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附子炮制品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煎煮效果比较研究
1
作者 吴茂勇 周国彦 +2 位作者 林雪妹 刘杰 张永钜 《江西中医药》 2025年第4期66-70,共5页
目的:比较4种附子炮制品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煎煮效果。方法:采用高液相色谱法,建立附子炮制品HPLC特征图谱,并按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测定单、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以HPLC特征图谱、出膏率及... 目的:比较4种附子炮制品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煎煮效果。方法:采用高液相色谱法,建立附子炮制品HPLC特征图谱,并按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测定单、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以HPLC特征图谱、出膏率及单、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为指标,评价4种附子炮制品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煎煮质量。结果:在HPLC特征图谱中,共确认17个共有峰,指认3个共有峰,分别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MA)、苯甲酰乌头原碱(BAC)、苯甲酰次乌头原碱(BHA)。除淡附子传统饮片的图谱与HPLC特征图谱的相似度为0.849,其余均大于0.900。4种附子炮制品煮散颗粒的出膏率、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高于其传统饮片,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低于其传统饮片。煮散颗粒混合组的出膏率、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均高于传统饮片混合组,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却低于传统饮片混合组。结论:本研究建立附子炮制品HPLC特征图谱,通过比较4种附子炮制品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煎煮的出膏率以及单、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发现附子炮制品煮散颗粒的煎煮效果要优于传统饮片,为附子炮制品煮散的下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炮制品 煮散颗粒 传统饮片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一味煮散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永 王猛 李向军 《中国药业》 CAS 2018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建立独一味煮散颗粒的制备方法。方法以颗粒的成型性和滤过性确定独一味煮散颗粒的粉碎粒度,以成型的难易、滤过性、总黄酮含量和干膏收率为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以确定制备工艺。结果以独一味细粉制粒,加入细粉量的30%水为黏合剂... 目的建立独一味煮散颗粒的制备方法。方法以颗粒的成型性和滤过性确定独一味煮散颗粒的粉碎粒度,以成型的难易、滤过性、总黄酮含量和干膏收率为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以确定制备工艺。结果以独一味细粉制粒,加入细粉量的30%水为黏合剂,采用挤压制粒法制粒,在65℃下干燥90 min。在同一提取条件下,煮散颗粒的总黄酮提取率为32.38 mg/g,出膏率为27.30%,而传统饮片的黄酮含量仅为16.53 mg/g,出膏率为8.80%。结论煮散颗粒相对于传统饮片在有效成分的提取及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一味煮散颗粒 挤压制粒法 总黄酮 干膏收率 综合加权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泽泻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的化学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郑川 杜晓曦 +2 位作者 傅超美 刘芳 何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泽泻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煎出效果,为中药现代饮片的应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以泽泻煮散颗粒在不同时间点的煎出液中23-乙酰泽泻醇B煎出率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比较泽泻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泽泻...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泽泻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煎出效果,为中药现代饮片的应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以泽泻煮散颗粒在不同时间点的煎出液中23-乙酰泽泻醇B煎出率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比较泽泻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泽泻煮散颗粒1 g相当于传统饮片约1.2 g。结论:泽泻煮散颗粒的煎出效果较传统饮片相比有较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泻 煮散颗粒 传统饮片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钱草煮散颗粒制备及煎煮工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永 王世华 +2 位作者 安军永 王超 李向军 《中国药业》 CAS 2016年第18期47-50,共4页
