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2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自身”何以通向“有机存在者”——论“自然”概念在《判断力批判》中的演进
1
作者 卢春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1,I0002,共13页
将“物自身”概念引入先验哲学体系建构后,康德虽表现出梅亚苏认为的“相关主义”倾向,使自然以知识方式被理论化,却也因对“物”的探索而同时开启突破相关主义的征程。在思路推进的过程中,审美判断所提供的逻辑反转构成关键环节。伴随... 将“物自身”概念引入先验哲学体系建构后,康德虽表现出梅亚苏认为的“相关主义”倾向,使自然以知识方式被理论化,却也因对“物”的探索而同时开启突破相关主义的征程。在思路推进的过程中,审美判断所提供的逻辑反转构成关键环节。伴随这一判断力由感性化到主观化的双重转换,作为先验原则的合目的性,不再以知性(理性)规定的方式呈现自身,而是以“无目的”的方式呈现出感性品质。这不仅让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向“无形式”的转换过程中呈现出其与物自身的可能关联,也让合目的性原则在由主观化向着客观化的推进中,呈现出自然目的的理论诉求。正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有机存在者”承担起作为目的的自然现实化自身的任务,并在对自然的有机化建构中获得物自身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自身 自然 无形式 合目的性 有机存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两种视角”解读的方法论基础及其局限——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和《遗著》中的“物自身”概念
2
作者 刘晚莹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1,共8页
普劳斯对“二阶先验反思”框架的分析,为关于物自身的“两种视角”解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学界虽然熟知“两种视角”解读,但对其背后的“二阶先验反思”方法缺乏探讨。本文根据普劳斯的著作,对这一先验反思模型进行详细考察,而后基于对... 普劳斯对“二阶先验反思”框架的分析,为关于物自身的“两种视角”解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学界虽然熟知“两种视角”解读,但对其背后的“二阶先验反思”方法缺乏探讨。本文根据普劳斯的著作,对这一先验反思模型进行详细考察,而后基于对《纯粹理性批判》和《遗著》的主导问题的分析,指出先验反思模型的结构性缺陷,即无法解释物自身概念对于至关重要的“对象关联”问题的作用,以及无法应对关于知识确定性的怀疑论。先验反思模型的这些结构性缺陷使得它无法成为对康德哲学中物自身问题的完整解释,因而“两种视角”解读需要重建新的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物自身 “两种视角” 《遗著》 对象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三)——关于“物自身” 被引量:14
3
作者 邓晓芒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共6页
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构架体系的把握,最仰赖的就是“现象”与“物自身”这一对范畴,特别是“物自身”①的概念,他称之为“批判哲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1]125。牟宗三还特别为此写了一本书《现象与物自身》,以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作为全... 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构架体系的把握,最仰赖的就是“现象”与“物自身”这一对范畴,特别是“物自身”①的概念,他称之为“批判哲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1]125。牟宗三还特别为此写了一本书《现象与物自身》,以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作为全书的切入点(即第一章的标题:“问题的提出”)。通过对牟宗三在康德“物自身”问题上所产生的误读的分析,可以得出教训:中国人在吸收和理解西方思想时必须努力克服一种浮躁的情绪,否则花了极大的工夫也只能做到自说自话,达不到中西文化沟通和交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自身 康德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物自身不是一个事实的概念吗?——牟宗三关于康德物自身概念之诠释质疑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泽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22-34,共13页
认定康德的物自身不是一个事实概念而是一个价值意味的概念,是牟宗三提出的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文沿着康德批判哲学的逻辑顺序,详细分疏了物自身概念的三种不同含义,认为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当然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但也有事实的含义,因... 认定康德的物自身不是一个事实概念而是一个价值意味的概念,是牟宗三提出的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文沿着康德批判哲学的逻辑顺序,详细分疏了物自身概念的三种不同含义,认为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当然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但也有事实的含义,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说它完全与事实无关,不是一个事实的概念。牟宗三未能全面分疏物自身概念的不同内涵,进而完全否认物自身是一个事实概念,明显犯有以偏概全的过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牟宗三 物自身 事实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志与物自身——叔本华意志形而上学的“理性”动机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永康 胡小玲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19,共5页
