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室特发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冯金忠 吴峰 《心脏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632-634,共3页
左室特发性心动过速主要起源于左后分支,折返参与是其主要机制,导管消融是对其治疗的主要方法。导管消融方法有心动过速发作时激动和起搏标测消融法、最早蒲肯野电位标测消融法、舒张晚期电位消融法及窦性心律下的室间隔下部线性消融等。
关键词 左室特发性心动过速 折返 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愈小儿特发性心动过速1例
2
作者 王太森 赵龙生 刘映雪 《四川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266-266,共1页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无器质性心脏病 急性呼吸道感染 小儿 治愈 发作持续时间 心脏彩超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心动过速误诊1例
3
作者 王莹 郝新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1162-1162,共1页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误诊 胸闷 传导阻滞 特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特发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附一例报告)
4
作者 刘维军 柳茵 +7 位作者 李琳 于伊 梅峰 樊世明 刘连军 严鹏仲 王红 任明 《青海医药杂志》 2000年第10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射肖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6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李国庆 杨敏全 +3 位作者 许力舒 吴忠东 帕尔哈提 武刚 《新疆医学》 2002年第3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并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IVT进行RFCA治疗。左室IVT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P电位或最早心室激动点且其前有碎裂电位(AP)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并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IVT进行RFCA治疗。左室IVT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P电位或最早心室激动点且其前有碎裂电位(AP)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总成功率为93.7%(15/16),左室IVT为92.6%(13/14),右室IVT100%(2/2),1例消融失败,随访3个月~6年无一例复发,无并发症发生。左室IVT分别起自间隔面13例,前侧游离壁1例。右室IVT流出道2例。左室间侧游离壁1例。左室间隔面IVT有效靶点处P较QRS波提前18~50ms或心室最早激动点处V波较体表QRS波提前32~58ms其前有AP电位(3例占21.4%),2例右室IVT全部表现为有效靶点处起搏时与12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1例左室前侧游离壁IVT起搏时仅10导联相同,消融失败。结论:IVT应用RFCA治疗,其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左室间隔面的IVT以最早P电位或心室最早激动点且其前有碎裂电位处为靶点,其它部位采用起搏标测,应与体表心电图12导联完全相同处为成功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临床分析 射频消融 特发性心动过速 RFCA IV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8
6
作者 章黎 郑红薇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6期453-454,共2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其中穿刺点血肿2例、心脏压塞1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其中穿刺点血肿2例、心脏压塞1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安全有效,手术前后需要密切观察、精心护理、及时发现并协助处理各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4
7
作者 彭健 阮发晖 +5 位作者 杨溶海 易绍东 崔英凯 黄晓波 贾满盈 孟素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52-1153,1162,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165例IVT病人,根据心电图特征,采用心脏内“起源处”分类方法,其中右室流出道IVT86例,平均年龄[36±12(18 ̄56)]岁,男26例,女60例。左室间隔I...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165例IVT病人,根据心电图特征,采用心脏内“起源处”分类方法,其中右室流出道IVT86例,平均年龄[36±12(18 ̄56)]岁,男26例,女60例。左室间隔IVT75例,平均年龄[26±15(16 ̄45)]岁,男54例,女21例。左冠窦IVT4例,年龄分别为(22、40、45、70)岁,男2例,女2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结果右室流出道IVT男∶女=1∶2.3;左室间隔IVT男∶女=2.6∶1。左室间隔IVT发病年龄较右室流出道IVT更为年青(P<0.01)。IVT发作时心电图形态:右室流出道IVT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30例主要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室间隔IVT均为右束支阻滞图形,多表现为持续性IVT,仅4例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冠窦IVT均为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额面电轴向下,3例于V3过渡为“R”,1例于V2过渡为“R”,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IVT。右室流出道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治疗成功率100%,4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左室间隔IVT以激动标测时最早的P电位为消融靶点,治疗成功率95%,5例复发,3例再次消融成功,2例拒绝再次手术;左冠窦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结论IVT主要见于青壮年。右室流出道IVT多见于女性,而左室间隔IVT多见于男性。射频消融治疗是根治IVT的有效方法。左室间隔IVT常为持续性,主要在激动标测时消融;而右室流出道IVT和左冠窦IVT多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和室性早搏,多采用起搏标测消融。