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9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爱弥拉姑娘的爱情》
1
作者 王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5期1-4,11,共5页
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于女权主义的第三次浪潮,由西方国家逐渐蔓延至全球。它倡导的是一种更加整体和相互关联的世界观,强调人类、自然及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王蒙的新疆题材小说既有着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汉文化思想的辐... 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于女权主义的第三次浪潮,由西方国家逐渐蔓延至全球。它倡导的是一种更加整体和相互关联的世界观,强调人类、自然及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王蒙的新疆题材小说既有着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汉文化思想的辐射,同时又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达成了某种默契。他的作品既关注女性的命运,同时又表现生命与自然的互动。该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爱弥拉姑娘的爱情》中爱弥拉姑娘的故事进行剖析,试图探讨王蒙在创作中流露出的平等和谐的生态女性主义观,以及生态环境、性别角色和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个体的身份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王蒙 《爱弥拉姑娘的爱情》 女性 自然 性别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剧《父母爱情》台词的语言特色探析
2
作者 吴雨欣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84-89,共6页
电视剧《父母爱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一个军人家庭的爱情和生活故事。剧中的台词语言贴合人物身份,增强了故事的质实感和烟火气。该剧台词除了具备一般电视剧台词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之外,在方言使用、俗语谚语的运用... 电视剧《父母爱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一个军人家庭的爱情和生活故事。剧中的台词语言贴合人物身份,增强了故事的质实感和烟火气。该剧台词除了具备一般电视剧台词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之外,在方言使用、俗语谚语的运用、政治军事词语的跨域使用方面尤为突出,为电视剧的成功播出起到重要作用。对这些特点加以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其语言的特殊魅力和艺术价值,而且对以后电视剧的制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爱情》 电视剧 台词 语言特色 方言 俗语谚语 跨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白涡》《不谈爱情》看新写实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婚姻景观
3
作者 蔡昀含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2-56,共5页
刘恒的《白涡》和池莉的《不谈爱情》皆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且同样书写了知识分子的婚姻景观。在《白涡》中周兆路恐惧婚姻破裂给他带来工作、生活的沉重打击,又无法抵挡华乃倩的诱惑。在《不谈爱情》中庄建非和吉玲为了各自的利益... 刘恒的《白涡》和池莉的《不谈爱情》皆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且同样书写了知识分子的婚姻景观。在《白涡》中周兆路恐惧婚姻破裂给他带来工作、生活的沉重打击,又无法抵挡华乃倩的诱惑。在《不谈爱情》中庄建非和吉玲为了各自的利益结婚,又通过利益的满足化解婚姻危机。两篇小说消解了爱情的神圣性,指明利益与爱情共存的婚姻真相;关注人的欲望,展现知识分子权力欲望及生命欲望的压抑及其造成的婚姻裂痕。周兆路所展现的鲜明的人性弱点,与刘恒自身的男性知识分子身份息息相关;庄建非与吉玲婚姻的种种细节,都可以从池莉的婚姻生活中找到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涡》 《不谈爱情》 新写实小说 婚姻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风“雅”韵:《父母爱情》配乐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4
作者 王菲 陈媛媛 《黄河之声》 2024年第24期96-99,共4页
电视剧音乐不仅是电视剧情感表达和叙事推进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电视剧《父母爱情》的配乐为案例,深入探讨了其音乐创作如何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特别是“和”的概念与“风雅”精神。本文的研究... 电视剧音乐不仅是电视剧情感表达和叙事推进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电视剧《父母爱情》的配乐为案例,深入探讨了其音乐创作如何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特别是“和”的概念与“风雅”精神。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电视剧音乐的美学研究,也为电视剧音乐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爱情》 配乐 音乐美学 中华美学精神 电视剧音乐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的包装与营销
5
作者 赵娜 《内蒙古艺术》 2024年第6期45-48,共4页
本文以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的包装与营销为重点,分析了《乡村爱情》成为长寿剧的原因、《乡村爱情》IP与其衍生品的关系,以及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电视连续剧 《乡村爱情》 包装与营销 IP衍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芦思宏 李凯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8-141,共4页
本文通过对《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两部中西经典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中西爱情悲剧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并剖析造成其差异的深层原因,以期从跨文化的视角对两部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 《阴谋与爱情》 悲剧特征 深层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剧《父母爱情》影像表达的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利艳 张波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81-84,共4页