目的优选金钱草煮散颗粒的制备方法及煎煮工艺。方法以颗粒的成型性和滤过性确定金钱草煮散颗粒的粉碎粒度,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槲皮素含量和干膏收率为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确定煎煮工艺。结果制备金钱草煮散颗粒的药材粉碎粒度为中粉,... 目的优选金钱草煮散颗粒的制备方法及煎煮工艺。方法以颗粒的成型性和滤过性确定金钱草煮散颗粒的粉碎粒度,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槲皮素含量和干膏收率为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确定煎煮工艺。结果制备金钱草煮散颗粒的药材粉碎粒度为中粉,最佳的煎煮工艺为A_3B_2C_1,即煎煮3次,每次20 min,加8倍量水。结论金钱草中粉制粒容易,颗粒色泽均匀,流动性、松紧度均较好,颗粒中细粉较少,滤过性较好。与传统饮片比较,煮散颗粒的干膏收率为30.8%,是传统工艺的1.7倍;含量为7.53 mg/g,是传统饮片的1.5倍。煮散颗粒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饮片,同时还可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草煮散颗粒 槲皮素 正交试验 综合加权评分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芩连汤煮散颗粒与传统汤剂煎煮效率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徐晓秋 傅超美 +3 位作者 卢君蓉 盛菲亚 高飞 季宁平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期24-26,31,共4页
为对比研究葛根芩连汤煮散颗粒与其传统汤剂的煎煮效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不同煎煮时间点煮散颗粒和传统汤剂煎液中葛根素的煎出量和其干膏收率为指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对煎煮效率进行评价,并绘制煎煮曲线.结果表明:煎煮5~60 min过程... 为对比研究葛根芩连汤煮散颗粒与其传统汤剂的煎煮效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不同煎煮时间点煮散颗粒和传统汤剂煎液中葛根素的煎出量和其干膏收率为指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对煎煮效率进行评价,并绘制煎煮曲线.结果表明:煎煮5~60 min过程中,煮散颗粒的煎出效率均高于同时间点传统汤剂的煎出效率,且两者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本试验表明煮散颗粒具有节省药材与时间的优点,为煮散颗粒后续开发提供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 煮散颗粒 葛根素 干膏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姜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在不同煎煮时间点干膏收率与6-姜辣素含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马雪玮 傅超美 +2 位作者 刘婧 许丽佳 林俊芝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20-123,共4页
为探讨干姜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在不同煎煮时间点的煎出效果,测定了干姜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在不同煎煮时间点水煎液的干膏收率,同时采用HPLC法测定了不同时间点两者水煎液中6-姜辣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煎煮条件中,不同煎煮时... 为探讨干姜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在不同煎煮时间点的煎出效果,测定了干姜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在不同煎煮时间点水煎液的干膏收率,同时采用HPLC法测定了不同时间点两者水煎液中6-姜辣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煎煮条件中,不同煎煮时间点干姜煮散颗粒的水煎液中的干膏收率和6-姜辣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干姜传统饮片水煎液(P<0.05).验证了"中药煮散"省材省时之优点,为中药传统饮片应用形式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煮散颗粒 干膏收率 6-姜辣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煮散颗粒与大黄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任虹 傅超美 +3 位作者 何瑶 罗妮妮 季宁平 杨欢 《中药与临床》 2017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大黄煮散颗粒与大黄饮片的指纹图谱,探讨两者之间质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HPLC指纹图谱,对大黄煮散颗粒与大黄饮片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建立共有模式,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所得图谱进...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大黄煮散颗粒与大黄饮片的指纹图谱,探讨两者之间质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HPLC指纹图谱,对大黄煮散颗粒与大黄饮片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建立共有模式,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所得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大黄煮散颗粒与大黄饮片的指纹图谱中,共有色谱峰有均有14个,相似度评价均大于0.9。结论:大黄煮散颗粒与大黄饮片的指纹图谱之间无明显差异,品质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煮散颗粒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及其与传统饮片化学计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徐晓秋 傅超美 +1 位作者 季宁平 彭伟 《中药与临床》 2012年第6期20-22,45,共4页
