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91
篇文章
<
1
2
…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判定犯罪中止自动性影响要素刍议
1
作者
刘双
《西部学刊》
2024年第7期104-107,共4页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作为人的主观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的判断需要完善的理论支撑,目前有三种主流学说,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但此三种学说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客观标准,忽视了人的主观差异性而受到阻碍。根据客观事实发生的变化克服了主观价值...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作为人的主观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的判断需要完善的理论支撑,目前有三种主流学说,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但此三种学说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客观标准,忽视了人的主观差异性而受到阻碍。根据客观事实发生的变化克服了主观价值实现了自我行为调整的主观价值生活说可以成为自动性的判定思路,并提出时间、空间、工具、实现方式等条件转变假设,进一步提出结合主观说、弗兰克法则、主观的价值生活说三种理论的阶梯型思路,该思路能够适应中止犯在客观因素变化后的自动性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中止
自动性
实践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有效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蔡晚拴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99-101,共3页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形态的一种特殊形态。对它的认定,应当从共同犯罪理论与犯罪中止制度入手,不仅要考虑到共同犯罪的性质及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影响力和作用力的不同,更要考虑到中止制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共同
犯罪
的
犯罪中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
3
作者
何立荣
丛星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12,共5页
作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之一,犯罪中止具有时间性、自动性、有效性、彻底性等特征,而自动性作为犯罪中止最本质的特征,对于从理论与实务上判断犯罪中止成立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围绕着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的对象及方法存在诸多学说与争议,在...
作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之一,犯罪中止具有时间性、自动性、有效性、彻底性等特征,而自动性作为犯罪中止最本质的特征,对于从理论与实务上判断犯罪中止成立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围绕着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的对象及方法存在诸多学说与争议,在对不同学说展开阐释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外部事由的认知状况、外部事由对主观心理的作用、“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原则等角度分层次地对犯罪中止自动性进行判断的研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
自动性
自动性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犯罪中止有效性的因果关系分析
4
作者
李福芹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3-36,共4页
有效性是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之一,其首先应理解为是中止行为的性质,而不是中止行为的实际效果。有效的中止行为应该是出于行为人真诚的努力,是合乎情理的,在一般情况下是足以防止既遂结果的。基于这一前提,虽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
有效性是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之一,其首先应理解为是中止行为的性质,而不是中止行为的实际效果。有效的中止行为应该是出于行为人真诚的努力,是合乎情理的,在一般情况下是足以防止既遂结果的。基于这一前提,虽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只有部分因果关系,也应肯定中止行为的有效性;在犯罪行为根本不可能导致既遂结果出现的不能犯中,只要其后的中止行为符合以上标准,也可成立中止犯;行为人虽实施了中止行为,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既遂结果还是发生了时,如果这一原因确实是出乎行为人意料之外的,且中断了行为人先前的犯罪行为与既遂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仍可成立中止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
有效性
不能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探析
5
作者
刘杰
《安顺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66-68,共3页
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是犯罪构成结构和犯罪过程中的特殊形态,二者并存时就产生了所谓的"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我国目前的犯罪中止理论是就单人犯罪而言的,实践中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往往引发颇多争议。文章通过借鉴和吸收...
