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习护生社交猜疑的潜在剖面分析及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
1
作者 刘意 李莉 +3 位作者 朱菲 刘红妹 张睿莹 刘丽华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3,26,共6页
目的辨识实习护生社交猜疑的潜在剖面,探究其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方法2024年5-7月,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社交猜疑量表中文版及简版生涯适应力量表对便利选取的湖南省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610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采取潜在剖面分析识别... 目的辨识实习护生社交猜疑的潜在剖面,探究其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方法2024年5-7月,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社交猜疑量表中文版及简版生涯适应力量表对便利选取的湖南省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610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采取潜在剖面分析识别社交猜疑的潜在剖面,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社交猜疑组别护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结果实习护生的社交猜疑可分为低猜疑-高信任组(69.5%)、较低猜疑-高自我保护意识组(24.9%)和中等猜疑-低信任组(5.6%)3种潜在剖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联系的好友数量、朋友背叛史和实习满意度是实习护生社交猜疑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均P<0.05)。三组护生的生涯适应力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习护生的社交猜疑水平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且社交猜疑影响生涯适应力水平。建议根据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别社交猜疑实习护生实施干预,以期提升其生涯适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习护生 社交猜疑 生涯适应力 心理健康 角色适应 实习满意度 朋友背叛 护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制、交际与猜疑:论1933—1935年华北对日交涉
2
作者 徐进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2,共10页
长城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构建了以政整会和军分会为主体的地方交涉体制,其运行为中央对日交涉创造了回旋余地。但在日方多头交涉的重压下,两会体制举步维艰,最终黯然退场,华北交涉之责收归中央。黄郛等人一度借助私人交际缓和中日关系,... 长城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构建了以政整会和军分会为主体的地方交涉体制,其运行为中央对日交涉创造了回旋余地。但在日方多头交涉的重压下,两会体制举步维艰,最终黯然退场,华北交涉之责收归中央。黄郛等人一度借助私人交际缓和中日关系,但多方交涉之弊亦迅速显现。且私人交际清晰地反映出中日权势强弱关系,地位的不对等反为日方索求打开了便利之门。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涉始终在高度猜嫌的氛围下进行,信任危机加剧了双方的立场分歧,而激进化手段的采取又反过来助长了猜嫌心理,中日关系在恶性循环中滑向谷底。然而,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日本侵华活动具有清晰的连贯性,日方对中方“诚意”的无理诉求基于一种荒谬的认知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交涉 华北事变 两会体制 交际 猜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创新活力在社交猜疑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间的中介效应及性别的调节作用
3
作者 魏涛 邢晓丽 +4 位作者 徐步 刘晶晶 甘燕 张秀芳 荣向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5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创新活力在社交猜疑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2023年9月至10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南部3所高校的1558名大学生,以社交猜疑量表、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进行在线... 目的探讨大学生创新活力在社交猜疑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2023年9月至10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南部3所高校的1558名大学生,以社交猜疑量表、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进行在线调查。运用相关分析、Hayes(2022)的PROCESS宏程序及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及显著性检验。结果社交猜疑与大学生创新活力、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107,-0.173,P<0.01);大学生创新活力在社交猜疑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2.77%;性别调节了社交猜疑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大学生创新活力之间的关系。社交猜疑对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βsimple=-0.111,t=4.212,P<0.01)的影响大于男大学生(βsimple=-0.083,t=3.045,P<0.01)。结论社交猜疑不仅可以直接负向影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活力间接影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且性别调节社交猜疑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直接作用及大学生创新活力在二者关系间中介作用的前半段。降低社交猜疑可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活力,间接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猜疑 生命意义感 大学生 大学生创新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看人看我”——田野调查初期的身份猜疑遭遇之反思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媖娴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4,共5页