目的: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以溶剂(倍)量、煎煮时间为考察对象,干膏收率、盐酸小檗碱煎出率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效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及验证,并对比研究... 目的: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以溶剂(倍)量、煎煮时间为考察对象,干膏收率、盐酸小檗碱煎出率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效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及验证,并对比研究其与传统饮片化学计量关系。结果: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21及0.9964,预测性较好;其优化工艺为取黄连煮散颗粒,加入15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5分钟。分别从盐酸小檗碱煎出率和干膏收率角度出发,煮散颗粒1g的煎出效果相当于传统饮片的1.57g和1.87g。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简便可靠,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优选的煎煮工艺稳定可行,且黄连煮散颗粒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煮散颗粒 星点设计 效应面优化法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传统饮片与煮散颗粒在不同时间点蒽醌类成分和干膏收率的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任虹 傅超美 +3 位作者 何瑶 罗妮妮 季宁平 杨欢 《中药与临床》 2016年第5期24-26,30,共4页
目的:比较大黄传统饮片与煮散颗粒在不同煎煮时间点总蒽醌含量、干膏收率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并比较大黄传统饮片和煮散颗粒在不同煎煮时间点煎出液中总蒽醌含量以及干膏收率。结果:煎煮5~60 min时,不同时间点大黄煮散颗粒煎出... 目的:比较大黄传统饮片与煮散颗粒在不同煎煮时间点总蒽醌含量、干膏收率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并比较大黄传统饮片和煮散颗粒在不同煎煮时间点煎出液中总蒽醌含量以及干膏收率。结果:煎煮5~60 min时,不同时间点大黄煮散颗粒煎出液中的总蒽醌含量及干膏收率均高于大黄传统饮片煎出液。结论:本试验验证了中药煮散省材省时之优点,以期为中药传统饮片应用形式提供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饮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传统饮片 大黄煮散颗粒 总蒽醌 游离型蒽醌 结合型蒽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大黄煮散颗粒煎煮工艺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虹 傅超美 +3 位作者 任波 蒋燕萍 严鑫 赵思蕾 《中药与临床》 2014年第3期10-13,共4页
目的:优化大黄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以加水量(倍)、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为考察对象,对总蒽醌煎出率和干膏收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以归一化值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并进行... 目的:优化大黄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以加水量(倍)、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为考察对象,对总蒽醌煎出率和干膏收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以归一化值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及验证优选出大黄煮散颗粒最佳煎煮工艺。结果: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复相关系数分为R=0.940,预测性较好;其优化工艺为取大黄煮散颗粒,加入16倍量水,浸泡14 min,煎煮两次,每次34 min。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大黄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简便可靠,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优选的煎煮工艺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煮散颗粒 星点设计 效应面优化法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煮散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文婷 傅超美 李博 《中药与临床》 2012年第2期28-31,共4页
目的:研究薄荷煮散颗粒制备工艺。方法:以成型性、干膏收率、滤过性、薄荷挥发油含量为指标,优化薄荷最佳粉末粒度;以成型难易、颗粒外观性状和脱粉情况为指标,优化制备成型的加水量;以所得薄荷煮散颗粒的含水量和挥发油含量为指标,优... 目的:研究薄荷煮散颗粒制备工艺。方法:以成型性、干膏收率、滤过性、薄荷挥发油含量为指标,优化薄荷最佳粉末粒度;以成型难易、颗粒外观性状和脱粉情况为指标,优化制备成型的加水量;以所得薄荷煮散颗粒的含水量和挥发油含量为指标,优化干燥时间。结果:取薄荷中粉1000g,按0.6mL·g-1均匀喷水,充分混匀后制得软材,挤出制粒法挤压成型,置45℃烘干干燥150min,取出,整粒,为薄荷煮散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结论:该工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 煮散颗粒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芷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煎出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婧 宋英 +1 位作者 曹蕾 杨红梅 《中药与临床》 2015年第4期9-11,共3页
