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浆热液系统氟的富集与成矿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金宇 舒启海 +6 位作者 张为 张方方 张玉光 陈福川 吴华英 王庆飞 邓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43-1958,共16页
氟元素具有中等不相容性、强流体迁移性和挥发性,在岩浆作用和热液成矿等地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萤石(CaF 2)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含氟矿物之一,广泛应用于化工、航天、医药等重点领域,对国家战略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 氟元素具有中等不相容性、强流体迁移性和挥发性,在岩浆作用和热液成矿等地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萤石(CaF 2)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含氟矿物之一,广泛应用于化工、航天、医药等重点领域,对国家战略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系统总结了氟的地球化学性质、在地球上不同储库中的含量及其在岩浆和热液系统中的富集成矿机制,同时探讨了全球主要萤石成矿带的大地构造背景以及萤石矿床的成因分类等问题,得出如下认识:(1)地壳和地幔是氟主要的储库,全硅酸盐地球地幔和亏损地幔中氟含量较低,而交代地幔和陆壳(包括中酸性上地壳和下地壳镁铁质麻粒岩)相对富氟,其部分熔融形成的富氟岩浆为萤石成矿提供主要物质来源;(2)国内外对萤石矿床的分类存在不同。国外学者划分了三类萤石矿床:即与碳酸岩、碱性岩或高硅花岗岩相关的岩浆萤石矿床,由断裂控制的角砾状、脉状和与地层不整合相关的构造萤石矿床,以及层控沉积萤石矿床;而国内学者则依据主要控矿要素进行类型划分,包括沉积改造型和热液充填型等类型;(3)全球大规模的萤石成矿带通常呈线性或带状分布,其成因与大洋板块俯冲作用或大陆裂谷作用密切相关;(4)热液的pH值、温度、组成、含氟矿物在其中溶解度等因素显著影响热液中氟的富集和沉淀过程。由于氟在地质样品中含量相对较低,未来研究亟需提高测试分析能力;萤石矿床的定年具有挑战性,提高萤石定年的精度与准确性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萤石矿床 岩浆热液系统 富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海底热液系统Ag元素迁移途径探讨
2
作者 马瑶 吕瑞鹤 +2 位作者 薛力园 张子轩 刘晨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0期165-168,共4页
估算了PACMANUS热液区海底块状硫化物及烟囱体的总量约为102,819 m^(3),345,471.84 t,其中蕴含Ag约110.55 t,证实淋滤作用不是热液系统中Ag迁移的唯一路径,其他潜在的输入途径可能是Ag与高温岩浆气体中的Cl,S等形成高压氯化物和高温稳... 估算了PACMANUS热液区海底块状硫化物及烟囱体的总量约为102,819 m^(3),345,471.84 t,其中蕴含Ag约110.55 t,证实淋滤作用不是热液系统中Ag迁移的唯一路径,其他潜在的输入途径可能是Ag与高温岩浆气体中的Cl,S等形成高压氯化物和高温稳定的硫化物等络合物,在蒸汽相中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海底热液系统 AG 元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中脊热液系统成矿地质条件对比
3
作者 邵明娟 苏新 +2 位作者 石学法 杨耀民 王晓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60,共6页
现代洋底热液作用具备多种形态、结构和岩石学组合特征。全球洋中脊附近发现的热液系统中多数与海底玄武岩相关。近年来,随着超镁铁质岩热液系统被证实是一种全新的热液系统,有关超镁铁质岩与玄武岩的热液系统之间的差异研究,成为了国... 现代洋底热液作用具备多种形态、结构和岩石学组合特征。全球洋中脊附近发现的热液系统中多数与海底玄武岩相关。近年来,随着超镁铁质岩热液系统被证实是一种全新的热液系统,有关超镁铁质岩与玄武岩的热液系统之间的差异研究,成为了国际上对洋底热液作用研究的一个热点。洋中脊地区出现的玄武岩和超镁铁质岩是受不同地质因素控制的,因此,探讨不同地质因素对这两种热液系统的控制和影响,对于分析洋中脊地区热液作用的成因、分布乃至成矿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课题,综述了前人有关洋中脊地区发育的玄武岩和超镁铁质岩热液系统的资料,从地质背景、围岩类型、热源供给、裂隙发育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热源和裂隙分别受到洋中脊不同阶段的火山作用和构造作用所控制的观点:在洋中脊的火山作用阶段多发育以岩浆房为热源的玄武岩热液系统;而洋中脊的构造作用阶段更有利于沿裂隙发育超镁铁质岩热液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玄武岩热液系统 超镁铁质岩热液系统 火山作用 构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系统输向大洋的热通量估算 被引量:10
4
作者 栾锡武 赵一阳 +1 位作者 秦蕴珊 初凤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9-66,共8页