左冠窦IVT相对较为少见,当IVT呈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特别是胸前导联R波在V2、V3迅速过渡时,应考虑左冠窦IVT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人区电轴的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郭继鸿 许原 +2 位作者 李学斌 张海澄 张萍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室速患者心电轴的特征。方法全组60例室速患者,37例左室室速,23例右室室速。经体表心电图测定额面心电轴。结果60例中20例存在无人区电轴,均为左室室速。右室室速无1例出现无人区电轴。存在无人区电轴的患者占左室室速患... 目的研究特发性室速患者心电轴的特征。方法全组60例室速患者,37例左室室速,23例右室室速。经体表心电图测定额面心电轴。结果60例中20例存在无人区电轴,均为左室室速。右室室速无1例出现无人区电轴。存在无人区电轴的患者占左室室速患者的54.1%,20例中男性18例,女性患者2例。17例未出现无人区电轴的左室室速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6例,这种性别差异有否普遍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结论无人区电轴可以做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速 心电轴 女性患者 左室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男性 体表心电图 宽QRS波 鉴别诊断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左后分支治疗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晓星 马坚 +5 位作者 麻付胜 贾玉和 方丕华 楚建民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6期504-508,共5页
目的报道消融左后分支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方法对57例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以窦性心律时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和/或室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结果57例中41例室速诱发条件... 目的报道消融左后分支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方法对57例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以窦性心律时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和/或室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结果57例中41例室速诱发条件稳定(71.9%),9例诱发条件不稳定(15.8%),7例不能被诱发(12.3%),所有患者均达消融成功终点。术后全部患者体表心电图Ⅰ导联出现R波降低,S波加深,呈rS形态或RS形态,Ⅱ、Ⅲ、aVF导联出现小q波,或在原有q波基础上加深,R波振幅明显增高,呈qR形态,额面电轴度数显著增加(54.06°±38.24°vs 90.55°±7.88°,P<0.001)。27例出现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改变(47.4%),30例为不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52.6%)。1例1年后室速再发,左后分支阻滞消失,重复消融直至再次出现左后分支阻滞,术后室速未有再发。结论射频消融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可作为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消融成功终点,尤其适用于不易被常规电生理检查诱发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心电图 左后分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射频导管消融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怀霖 李靖 +5 位作者 袁义强 于力 吴艳霞 陈玉珍 杨庆之 郭应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探讨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急诊射频导管消融(ERFC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11例IVT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及放置导管。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性心动过速,寻找IVT的最佳诱发条... 目的:探讨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急诊射频导管消融(ERFC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11例IVT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及放置导管。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性心动过速,寻找IVT的最佳诱发条件,左心室IVT以在窦性心律下记录到蒲氏电位(P电位),且P电位落后希氏束≥10ms为消融靶点。右心室IVT采用起搏和激动顺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以起搏与I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ECG)完全一致为消融靶点。以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反复程序刺激不再诱发IVT为消融终点。 结果:11例IVT术中证实起源于左心室后间隔5例,右心室流出道5例,右心室游离壁1例,ERFCA全部成功,无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无休止型IVT行ERFCA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急诊 失律失常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非接触球囊导管系统的标测与消融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莉 曹克将 +5 位作者 邹建刚 陈明龙 单其俊 杨兵 李文奇 陈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4期224-226,I002,共4页
