编码是其为自己的神话研究所铺设的历时演进和共时呈现并举的宏大语境;在此宏大语... 借用神话学符号这一术语,分析叶舒宪先生近年提出的大小传统、文化N级编码理论、物叙事、四重证据法和玉石神话等观点,可以看出,大小传统区分和文化的N级编码是其为自己的神话研究所铺设的历时演进和共时呈现并举的宏大语境;在此宏大语境之下,物叙事成为神话阐释的逻辑起点,玉石神话研究则是以此为基础的全新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符号学 叶舒宪 物叙事 四重证据法 玉石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古精髓·女娲彩石·黄帝玄玉——中华创世神话考古专题“玉成中国丛书”总序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3,共3页
中国汉族的创世神话叙事母题中一再凸显玉石神话的信仰因素,如盘古精髓化为珠玉、女娲用五色玉石补天,黄帝在峚山吃白玉膏并播种玄玉等。这些充分体现中国性的神话母题是如何发生的,这便是"玉成中国丛书"要解答的神话考古问... 中国汉族的创世神话叙事母题中一再凸显玉石神话的信仰因素,如盘古精髓化为珠玉、女娲用五色玉石补天,黄帝在峚山吃白玉膏并播种玄玉等。这些充分体现中国性的神话母题是如何发生的,这便是"玉成中国丛书"要解答的神话考古问题。借助于考古新发现的东亚玉文化近万年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揭示从无文字的大传统到汉字小传统的神话观念的渊源和流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神话信仰 创世神话 考古学 玉成中国 大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解开中华文明起源之谜的另一把钥匙
14
作者 苏永前 《百色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6-27,共2页
《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借鉴新史学的"神话历史"概念,超越神话与历史之间的截然对立,找到了对华夏文明发生而言至关重要的一环——玉石神话。研究指出,由于华夏先民的玉石崇拜以及与之相应的玉石神话的建构,导致了玉石... 《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借鉴新史学的"神话历史"概念,超越神话与历史之间的截然对立,找到了对华夏文明发生而言至关重要的一环——玉石神话。研究指出,由于华夏先民的玉石崇拜以及与之相应的玉石神话的建构,导致了玉石贸易这一史前规模最大的文化交流活动。玉石神话到玉石贸易,成就国族版图的广大和多元一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探源 神话 玉石神话 玉石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路玉路探究竟 水落石出华夏魂——《玉石之路踏查三续记》简评
15
作者 许诗怡 《丝绸之路》 2020年第4期27-31,共5页
文学人类学派组织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有助于打破书本知识和传统观念的长久束缚,为中华文明的寻根溯源提供了新材料和新理论的支持作用。《玉石之路踏查三续记》作为第三套考察丛书的第一部,旨在通过田野调研和踏查,继续探究“玉石之路... 文学人类学派组织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有助于打破书本知识和传统观念的长久束缚,为中华文明的寻根溯源提供了新材料和新理论的支持作用。《玉石之路踏查三续记》作为第三套考察丛书的第一部,旨在通过田野调研和踏查,继续探究“玉石之路”与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的关系,具有充分的理论引领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玉石之路 玉石神话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结项成果综述 被引量:2
16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8,共8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将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侧重从理论上阐明中国文化、华夏文明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并尝试找出这种关联的因果关系模式。课题分别在中国文明发生论、文学人类学的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将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侧重从理论上阐明中国文化、华夏文明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并尝试找出这种关联的因果关系模式。课题分别在中国文明发生论、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论及新方法论三个方面做出学术突破。后两部书则以一中一西的个案研究,呈现文学人类学跨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神话历史"之系列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神话 玉石神话 四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催生华夏文明的观念动力
17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7,共7页
探索文明发生的观念动力,是国际社会科学的前沿课题。文章从玉石神话信仰方面,通过解析三个文学故事,从中探究催生华夏文明的观念动力,并提出有关华夏文明发生的新理论建构的三个条件:一是其知识视野必须超越汉字文献的限制,真正做到能... 探索文明发生的观念动力,是国际社会科学的前沿课题。文章从玉石神话信仰方面,通过解析三个文学故事,从中探究催生华夏文明的观念动力,并提出有关华夏文明发生的新理论建构的三个条件:一是其知识视野必须超越汉字文献的限制,真正做到能够贯穿到五千年上下的历史深度;二是能够得到本土的系统的新材料的支持;三是能够兼顾该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神话信仰 华夏文明 价值观 观念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玉器起源的神话学分析——以兴隆洼文化玉玦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叶舒宪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30,共10页
史前早已形成的玉石信仰及神话观,视玉为精为神;而人体神话观则视耳为通神通灵的标志性器官。玉质耳饰的美化性装饰意义是表象,通天通灵和辟邪护符才是其文化底蕴。这样的观念转换,带来对华夏礼乐文化之根的深度体察,以及东亚玉文化发... 史前早已形成的玉石信仰及神话观,视玉为精为神;而人体神话观则视耳为通神通灵的标志性器官。玉质耳饰的美化性装饰意义是表象,通天通灵和辟邪护符才是其文化底蕴。这样的观念转换,带来对华夏礼乐文化之根的深度体察,以及东亚玉文化发生的观念性原因的再认识。在将考古学的实证研究与人文学的阐释研究相结合的尝试中,在打通史前与文明的大传统脉络中,凸显比较神话学的积极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器起源 兴隆洼文化 玉玦 玉石神话 人体神话
原文传递
良渚神徽的物质文化和神话图像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建升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129,共10页
良渚神徽是良渚居民在玉石神话大传统的基础上,对史前女神的一种符号语言再发明、再想象和再创造,其符号图式的表现形式尽管是千变万化的,但其所指意向都是女神性格多面、思维独特的符号化身和语言标志。现代人受到神徽图像小传统的符... 良渚神徽是良渚居民在玉石神话大传统的基础上,对史前女神的一种符号语言再发明、再想象和再创造,其符号图式的表现形式尽管是千变万化的,但其所指意向都是女神性格多面、思维独特的符号化身和语言标志。现代人受到神徽图像小传统的符号遮蔽,无法将其与史前女神文明大传统联系起来,产生了很多意见分歧的看法。唯有将良渚神徽放置到女神大传统和墓葬死亡女神和再生女神的符号象征场域中,结合全球史前女神文明的相关物质图像证据,才能获得其隐喻和潜藏的神圣符码和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神徽 玉石神话 大传统 物质文化 神话图像
原文传递
玉石之路与华夏认同
20
作者 叶舒宪 张洪友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4年第1期9-20,共12页
玉教即玉石通神的神话信仰,它作为华夏文明发生期的观念要素,比秦始皇的金戈铁马要早两千年,在青铜器萌芽之际,已经充分驱动史前社会中的玉礼器生产和使用,并且像异地传教那样缓慢地在东亚大陆传播,在约四千年前完成除青藏高原、云贵高... 玉教即玉石通神的神话信仰,它作为华夏文明发生期的观念要素,比秦始皇的金戈铁马要早两千年,在青铜器萌芽之际,已经充分驱动史前社会中的玉礼器生产和使用,并且像异地传教那样缓慢地在东亚大陆传播,在约四千年前完成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外的较全面覆盖。新疆昆仑山和田玉的持久性东输,形成了华夏文明特有的资源依赖和自古及今未曾中断的玉石之路,铸就了本土传统的核心价值理念(以玉为最高价值),奠定了汉语文化的原型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教 玉石神话 玉石之路 华夏文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