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0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犯罪既遂标准——以对犯罪结果的重新解读为切入点 被引量:7
1
作者 徐德华 《学术探索》 CSSCI 2008年第4期67-73,共7页
通说认为,"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作为犯罪既遂标准具有其优越性:它以刑法分则既遂模式论为依托,因而包容各种不同类型犯罪的既遂情形。但通说却存在不能克服的矛盾:它无力解决危险犯既遂后行为人主动消除危险状态行为的问题;... 通说认为,"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作为犯罪既遂标准具有其优越性:它以刑法分则既遂模式论为依托,因而包容各种不同类型犯罪的既遂情形。但通说却存在不能克服的矛盾:它无力解决危险犯既遂后行为人主动消除危险状态行为的问题;各种具体犯罪标准的争论也表明通说并未解决犯罪既遂标准问题;通说还面临其他质疑,这些都使通说陷入尴尬。将犯罪结果理解为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的改变,并将"犯罪结果发生说"作为犯罪既遂标准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犯罪目的实现说"目前不宜作为我国犯罪既遂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既遂 标准 犯罪结果 重新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犯罪结果的构成要件地位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念胜 廖瑜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0-73,共4页
我国刑法在"自然意义"和"价值意义"上使用犯罪结果概念。但在犯罪构成语境下,犯罪结果只能是犯罪行为作用于体现刑法保护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刑法禁止改变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变化现象,是自然意义... 我国刑法在"自然意义"和"价值意义"上使用犯罪结果概念。但在犯罪构成语境下,犯罪结果只能是犯罪行为作用于体现刑法保护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刑法禁止改变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变化现象,是自然意义上的犯罪结果,是一种逻辑结果。犯罪构成中需要这种逻辑结果确定犯罪行为的性质,需要它和犯罪对象一起来说明犯罪行为对刑法保护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的改变,从而揭示出行为的社会属性。犯罪结果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结果 犯罪构成 构成要件 特殊本质 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犯罪结果的本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纪寒 周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99-105,共7页
犯罪结果的单一本质学说或与犯罪客体相联,或者与犯罪对象相关。但这两类犯罪结果学说与刑法理论都存在矛盾之处。以单一本质为基础形成的多层次犯罪结果学说,不仅在划分技术上有瑕疵,且从两重本质的关系来看,犯罪客体侵害是对包含犯罪... 犯罪结果的单一本质学说或与犯罪客体相联,或者与犯罪对象相关。但这两类犯罪结果学说与刑法理论都存在矛盾之处。以单一本质为基础形成的多层次犯罪结果学说,不仅在划分技术上有瑕疵,且从两重本质的关系来看,犯罪客体侵害是对包含犯罪对象侵害的犯罪事实进行价值评价后得出的结论,不是因果意义上的结果。因此与犯罪客体相分离的、因果意义上的结果才是犯罪结果的本质。犯罪结果不仅是犯罪价值评价的素材,也与刑法在目的上意图防止的损害结果密切相关。所以在解释与运用上,犯罪结果应该与刑法的目的相关,且能够适用于结果犯与行为犯的认定,从而使对犯罪的通盘评价植根于犯罪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结果 犯罪客体 犯罪对象 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结果与大陆法系客观处罚条件——以我国刑法第129条规定为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徐德华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11期75-78,共4页
犯罪结果具有相对确定性,其基本内涵是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的改变。丢失枪支不报罪中的"造成严重后果"这一要件,不能用大陆法系客观处罚条件理论来解释,它属本罪的犯罪结果,因而我国现有犯罪论体系完全可... 犯罪结果具有相对确定性,其基本内涵是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的改变。丢失枪支不报罪中的"造成严重后果"这一要件,不能用大陆法系客观处罚条件理论来解释,它属本罪的犯罪结果,因而我国现有犯罪论体系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客观处罚条件理论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不相契合,不能盲目引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结果 客观处罚条件 丢失枪支不报罪 造成严重后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结果新探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德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7期143-147,共5页
犯罪结果是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的改变,是犯罪行为的逻辑结果在现实中的展开。犯罪结果有其规定性,它不包括犯罪行为的间接结果及现实危险。我国刑法理论在对犯罪结果进行分类的时候,把本不属于犯罪结果的量刑情节... 犯罪结果是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的改变,是犯罪行为的逻辑结果在现实中的展开。犯罪结果有其规定性,它不包括犯罪行为的间接结果及现实危险。我国刑法理论在对犯罪结果进行分类的时候,把本不属于犯罪结果的量刑情节也归入到犯罪结果当中,因而总体是欠科学的。犯罪结果与犯罪行为、犯罪目的、犯罪对象及犯罪客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结果 存在状态 改变 分类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犯罪结果 被引量:2