以孔笙导演的一部情感电视剧《父母爱情》的影像特点为具象信息,挖掘其深含的影像文化意蕴。分析了《父母爱情》中的时代信息、场景、人物形象、文化差异,论证了这部电视剧真实、微妙及冲突的影像文化内涵。结论是:《父母爱情》中影像... 以孔笙导演的一部情感电视剧《父母爱情》的影像特点为具象信息,挖掘其深含的影像文化意蕴。分析了《父母爱情》中的时代信息、场景、人物形象、文化差异,论证了这部电视剧真实、微妙及冲突的影像文化内涵。结论是:《父母爱情》中影像细远悠长的情感叙事与文化差异,给人带来有关历史、人性、文化群体差异等的反思,使情感记忆、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文化观念得以再现,使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尊敬那个年代的情感,也给当下的婚姻观、爱情观、伦理观带来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父母爱情》 影像 真实性 人性 叙事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逆行的世界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0-111,共2页
霍乱、爱情、生命、死亡、忠贞、背叛构成了影片《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叙事主题。同时,也构造了一个与我们正常通行的世界相异的甚至我们无法理解的全新世界:一个逆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习以为常的逻辑,也没有不能发生的奇迹。... 霍乱、爱情、生命、死亡、忠贞、背叛构成了影片《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叙事主题。同时,也构造了一个与我们正常通行的世界相异的甚至我们无法理解的全新世界:一个逆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习以为常的逻辑,也没有不能发生的奇迹。本文通过对影片中个别场景的分析和重现,解读影片对于爱情的思考及其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人生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霍乱时期的爱情》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特的东北乡村女性书写——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岩 李金荣 郭锐光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29-31,35,共4页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女性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她们一改以往传统农村女性的软弱形象,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她们具有开放的思想,敢于与一些封建传统思想作斗争,这与剧中的男性相比更具思想的先进性。她们大胆、热情、自强、...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女性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她们一改以往传统农村女性的软弱形象,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她们具有开放的思想,敢于与一些封建传统思想作斗争,这与剧中的男性相比更具思想的先进性。她们大胆、热情、自强、独立,身上体现了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而这些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必将影响着我国女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爱情》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主题解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陆璇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0-132,共3页
改编自诺贝尔获奖小说的同名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段惊世骇俗、没有回报的浪漫爱情故事,用影像为观众重新阐释了经历爱情的折磨亦是一种尊严的观念。除此之外,影片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爱情主题,而是在爱情的显性主题下... 改编自诺贝尔获奖小说的同名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段惊世骇俗、没有回报的浪漫爱情故事,用影像为观众重新阐释了经历爱情的折磨亦是一种尊严的观念。除此之外,影片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爱情主题,而是在爱情的显性主题下,以隐晦的方式讲述着对于死亡、女性的理解。本文通过对影片显性的爱情主题、隐性的死亡主题、深层次的女性主题进行分析,解读浪漫爱情故事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时期的爱情》 爱情 死亡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1980年代的爱情》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亚 陈钰婷 《语文学刊》 2016年第20期43-44,129,共3页
电影字幕翻译已成为影响外国观众认识、认知、认可和认同中国电影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电影界和译界都已认识到了它在促进电影业发展、传播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拟从语言顺应论对《1980年代的爱情》字幕... 电影字幕翻译已成为影响外国观众认识、认知、认可和认同中国电影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电影界和译界都已认识到了它在促进电影业发展、传播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拟从语言顺应论对《1980年代的爱情》字幕翻译进行研究,以期对电影字幕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顺应论 电影字幕翻译 《1980年代的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地栖居——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的生态学解读 被引量:2
12
作者 成秀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00-103,共4页
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演绎的是一对出身和生活习惯迥异的夫妻50年相濡以沫相伴到老的爱情故事,展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对当今物欲横流、人情淡薄、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具有温馨的启发。
关键词 《父母爱情》 生态文学 人与自然 人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伪”的真实——浅论余华的《鲜血梅花》与《古典爱情》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致文 胡水清 《文教资料》 2009年第6期23-25,共3页
余华在《鲜血梅花》和《古典爱情》两个短篇小说中以其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观念——以最“虚伪”的方式展现最真实的人生。
关键词 《鲜血梅花》 《古典爱情》 反传统 虚伪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平时代的军人爱情——关于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孔明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138-144,共7页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电视连续剧艺术得到了十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历史题材和当代题材领域的大力开掘,还是对于社会题材和军事题材领域的当代书写,都为我们当下的影视艺术接受场域增添了更为丰富而多元的艺术养分和欣赏内容...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电视连续剧艺术得到了十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历史题材和当代题材领域的大力开掘,还是对于社会题材和军事题材领域的当代书写,都为我们当下的影视艺术接受场域增添了更为丰富而多元的艺术养分和欣赏内容。本文以其中的《父母爱情》为分析对象,通过它对于和平时代军人爱情曲折历程的书写,探究其在军事题材艺术表达的拓展中所显示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父母爱情》 军人爱情 艺术拓展 意义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阈下《又来了,爱情》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静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2期150-152,共3页