与后康德的理性主义类似,叔本华的意志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动机乃是要克服康德的物自身问题,使其获得可知性。物自身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必然设定,一方面为认识提供了材料,另一方面却标定了认识能力界限。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 与后康德的理性主义类似,叔本华的意志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动机乃是要克服康德的物自身问题,使其获得可知性。物自身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必然设定,一方面为认识提供了材料,另一方面却标定了认识能力界限。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试图通过扩张人类的理性能力,将物自身改造为主体范围内的一个抽象规定,从而"消灭"物自身。而叔本华则坚持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将康德的自由意志与物自身概念综合起来,成为一个非理性的形而上学意志。叔本华又参照柏拉图的理念论,试图建立一个沟通现象和物自身的机制,从而保证后者的可知性。然而叔本华的这种理论建构,尤其是其认识论上的努力与其哲学的最初前提和立场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他在意志可知性问题上又陷入新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自身 理性 意志形而上学 叔本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物自身”概念何以有价值意涵?——为牟宗三的诠释进一解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明辉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62,共10页
"物自身"是康德哲学中引发最多争议的一个重要概念。牟宗三对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很特别的诠释,即认为这个概念不是一个知识论的事实概念,而是一个具有价值意涵的伦理学概念。但他强调:康德并未明言,而只是暗示此义。因此,有... "物自身"是康德哲学中引发最多争议的一个重要概念。牟宗三对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很特别的诠释,即认为这个概念不是一个知识论的事实概念,而是一个具有价值意涵的伦理学概念。但他强调:康德并未明言,而只是暗示此义。因此,有些中国学者批评牟宗三的这个诠释是对康德哲学的误读或曲解。这里根据康德的著作说明这个概念在康德思想中的发展,藉以证明:康德本人已明白地表示此义。同时也引述三位德国学者卡西勒、克隆纳与考尔巴赫的观点,来左证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自身 理体 自由 康德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自身”何以可能——牟宗三对“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的“稳定” 被引量:1
7
作者 程志华 林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3-99,共7页
在康德的哲学中,"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乃根本性的命题。对此,牟宗三认为,一方面,它是康德哲学非常精彩的内容,属于康德之"根源性的洞见";另一方面,康德实际上并未"稳定"... 在康德的哲学中,"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乃根本性的命题。对此,牟宗三认为,一方面,它是康德哲学非常精彩的内容,属于康德之"根源性的洞见";另一方面,康德实际上并未"稳定"二者的区分,根本原因在于他将"物自身"看作一事实概念,而且否定人可有"智的直觉"。为了解决康德哲学的这一"缺陷",牟宗三立足于中国哲学,将"物自身""转"为价值概念,而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肯定人可有"智的直觉"。这样,不仅证成了"物自身",亦"稳定"了"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在牟宗三看来,这是他对康德哲学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物自身 现象 超越的区分 智的直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物自身”概念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作 《兰州学刊》 CSSCI 2011年第12期20-24,共5页