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是犯罪构成结构和犯罪过程中的特殊形态,二者并存时就产生了所谓的"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我国目前的犯罪中止理论是就单人犯罪而言的,实践中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往往引发颇多争议。文章通过借鉴和吸收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和折衷主义等国外共同犯罪中止理论的优点,得出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形态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犯罪类型中犯罪中止的认定及立法完善
6
作者
孔璇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74-76,共3页
犯罪中止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单独犯罪中,构成犯罪中止应从性质与量的程度两个方面认定。对于不同类型的共同犯罪来说,构成犯罪中止应有不同要求。通过对立法规定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阐述了在单独犯罪和共同犯罪中达到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单独犯罪中,构成犯罪中止应从性质与量的程度两个方面认定。对于不同类型的共同犯罪来说,构成犯罪中止应有不同要求。通过对立法规定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阐述了在单独犯罪和共同犯罪中达到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并根据对犯罪中止刑事责任立法的理解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中止
单独
犯罪中止
共同
犯罪中止
刑事立法
立法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犯罪中止形态若干争议问题的再探讨
被引量:
9
7
作者
李兰英
林亚刚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46,共9页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中止,肯定论者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放弃能够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完全符合犯罪中止的特征。中止犯与既遂犯竞合的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或者按照一罪中止处理,或者按照另一罪的既遂处理。而对于中止犯与未遂犯...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中止,肯定论者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放弃能够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完全符合犯罪中止的特征。中止犯与既遂犯竞合的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或者按照一罪中止处理,或者按照另一罪的既遂处理。而对于中止犯与未遂犯的竞合,应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分别认定为犯罪中止或犯罪未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中止
既遂
中止
犯
竞合
根据
侵害行为
未遂犯
情况
观点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及其立法完善
被引量:
2
8
作者
李汶奚
李小五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99,共2页
一、我国现行立法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的规定 我国《刑法》没有针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的专门规定,司法实务中主要以《刑法》中有关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的条款为依据,结合刑法学理论研究进行法律适用。
关键词
犯罪中止
共同
犯罪
立法完善
法学理论研究
《刑法》
司法实务
法律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有效性
被引量:
1
9
作者
周奇雄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27-29,共3页
通过吸收国内共同犯罪理论中的观点,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原因力说"进行了进一步修正,认为:"通说"主张的"部分行为承担全部责任"不仅无法实现区别对待的量刑原则,更违背了法律的公平价值;在共同犯罪...
通过吸收国内共同犯罪理论中的观点,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原因力说"进行了进一步修正,认为:"通说"主张的"部分行为承担全部责任"不仅无法实现区别对待的量刑原则,更违背了法律的公平价值;在共同犯罪中止"有效性"的认定上,原则上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基本立场,并区别对待不同的犯罪类型和各个犯罪人在共同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例外情况下,对主观方面的认定要求不宜过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共同
犯罪中止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我国刑法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之完善
被引量:
8
10
作者
张基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5,共4页
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是犯罪构成结构和犯罪过程中的特殊形态,二者并存时就产生了所谓的"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我国目前的犯罪中止理论是就单人犯罪而言的,实践中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往往引发颇多争议。本文通过借鉴和吸收...
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是犯罪构成结构和犯罪过程中的特殊形态,二者并存时就产生了所谓的"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我国目前的犯罪中止理论是就单人犯罪而言的,实践中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往往引发颇多争议。本文通过借鉴和吸收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和折衷主义等国外共同犯罪中止理论的优点,认为在把"脱离共犯关系说"作扩大解释的基础上,借鉴"因果共犯论"来解决此难题,不失为完善我国刑法上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之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共犯
中止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再思考
被引量:
6
11
作者
张爱晓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497-502,共6页
对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我国的通说虽然立于主观说的正确立场,但过于概括模糊。在近来出现的判断自动性的两种新倾向中,规范的观察法从中止犯的立法目的出发是可取的,但其本身不应成为独立的判断标准;主观说与客观说相结合的思路则不...
对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我国的通说虽然立于主观说的正确立场,但过于概括模糊。在近来出现的判断自动性的两种新倾向中,规范的观察法从中止犯的立法目的出发是可取的,但其本身不应成为独立的判断标准;主观说与客观说相结合的思路则不具有合理性。自动性的判断应当符合中止犯的立法本意,从行为人的主观角度切入,核心是判断是否是"出于自己意志"的自愿放弃,对此可视犯罪代价有无升高分三种不同的情况来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中止
自动性
判断标准
自愿放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异同及竞合
被引量:
3
12
作者
张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95-101,共7页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因都属于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而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在未完成犯罪的原因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再者,在某种特定的场合,这两种犯罪形态又会出现竞合现象。关于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竞合形态性质的界定问题,一般来说,认定...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因都属于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而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在未完成犯罪的原因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再者,在某种特定的场合,这两种犯罪形态又会出现竞合现象。关于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竞合形态性质的界定问题,一般来说,认定为犯罪中止较为妥当,但这样处理并不完全符合现行刑法的规定。实际上,此情形的竞合形态属于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上的准中止犯,其性质的界定问题最终也只有通过立法途径才能彻底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中止
犯罪
未遂
异同
竞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危险犯的犯罪中止问题探讨
被引量:
1
13
作者
杜英杰
贾万宝
《兰州学刊》
2004年第6期219-222,共4页
危险犯在法定危险状态形成后,行为人又主动采取措施排除其造成的危险状态,是否成立犯罪中止,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危险犯在达至既遂状态后,成立犯罪中止,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中止成立的时间要求,符合我国刑法所坚持的犯罪构成理...