《又来了,爱情》是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代表作。近年来,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主题和内涵进行了多方面解读。在女性主义视阈下从女性幸福、女性自由、女性生存状态三个方面来解析《又来了,爱情》,可以从新的... 《又来了,爱情》是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代表作。近年来,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主题和内涵进行了多方面解读。在女性主义视阈下从女性幸福、女性自由、女性生存状态三个方面来解析《又来了,爱情》,可以从新的角度来挖掘和阐释《又来了,爱情》的主题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又来了 爱情》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阴谋与爱情》的悲剧性——从“道德”在悲剧中的作用谈起 被引量:2
16
作者 欧婧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116-118,共3页
戏剧作品《阴谋与爱情》是德国作家席勒的代表作之一,可以从所展现的费迪南、露易丝二人的爱情悲剧主题出发,结合他的理论著作,讨论席勒的创作思想与理念中的"道德"与"悲剧"的关系,从而研究"道德"在戏剧... 戏剧作品《阴谋与爱情》是德国作家席勒的代表作之一,可以从所展现的费迪南、露易丝二人的爱情悲剧主题出发,结合他的理论著作,讨论席勒的创作思想与理念中的"道德"与"悲剧"的关系,从而研究"道德"在戏剧人物形象与情节中起到的内部影响与推进作用,并对整部作品的悲剧形成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并结合"道德"与"自然"两组目的性的对立,对作者笔下的激烈冲突与矛盾,有一个全新的把握与理解,最终得以探究"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青年席勒独具匠心的文艺思想,与饱满鲜活的创作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阴谋与爱情》 道德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年代的爱情》的空间审美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盛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4-126,共3页
电影是一种时空艺术,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不同导演对时间和空间的关注有所侧重,而霍建起对空间的依赖是一以贯之的。从《那山那人那狗》《暖》到《1980年代的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空间始终秉承其独特的美学气质。《1980年代的爱... 电影是一种时空艺术,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不同导演对时间和空间的关注有所侧重,而霍建起对空间的依赖是一以贯之的。从《那山那人那狗》《暖》到《1980年代的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空间始终秉承其独特的美学气质。《1980年代的爱情》讲述了属于特定年代的纯美爱情故事,影片中的空间质朴而又具有诗意,是分析霍建起电影创作的一个良好切入点。文章从唯美性、叙事性、隐喻性出发,探讨影片的空间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的爱情》 霍建起 电影空间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又来了,爱情》中叙述者的评论干预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雪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5-78,共4页
针对《又来了,爱情》中叙述者众多的评论干预,借助叙事学相关理论和具体的文本实例分析,表明在该小说文本中叙述者主要通过在正文中的直接评论、加括号的评论及对标题的类文本干预巧妙完成了其对所述故事和人物的评论干预,从而彰显自己... 针对《又来了,爱情》中叙述者众多的评论干预,借助叙事学相关理论和具体的文本实例分析,表明在该小说文本中叙述者主要通过在正文中的直接评论、加括号的评论及对标题的类文本干预巧妙完成了其对所述故事和人物的评论干预,从而彰显自己的情感指向和价值判断,实现对叙述接受者的指导和控制并有效统一全文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又来了 爱情》 叙述者 评论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情的乌托邦——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与死亡 被引量:11
19
作者 谈清妍 《襄樊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51-54,共4页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不同时间轨道上,展示了不同的爱情与死亡。文中人物的生命形式或以死亡来结束,或以爱情来结束。马尔克斯笔下的不幸爱情与死亡均源于生存意识的社会孤独感。马尔克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孤独感所透露的并非是对...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不同时间轨道上,展示了不同的爱情与死亡。文中人物的生命形式或以死亡来结束,或以爱情来结束。马尔克斯笔下的不幸爱情与死亡均源于生存意识的社会孤独感。马尔克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孤独感所透露的并非是对社会绝望,对人生悲观,将人生看做是奔向死亡的过程,而是体现了对生命浓烈的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分析 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乌尔比诺——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倪楠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第11期129-131,共3页
乌尔比诺医生的形象既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时代选择与革新精神,更体现了当时的道德规范与意识形态。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对乌尔比诺医生的人格系统予以分析,阐释其人格系统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与协调,进而... 乌尔比诺医生的形象既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时代选择与革新精神,更体现了当时的道德规范与意识形态。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对乌尔比诺医生的人格系统予以分析,阐释其人格系统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与协调,进而揭示其自身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统一。通过剖析人物行为动机的深层机制,对人物心理作出更深刻与精准的判断,从而挖掘该作品更加丰富的文学价值,为理解当今文化的多元性提供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三重人格结构理论 《霍乱时期的爱情》 乌尔比诺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