文章试图澄清康德哲学中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认为康德哲学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主体性哲学,现象和物自身的区分只是人的理性能力在认识过程中对事物的"两个方面"的理解。并通过对作为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认识能力来考虑的物自... 文章试图澄清康德哲学中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认为康德哲学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主体性哲学,现象和物自身的区分只是人的理性能力在认识过程中对事物的"两个方面"的理解。并通过对作为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认识能力来考虑的物自身的具体分析,认为物自身的概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一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物自身 感性 知性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学说的改造及其内在问题
9
作者 卢兴 吴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8,157,共4页
牟宗三改造了康德的"物自身"学说,对这一概念予以实体化和价值化,将康德那里"3+X"的结构转化为"心体物用"的结构,进而将"本体界"等同于"价值世界"。牟氏在以上的改造过程中,一方面... 牟宗三改造了康德的"物自身"学说,对这一概念予以实体化和价值化,将康德那里"3+X"的结构转化为"心体物用"的结构,进而将"本体界"等同于"价值世界"。牟氏在以上的改造过程中,一方面混淆了康德哲学的语境和神学的语境,另一方面混淆了"时空中之物"的有限性和"上帝所造之物"的有限性,因而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物自身是一个价值意味的概念"。这种"价值优位"的立场来自于儒家传统,在现代性的语境中成为"价值的泛化",而儒家思想的现代发展必须克服这种倾向,尊重事实世界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康德 物自身 价值优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康德的“物自身”到儒家道德的形上学
10
作者 王洁 鹿士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在康德的哲学中,“物自身”是一个价值意味的概念,部分新儒家接受了这一概念,并将之与传统儒家哲学中的“本心”、“仁体”等概念汇通思考,最终力图证明道德的形上学的成立,从而实现其道德关怀。
关键词 康德 物自身 智的直觉 道德的形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教)内外景与物自身——论牟宗三物自身哲学观点的是与不是
11
作者 游建西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4,共7页
道教在哲学思想上基本采用道家思想,道家这一概念一定程度上涵盖道教这一概念。道家看事物有内外景之分,牟宗三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说法,只是就外景说话,缺少内景部分。道家内外景合二为一便可得到物自身的看法。“缘”其实是现象,... 道教在哲学思想上基本采用道家思想,道家这一概念一定程度上涵盖道教这一概念。道家看事物有内外景之分,牟宗三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说法,只是就外景说话,缺少内景部分。道家内外景合二为一便可得到物自身的看法。“缘”其实是现象,顺缘观万物不能得到究竟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道教 内外景 物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象到物自身:文字书写何以进入审美视域——兼论汉文明“道”之周遍性思想
12
作者 李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30,共6页
文字书写转为审美对象,在于两种观物立场的转换:摒弃功利或认知的立场,不将其视为实用技能或认知符号,而以无功利的心态看待文字书写本身。此时,文字书写便摆脱了现象身份,仿佛物自身般,进入审美视域。此种无功利心态是普遍的,在古希腊... 文字书写转为审美对象,在于两种观物立场的转换:摒弃功利或认知的立场,不将其视为实用技能或认知符号,而以无功利的心态看待文字书写本身。此时,文字书写便摆脱了现象身份,仿佛物自身般,进入审美视域。此种无功利心态是普遍的,在古希腊罗马传统中也看得到,但并未发展出书法。在汉文明独有道之周遍性思想的观照下,才使书写从平凡小技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书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现象 物自身 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相”与“物自身”——大乘佛学和康德哲学中两个概念的比较
13
作者 陈鑫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9-172,共4页
实相是大乘佛学的标志性概念,是蕴含于事物之中的真实本质,与无相、真如、涅槃等概念同义,与缘起性空学说有关。物自身是康德哲学中的奠基性概念之一,它作为一个消极的本体是认识的界限,认识一旦逾越此界限推进到无条件的世界,总体就会... 实相是大乘佛学的标志性概念,是蕴含于事物之中的真实本质,与无相、真如、涅槃等概念同义,与缘起性空学说有关。物自身是康德哲学中的奠基性概念之一,它作为一个消极的本体是认识的界限,认识一旦逾越此界限推进到无条件的世界,总体就会导致二律背反。实相与物自身都是与现象相对的概念,但二者在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方面都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相 物自身 佛教 康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物自身
14
作者 左克厚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44-50,共7页
关键词 物自身 胡塞尔 现象学 婚姻关系 柏拉图 合法性 自然 亲属关系 克里特 本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对“物自身”的论证 被引量:2
15
作者 邝宁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109-114,共6页
