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羟基苯甲酸酯雌激素活性物种差异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蔺远 傅建捷 +1 位作者 高常安 张爱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9-404,共6页
受体功能区结构的分化是导致部分环境污染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种间选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青鳉的雌激素受体α亚型(medERα)配体结合区的三维结构,并与人的hERα结构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经过分子对接分析了... 受体功能区结构的分化是导致部分环境污染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种间选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青鳉的雌激素受体α亚型(medERα)配体结合区的三维结构,并与人的hERα结构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经过分子对接分析了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含氯衍生物与两个物种ERα作用模式的差异及其分子基础,并基于此提出hERα中的LEU349在medERα中被MET353取代和由此造成的疏水活性空腔体积的增加和形状变化是同种化合物人体和青鳉雌激素受体亲合力存在物种差异的原因.另外,研究还基于分子模拟的结果分析了化合物中不同类型的酯基取代以及氯取代对于其雌激素活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羟基苯甲酸酯 雌激素活性 物种差异 受体多态性 同源模建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类药物葡糖醛酸结合反应的物种差异
2
作者 陈亚坤 李新 曾苏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20-825,共6页
目的 介绍胺类药物葡糖醛酸结合反应的物种差异。方法 根据底物的结构分类 ,将磺胺、脂环胺、氮唑类、致癌芳胺、叔胺及其他胺类药物的葡糖醛酸结合反应在各物种间进行比较 ,并对此类反应物种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解释。结果 胺类药物... 目的 介绍胺类药物葡糖醛酸结合反应的物种差异。方法 根据底物的结构分类 ,将磺胺、脂环胺、氮唑类、致癌芳胺、叔胺及其他胺类药物的葡糖醛酸结合反应在各物种间进行比较 ,并对此类反应物种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解释。结果 胺类药物葡糖醛酸结合在某些底物中表现物种差异性。结论 物种差异的研究对动物实验数据的正确挖掘解释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类药物 葡糖醛酸 结合反应 物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所致听力损失现象的物种差异及可能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崔钟丹 吴菁 +2 位作者 唐佳 陈其才 付子英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7-422,共16页
噪声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生活环境中,从无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乃至人类,都会受到噪声的负面影响.强烈的噪声会损伤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本文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类型、影响因素、... 噪声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生活环境中,从无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乃至人类,都会受到噪声的负面影响.强烈的噪声会损伤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本文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类型、影响因素、噪声所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形成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总结,发现NIHL主要与突触结构肿胀、谷氨酸引起的可逆兴奋性中毒以及活性氧引起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带状体损伤、α激动型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 alpha stimulating,GNAS)基因的mRNA及其上游lncRNA Sept7的表达量上调等因素有关.比较噪声暴露后不同物种听力损失情况的差异,发现鱼类和鸟类由于具有毛细胞再生能力而能够较快从听力损伤中恢复,啮齿类较容易受到噪声影响,而回声定位鲸类噪声暴露后的暂时性听觉阈移较小,非常有趣的是回声定位蝙蝠在噪声高强度暴露后未表现出暂时性听觉阈移的现象.上述结论提示,对不同物种的比较生理研究可深入揭示NIHL机制,并为听力保护以及噪声所致的听力损伤后修复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听力损失 暂时性阈值偏移 永久性阈值偏移 隐性听力损失 毛细胞 物种差异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效应器-参数的物种差异
4
作者 Repke KRH 张其楷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91年第1期19-22,共4页
物种变化反应性与药物研究众所周知,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动物到人数据转化的关系,这特别涉及到药动学的结果,因为药物在很大程度上被酶钝化或活化,此外药物的生物转化也造成揭示构效关系的困难。
