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子运动对流换热和热辐射下煤粉颗粒群粒子的加热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国军 孙丹萍 周怀春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719,共3页
本文建立了在烟气对流加热和辐射状态下的煤粉颗粒群加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模拟研究了不同锅炉炉膛尺寸下不同煤粉粒子粒径的煤粉群粒子加热时间以及粒子温升的关系,对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在着火热源中所占比重进行了分析,模型很好的模... 本文建立了在烟气对流加热和辐射状态下的煤粉颗粒群加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模拟研究了不同锅炉炉膛尺寸下不同煤粉粒子粒径的煤粉群粒子加热时间以及粒子温升的关系,对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在着火热源中所占比重进行了分析,模型很好的模拟了粒子的升温,能够较好的反映出煤粉粒子加热升温机理,为煤粉射流微元加热及着火提供了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颗粒群 适应系数 对流 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颗粒群与甲烷混合着火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邱莉莉 张忠孝 +1 位作者 姚向东 朱基木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6-40,共5页
应用零值边界梯度法 ,建立煤粉颗粒群与甲烷混合着火模型。采用该模型对煤粉颗粒群与甲烷混合物在滴管炉中的着火孕育时间实验进行模拟 ,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表明该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关键词 煤粉颗粒群 甲烷 着火孕育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湍流强度下煤粉颗粒群着火及燃烧特性的光学诊断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祁胜 刘丝雨 +3 位作者 辛世荣 何勇 刘颖祖 王智化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69,共9页
利用Hencken型平面火焰燃烧器搭建携带流反应系统,研究了不同湍流强度下煤粉颗粒群的着火及燃烧特性。煤粉被一次风送入温度、氧含量(本文所称“氧含量”是指氧的摩尔分数,mole fraction)可调节的高温烟气中形成稳定的射流火焰,利用OH... 利用Hencken型平面火焰燃烧器搭建携带流反应系统,研究了不同湍流强度下煤粉颗粒群的着火及燃烧特性。煤粉被一次风送入温度、氧含量(本文所称“氧含量”是指氧的摩尔分数,mole fraction)可调节的高温烟气中形成稳定的射流火焰,利用OH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OH-Planar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OH-PLIF)观测煤粉射流火焰着火、群燃等阶段的瞬态结构,基于对火焰图像的处理探究煤粉颗粒群的着火及燃烧特性。OH-PLIF的测量结果表明,在煤粉射流火焰的上游,射流外围区域的煤粉首先发生脱挥发分并着火,外围已燃的煤粉释放出大量热量并不断向射流内部传递,促进了射流内部区域煤粉颗粒群挥发分的析出。在高速一次风的卷吸及扰动作用下,析出的挥发分与氧之间不断扩散、混合,燃烧的OH锋面逐渐向射流中心区域延伸并连接成片,出现挥发分群燃火焰。实验结果表明:层流状态下,煤粉射流火焰窄而明亮;随着一次风湍流强度的增强,射流中煤粉颗粒的扩散运动变得剧烈,火焰形态发生变化,着火距离显著缩短。本文定量地研究了不同湍流强度下背景烟气温度(1200~1700 K)、烟气氧含量(10%~30%)以及一次风氧含量(5%~45%)对煤粉颗粒群着火延迟的影响规律。随着背景烟气温度、送风氧含量的升高,着火延迟时间逐渐缩短,但存在阈值现象,一旦背景烟气温度或送风氧含量超出某一阈值,其对煤粉颗粒群着火延迟的影响变弱,控制煤粉颗粒群着火行为的主导因素随之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颗粒群 着火 燃烧 湍流火焰结构 OH-PLI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条件下煤粉颗粒群着火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俞伟伟 吴玉新 +3 位作者 许开龙 张海 杨海瑞 吕俊复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3-447,共5页
本文搭建了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器系统,研究了不同煤粉条件下煤粉颗粒群湍流射流着火特性。实验表明,湍流射流速度下低挥发份煤着火表现出扩散状暗红色火焰形态;随挥发分含量的增大,火焰亮度增加,并且在一定高度处发展为颗粒群群燃着火... 本文搭建了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器系统,研究了不同煤粉条件下煤粉颗粒群湍流射流着火特性。实验表明,湍流射流速度下低挥发份煤着火表现出扩散状暗红色火焰形态;随挥发分含量的增大,火焰亮度增加,并且在一定高度处发展为颗粒群群燃着火。随给粉量的增大,着火延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佳给粉浓度为0.75~1.00 kg/m^3。随粒径的减小,加热速率更快,挥发分大量析出使得火焰亮度增加;并且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更早出现颗粒群的群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煤粉颗粒群着火 Hencken型燃烧器 条件 光学法
原文传递
基于双D光纤传感器的煤粉细度检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马立修 谭博学 +1 位作者 姜静 李学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69-1372,共4页
基于高浓度颗粒群后向散射接收光强度主要受颗粒分布、波长、折射率影响的理论基础,研究煤粉细度与后向散射光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重点研究安装在圆形滚筒上的双D光纤传感器检测煤粉筛余质量的情况,从而获得不同颗粒群煤粉的后向散射光... 基于高浓度颗粒群后向散射接收光强度主要受颗粒分布、波长、折射率影响的理论基础,研究煤粉细度与后向散射光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重点研究安装在圆形滚筒上的双D光纤传感器检测煤粉筛余质量的情况,从而获得不同颗粒群煤粉的后向散射光强度。分析经过一阶滤波算法处理的检测数据,结果表明:筛余质量大的煤粉颗粒群,后向散射光波动较大;筛余质量逐渐变小时,检测数据逐渐稳定,且检测值与煤粉颗粒群分布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D光纤传感器 细度 后向散射 煤粉颗粒群 一阶滤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