康德没有对"物自身"何以可能进行直接说明,这导致他遭受了许多批评。在康德的划界中,"物自身"不能被认识,所以无法给出"物自身是什么"之类的论证,但可以通过物自身界与现象界先天的关系来指向物自身界的... 康德没有对"物自身"何以可能进行直接说明,这导致他遭受了许多批评。在康德的划界中,"物自身"不能被认识,所以无法给出"物自身是什么"之类的论证,但可以通过物自身界与现象界先天的关系来指向物自身界的可能性。这种论证方式被康德称为"类比",即通过几个给定的项,先天地找出其与第四项的关系,作为指出第四项的标志。通过对《纯粹理性批判》中相关论证的梳理,我们发现,康德已经给出了"物自身"的两个标志:经验之外的"持存之物"和在"我"之外有物存在。这两个标志足以为康德的"物自身"概念辩护,证明"物自身"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自身 类比 持存之 反驳唯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康德的“自在之物”到黑格尔的“事物自身”——马克思“物化”概念的一次哲学史溯源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义修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1,共5页
马克思使用的两个"物化"概念分别由"Ding"和"Sache"这两个德语名词衍生而来,而康德与黑格尔对这两个词的使用折射出德国古典哲学对"物"的转折性理解。康德改写了传统认识论对"物"的... 马克思使用的两个"物化"概念分别由"Ding"和"Sache"这两个德语名词衍生而来,而康德与黑格尔对这两个词的使用折射出德国古典哲学对"物"的转折性理解。康德改写了传统认识论对"物"的定义:物(Ding)不是外在于主体的纯然客体,而是理性建构出来的认知对象。而黑格尔阐明了静观的对象之物(Ding)向实践的关系之事物(Sache)的辩证发展过程,为马克思解析现代经济实践中的物化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不仅批判了经济现象层面的物化(Verdinglichung),更揭示了其背后生产关系本质的事物化(Versachlichu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康德 黑格尔 自在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物自身”概念的创造性诠释
17
作者 周建刚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9-102,共4页
牟宗三哲学是当代新儒家哲学在体系架构和思辨性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典范性的作用。牟宗三通过对康德哲学的再批判,将康德哲学中"物自身"的知识论意义转化为价值论意义,并通过中国佛教《大乘起... 牟宗三哲学是当代新儒家哲学在体系架构和思辨性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典范性的作用。牟宗三通过对康德哲学的再批判,将康德哲学中"物自身"的知识论意义转化为价值论意义,并通过中国佛教《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结构确立了"无限智心"作为人的主体能力,从而完成了新儒家"良知呈现"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呈现 现象 物自身 一心开二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及其哲学命运
18
作者 王超 陶新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36-38,共3页
论述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可能具有的三重含义,即表象主义认识论中的逻辑假定、先验逻辑层次上的知识论前提和存在论意义上的"物自身—存在"。以费希特、海德格尔及黑格尔的有关论述为例,分析了"物自身"概... 论述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可能具有的三重含义,即表象主义认识论中的逻辑假定、先验逻辑层次上的知识论前提和存在论意义上的"物自身—存在"。以费希特、海德格尔及黑格尔的有关论述为例,分析了"物自身"概念被揭示的两种哲学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物自身 现象 本体论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哲学物自身概念的几重含义
19
作者 李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8-101,共4页
物自身概念是康德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中扮演着一个核心的角色。由于康德哲学的复杂和广博,这个概念也具有多重的含义。理解这些含义,分清它们之间细微但却重要的区别,对于深入了解康德哲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物自身 显象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康德是否充分证成物自身”问题再讨论
20
作者 李其中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0-53,共4页
牟宗三认为康德未能充分证成物自身,而学界普遍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康德在其理论哲学中就已经通过"有显现必有显现者"这一必然命题证成了物自身。实际上,这一命题虽然被视为必然的,甚至是先验的,但却只能将物自身设立为一个理... 牟宗三认为康德未能充分证成物自身,而学界普遍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康德在其理论哲学中就已经通过"有显现必有显现者"这一必然命题证成了物自身。实际上,这一命题虽然被视为必然的,甚至是先验的,但却只能将物自身设立为一个理念而无法证成物自身。物自身最终是在实践哲学中通过基于道德法则的必然性推论而得以证成的。牟宗三与康德在物自身证成问题上的真正分歧在于,是否只承认基于直观的客观实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康德 物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