6
作者 何立荣 《学术论坛》 2000年第6期99-102,共4页
犯罪结果在定罪中的意义表现为 :犯罪结果是部分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法定犯罪结果发生与否是区分犯罪既遂或未遂的客观依据 ;犯罪结果因其与法条竞合、牵连犯的密切关系而影响行为的罪数。犯罪结果从客观... 犯罪结果在定罪中的意义表现为 :犯罪结果是部分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法定犯罪结果发生与否是区分犯罪既遂或未遂的客观依据 ;犯罪结果因其与法条竞合、牵连犯的密切关系而影响行为的罪数。犯罪结果从客观方面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是量刑的重要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结果 定罪 量刑 刑法 犯罪构成 法条竞合 牵连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犯罪结果刍议 被引量:3
7
作者 谢彤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60-64,共5页
主观犯罪结果分为实然的结果与应然的结果 ,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犯罪形态 ,行为主观犯罪结果认识的内容、程度也不同。主观结果对于区别犯罪形态、确定行为人刑事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主观犯罪结果 刑法 犯罪 实然结果 应然结果 一般结果 具体结果 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 社会危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结果概念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何立荣 《学术论坛》 2000年第4期76-79,共4页
犯罪结果指实际发生的损害结果 ,不存在可能发生的结果形式 ;界定犯罪结果必须联系而不能脱离犯罪客体 ;反映犯罪社会危害性的质与量的一切事实现象并非都是犯罪结果 ,犯罪结果只能是其中主要由犯罪行为引起的。
关键词 犯罪结果 犯罪行为 犯罪客体 犯罪对象 社会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遂后补救行为初探——对充分利用刑罚减免制度有效避免、减轻犯罪结果的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茹士春 陈再雄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3-17,共5页
遂后补救行为是指在犯罪既遂后,行为人主动避免紧迫性危险结果或者减轻可逆性实害结果的行为。遂后补救行为应具备回溯性、时效性、主动性和多样性几个条件,补救行为与犯罪中止具有相似性。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承认行为人的遂后补救行为... 遂后补救行为是指在犯罪既遂后,行为人主动避免紧迫性危险结果或者减轻可逆性实害结果的行为。遂后补救行为应具备回溯性、时效性、主动性和多样性几个条件,补救行为与犯罪中止具有相似性。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承认行为人的遂后补救行为,有助于充分实现刑法的保护和保障机能,立法对此应作出相应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遂后补救行为 犯罪结果 刑法机能 量刑情节 法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结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聂申国 《天中学刊》 2005年第4期19-22,共4页
犯罪结果作为犯罪本质特征的客观显示,在定罪量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刑法学界尚未对犯罪结果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达到共识。通过对犯罪结果与犯罪客体、犯罪结果与犯罪对象、犯罪结果与定罪量刑进行分析,犯罪结果可以概... 犯罪结果作为犯罪本质特征的客观显示,在定罪量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刑法学界尚未对犯罪结果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达到共识。通过对犯罪结果与犯罪客体、犯罪结果与犯罪对象、犯罪结果与定罪量刑进行分析,犯罪结果可以概括为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所引起或可能引起的,从客观方面反映社会危害性质与量的一切事实现象。它即是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又是量刑的必备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结果 犯罪客体 犯罪对象 定罪量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结果作为既遂标准的新思考
11
作者 朱慧灵 《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第7期241-243,共3页
中国刑法对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未作出明文规定,刑法第23条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就成为理论界解释犯罪既遂在逻辑上的法律依据。由于对"未得逞"存在不同理解,因此围绕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准就产生了诸多主张。通过... 中国刑法对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未作出明文规定,刑法第23条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就成为理论界解释犯罪既遂在逻辑上的法律依据。由于对"未得逞"存在不同理解,因此围绕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准就产生了诸多主张。通过对现有犯罪既遂标准的分析论证,得出应当以体现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实际侵害的犯罪结果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既遂 犯罪结果 犯罪既遂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犯罪结果
12
作者 黄维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11,共11页