关键词 受体 效应器 参数 物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yer结介导的小肠黏膜免疫及其物种间差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沈阳 孙静 +2 位作者 葛良鹏 张进威(指导) 李周权(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919-2926,共8页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进行新陈代谢的消化器官,也是抵抗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器官,在机体免疫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Peyer结位于肠相关淋巴组织的诱导部位,是小肠黏膜免疫的重要组织,是产生IgA的主要来源。本文阐述了Peyer结的组织...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进行新陈代谢的消化器官,也是抵抗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器官,在机体免疫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Peyer结位于肠相关淋巴组织的诱导部位,是小肠黏膜免疫的重要组织,是产生IgA的主要来源。本文阐述了Peyer结的组织学特征,重点归纳了Peyer结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及其参与的黏膜免疫过程,并对人及主要模式动物Peyer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Peyer结介导的黏膜免疫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黏膜免疫 Peyer结 IGA 物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木提取物对小鼠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6
作者 雷湘兰 师丽敏 +5 位作者 邵明英 彭宇轩 沈振国 孙倩 王宇鸿 赵坤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09,共6页
研究旨在评估胆木提取物对小鼠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C57BL/6J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3个组。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低剂量胆木(LDM)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0 mg/kg的胆木提取物,高剂... 研究旨在评估胆木提取物对小鼠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C57BL/6J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3个组。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低剂量胆木(LDM)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0 mg/kg的胆木提取物,高剂量胆木(HDM)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200 mg/kg的胆木提取物,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①与CON组相比,HDM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分别提高了8.21%和7.27%。②与CON组相比,LDM组和HDM组的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分别提高了6.68%和7.12%,HDM组的免疫球蛋白G(lgG)水平显著升高(P<0.05),提高了8.89%。③与CON组相比,LDM组和HDM组另枝菌属(Alistipes)、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Lachnospiraceae_UCG-006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普拉梭菌属(Faecalibaculum)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HDM组杜博氏菌属(Dubosiella)的相对丰度极显著增加(P<0.01)。综上所述,在小鼠饲粮中添加胆木提取物,可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肠道内环境,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木提取物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肠道菌群 物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对得克隆物种特异性立体异构体选择性富集及其潜在机理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红英 罗孝俊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9,共13页
得克隆(dechlorane plus,DP)是一种氯代添加型阻燃剂,自2006年首次在环境中被报道检出后,在全球各种环境和生物介质中被检出,已成为广受关注的一类新环境污染物。DP的工业品由2种同分异构体(syn-DP和anti-DP)组成,生物中DP的组成与工业... 得克隆(dechlorane plus,DP)是一种氯代添加型阻燃剂,自2006年首次在环境中被报道检出后,在全球各种环境和生物介质中被检出,已成为广受关注的一类新环境污染物。DP的工业品由2种同分异构体(syn-DP和anti-DP)组成,生物中DP的组成与工业品的组成并不完全一致。笔者总结了DP在生物中富集的文献。现有文献有关DP的生物富集研究主要集中在鱼、鸟及部分哺乳动物。鱼类中普遍观察到syn-DP的相对富集,部分鸟类样品中观察到anti-DP的相对富集。大量文献将生物中DP的组成与工业品DP的组成直接比较来判定是否存在生物对DP的立体异构体选择性富集,忽视了环境与生物过程对DP组成的改变,因此,DP在生物中的立体异构体选择性富集情形可能被低估。室内暴露实验揭示选择性代谢与排泄是造成DP在生物中选择性富集的主要原因,但具体的代谢、排泄的机理目前并不明晰。DP在生物中的立体异构体选择性富集还受生物组织、体内浓度、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和性别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要了解DP生物富集中的立体选择性富集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DP在不同生物中的吸收、代谢及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克隆 生物富集 立体异构体选择性 物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园林植物叶片润湿性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研究
8
作者 王琰 鲍佩佩 +1 位作者 雷琼为 熊沛枫 《现代园艺》 2023年第4期16-19,41,共5页