危险犯在法定危险状态形成后,行为人又主动采取措施排除其造成的危险状态,是否成立犯罪中止,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危险犯在达至既遂状态后,成立犯罪中止,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中止成立的时间要求,符合我国刑法所坚持的犯罪构成理论。这一问题的解决,既给了犯罪人回头是岸的机会,也保护了面临犯罪侵害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犯
实害犯
犯罪中止
犯罪
既遂
犯罪
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被引量:
2
14
作者
李阳春
李智良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7-49,共3页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刑法
中国法律
犯罪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述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
被引量:
1
15
作者
李智良
李阳春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7-69,共3页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 ,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文章首先列举了学界的几种关于共同犯罪中止认定的观点 ,然后根据刑法原则和有关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的理论分析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作者主张 ,共同犯罪...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 ,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文章首先列举了学界的几种关于共同犯罪中止认定的观点 ,然后根据刑法原则和有关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的理论分析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作者主张 ,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 ,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这种有效性认定标准不是将共同犯罪看成共犯行为的简单相加体现了共同犯罪内部各个共犯行为的相互利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陆刑法与澳门刑法犯罪中止的异同
被引量:
2
16
作者
陈瑞林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4,共4页
大陆刑法与澳门刑法均规定了犯罪中止制度,两部刑法对中止犯规定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立法精神上和表现形式上,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处罚原则上和成立条件上,澳门刑法规定的犯罪既遂后仍可成立犯罪中止值得借鉴。
关键词
大陆刑法
澳门刑法
犯罪中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犯罪既遂后能否成立犯罪中止的探讨
被引量:
4
17
作者
王志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97年第1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犯罪中止
危险状态
危险犯
犯罪
既遂
犯罪
结果
实害结果
危险结果
行为人
未完成形态
实害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危险犯的犯罪中止
被引量:
3
18
作者
尹世康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02-206,共5页
危险犯的基本犯与结果加重犯之间的关系,一直成为危险犯在危险状态达至后犯罪中止是否成立的焦点问题。危险犯在达至既遂状态后,成立犯罪中止,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中止成立的时间要求,符合我国刑法所坚持的犯罪构成理论。该问题的解...
危险犯的基本犯与结果加重犯之间的关系,一直成为危险犯在危险状态达至后犯罪中止是否成立的焦点问题。危险犯在达至既遂状态后,成立犯罪中止,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中止成立的时间要求,符合我国刑法所坚持的犯罪构成理论。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防止犯罪人铤而走险,既给犯罪人回头是岸的机会,也保护了面临犯罪侵害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犯
基本犯
结果加重犯
犯罪中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犯罪中止形态若干疑难问题探讨
被引量:
1
19
作者
刘亚娜
郑伟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47,共3页
犯罪中止作为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内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一部分直接故意犯罪的整个过程中。其“有效性”认定问题比较复杂,因而对各种介入因素加以分析是必要的。犯罪中止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行为人的“能为而不欲”。
关键词
犯罪中止
有效性
介入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道德约束与犯罪中止
被引量:
1
20
作者
蒲星光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0-61,共2页
“道德约束”作为“良心戒尺”,与“法律威慑”功效一样,也可以防罪于未然,止罪于罪中,警醒于罪后。一言以蔽之:道德约束可以使犯罪动机中止、犯罪过程中止、罪后心理抗拒中止。应当尽可能地利用人的“道德良心”抑止犯罪,最大限度地使...