从四个方面对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输向大洋的热通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热液系统通过集中、高温的热液烟囱和低温、大面积漫溢热水的形式向海洋输送的热通量为357GW;由底热异常边界层计算出的热通量为32GW;根据Baker提出的扩张洋脊的扩张速率... 从四个方面对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输向大洋的热通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热液系统通过集中、高温的热液烟囱和低温、大面积漫溢热水的形式向海洋输送的热通量为357GW;由底热异常边界层计算出的热通量为32GW;根据Baker提出的扩张洋脊的扩张速率和扩张洋脊热液柱覆盖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推算的热液通量为1086GW;根据扩张洋脊岩墙冷却和扩张推算的热通量为592GW.不同的方法给出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一方面这些结果反映了热液系统向大洋的供热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对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认识水平.虽然热液系统向大洋的热输出比太阳的热辐射小,但由于其特殊的供热方式,这部分热能仍有可能对全球气候带来影响,应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系统 海底活动 分布 通量 方式 全球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南段钟姑矿田的深部矿浆-热液系统 被引量:20
5
作者 侯通 张招崇 杜杨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6-194,共9页
钟姑矿田作为宁芜盆地南部重要的矿集区,发育一系列以姑山矿浆熔离型和白象山高温气液型为代表的大型玢岩铁矿,这些铁矿均主要产于闪长玢岩岩体和沉积围岩的接触带。根据野外观察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闪长玢岩岩体和沉积围岩均不是... 钟姑矿田作为宁芜盆地南部重要的矿集区,发育一系列以姑山矿浆熔离型和白象山高温气液型为代表的大型玢岩铁矿,这些铁矿均主要产于闪长玢岩岩体和沉积围岩的接触带。根据野外观察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闪长玢岩岩体和沉积围岩均不是铁质的主要来源,富铁矿体的成因主要来自矿田深部的矿浆-热液系统,姑山式铁矿的铁质主要是液态不混溶作用形成的铁矿浆,白象山式铁矿的铁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残浆分离出的Na-Fe-Cl络合物。在对铁质和岩体估算的基础上,提出形成铁矿的原始母岩浆很可能是富铁的玄武质岩浆,形成于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的构造背景下,由变质洋壳(榴辉岩)和软流圈地幔(橄榄岩)反应后的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其在上升的过程中发生了AFC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姑 矿浆-热液系统 玢岩铁矿 富铁玄武岩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栾川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床热液系统的成因与演化 被引量:30
6
作者 刘孝善 吴澄宇 黄标 《地球化学》 CAS 1987年第3期199-207,共9页
矿物包裹体(包括温度、压力、盐度及成分)的研究表明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床成矿热液的温度、盐度与K^+、Ca^(2+)、SO_4^(2-)等从早阶段到晚阶段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表明成矿溶液的来源,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以大气... 矿物包裹体(包括温度、压力、盐度及成分)的研究表明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床成矿热液的温度、盐度与K^+、Ca^(2+)、SO_4^(2-)等从早阶段到晚阶段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表明成矿溶液的来源,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以大气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矿床 热液系统 矿物包裹体 盐度 同位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海底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小虎 初凤友 +1 位作者 雷吉江 赵建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3-139,共7页
现代海底热液循环与洋中脊地质过程一直是国际洋中脊计划研究的热点。海底热液系统多数都与海底玄武岩及其水-岩反应直接相关,而一类与深海橄榄岩的产出及其蛇纹石化作用有关的海底热液系统——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以具有高浓度H2和CH... 现代海底热液循环与洋中脊地质过程一直是国际洋中脊计划研究的热点。海底热液系统多数都与海底玄武岩及其水-岩反应直接相关,而一类与深海橄榄岩的产出及其蛇纹石化作用有关的海底热液系统——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以具有高浓度H2和CH4异常而低SiO2浓度为显著特征,主要分布在慢速扩张大西洋中脊和超慢速扩张北冰洋Gakkel洋脊和西南印度洋中脊。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在流体组成、构造背景和硫化物成矿方面与玄武岩热液系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幔来源超镁铁质岩石的普遍出露、喷口流体高的H2和CH4异常以及硫化物中高Co/Ni比值。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的发现丰富了全球洋中脊热液系统的研究内容,对洋中脊地质过程、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镁铁质岩 热液系统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 蛇纹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在岩浆-热液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行为 被引量:3
8
作者 鲍波 赵博 +1 位作者 张德会 王新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0-547,共8页