叶片润湿性作为园林植物的重要功能性状,表征了叶片表面对物质的亲和能力,是认识叶面生态功能的微观基础。本试验通过样本采集结合接触角测量仪,分析了30种常见园林植物在整个生长季的叶片润湿性差异及季节变化规律,比较叶片正背面、植... 叶片润湿性作为园林植物的重要功能性状,表征了叶片表面对物质的亲和能力,是认识叶面生态功能的微观基础。本试验通过样本采集结合接触角测量仪,分析了30种常见园林植物在整个生长季的叶片润湿性差异及季节变化规律,比较叶片正背面、植物不同生活型等对叶片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正背面接触角分别为62.5°~133.5°、66.1°~133.6°,背面接触角整体显著(p<0.05)高于正面。沿阶草、榆树、五针松、栀子花和海桐为接触角最小(润湿性高)的物种,金丝桃、合欢、狗牙根、红花檵木和鹅掌楸的接触角最大。从春季至冬季,叶片接触角呈现下降趋势,在冬季显著最低(p<0.05),且正面接触角的下降幅度高于背面。乔木、灌木和草本及常绿和落叶植物间的叶片接触角无明显差异,但落叶植物在生长季内变化较大,且冬季下降幅度更高。量化不同植物叶片润湿性差异及季节变化规律,可为认识植物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叶片润湿性 季节性 物种差异 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还田对胶园土壤理化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9
作者 马晓晓 张祥会 +4 位作者 林清火 刘海林 李志阳 茶正早 林金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45-252,共8页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橡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影响,依托10年砖红壤橡胶园土壤开展有机肥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施化肥(BLK)、施鸡粪+化肥(CF1、CF2、CF3)、施鸡粪+化肥+蔗渣+蚯蚓粪(CGQ1、CGQ2、CGQ3)7...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橡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影响,依托10年砖红壤橡胶园土壤开展有机肥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施化肥(BLK)、施鸡粪+化肥(CF1、CF2、CF3)、施鸡粪+化肥+蔗渣+蚯蚓粪(CGQ1、CGQ2、CGQ3)7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CGQ处理胶园土壤pH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F处理pH值最低,pH值表现为CGQ3>CGQ2>CGQ1>BLK>CF2>CF1>CF3。CGQ3土壤中AN、AK、AP含量最高,CGQ处理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BLK。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为各处理组优势菌门。CGQ处理使有益菌属的丰度增大,CF3特有物种最多。PCoA分析表明,CGQ2、CGQ3、CF3微生物组成与BLK差异最大。RDA分析表明,胶园土壤中链霉菌属、慢生根瘤菌属等有益菌属丰度较大,与环境因子AP、pH值等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害菌属如伯克霍尔德氏菌等,与环境因子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KEGG分析表明,CF处理以杆状菌为代表的原核微生物丰度增大,抗菌药物抗性基因丰度增大。CGQ3处理可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碳源,增加信号转导基因丰度。不同有机物料还田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CGQ处理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有益菌属丰度,减少有害菌属丰度,改良胶园土壤微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园土壤 细菌群落 组间物种差异 相对丰度 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工艺高效处理N,N-二甲基甲酰胺废水的研究
10
作者 曹鹏飞 任学昌 +4 位作者 陈作雁 冯浩 杨镇瑜 安菊 范新露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34-144,共11页
利用微生物高效降解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课题。通过缺氧驯化(HA)筛选并获得高效降解DMF的菌群是研究DMF废水生化降解的关键。微生物群落扩增子测序(16S rDNA)结果表明,驯化出的缺氧菌群中Proteobacteria、Firmi... 利用微生物高效降解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课题。通过缺氧驯化(HA)筛选并获得高效降解DMF的菌群是研究DMF废水生化降解的关键。微生物群落扩增子测序(16S rDNA)结果表明,驯化出的缺氧菌群中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Euryarchaeota为降解DMF的优势菌门,其中Zavarzinia、Petrimonas、Acholeplasma、Brevundimonas、Arenimonas和Bosea在缺氧条件下可以有效降解DMF,且DMF降解菌的相对丰度与DMF降解效率具有明显相关性。当HA污泥中DMF降解菌的相对丰度达到86.37%时,HA污泥对210 mg·L^(-1)的DMF去除效率达到99.98%。DMF降解菌降解DMF的产物为二甲胺(DMA)和甲胺(MMA)。DMF降解菌的相对丰度低于40.25%时,HA污泥对DMF的去除效率仅为57.22%,DMA对DMF降解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采用缺氧/好氧联合(AO)工艺进一步提高了出水水质,好氧污泥(AS)出水中DMA和MMA的浓度均小于0.5 mg·L^(-1),且AS反应器出水中化学需氧量(COD)≤40.6 mg·L^(-1),该水质满足GB 21902-2008《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现有企业污染物排放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甲基甲酰胺 生物降解 物种差异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病发病芦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雷美玲 饶文华 +3 位作者 胡进锋 岳琪 吴祖建 范国成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76,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福建南平地区芦柑(Citrus reticulata)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并分析黄龙病对其细菌群落的影响,为南平地区芦柑黄龙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五点法采集了健康和黄龙病发病的芦柑植株根际土壤样本,通过...