民族志的反思揭示了人类学田野调查中主、客体互为观察和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深刻意识到这种存在会显著影响到观察的结果和研究的结论。因此,在收集、记录各种田野资料的同时,研究者自身的具体参与过程及其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各种交往和... 民族志的反思揭示了人类学田野调查中主、客体互为观察和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深刻意识到这种存在会显著影响到观察的结果和研究的结论。因此,在收集、记录各种田野资料的同时,研究者自身的具体参与过程及其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各种交往和互动——田野关系——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到研究者思考的范畴。但是这种反思大多是研究者对自身固有的身份及自己的参与对研究关系造成的影响的自我剖析,并未能充分考虑被研究者对研究者动机、行为的反应而造成的对研究者观察与研究的影响。只有当研究者在"我看人"——"我看我"/"我看我看人"的同时充分自觉地做到"我看人看我"时,民族志方法的反思才会更加完善,田野调查的效果才会更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调查 民族志反思 身份猜疑 研究关系 “我看人看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聋生猜疑心理分析及其教育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万谊 《文教资料》 2007年第36期154-155,共2页
聋生大多存在猜疑心理的问题,因此克服聋生的猜疑心理就成为特殊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出聋生猜疑心理的主要特点和成因,并指出克服聋生猜疑心理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 聋生 猜疑 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条及时报道、破除猜疑的消息——评消息《小岗村书记沈浩意外辞世》
6
作者 陈力丹 刘玉仙 《新闻实践》 2011年第1期44-45,共2页
刊登在2009年11月7日农民日报的消息《小岗村书记沈浩意外辞世》,颇为普通,只有670字,然而它是全国报纸中第一篇客观、准确报道沈浩去世的消息,及时匡正了网上关于沈浩猝死的众多猜疑。从写作角度看,这条消息的行文不错,是典型的... 刊登在2009年11月7日农民日报的消息《小岗村书记沈浩意外辞世》,颇为普通,只有670字,然而它是全国报纸中第一篇客观、准确报道沈浩去世的消息,及时匡正了网上关于沈浩猝死的众多猜疑。从写作角度看,这条消息的行文不错,是典型的时间顺序结构消息,行文上也值得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书记 消息 辞世 小岗 猜疑 2009年 农民日报 写作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打消各种猜疑 李稻葵 国际社会对中国有“怨情”
7
作者 孙瑜 《英才》 2010年第3期98-99,共2页
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出口不降反升,说中国是搭了很多国家的"便车",又指中国的经济恢复并没有给很多国家带来好处,称人民币估值过低,应该升值。
关键词 国际社会 猜疑 国有 金融危机 经济恢复 人民币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猜疑对多重身份融合的影响
8
作者 高承海 马骁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22年第2期205-216,262,263,共14页
社会猜疑是人们关于公平、信任的负面看法,不利于和谐关系建立,但在多重群体身份构成的复杂社会中,社会猜疑如何影响多重群体身份的融合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两个族群的27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被试的社会猜疑水平、群体身份重叠程度... 社会猜疑是人们关于公平、信任的负面看法,不利于和谐关系建立,但在多重群体身份构成的复杂社会中,社会猜疑如何影响多重群体身份的融合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两个族群的27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被试的社会猜疑水平、群体身份重叠程度,以及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四个核心变量,探讨与分析社会猜疑对多重群体身份融合的影响及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社会猜疑显著负向调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即当被试社会猜疑水平较低时,其族群认同正向预测国家认同;当社会猜疑水平较高时,二者关系不显著。此外,少数族群的社会猜疑还能显著负向预测其多重群体身份重叠程度。总之,较低的社会猜疑有利于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这为解决大型社会的身份复杂性问题、促进多重群体身份融合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猜疑 社会身份复杂性 群体身份融合 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猜疑量表测评大学生的效度和信度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爽 蔡旻旻 +1 位作者 陈云祥 刘翔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修订社交猜疑量表(SSS)中文版,在大学生中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644名大学生,完成SSS中文版、社交焦虑量表(SIAS)、攻击问卷(AQ)和特质愤怒量表(TAS)。4周后随机选取其中100名进行重测。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1个因子,包... 目的:修订社交猜疑量表(SSS)中文版,在大学生中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644名大学生,完成SSS中文版、社交焦虑量表(SIAS)、攻击问卷(AQ)和特质愤怒量表(TAS)。4周后随机选取其中100名进行重测。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1个因子,包含18个条目,条目负荷在0.55~0.76之间,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9.18%;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单因子模型拟合良好(χ^(2)/df=2.726,CFI=0.899,TLI=0.889,RMSEA=0.073);SSS得分与SIAS、AQ、TAS得分均呈正相关(ICC=0.32~0.75,均P<0.01)。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ICC)分别为0.94、0.91、0.79。结论:社交猜疑量表中文版评估大学生的社交猜疑水平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猜疑 效度 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组织成员猜疑心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景春 《人力资源管理》 2009年第5期28-29,共2页
猜疑向来被认为是一种负面的认知偏差,有敌对性、破坏性的特点,但由于人类具有起疑心的本能,猜疑必然普遍存在,过度而有害的猜疑必须被摒弃,适度的猜疑却可能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而如果能把组织中的各种猜疑调整为科学的怀疑精神,也就... 猜疑向来被认为是一种负面的认知偏差,有敌对性、破坏性的特点,但由于人类具有起疑心的本能,猜疑必然普遍存在,过度而有害的猜疑必须被摒弃,适度的猜疑却可能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而如果能把组织中的各种猜疑调整为科学的怀疑精神,也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怀疑一切"的探索精神,对组织绩效的提高、对组织发展的推动无疑影响巨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组织文化的理想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猜疑心理 组织成员 怀疑精神 认知偏差 探索精神 组织文化 敌对性 破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荣”与“猜疑”的爱情——《茶花女》中的爱情解读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海燕 《科教文汇》 2007年第17期178-179,共2页