犯罪结果是刑法理论上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对犯罪→刑法→刑罚的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刑法学界对犯罪结果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仍争论不休。本文运用有别于传统刑法学的新的学科体系——概念刑法学,重新界定犯罪结果:犯... 犯罪结果是刑法理论上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对犯罪→刑法→刑罚的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刑法学界对犯罪结果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仍争论不休。本文运用有别于传统刑法学的新的学科体系——概念刑法学,重新界定犯罪结果:犯罪主体实施(或欲实施)犯罪行为(或对能够控制的事态未控制)作用于受害主体(传统观念的犯罪对象)之上,造成刑法化权利(可能)受损或扭曲,从而导致刑事法律关系质变的形态,是为一种受损的刑事法律关系。刑权关系是否遭到损害是判断犯罪结果是否发生的唯一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主体 犯罪行为 受害主体 犯罪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结果概念辨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鲜铁可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9-44,70,共7页
犯罪结果概念辨析鲜铁可犯罪结果(亦称危害结果)是刑法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它与犯罪行为、因果关系及犯罪未遂一系列问题密不可分。然而,犯罪结果的概念,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犯罪... 犯罪结果概念辨析鲜铁可犯罪结果(亦称危害结果)是刑法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它与犯罪行为、因果关系及犯罪未遂一系列问题密不可分。然而,犯罪结果的概念,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犯罪结果是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已经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结果 抽象危险犯 危险结果 犯罪构成要件 非物质性 危险状态 概念辨析 具体危险 犯罪行为 实害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结果及其分类新探
14
作者 陈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96-99,共4页
“犯罪结果”之传统定义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矛盾和漏洞。一是将“犯罪结果”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二是使犯罪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处于两难境地。实际上,“把罪结果”并不是指危害行为给客体造成的一般... “犯罪结果”之传统定义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矛盾和漏洞。一是将“犯罪结果”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二是使犯罪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处于两难境地。实际上,“把罪结果”并不是指危害行为给客体造成的一般损害,而仅指其中的物质性损害,即有形损害,因此不应包括非物质性的无形损害。在犯罪结果中,既存在定罪结果,也存在大量的量刑结果,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指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犯罪结果才是犯罪构成不可缺少的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结果 犯罪行为 犯罪客体 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票据犯罪结果、数额及既未遂问题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华 《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7-15,共9页
票据犯罪结果 ,主要是指票据犯罪行为对票据法律关系的破坏所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票据犯罪数额的认定 ,应以票据兑现数额为依据。虚假票据所记载的数额与真实有效票据所记载的数额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票据诈骗犯罪既遂未遂的界限 ,以行... 票据犯罪结果 ,主要是指票据犯罪行为对票据法律关系的破坏所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票据犯罪数额的认定 ,应以票据兑现数额为依据。虚假票据所记载的数额与真实有效票据所记载的数额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票据诈骗犯罪既遂未遂的界限 ,以行为人是否非法获得数额较大的票据经济利益。伪造变造票据犯罪的既遂未遂界限 ,主要把握是否完成了票据必须记载事项的填写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票据犯罪 数额 既遂 未遂 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诈欺犯罪结果犯证成
16
作者 蒋苏淮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第29期138-139,共2页
金融诈欺犯罪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对相关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举证难的问题,其保护法益应限于金融资金安全,因此"欺骗"行为不应成为独立的入罪评价标准,金融诈欺犯罪应以损失结果的发生为... 金融诈欺犯罪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对相关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举证难的问题,其保护法益应限于金融资金安全,因此"欺骗"行为不应成为独立的入罪评价标准,金融诈欺犯罪应以损失结果的发生为成立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诈欺犯罪 金融资金安全 欺骗 损失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组织犯罪涉案财产处置问题研究