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福建南平地区芦柑(Citrus reticulata)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并分析黄龙病对其细菌群落的影响,为南平地区芦柑黄龙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五点法采集了健康和黄龙病发病的芦柑植株根际土壤样本,通过扩增子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研究了黄龙病发病芦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变化,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与细菌群落的关联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黄龙病发病的芦柑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略高于健康植株。黄龙病发病芦柑根际土壤中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升高,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与健康植株相比,黄龙病发病芦柑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蔷薇属和嗜酸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与速效钾、有效磷以及有机质呈现显著负相关,而与pH值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反地,康奈斯氏杆菌属和褚氏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健康植株,并与速效钾、有效磷以及有机质呈现显著正相关,同时与p H值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黄龙病菌感染改变了柑橘土壤理化特性,并显著减少根际土壤中有益细菌的相对丰度,从而导致了芦柑植株根际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出现显著变化。与此同时,黄龙病发病的芦柑植株可能通过招募固氮和促进植物根际生长的有益细菌来对抗病原菌的侵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病 柑橘 高通量测序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 差异物种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焰处理对巫山植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建军 曹安全 +5 位作者 杨再军 彭玖华 王利祥 陈和青 张丰收 薛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32-250,共19页
通过火焰消毒机械在旋耕的过程中利用燃烧燃料的方式把深度15 cm土壤旋起来与400℃的火焰直接接触且维持2~3 s,以探明火焰处理对巫山植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代谢特征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3个处理:CK为对照,不对土壤作任何处... 通过火焰消毒机械在旋耕的过程中利用燃烧燃料的方式把深度15 cm土壤旋起来与400℃的火焰直接接触且维持2~3 s,以探明火焰处理对巫山植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代谢特征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3个处理:CK为对照,不对土壤作任何处理;T1处理为火焰处理1次;T2处理为火焰处理连续2次;重复6次。结果表明:(1)各样本间细菌和真菌特有ASV(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个数均具有明显差异;(2)与对照相比,火焰处理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和多样性影响均不显著,但随着火焰处理次数的增加样本会出现分离;(3)T1处理增加了变形菌门细菌、鞘氨醇单胞菌属细菌和担子菌门、壶菌门、球囊菌门、白环蘑属、粗糙孔菌属及斜盖伞属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细菌和子囊菌门、被孢霉门真菌及被孢霉属、腐质霉属、小脆柄菇属真菌的相对丰度;(4)T2处理增加了拟杆菌门细菌、黄杆菌属细菌和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壶菌门及白环蘑属、Echria属、奈瑟氏菌属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芽单胞菌门细菌、被孢霉门真菌和被孢霉属、镰刀菌属、小脆柄菇属真菌的相对丰度;(5)不同处理土壤细菌在目水平到属水平上,分别有5、8、14组差异物种出现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土壤真菌在纲水平到属水平上,分别有1、1、3、3组差异物种出现显著差异(P<0.05);(6)T2处理土壤伯克氏菌属、黏菌属、全噬菌属细菌相对丰度较高或显著较高,T1处理和T2处理土壤真菌重要性前2的附球菌属、裂壳菌属的相对丰度均较高,其中T2处理均显著较高(P<0.05);(7)T1 vs.CK、T2 vs.CK、T2 vs.T1比对组的差异代谢物分别有77、52、33种;(8)T1 vs.CK的比对组中有4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及7条显著差异代谢通路,T2 vs.CK、T2 vs.T1和T2 vs.T1 vs.CK的比对组中均有6种显著差异代谢物,显著差异代谢通路分别有19、15、17条。综合而言,火焰处理能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差异物种和物种重要性,同时随着火焰处理次数的增加差异代谢物数量减少,而显著差异代谢物数量及代谢通路条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处理 微生物群落结构 差异物种 差异代谢物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特色米酒产区酒曲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13
作者 谢玲 龚小会 +1 位作者 张东亚 陈晨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0-176,共7页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个贵州特色米酒产区-黔南州、黔东南州6个米酒曲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对不同米酒曲中的差异菌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6个米酒曲样品中共注释到18...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个贵州特色米酒产区-黔南州、黔东南州6个米酒曲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对不同米酒曲中的差异菌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6个米酒曲样品中共注释到18个细菌门、21个细菌属、14个真菌门和22个真菌属,6个米酒曲样品的共有优势细菌门(相对丰度>1%)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共有优势细菌属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共有优势真菌门为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共有优势真菌属为根霉属(Rhizopus)。