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中音乐学分析法的理解与思考
1
作者 王诗琪 《音乐世界》 2025年第2期59-62,共4页
20世纪90年代,音乐学分析内容往往侧重于作曲理论的描述与发展。而于润洋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这篇论文为当时的音乐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这使当时的研究者不再局限于对作曲理论的表面分析,... 20世纪90年代,音乐学分析内容往往侧重于作曲理论的描述与发展。而于润洋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这篇论文为当时的音乐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这使当时的研究者不再局限于对作曲理论的表面分析,开始将目光投向更为本质的层面,诸如哲学、美学等对音乐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学科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学分析法 于润洋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里斯坦和弦的回响:瓦格纳与尼采《悲剧的诞生》
2
作者 罗仕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3,共12页
尼采成名作《悲剧的诞生》序言标题即为“致理查德·瓦格纳”。该书的创作深受瓦格纳的影响,但在以往研究之中,此线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瓦格纳复兴北欧神话并以之抵抗现代性的艺术观及其重要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主导动... 尼采成名作《悲剧的诞生》序言标题即为“致理查德·瓦格纳”。该书的创作深受瓦格纳的影响,但在以往研究之中,此线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瓦格纳复兴北欧神话并以之抵抗现代性的艺术观及其重要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主导动机、无终旋律、半音转调等作曲技法所体现的紧张、冲突、不和谐的美学观,对《悲剧的诞生》无论是在写作风格还是具体思想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早期尼采在盛赞瓦格纳的同时,也小心地与其拉开一定距离,他们对神话、悲剧、绝对音乐、叔本华以及基督教等方面理解的细微差别,为两人关系破裂以及尼采哲学转向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斯 神话 主导动机 无终旋律 半音转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瓦格纳打破“叔本华循环”的方式 ——对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意志主义解读
3
作者 奚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9,共13页
叔本华循环显示出人生永远陷于痛苦和无聊的循环中,只有在禁欲中熄灭生命意志,才能从循环中获得救赎。瓦格纳用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呈现所谓生命意志的熄灭,但主角不是在禁欲中而是在强烈的爱欲中弃绝世界、获得救赎。尽管有学... 叔本华循环显示出人生永远陷于痛苦和无聊的循环中,只有在禁欲中熄灭生命意志,才能从循环中获得救赎。瓦格纳用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呈现所谓生命意志的熄灭,但主角不是在禁欲中而是在强烈的爱欲中弃绝世界、获得救赎。尽管有学者质疑这种爱欲未脱离个体化存在,仍囿于叔本华循环,但通过研究该歌剧文本及相关论著可得知,爱欲是一种单向的欲望,不寻求“生”的满足,而是通过否定个体生命及其欲求来实现救赎,因此脱离了叔本华循环。爱欲也体现为剧中不寻求解决的、单向的音乐,打破了传统音乐中不稳定—单调的循环,也暗示着叔本华循环的瓦解。然而,这种旨在否定生命的爱欲激发了狂热的非理性冲动,并创造了审美体验,又将成为肯定生命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欲 叔本华 瓦格纳歌剧 特里斯坦和弦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本华的意志在瓦格纳作品中的体现研究——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例
4
作者 金明未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8期63-67,共5页
亚瑟·叔本华是一位涉猎广泛的美学家,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在西方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浪漫主义音乐及当时的作曲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瓦格纳就深受叔本华理论的影响,其许多作品体现出叔本华的哲学理论... 亚瑟·叔本华是一位涉猎广泛的美学家,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在西方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浪漫主义音乐及当时的作曲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瓦格纳就深受叔本华理论的影响,其许多作品体现出叔本华的哲学理论,尤其是歌剧。瓦格纳先后创作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56—1859)、《帕西法》(1865—1882)等歌剧作品,这些作品中都有叔本华的影子。文章以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例,分析叔本华的意志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本华 瓦格纳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与死”的悲剧的前奏——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评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戴定澄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2-78,共7页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是瓦格纳为表现其乐剧创作思想,不拘一格突破传统的音乐结构形式,并以特征鲜明的和声手法,从而对以后西欧的音乐创作形成强大影响的一个重要界碑。瓦氏在将和声手法推向浪漫主义高峰并将调性和声引向一个...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是瓦格纳为表现其乐剧创作思想,不拘一格突破传统的音乐结构形式,并以特征鲜明的和声手法,从而对以后西欧的音乐创作形成强大影响的一个重要界碑。瓦氏在将和声手法推向浪漫主义高峰并将调性和声引向一个极限的同时,同样在音乐结构观念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特里斯 前奏曲 主导动机 结构 和声 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响诗学——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乐谱笔记并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10
6
作者 韩锺恩 《音乐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15-49,M0002,共36页