《茶花女》描写的是阿尔芒与茶花女——玛格丽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虚无的,他们的爱情中充满了自己的虚荣心和对彼此的猜疑。正是因为他们的虚荣和猜疑扼杀了他们的爱情。在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重蹈他们的覆辙,他们因为虚荣心而走到一起... 《茶花女》描写的是阿尔芒与茶花女——玛格丽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虚无的,他们的爱情中充满了自己的虚荣心和对彼此的猜疑。正是因为他们的虚荣和猜疑扼杀了他们的爱情。在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重蹈他们的覆辙,他们因为虚荣心而走到一起,但他们又互相猜疑着。本文强调了幸福的爱情,是没有虚荣心和猜疑生存的空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荣心 猜疑 虚无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猜疑:大众狂欢的方式
12
作者 曹林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9-39,共1页
对于这种“猜疑一切”的舆论氛围,我过去曾认为这是一种社会信任制度缺失下的制度性焦虑:由于社会在透明度、法治化、规范性、诚信度等基础秩序上非常差,在看惯了一个个黑幕和丑闻后,在遭受过一次次的权力排挤和关系暗算后,人们总... 对于这种“猜疑一切”的舆论氛围,我过去曾认为这是一种社会信任制度缺失下的制度性焦虑:由于社会在透明度、法治化、规范性、诚信度等基础秩序上非常差,在看惯了一个个黑幕和丑闻后,在遭受过一次次的权力排挤和关系暗算后,人们总感觉每件事后必有一双罪恶的手在操纵着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狂欢 猜疑 社会信任 舆论氛围 制度缺失 透明度 法治化 诚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初读猜疑到深度质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质疑能力的策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11期30-32,共3页
质疑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先由以学生设疑、学生自学为主的初读猜疑,逐步过渡到以教师设疑、学生讨论为主的深度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习者习得“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 质疑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先由以学生设疑、学生自学为主的初读猜疑,逐步过渡到以教师设疑、学生讨论为主的深度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习者习得“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质疑能力 初读猜疑 深度质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猜疑的藩篱
14
作者 梁晓萍 《政工学刊》 2016年第3期57-57,共1页
猜疑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对官兵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等都有较大危害。克服猜疑心理必须明辨其表象、探析其成因,认清自己增强信心,理性思考克制冲动,开诚布公与人沟通。
关键词 猜疑 心理 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昏的蝙蝠——电视剧《琅琊榜》皇帝猜疑心理分析
15
作者 胡波 《戏剧之家》 2016年第3期100-100,共1页
电视剧《琅琊榜》塑造了诸多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皇帝这一角色是塑造最为成功的角色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皇帝猜疑心理的成因与表现来分析这一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 电视剧 《琅琊榜》 猜疑 心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克服猜疑心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志强 《医药与保健》 2005年第8期46-47,共2页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猜疑心理 心理卫生 封闭思路 自我安慰 自信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离猜疑天地宽
17
作者 高莉 《政工导刊》 2013年第5期63-63,共1页
培根曾说:“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猜疑是人际关系的大敌,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通常导致猜疑心理产生... 培根曾说:“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猜疑是人际关系的大敌,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通常导致猜疑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有的人由于受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缺乏成功的经验、自尊心过强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产生低人一等的念头,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二是心胸狭隘的性格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猜疑心理 天地 自卑心理 性格缺陷 人际关系 自我否定 自尊心 议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猜疑”的生成与消解:理解利维坦本质的另一种视角
18
作者 陈德顺 齐晨然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119,共6页
“利维坦”作为霍布斯所推崇的现代国家的隐喻,如何赋予其道德的合法性是霍布斯政治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逻辑难题。为此,霍布斯选择了理性作为其道德言说的重要工具,并在理性与激情的机智思辨中实现了关于利维坦的合法性论证。“合理猜... “利维坦”作为霍布斯所推崇的现代国家的隐喻,如何赋予其道德的合法性是霍布斯政治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逻辑难题。为此,霍布斯选择了理性作为其道德言说的重要工具,并在理性与激情的机智思辨中实现了关于利维坦的合法性论证。“合理猜疑”的假设因集中体现了激情与理性两者关系而成为自然状态迈向政治社会的关键一环。本文基于文本分析探究了“合理猜疑”问题的生成逻辑与解决之道,认为集激情与理性于一体的自然人通过“合理猜疑”问题表达了对强力且正义的利维坦的诉求,而利维坦也以自身及其诞生方式完成了“合理猜疑”问题的预防与消除。这在体现霍布斯理论的自洽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具有专制外表的利维坦与现代国家结合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猜疑 激情 理性 利维坦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要无端添忧愁——谈克服猜疑心理
19
作者 杨志菊 郑德坤 《政工学刊》 2002年第5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猜疑心理 忧愁 战士 入伍 评价 言行 培养 指导员 克服 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是猜疑惹的祸——从一则聋校班主任工作案例谈起
20
作者 张艳 《现代特殊教育》 2013年第6期54-55,共2页
案例描述:下课后,听障生小范(化名)跟着我走进了办公室。向门外张望了一眼,在征得我的同意后,转身关上了门。当时,办公室里并没有别的老师,小范开始向我告状:小金(化名)正召集几名同学,准备把自己“教训”一顿。我询问他具... 案例描述:下课后,听障生小范(化名)跟着我走进了办公室。向门外张望了一眼,在征得我的同意后,转身关上了门。当时,办公室里并没有别的老师,小范开始向我告状:小金(化名)正召集几名同学,准备把自己“教训”一顿。我询问他具体原因,他说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案例 聋校 猜疑 办公室 听障生 化名 课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