在门和属水平上,拟杆菌门、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是引起黔南州和黔东南州米酒曲样品细菌和真菌类群差异最主要的菌群。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筛选功能微生物并制作强化酒曲、米酒发酵工艺控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特色米酒 酒曲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差异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猫房室结的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新华 王鹏 +2 位作者 郭志坤 薛松梅 徐晶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8-260,共3页
关键词 房室结 形态学特征 家猫 毗邻结构 哺乳动物 房室交界区 物种差异 实验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窦房结的组织学观察
15
作者 郭志坤 蔡新华 +1 位作者 王鹏 毛慧丽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3-795,共3页
有关哺乳动物心脏窦房结的形态学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不同动物心脏传导系统存在着物种差异。因此,需要对大量的不同物种心脏做全面研究,才能为心电生理实验、电镜取材等的基础研究提供确切的解剖学证据。山羊作为常见的实验动... 有关哺乳动物心脏窦房结的形态学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不同动物心脏传导系统存在着物种差异。因此,需要对大量的不同物种心脏做全面研究,才能为心电生理实验、电镜取材等的基础研究提供确切的解剖学证据。山羊作为常见的实验动物,国内尚缺少资料。本研究利用光镜对山羊窦房结系统观察,旨在进一步积累生物学资料,为心脏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形态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房结 组织学观察 山羊 动物心脏 心脏传导系统 物种差异 电生理实验 解剖学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淫羊藿产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最佳采收期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仁清 田淑云 +4 位作者 李风琴 葛菲 宋松平 胡生福 徐艳琴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56-1462,共7页
目的通过阐明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天平山淫羊藿和粗毛淫羊藿不同采收期叶片生物量和主要黄酮醇苷类成分,即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和淫羊藿苷(合称为淫羊藿多苷,ABCI)的含量变化规律,为淫羊藿药材合理采收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和... 目的通过阐明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天平山淫羊藿和粗毛淫羊藿不同采收期叶片生物量和主要黄酮醇苷类成分,即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和淫羊藿苷(合称为淫羊藿多苷,ABCI)的含量变化规律,为淫羊藿药材合理采收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每月月中和月末采集一次叶片样本,称取叶片重量,采用HPLC法测定4种黄酮醇苷类成分的含量,计算小叶平均重量与ABCI含量乘积作为ABCI积累总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判别分析。结果从叶片生物量积累规律来看,物种间较相似。小叶均重在5月31日(天平山淫羊藿和粗毛淫羊藿)或6月15日(箭叶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前呈上升趋势,随后保持平稳波动。从4种黄酮醇苷类成分含量积累规律来看,物种间存在较大差异。箭叶淫羊藿、粗毛淫羊藿、天平山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分别在3月15日,6月30日,7月31日和9月30日最高。综合ABCI累积总量和判别分析结果,4个物种最佳采收期各不相同。粗毛淫羊藿、箭叶淫羊藿、天平山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最佳采收期分别为5月底、6月中旬、8月底和9月中旬。结论淫羊藿叶片生物量和黄酮醇苷类成分含量积累均受采收期影响较大。基于叶片生物量、有效成分含量及有效成分积累总量三个层次的变化规律和整合分析,为确定药材适宜采收期提供了更新颖、更丰富的信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采收期 整合分析 夏秋 物种差异
原文传递
正常顺产婴儿出生6月内肠道菌群的发育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永创 李依米 +2 位作者 吴璐璐 罗慧娟 肖小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52,共10页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顺产婴儿胎粪菌群特点及出生6个月内婴儿肠道菌群发育的生理特点。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婴儿出生后第1次胎粪,第3天、14天及6个月的粪便标本12例,基于16S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物种差异。结果:(1)正...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顺产婴儿胎粪菌群特点及出生6个月内婴儿肠道菌群发育的生理特点。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婴儿出生后第1次胎粪,第3天、14天及6个月的粪便标本12例,基于16S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物种差异。