“道德约束”作为“良心戒尺”,与“法律威慑”功效一样,也可以防罪于未然,止罪于罪中,警醒于罪后。一言以蔽之:道德约束可以使犯罪动机中止、犯罪过程中止、罪后心理抗拒中止。应当尽可能地利用人的“道德良心”抑止犯罪,最大限度地使人的非道德意识和行为不突破法律的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约束
良心戒尺
犯罪中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判定犯罪中止自动性影响要素刍议
1
作者
刘双
机构
吉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出处
《西部学刊》
2024年第7期104-107,共4页
文摘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作为人的主观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的判断需要完善的理论支撑,目前有三种主流学说,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但此三种学说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客观标准,忽视了人的主观差异性而受到阻碍。根据客观事实发生的变化克服了主观价值实现了自我行为调整的主观价值生活说可以成为自动性的判定思路,并提出时间、空间、工具、实现方式等条件转变假设,进一步提出结合主观说、弗兰克法则、主观的价值生活说三种理论的阶梯型思路,该思路能够适应中止犯在客观因素变化后的自动性判断。
关键词
犯罪中止
自动性
实践判定
Keywords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
automaticity
practice judgment
分类号
D924.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有效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蔡晚拴
机构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99-101,共3页
文摘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形态的一种特殊形态。对它的认定,应当从共同犯罪理论与犯罪中止制度入手,不仅要考虑到共同犯罪的性质及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影响力和作用力的不同,更要考虑到中止制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共同
犯罪
的
犯罪中止
Keywords
joint offence
desistance from offence
desistance from offence in joint offence
分类号
D924.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
3
作者
何立荣
丛星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出处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12,共5页
文摘
作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之一,犯罪中止具有时间性、自动性、有效性、彻底性等特征,而自动性作为犯罪中止最本质的特征,对于从理论与实务上判断犯罪中止成立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围绕着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的对象及方法存在诸多学说与争议,在对不同学说展开阐释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外部事由的认知状况、外部事由对主观心理的作用、“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原则等角度分层次地对犯罪中止自动性进行判断的研究进路。
关键词
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
自动性
自动性判断
Keywords
crime desistance
crime desistance automaticity
judgment of automaticity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犯罪中止有效性的因果关系分析
4
作者
李福芹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出处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3-36,共4页
文摘
有效性是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之一,其首先应理解为是中止行为的性质,而不是中止行为的实际效果。有效的中止行为应该是出于行为人真诚的努力,是合乎情理的,在一般情况下是足以防止既遂结果的。基于这一前提,虽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只有部分因果关系,也应肯定中止行为的有效性;在犯罪行为根本不可能导致既遂结果出现的不能犯中,只要其后的中止行为符合以上标准,也可成立中止犯;行为人虽实施了中止行为,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既遂结果还是发生了时,如果这一原因确实是出乎行为人意料之外的,且中断了行为人先前的犯罪行为与既遂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仍可成立中止犯。
关键词
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
有效性
不能犯
Keywords
abandonment of crime
validity of crime abandonment
impossible attempt
分类号
D924.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探析
5
作者
刘杰
机构
贵州大学
出处
《安顺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66-68,共3页
文摘
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是犯罪构成结构和犯罪过程中的特殊形态,二者并存时就产生了所谓的"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我国目前的犯罪中止理论是就单人犯罪而言的,实践中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往往引发颇多争议。文章通过借鉴和吸收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和折衷主义等国外共同犯罪中止理论的优点,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形态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形态
Keywords
joint offense
offense discontinue
joint offense discontinue
分类号
D915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犯罪类型中犯罪中止的认定及立法完善
6
作者
孔璇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出处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74-76,共3页
文摘
犯罪中止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单独犯罪中,构成犯罪中止应从性质与量的程度两个方面认定。对于不同类型的共同犯罪来说,构成犯罪中止应有不同要求。通过对立法规定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阐述了在单独犯罪和共同犯罪中达到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并根据对犯罪中止刑事责任立法的理解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
犯罪中止
单独
犯罪中止
共同
犯罪中止
刑事立法
立法完善
Keywords
discontinuation of crime
discontinuation of separate crime
suspension of common crime
criminal legislation
legislative pertection.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犯罪中止形态若干争议问题的再探讨
被引量:
9
7
作者
李兰英
林亚刚
机构
武汉大学
出处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46,共9页
基金
.NULL.