介绍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EnSite 30 0 0系统 )指导难治性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初步经验。 5例男性病人 ,年龄 33± 17(17~ 6 2 )岁 ,常规方法标测和导管消融失败 2 .4± 1.1(1~ 4)次。常规放置高位... 介绍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EnSite 30 0 0系统 )指导难治性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初步经验。 5例男性病人 ,年龄 33± 17(17~ 6 2 )岁 ,常规方法标测和导管消融失败 2 .4± 1.1(1~ 4)次。常规放置高位右房和右室电生理导管 ,运用置入左室的 6 4极球囊导管和大头电极 ,系统重建三维心内膜几何模型和等电势 ,经右室导管诱发VT ,心动过速周期为 32 3.8± 48.1ms。EnSite 30 0 0系统标测到VT的最早激动点分别位于左后间隔中下部、左侧间隔后下部左束支下方、后下间隔近心尖部、左室后壁近基底部和左后间隔中部。在最早激动点和关键峡部分别行点状、环状和线性消融。 2例患者在心动过速时放电、3例患者在窦性心律时消融 ,均获成功。成功消融靶点处的单极电图均为QS型。X线曝光时间为 2 5± 12min。随访 7.8± 4.6 (1~ 1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作心动过速。结果表明 ,与常规方法比较 ,EnSite 30 0 0系统所建立的心腔三维模拟等电势图可直观地显示心动过速的起源点、传导途径和关键峡部 ,系统模拟的单极腔内电图的形态也有助于判断病灶起源部位及提高消融成功率 ,尤其适用于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其独特的导航系统可引导消融导管到达靶点部位指导射频消融 ,并可减少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非接触标测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6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勤 袁越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980-981,989,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3年11月~200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IVT的3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IVT以年长儿童多见,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3年11月~200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IVT的3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IVT以年长儿童多见,平均年龄7岁8个月,男女比例为1.11,根据起源部位分为左室间隔部室速(IL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心电图表现以右束支阻滞形态为主23例(63.8%),为左室型室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13例(36%),为右室型室速。左室型23例中胸闷、心悸15例(41.6%),晕厥发作2例(5.5%);右室型13例中心悸3例(8.3%),乏力1例(2.7%),余9例(25%)无明显临床症状。左室型室速临床表现较右室型室速重,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左室型室速6例(15次)用维拉帕米有效,10例(17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1例(1次)使用胺碘酮有效,2例(3次)行体外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有效。右室型1例(1次)使用艾司洛尔有效,3例(2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23例(63%)行射频消融治疗,室速消失。行射频消融治疗病例较长期服药的复发率低,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IVT临床表现大多较轻,但亦有心力衰竭和晕厥发作,准确分型有利于准确用药,射频消融为较好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诊断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与心电学特点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洪涛 廖序东 +9 位作者 尹桂华 张学欣 姜华 梁铁彪 陈东豪 常学锋 蔡丽娥 卢延生 魏大军 浦介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689-2690,共2页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VT)的临床、心电学特点并比较导管射频消融(RFCA)效果。方法根据2009年欧洲心律失常学会第5次年会国际专家工作组ARVC诊断标准选择确诊的ARVC患者73例;选择...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VT)的临床、心电学特点并比较导管射频消融(RFCA)效果。方法根据2009年欧洲心律失常学会第5次年会国际专家工作组ARVC诊断标准选择确诊的ARVC患者73例;选择符合IRVOT-VT标准的住院病人75例,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学特征,随访射频消融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病例中首次诊断年龄、室速发作与运动/情绪相关性、家族史无显著差别,性别比例、晕厥史、超声心动图表现却明显不同(P<0.05);两组病例之间的静息窦性心率和室速发作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病例间在窦性心律时的epsilon波、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V1~V3 T波倒置的发生率,V1~V3 QRS波平均宽度,肢体导联低电压和室性心动过速时的额面电轴、V1导联QRS波宽度却有显著差异(P<0.05);IRVOT-VT组RFCA中远期成功率明显优于ARVC组(P<0.05)。结论 ARVC与IRVOT-VT间性别比例、晕厥史、超声心动图表现,心电图的多个指标存在显著差异;RFCA在IRVOT-VT组中远期效果明显优于ARVC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lion波 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窦性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律转复除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成明 储伟 +4 位作者 刘光耀 王旭开 王红勇 曾春雨 石伟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9-180,共2页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治疗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中出现快速心室反应与消融成功关系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丁燕生 周菁 +2 位作者 任自文 杨俊娟 林文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1期14-16,共3页