结果:(1)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第1次胎粪含丰富菌群,出生后第3天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在4个时期中最低;新生儿期(出生后第3及14天)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相似,而与第1次胎粪、出生后第6个月粪便标本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个月内婴儿肠道菌群以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变化最为显著,第1次胎粪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达48%,出生后第3天时降至18.3%,主要是变形菌门中罗尔斯通菌属、不动杆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显著减少,此后至6月龄,变形菌门丰度保持相对稳定;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在出生后第1次胎粪中仅为1.9%,随年龄迅速上升,6月龄时高达43.1%;主要是双歧杆菌属显著增加。结论:肠道菌群定植可能始于宫内时期,胎粪中变形菌门占比非常高;出生后3天内肠道菌群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6月内婴儿肠道菌群以双歧杆菌迅速增长为其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肠道菌群 发育特征 物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落叶林木本植物细根性状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钊颖 程林 +4 位作者 王满堂 孙俊 钟全林 李曼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088-8097,共10页
细根作为植物吸收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其性状特征在指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方面的意义重大。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细根为对象,对根氮含量(RNC)、根磷含量(RPC)、根氮磷比(RN∶P)、根组织密度(RTD)、比根... 细根作为植物吸收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其性状特征在指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方面的意义重大。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细根为对象,对根氮含量(RNC)、根磷含量(RPC)、根氮磷比(RN∶P)、根组织密度(RTD)、比根长(SRL)和比根面积(SRA)等6个细根性状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内不同物种以及不同结构单元(灌木和乔木)间细根性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平均RNC为(10.27±3.11) mg/g、平均RPC为(0.63±0.17) mg/g、平均RN∶P为16. 36±2. 61、平均RTD为(0. 10±0. 02) g/cm^3、平均SRL为(1582.65±186.67) cm/g、平均SRA为(464.81±64.10) cm^2/g;灌木的SRL显著高于乔木(P=0.033),其余细根性状在灌木和乔木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在细根性状中,RNC与RPC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RTD呈显著负相关,RPC、SRA分别与RTD呈极显著负相关,RPC、SRL分别与SRA呈极显著正相关。这可能反映了灌木倾向于通过增加SRL来提高水分和养分的获取能力以增强与乔木的竞争优势;群落中的植物通过改变SRA及RTD进行生长与防御之间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物种差异 性状相关性 落叶林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19
作者 杜一星(编译) Peter Bedner +1 位作者 Ronald Jabs Christian Steinhäuser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11期F0003-F0003,共1页
由于医学研究中使用动物模型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关于胶质细胞特性的物种差异的信息对于成功的转化医学研究至关重要。本文综述目前与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性的相关知识,并将这些数据与从啮齿类动物中类似细胞获... 由于医学研究中使用动物模型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关于胶质细胞特性的物种差异的信息对于成功的转化医学研究至关重要。本文综述目前与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性的相关知识,并将这些数据与从啮齿类动物中类似细胞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啮齿动物和人类新皮质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分析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相反,这些物种中的星形胶质细胞或NG2胶质细胞的功能特性却惊人地相似。但是,我们应当谨慎地解释这些发现。因为目前人类细胞的功能分析仅可从新皮质和海马中获得,而从啮齿动物研究中得知,星形胶质细胞的性质在不同大脑区域中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此外,技术上的挑战使得星形胶质细胞的原位电生理测量不可靠,而人类细胞的特性可能会受到药物的影响。然而,基于目前可获得的有限数据,就迄今为止研究的那些功能特性而言,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啮齿动物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大量的相似性。人新皮质中星形胶质细胞的独特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的生理学分析。关于NG2胶质细胞的基本特性的物种差异的问题甚至还没有得到完全评估,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报道明显的差异。总之,在可能涉及星形胶质细胞或NG2胶质细胞的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中采用小鼠或大鼠模型仍然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2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电生理学 人类 形态学 小鼠 啮齿类 物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门溪龙新故事
20
作者 韩宜恒 《发现.图形科普》 2003年第1期44-49,共6页
关键词 马门溪龙 恐龙 动物化石 物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