文摘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中止,肯定论者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放弃能够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完全符合犯罪中止的特征。中止犯与既遂犯竞合的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或者按照一罪中止处理,或者按照另一罪的既遂处理。而对于中止犯与未遂犯的竞合,应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分别认定为犯罪中止或犯罪未遂。
关键词
犯罪中止
既遂
中止
犯
竞合
根据
侵害行为
未遂犯
情况
观点
特征
Keywords
form of crime
desistance of crime
controversy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及其立法完善
被引量:
2
8
作者
李汶奚
李小五
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焦作大学法政学院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99,共2页
文摘
一、我国现行立法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的规定 我国《刑法》没有针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的专门规定,司法实务中主要以《刑法》中有关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的条款为依据,结合刑法学理论研究进行法律适用。
关键词
犯罪中止
共同
犯罪
立法完善
法学理论研究
《刑法》
司法实务
法律适用
分类号
D924.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有效性
被引量:
1
9
作者
周奇雄
机构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出处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27-29,共3页
文摘
通过吸收国内共同犯罪理论中的观点,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原因力说"进行了进一步修正,认为:"通说"主张的"部分行为承担全部责任"不仅无法实现区别对待的量刑原则,更违背了法律的公平价值;在共同犯罪中止"有效性"的认定上,原则上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基本立场,并区别对待不同的犯罪类型和各个犯罪人在共同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例外情况下,对主观方面的认定要求不宜过严。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共同
犯罪中止
有效性
Keywords
joint crime
discontinuation of a crime
discontinuation of a joint crime
validity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我国刑法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之完善
被引量:
8
10
作者
张基建
机构
郑州大学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5,共4页
文摘
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是犯罪构成结构和犯罪过程中的特殊形态,二者并存时就产生了所谓的"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我国目前的犯罪中止理论是就单人犯罪而言的,实践中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往往引发颇多争议。本文通过借鉴和吸收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和折衷主义等国外共同犯罪中止理论的优点,认为在把"脱离共犯关系说"作扩大解释的基础上,借鉴"因果共犯论"来解决此难题,不失为完善我国刑法上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之可能路径。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共犯
中止
因果关系
Keywords
Joint offense
offense discontinue
joint offense discontinue
cause and effect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再思考
被引量:
6
11
作者
张爱晓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出处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497-502,共6页
文摘
对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我国的通说虽然立于主观说的正确立场,但过于概括模糊。在近来出现的判断自动性的两种新倾向中,规范的观察法从中止犯的立法目的出发是可取的,但其本身不应成为独立的判断标准;主观说与客观说相结合的思路则不具有合理性。自动性的判断应当符合中止犯的立法本意,从行为人的主观角度切入,核心是判断是否是"出于自己意志"的自愿放弃,对此可视犯罪代价有无升高分三种不同的情况来认定。
关键词
犯罪中止
自动性
判断标准
自愿放弃
Keywords
discontinuation of a crime
voluntariness
judging standard
voluntary discontinuation
分类号
DF6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异同及竞合
被引量:
3
12
作者
张平
机构
同济大学法政学院
出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95-101,共7页
文摘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因都属于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而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在未完成犯罪的原因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再者,在某种特定的场合,这两种犯罪形态又会出现竞合现象。关于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竞合形态性质的界定问题,一般来说,认定为犯罪中止较为妥当,但这样处理并不完全符合现行刑法的规定。实际上,此情形的竞合形态属于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上的准中止犯,其性质的界定问题最终也只有通过立法途径才能彻底解决。
关键词
犯罪中止
犯罪
未遂
异同
竞合
Keywords
discontinuation of a crime
attempted cri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ncurrence
分类号
DF6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危险犯的犯罪中止问题探讨
被引量:
1
13
作者
杜英杰
贾万宝
机构
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系
出处
《兰州学刊》
2004年第6期219-222,共4页
文摘
危险犯在法定危险状态形成后,行为人又主动采取措施排除其造成的危险状态,是否成立犯罪中止,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危险犯在达至既遂状态后,成立犯罪中止,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中止成立的时间要求,符合我国刑法所坚持的犯罪构成理论。这一问题的解决,既给了犯罪人回头是岸的机会,也保护了面临犯罪侵害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危险犯
实害犯
犯罪中止
犯罪
既遂
犯罪
结果
分类号
D924.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被引量:
2
14
作者
李阳春
李智良
机构
湖南工程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湘潭大学法学院
出处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7-49,共3页
文摘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刑法
中国法律
犯罪
主体
Keywords
complicity
desistance of crime
validity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述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
被引量:
1
15
作者
李智良
李阳春
机构
湖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
湖南工程学院