本文选择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主体,通过乐谱笔记方式讨论音响诗学问题,内容分别牵扯:瓦格纳作品的五个重要结构问题——主导动机、无终旋律、半音技法、声乐器乐、音乐戏剧;构成音响诗学的四个重要意义指向——声音动能... 本文选择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主体,通过乐谱笔记方式讨论音响诗学问题,内容分别牵扯:瓦格纳作品的五个重要结构问题——主导动机、无终旋律、半音技法、声乐器乐、音乐戏剧;构成音响诗学的四个重要意义指向——声音动能、音响力场、声音修辞、音响叙事;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法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音响诗学 乐谱笔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悬停之处——从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的“渴望动机”说起 被引量:2
7
作者 鲁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4期89-94,共6页
本文从聆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感性体验切入,以"时间悬停"为关注核心。文章共分七个部分,以同心圆的结构,从聚焦前奏曲核心的"渴望动机"开始,逐步放宽视角至前奏曲的单一动机单元、多个动机之间的关系、整首... 本文从聆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感性体验切入,以"时间悬停"为关注核心。文章共分七个部分,以同心圆的结构,从聚焦前奏曲核心的"渴望动机"开始,逐步放宽视角至前奏曲的单一动机单元、多个动机之间的关系、整首前奏曲、乐剧中五个具有"时间悬停"特质的段落、直至整部乐剧。考察"渴望动机"这一细小的元素如何带来"时间悬停"并在一系列的连锁转化中"自我实现"般构建起整部乐剧。同时指出,这种音响状态以及构建音乐的方式直指戏剧的核心内涵,从而尝试对《特》中音乐与戏剧关系作出阐释。篇幅所限,仅节选原文的第一至第四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时间悬停 自我实现 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看瓦格纳的歌剧创新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盼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5-177,共3页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瓦格纳在音乐史上是以歌剧改革者的面目出现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经久流传的歌剧代表作之一,该剧的纯音乐部分打破了传统的均衡的曲式结构,乐句几乎没有章法可循,肆意渲染弥漫,转...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瓦格纳在音乐史上是以歌剧改革者的面目出现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经久流传的歌剧代表作之一,该剧的纯音乐部分打破了传统的均衡的曲式结构,乐句几乎没有章法可循,肆意渲染弥漫,转调复杂多变,和声高度半音化,动机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本文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音乐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歌剧 创新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音乐技法 被引量:3
9
作者 林萍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48-55,共8页
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的重要作品。本文通过对此部乐剧代表作从创作背景到音乐形态的全面分析并与传统进行比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瓦格纳是如何利用他那独特的艺术手段(包括综合艺术、主导动机、和声等要素)来体现他的乐... 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的重要作品。本文通过对此部乐剧代表作从创作背景到音乐形态的全面分析并与传统进行比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瓦格纳是如何利用他那独特的艺术手段(包括综合艺术、主导动机、和声等要素)来体现他的乐剧理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音乐技法 三幕乐剧 德国 瓦格纳 创作背景 音乐形态 综合艺术 主导动机 和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斯顿力邀大腕《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季末上演
10
作者 谢朝宗 《歌剧》 2013年第6期18-19,共2页
要想上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对任何一家歌剧院来说部是十分慎重的事。比起其他歌剧,这出戏很难找到主角。若没有世界级歌手来担当,我认为也就没有演这部戏的必要。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大歌剧院(Houston Grand Opera)就是在这一... 要想上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对任何一家歌剧院来说部是十分慎重的事。比起其他歌剧,这出戏很难找到主角。若没有世界级歌手来担当,我认为也就没有演这部戏的必要。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大歌剧院(Houston Grand Opera)就是在这一前提下,在本季季末排出了这出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休斯顿 得克萨斯州 歌剧院 世界级 歌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托马斯·曼的《特里斯坦》和赵玫的《寻找伊索尔德》
11
作者 姚公涛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02-105,124,共5页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中世纪以来流传在欧洲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托马斯·曼的《特里斯坦》和赵玫的《寻找伊索尔德》间接演绎了这个故事。在寻找失落的"美"和至死不渝的"爱"上,《特里斯坦》和《寻找伊...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中世纪以来流传在欧洲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托马斯·曼的《特里斯坦》和赵玫的《寻找伊索尔德》间接演绎了这个故事。在寻找失落的"美"和至死不渝的"爱"上,《特里斯坦》和《寻找伊索尔德》存在一种互文关系,两部小说实质上对史诗中的两个主人公的存在作了否定。《特里斯坦》在沿用古典叙事手法的基础上,在环境设置与人物的心理以及情节的铺陈之间的和谐方面,在以英雄特里斯坦的缺失作为作品内在的叙事线索和叙事中心方面富有特色。赵玫则在沿袭托马斯·曼反讽叙事的基础上,对传统小说叙事手法进行了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斯坦》 《寻找伊索尔德》 主题探求 叙事手法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里斯坦》的中国首演之争
12
作者 唐若甫 王晋福 《歌剧》 2007年第7期12-12,共1页
当所有的大众媒体都不动脑子地照搬主办方的宣传口径,大肆报道本次2007年6月3日晚在保利剧院由克劳斯·韦瑟指挥中国爱乐乐团上演的瓦格纳音乐会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中国首演”之时,我便意识到历史又将被重写,或者... 当所有的大众媒体都不动脑子地照搬主办方的宣传口径,大肆报道本次2007年6月3日晚在保利剧院由克劳斯·韦瑟指挥中国爱乐乐团上演的瓦格纳音乐会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中国首演”之时,我便意识到历史又将被重写,或者说是肆意篡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爱乐乐团 特里斯坦》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大众媒体 主办方 音乐会 瓦格纳 克劳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的属和弦与调性的“黑洞”──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和声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向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9-72,共4页