17
作者 吴真文 焦慧芳 陈莉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共8页
有组织犯罪涉案财产处置是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有组织犯罪涉案财产处置存在调查取证有瑕疵、审查流于形式、论证说理不足、处置方式不规范以及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易受损等问题。究其原因,立法上表现为全面调查规... 有组织犯罪涉案财产处置是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有组织犯罪涉案财产处置存在调查取证有瑕疵、审查流于形式、论证说理不足、处置方式不规范以及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易受损等问题。究其原因,立法上表现为全面调查规则不尽周全、部分财产追缴范围不明确、各机关相互制约条款不足;司法运行上体现为涉案财产调查取证难度大、证明涉案财产权属证据欠缺、对涉案财产缺乏相对独立的庭审环节以及利害关系人程序参与度不高;法律监督方面反映出检察机关监督不力和社会监督受限。基于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涉案财产处置现行立法;二是规范涉案财产处置司法程序;三是优化涉案财产处置的监督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组织犯罪 涉案财产 犯罪所得 财产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网络犯罪治理的中国路径:基于相互依赖的网络主权
18
作者 韩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近年来全球网络犯罪治理正在从区域碎片转向全球统一,网络主权作为构建国际网络治理体系的基石,已从威斯特伐利亚主权过渡到现在的相互依赖的网络主权,并在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规则、治理手段上呈现巨大变化。2024年8月8日,《联合... 近年来全球网络犯罪治理正在从区域碎片转向全球统一,网络主权作为构建国际网络治理体系的基石,已从威斯特伐利亚主权过渡到现在的相互依赖的网络主权,并在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规则、治理手段上呈现巨大变化。2024年8月8日,《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草案通过,该公约是网络领域具有国际法效力的全球性规范性文件,网络主权在公约中充分体现。相互依赖的网络主权可作为研究视角来探究全球网络犯罪的治理变革趋势特征,《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可为体现相互依赖的网络主权对于全球网络犯罪治理的规范和引导价值提供参考,应从增进网络主权共识、强化法律协调机制、深化国际执法合作、完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网络犯罪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网络主权 全球网络犯罪治理 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利用AI换脸技术的犯罪活动及其防范应对
19
作者 戴继诚 吴佳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8,共9页
利用AI换脸技术的犯罪活动是深度合成技术给社会安全带来的全新风险挑战。近年来相关案件数量显著上升,该类犯罪活动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欺骗性强、监管难度大等特点,亟需高度重视。防范打击利用AI换脸技术的犯罪活动,需要多措并举,... 利用AI换脸技术的犯罪活动是深度合成技术给社会安全带来的全新风险挑战。近年来相关案件数量显著上升,该类犯罪活动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欺骗性强、监管难度大等特点,亟需高度重视。防范打击利用AI换脸技术的犯罪活动,需要多措并举,打防结合。第一,强化公安机关的主体责任,统筹其他部门协同治理;第二,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筑牢依法治理的堤坝;第三,夯实网络平台责任,提升安全技术检测能力与水平;第四,教育群众增强信息保护意识,确保个人隐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换脸 违法犯罪 治理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扫黑除恶的社会治理——以贯彻落实《反有组织犯罪法》为视角
20
作者 莫洪宪 罗建武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29-141,共13页
在黑恶势力及其违法犯罪严重影响基层政权稳定的严峻形势下,党和国家决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经过三年的全面、深入、系统推进,成效显著,赢得全面胜利。扫黑除恶是国家专门力量直接介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体现,但单纯通过刑事司法或... 在黑恶势力及其违法犯罪严重影响基层政权稳定的严峻形势下,党和国家决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经过三年的全面、深入、系统推进,成效显著,赢得全面胜利。扫黑除恶是国家专门力量直接介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体现,但单纯通过刑事司法或综合治理均无法达到深入且快速的良好治理效果。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反有组织犯罪法》以“四个结合”为治理理念,构建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有组织犯罪治理体系。其具体体现了司法治理与综合治理并重,且重点突出、有机衔接的共治路径及其立法思路。其中,司法治理强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细化落实及关联治理机制的体系性完备,综合治理则突出群众路线下治本且治标的综合预防体系健全。通过不断完善的法治来推动常态化、高质效的有组织犯罪治理,保障扫黑除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有利于促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黑除恶 社会治理 反有组织犯罪 司法治理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