目的:通过对白芷煮散颗粒与白芷传统饮片的煎出质量的对比,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白芷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在不同时间所含欧前胡素的含量以及干膏收率为指标,比较白芷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白芷... 目的:通过对白芷煮散颗粒与白芷传统饮片的煎出质量的对比,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白芷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在不同时间所含欧前胡素的含量以及干膏收率为指标,比较白芷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白芷煮散颗粒的溶出效果明显高于传统饮片。结论:白芷煮散颗粒相对于传统饮片有很大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 煮散颗粒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续断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正交试验与溶出曲线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安玲 宋英 +2 位作者 李圆圆 王聪颖 贺宝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0-433,共4页
目的建立续断煮散颗粒的煎煮工艺。方法运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对续断煮散颗粒煎煮工艺的影响,通过测定川续断皂苷Ⅵ含有量和干膏收率,用综合加权法对煎煮效率进行评价;对比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中川续断皂苷Ⅵ的溶出... 目的建立续断煮散颗粒的煎煮工艺。方法运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对续断煮散颗粒煎煮工艺的影响,通过测定川续断皂苷Ⅵ含有量和干膏收率,用综合加权法对煎煮效率进行评价;对比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中川续断皂苷Ⅵ的溶出量,考察续断煮散颗粒对煎煮质量的影响。结果采用20倍量水浸泡10 min,煎煮2次,每次20 min的煎煮条件时煮散颗粒的川续断皂苷Ⅵ含有量和干膏收率较高,且溶出更多。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行,对煮散颗粒的煎煮研究具有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断 煮散颗粒 川续断皂苷Ⅵ 干膏收率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续断煮散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安玲 贺宝莹 +2 位作者 杨红梅 宋英 王聪颖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第2期28-31,共4页
目的:建立续断煮散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对续断煮散颗粒制备的影响因素——粉末粒度、成型加水量及干燥时间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出粉率、川续断皂苷VI溶出量、干膏收率等为考察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评价。结果:确定了续断煮散颗粒的最佳制... 目的:建立续断煮散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对续断煮散颗粒制备的影响因素——粉末粒度、成型加水量及干燥时间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出粉率、川续断皂苷VI溶出量、干膏收率等为考察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评价。结果:确定了续断煮散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即取续断中粉,按0.4mL/g均匀喷水,充分混匀,采用挤出法制备成型,于80℃烘箱中干燥60min,取出,整粒,即得。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质量稳定可控,剂量准确,操作简单,对煮散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具有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断 煮散颗粒 川续断皂苷VI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柏煮散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伟玲 《中国执业药师》 CAS 2015年第7期20-23,共4页
目的:研究黄柏煮散颗粒制备工艺。方法:以成型性、干膏收率、滤过性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等为指标,优化黄柏煮散颗粒的药材粉末粒度、润湿剂用量、干燥时间等因素,以吸湿性试验及临界相对湿度(CRH)为指标考察煮散颗粒制备的湿度要求。结果:... 目的:研究黄柏煮散颗粒制备工艺。方法:以成型性、干膏收率、滤过性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等为指标,优化黄柏煮散颗粒的药材粉末粒度、润湿剂用量、干燥时间等因素,以吸湿性试验及临界相对湿度(CRH)为指标考察煮散颗粒制备的湿度要求。结果:确定了黄柏煮散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将黄柏粉碎成粗粉,以0.4m L/g的比例均匀喷水,然后混匀,用挤出法成型,在烘箱中80℃干燥100 min,取出整粒,得煮散颗粒。结论:该成型工艺简单易行、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柏 煮散颗粒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时间对9种常用陇药煮散颗粒粉体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硕 王本欢 +2 位作者 朱向东 窦霞 靳子明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91-1198,共8页
目的:研究当归、黄芪、党参、甘草、秦艽、大黄、锁阳、板蓝根、红芪等9种常用陇药在不同干燥程度下的粉体学特性及吸湿性。方法:采用筛分法测定药材粉末的粒径分布,固定漏斗法测定休止角,量筒法测定振实密度、松密度和压缩率,参照中国... 目的:研究当归、黄芪、党参、甘草、秦艽、大黄、锁阳、板蓝根、红芪等9种常用陇药在不同干燥程度下的粉体学特性及吸湿性。方法:采用筛分法测定药材粉末的粒径分布,固定漏斗法测定休止角,量筒法测定振实密度、松密度和压缩率,参照中国药典(2020版)四部药物引湿性实验测定吸湿性,利用GraphPad Prism软件作图分析,考察不同含水量对粉体特征和吸湿性的影响。结果:当归、党参、秦艽、大黄、锁阳、板蓝根6种药材煮散颗粒的流动性较好,黄芪、甘草、红芪因药材中纤维较多,其煮散颗粒流动性较差。采用低温干燥法,当归、黄芪、党参、大黄、锁阳、板蓝根6种药材的含水量分别控制在9.54%、6.62%、7.92%、6.83%、5.99%、5.89%时,制备的煮散颗粒粒度分布、流动性较好且易于贮存;甘草、秦艽、红芪3种药材的含水量分别控制在3.77%、3.06%、3.59%时,制备的煮散颗粒粒度分布、流动性较好,但此时吸湿性较强,不易贮存,3种药材含水量分别为6.80%、3.84%、5.64%时,制备的煮散颗粒吸湿性较小,易于贮存。