本文通过对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和声分析,试阐明其和声在调性思维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瓦格纳的和声手法,以说明调性思维中的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调的清晰与模糊诸方面在历史中的发... 本文通过对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和声分析,试阐明其和声在调性思维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瓦格纳的和声手法,以说明调性思维中的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调的清晰与模糊诸方面在历史中的发展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瓦格纳 属和弦 和声分析 调性关系 主和弦 调性游移 半音化 调性思维 不协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意境与意志
14
作者 李雪洁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3-187,共5页
瓦格纳是浪漫主义时期卓有建树的音乐家,他的音乐的艺术观和思想的意志观相互碰撞,创作了许多经典音乐作品,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施特拉斯堡的叙事史诗赋予了瓦格纳歌剧创作的灵感,女性身上拯救与毁灭的双重特质构成了其既矛盾... 瓦格纳是浪漫主义时期卓有建树的音乐家,他的音乐的艺术观和思想的意志观相互碰撞,创作了许多经典音乐作品,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施特拉斯堡的叙事史诗赋予了瓦格纳歌剧创作的灵感,女性身上拯救与毁灭的双重特质构成了其既矛盾又复杂的音乐意境,"神秘的情感意志"促使瓦格纳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之间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意境 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一种孤独——帕特里斯·谢侯电影艺术浅析
15
作者 李丽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2,共6页
<正>法国艺术家帕特里斯·谢侯(Patrice Chereau,1944-11-2~2013-10-7)是鲜有的在戏剧、歌剧、电影三个艺术领域均成绩斐然的导演。他对艺术的坚定与执着,对灵魂生命的不倦追求,使其作品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 特里斯 电影艺术 玛戈王后 托马斯 加布里埃尔 亨利·詹姆斯 电影主题 中产阶级家庭 约瑟夫·康拉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燕迪 毕祎 谢立昕 《音乐爱好者》 2013年第9期32-39,共8页
●杨老师,我当年听您讲课时,记得您提过这样一个说法,说您不太喜欢色彩过于斑斓、道具过于复杂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舞台处理方式,您觉得这部戏应该更偏单色和抽象。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关键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解读 舞台处理 道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于润洋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
17
作者 王春璐 《北方音乐》 2014年第12期41-41,共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改变,大部分青年人和知识界的学者已经逐渐从迷惘中走出,进入了反思、探索阶段,这同样也波及到音乐领域。于润洋先生学术研究中恰好反映了当时反思和探索的特点。《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改变,大部分青年人和知识界的学者已经逐渐从迷惘中走出,进入了反思、探索阶段,这同样也波及到音乐领域。于润洋先生学术研究中恰好反映了当时反思和探索的特点。《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就是一篇适应当时反思探索趋势的实践性论文,于润洋先生为"如何去分析一部音乐作品"这个音乐学中的重大课题做出了尝试,为人们今后的音乐学探索与学习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音乐学分析 歌剧 于润洋 学术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骑士文化时期女性魅力及其展示——以《特里斯坦和伊瑟为例》
18
作者 赵丛 《法国研究》 2015年第1期86-93,63,共9页
法国骑士文化时期,女性受到异乎寻常的尊敬,这与当时社会父权的加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探讨其中的缘由和挖掘历史的真实,我们从女性自身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来寻找合适的视角,而女性魅力及其展示正好符合了这一需求。通过了解法国骑士... 法国骑士文化时期,女性受到异乎寻常的尊敬,这与当时社会父权的加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探讨其中的缘由和挖掘历史的真实,我们从女性自身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来寻找合适的视角,而女性魅力及其展示正好符合了这一需求。通过了解法国骑士文化时期的妇女角色以及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真实看法,我们分析概括出这一时期法国女性魅力的特征,并用《特里斯坦和伊瑟》作为文本例证来近距离观察女性是如何展示其魅力来提升自身价值的,以求破解法国女性的"倾世"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骑士文化时期 妇女角色 女性魅力 女性魅力展示 特里斯坦和伊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音乐分析的边缘拓展——《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的启示
19
作者 郭磊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25-126,共2页
通过分析于润洋先生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提出关于音乐分析学科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音乐分析 作品分析 音乐学分析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看瓦格纳的音乐特点
20
作者 王小伟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123-125,共3页
以瓦格纳乐剧创作中的重要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例,通过对其在和声、旋律写作、调式调性运用等方面的分析,解读瓦格纳乐剧理论的核心——"无穷尽旋律"和"半音化和声"的实际运用及处理手段,从而达到对其乐... 以瓦格纳乐剧创作中的重要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例,通过对其在和声、旋律写作、调式调性运用等方面的分析,解读瓦格纳乐剧理论的核心——"无穷尽旋律"和"半音化和声"的实际运用及处理手段,从而达到对其乐剧理论在音乐本体中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乐剧理论 无穷尽旋律 半音化和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