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射频消融中出现快速心室反应 (FVR)与成功消融的关系。观察IVT在射频消融中出现FVR的表现形式、发生率 ,成功消融与无效消融中FVR的特点。 2 8例IVT行射频消融 ,成功率 2 7/ 2 8(96 .4% ) ,均无并发症出现... 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射频消融中出现快速心室反应 (FVR)与成功消融的关系。观察IVT在射频消融中出现FVR的表现形式、发生率 ,成功消融与无效消融中FVR的特点。 2 8例IVT行射频消融 ,成功率 2 7/ 2 8(96 .4% ) ,均无并发症出现。FVR表现为 :①心动过速消融中出现加速室性心律后心动过速终止 ;②心动过速中间断出现窦性心律 ;③窦性心律中间断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双发或联律、室性早搏。统计结果表明 :有效消融时表现为心动过速在消融中 10余秒内终止 ,恢复窦律 ,窦律下进一步消融出现③或直接在窦律下消融出现③ ,FVR与VT形态相同 ,且随着消融过程进行 ,FVR室性QRS波个数由多至少直至消失。结论 :IVT射频消融中出现FVR很常见 ,其出现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快速心室反应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12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党书毅 王卫民 +5 位作者 涂远超 葛永贵 张群林 许大国 王崇全 张绪国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6期735-736,共2页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射频消融治疗 RF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折返路径标测和消融点的选择 被引量:5
17
作者 杜日映 孟宪章 +2 位作者 孙海燕 张鹏珍 刘俊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4期249-252,共4页
报道 1 0例 (男 8、女 2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折返路径标测结果和选择折返路径的不同部位为消融点的消融效果。电生理检查常规插入右室心尖与冠状静脉窦电极 ,并经左、右股动脉分别插入大头电极和2 8 2mm间距冠状静脉... 报道 1 0例 (男 8、女 2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折返路径标测结果和选择折返路径的不同部位为消融点的消融效果。电生理检查常规插入右室心尖与冠状静脉窦电极 ,并经左、右股动脉分别插入大头电极和2 8 2mm间距冠状静脉窦 1 0极标测电极至左室 ,后者贴靠在室间隔表面。窦性心律时各电极对可依次记录到His束电位 (HP)、左束支电位 (LBP)和左后分支的蒲氏纤维电位 (PP) ,室速时仍可同时记录到上述各电位 ,但顺序相反 ,PP领先 ,HP最后 ;而各部位的V波激动顺序在窦性心律和室速时是相同的 ,都是远端电极 (PP以远 )的V波最早 ,近端电极 (HP)的V波最晚。大头电极置于PP电极对附近。结果 :1 0例中 9例能记录到折返路径各电位心内电图 ,折返路径记录成功率为 90 % ( 9/1 0 )。第 1例大头电极位于PP电极对略上方处放电 ,消融成功 ,但导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第 2 ,3例开始在PP电极对略下方处放电 ,但凡未记录到PP的点 ,虽然V波最早 ,都是放电无效点。最后消融成功的点 ,都记录到最领先的PP。第 4例以后 ,都必须记录到最领先的PP后才放电 ,除 1例 2次放电成功外 ,都是 1次放电成功。 1 0例随访至今 3~ 1 8个月 ,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均无室速发作。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折返路径标测 消融点 电生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率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伟红 牛瑞 郝琳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79-80,共2页
目的 :分析特发性室上速 (ISVT)患者的心率变异特点 ,研究 ISVT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 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 ISVT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记录分析系统软件 ,测定自主神经的功能。结果 :3例均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 ,交... 目的 :分析特发性室上速 (ISVT)患者的心率变异特点 ,研究 ISVT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 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 ISVT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记录分析系统软件 ,测定自主神经的功能。结果 :3例均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 ,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迷走神经活性降低。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 ISVT发作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自主神经 心率变异性 ISVT 动态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一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慧慧 孙奇 +1 位作者 戴研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7-907,共1页
患者男性,25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0余天于2014—01—23入我院。否认有头晕、黑矇、胸痛症状。入院前12天心悸症状再次发作,心电图(图1)示:心动过速伴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及电轴左偏;外院静脉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后... 患者男性,25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0余天于2014—01—23入我院。否认有头晕、黑矇、胸痛症状。入院前12天心悸症状再次发作,心电图(图1)示:心动过速伴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及电轴左偏;外院静脉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后心率逐渐减慢,转为窦性心律。入院当天,心电图(图2A)示:窦性心律可见T波改变(Ⅰ、Ⅱ、Ⅲ、aVF、V3-6导联倒置,倒置幅度最高达1.6mV);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33mm,左心室内径51mm,左心室射血分数63%,少量心包积液。人院诊断:考虑为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左心室射血分数 束支传导阻滞 窦性心律 发性心悸 左心房内径 左心室内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国建萍 王玉堂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9期727-729,共3页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 电生理 心律失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