结论:中药饮片的含水量对煮散颗粒的粉体学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各药材饮片适度的含水量有助于制备粉体学特性较优的煮散颗粒并储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煮散颗粒 粒径分布 休止角 压缩率 吸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工艺优化及其煎煮质量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谈静 宋英 +2 位作者 袁强华 唐安玲 贺宝莹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优化苦杏仁煮散颗粒的煎煮工艺,并与传统饮片的煎煮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对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工艺的影响,以苦杏仁苷煎出量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优化煎煮工艺;... 目的:优化苦杏仁煮散颗粒的煎煮工艺,并与传统饮片的煎煮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对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工艺的影响,以苦杏仁苷煎出量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优化煎煮工艺;对比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的溶出曲线及煎出效率,评价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质量。结果:优化工艺为:加12倍量水,浸泡10 min,煎煮2次,每次12 min;各时间点煮散颗粒煎液中指标成分的溶出量及干膏率均高于传统饮片,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煮散颗粒1 g的煎出效果约相当于传统饮片的1.2 g。结论:优选的煎煮工艺简便、快速,稳定可行,煮散颗粒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本试验可对煮散颗粒的研究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杏仁 煮散颗粒 苦杏仁苷 工艺 质量
原文传递
五味子煮散颗粒煎煮工艺优化及其煎煮质量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呼梅 宋英 袁强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8-1450,共3页
目的:优化五味子煮散颗粒的煎煮工艺,并与传统饮片的煎煮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对五味子煮散颗粒煎煮工艺的影响,以五味子醇甲煎出量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优化煎煮工艺... 目的:优化五味子煮散颗粒的煎煮工艺,并与传统饮片的煎煮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对五味子煮散颗粒煎煮工艺的影响,以五味子醇甲煎出量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优化煎煮工艺;对比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的溶出量及煎出效率,评价五味子煮散颗粒煎煮质量。结果:优化工艺为:加20倍量水,无需浸泡,煎煮2次,每次15min;各时间点煮散颗粒煎液中指标成分的溶出量及干膏率均高于传统饮片;煮散颗粒1g的煎出效果约相当于传统饮片的4g。结论:优选的煎煮工艺简便、快速,稳定可行,煮散颗粒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煮散颗粒 五味子醇甲 工艺 质量
原文传递
大黄煮散颗粒与传统饮片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任虹 傅超美 +3 位作者 任波 蒋燕萍 严鑫 赵思蕾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4-115,共2页
目的:比较大黄传统饮片与煮散颗粒在药效上的差异,为大黄煮散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制备大黄传统饮片与煮散颗粒水煎受试样品,给药剂量按生药量计分别为0.5g/kg、1g/kg和2g/kg。以消旋山莨菪碱所致小鼠便秘模型评估二... 目的:比较大黄传统饮片与煮散颗粒在药效上的差异,为大黄煮散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制备大黄传统饮片与煮散颗粒水煎受试样品,给药剂量按生药量计分别为0.5g/kg、1g/kg和2g/kg。以消旋山莨菪碱所致小鼠便秘模型评估二者的泻下作用;以碳末法评估二者对小鼠胃排空及肠道推进功能的影响;以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评估二者的抗炎作用;以小鼠甩尾法评估二者的镇痛作用。结果:大黄传统饮片及煮散颗粒在2g/kg均可促进便秘小鼠排便,增加胃肠道运动,抑制二甲苯所致急性炎症。结论:大黄煮散颗粒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饮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煮散颗粒 饮片 药效
原文传递
干燥对煮散颗粒粉体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梁少瑜 曾永长 +3 位作者 朱咸阳 汪涛 仝小林 向飞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8-40,共3页
目的:考察药材含水量对煮散颗粒粉体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筛分法测定煮散颗粒的粒径分布,量筒法测定堆积密度和振实密度,固定漏斗法测定休止角,观察外观性状,考察含水量对煮散颗粒的粉体学特性的影响。结果:采用低温干燥法,设定干燥... 目的:考察药材含水量对煮散颗粒粉体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筛分法测定煮散颗粒的粒径分布,量筒法测定堆积密度和振实密度,固定漏斗法测定休止角,观察外观性状,考察含水量对煮散颗粒的粉体学特性的影响。结果:采用低温干燥法,设定干燥温度60℃。当干姜、炙甘草、火单苦杏仁、水蛭含水量依次控制约11%,8%,12%,5%时,制备的煮散颗粒粒径分布、流动性及外观性状均较好。结论:中药饮片含水量对煮散颗粒的粉体学特性参数具有重要影响,适度干燥处理有助于制备粉体学特性较好的煮散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温度 煮散颗粒 粉体学特性 含水量 粒径分布 休止角 水蛭 炙甘草 干姜 苦杏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