出处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7-69,共3页
文摘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 ,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文章首先列举了学界的几种关于共同犯罪中止认定的观点 ,然后根据刑法原则和有关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的理论分析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作者主张 ,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 ,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这种有效性认定标准不是将共同犯罪看成共犯行为的简单相加体现了共同犯罪内部各个共犯行为的相互利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关键词
共同
犯罪
犯罪中止
有效性
Keywords
complicity, desistance of crime, validity
分类号
D924.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陆刑法与澳门刑法犯罪中止的异同
被引量:
2
16
作者
陈瑞林
机构
汕头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出处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4,共4页
文摘
大陆刑法与澳门刑法均规定了犯罪中止制度,两部刑法对中止犯规定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立法精神上和表现形式上,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处罚原则上和成立条件上,澳门刑法规定的犯罪既遂后仍可成立犯罪中止值得借鉴。
关键词
大陆刑法
澳门刑法
犯罪中止
分类号
D924.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D924.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犯罪既遂后能否成立犯罪中止的探讨
被引量:
4
17
作者
王志祥
机构
河北大学法律系刑法教研室
出处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97年第1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犯罪中止
危险状态
危险犯
犯罪
既遂
犯罪
结果
实害结果
危险结果
行为人
未完成形态
实害犯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危险犯的犯罪中止
被引量:
3
18
作者
尹世康
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经法系
出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02-206,共5页
文摘
危险犯的基本犯与结果加重犯之间的关系,一直成为危险犯在危险状态达至后犯罪中止是否成立的焦点问题。危险犯在达至既遂状态后,成立犯罪中止,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中止成立的时间要求,符合我国刑法所坚持的犯罪构成理论。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防止犯罪人铤而走险,既给犯罪人回头是岸的机会,也保护了面临犯罪侵害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危险犯
基本犯
结果加重犯
犯罪中止
Keywords
perilous criminal
basic criminal
result-aggravated criminal
crime discontinuation
分类号
D924.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犯罪中止形态若干疑难问题探讨
被引量:
1
19
作者
刘亚娜
郑伟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
出处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47,共3页
文摘
犯罪中止作为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内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一部分直接故意犯罪的整个过程中。其“有效性”认定问题比较复杂,因而对各种介入因素加以分析是必要的。犯罪中止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行为人的“能为而不欲”。
关键词
犯罪中止
有效性
介入因素
分类号
D917 [政治法律—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道德约束与犯罪中止
被引量:
1
20
作者
蒲星光
机构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0-61,共2页
基金
2004-2005年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4066
文摘
“道德约束”作为“良心戒尺”,与“法律威慑”功效一样,也可以防罪于未然,止罪于罪中,警醒于罪后。一言以蔽之:道德约束可以使犯罪动机中止、犯罪过程中止、罪后心理抗拒中止。应当尽可能地利用人的“道德良心”抑止犯罪,最大限度地使人的非道德意识和行为不突破法律的底线。
关键词
道德约束
良心戒尺
犯罪中止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D917 [政治法律—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判定犯罪中止自动性影响要素刍议
刘双
《西部学刊》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有效性问题研究
蔡晚拴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
何立荣
丛星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犯罪中止有效性的因果关系分析
李福芹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探析
刘杰
《安顺学院学报》
200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不同犯罪类型中犯罪中止的认定及立法完善
孔璇
《长沙大学学报》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犯罪中止形态若干争议问题的再探讨
李兰英
林亚刚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及其立法完善
李汶奚
李小五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有效性
周奇雄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1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论我国刑法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之完善
张基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对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再思考
张爱晓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论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异同及竞合
张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危险犯的犯罪中止问题探讨
杜英杰
贾万宝
《兰州学刊》
200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李阳春
李智良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试述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
李智良
李阳春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大陆刑法与澳门刑法犯罪中止的异同
陈瑞林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对犯罪既遂后能否成立犯罪中止的探讨
王志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9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论危险犯的犯罪中止
尹世康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犯罪中止形态若干疑难问题探讨
刘亚娜
郑伟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论道德约束与犯罪中止
蒲星光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0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