岩浆-热液系统中氯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于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氯在岩浆-热液系统中的地球化学研究的最后成果,重点探讨了氯溶解度的变化机制,以及对于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高盐度水盐流体的形成机理。最后指出... 岩浆-热液系统中氯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于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氯在岩浆-热液系统中的地球化学研究的最后成果,重点探讨了氯溶解度的变化机制,以及对于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高盐度水盐流体的形成机理。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氯的研究仅限于简单体系,氯对多组分复杂体系流体出溶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热液系统 氯溶解度 分配系数 水盐流体 硬软酸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在现代海底热液系统中的分布及演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威 陶春辉 +2 位作者 孙治雷 李军 崔汝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8-769,共12页
现代海底热液系统内冷海水的下渗和热液流体的上涌及由此引发的水岩反应驱动着金的循环演化,并可在海底形成极具经济前景的富金矿床。海底下覆基岩深部层位中的金会因为水岩反应而大量溶解迁移到热液流体中,金含量可比海水高千倍的热液... 现代海底热液系统内冷海水的下渗和热液流体的上涌及由此引发的水岩反应驱动着金的循环演化,并可在海底形成极具经济前景的富金矿床。海底下覆基岩深部层位中的金会因为水岩反应而大量溶解迁移到热液流体中,金含量可比海水高千倍的热液流体在向海底表面运移过程中发生的相分离作用会进一步富集金,当遭遇冷海水发生混合作用后引发H_2S浓度和温度的降低,由此导致金因溶解度降低而从热液流体中迁移出来并赋存在一同形成的硫化物矿物中。海底硫化物中金含量的分布受到围岩性质和构造环境的控制,形成在岛弧和弧后环境中的硫化物一般比洋中脊环境中的硫化物的金含量高,而在相似构造环境下形成在长英质围岩系统和超镁铁质围岩系统中的硫化物其金含量比镁铁质围岩系统中的高。相对于高温阶段形成的黄铜矿,低温成因的黄铁矿和闪锌矿普遍更富集金。在分布最广的黄铁矿的晶格内,固溶体态金的溶解度受到砷含量的控制,当超过矿物的溶解度时则会出现纳米到微米级金颗粒聚合体。虽然热液硫化物中的金含量比热液沉积物高的多,但由于受其捕获效率的制约,随热液流体运移到海底表面的金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最终随着羽状流扩散到了远端沉积物中或被海洋水体所接纳。若要更清晰甚至定量化地厘清金在现代海底热液系统中的迁移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则微区、原位和高精度的实验方法、分析技术和模拟研究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热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平衡热液系统中硫同位素演化的Igf_(O_2)-pH图解 被引量:8
10
作者 支霞臣 程伟基 《地球化学》 CAS 1982年第3期226-236,共11页
According to Sakai-Ohmoto's theory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sulfur isotope in hydrothermal system, by using new data on chemical reaction equilibrium constants,equilibrium isotopic fractionation factors as well ... According to Sakai-Ohmoto's theory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sulfur isotope in hydrothermal system, by using new data on chemical reaction equilibrium constants,equilibrium isotopic fractionation factors as well as on individual ion activity coeffidents of sulfur species the following diagrams of lgfo2-pH are constructed: a) Mole fraction of aqueous sulfur species (Xt), b) Stable field for some minerals in Fe-S-O system, c) diagram depicting the rate of oxidation-reduction state of aqueous sulfur species(R'), and 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sulfur compounds (δSt^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lgfo2-pH图解 热液系统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中脊海底热液系统的演化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为勇 郑连福 +2 位作者 陶春辉 李怀明 窦炳琚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1期25-33,共9页
大洋中脊海底热液系统的演化与成矿是复杂、综合的地质过程。归纳、分析了前人研究的资料认为,热源供给和热液活动构造体系是控制热液系统演化与成矿的关键因素。在快速扩张洋中脊热液系统中,岩浆的供给充裕,构造体系渗透性极好,演化时... 大洋中脊海底热液系统的演化与成矿是复杂、综合的地质过程。归纳、分析了前人研究的资料认为,热源供给和热液活动构造体系是控制热液系统演化与成矿的关键因素。在快速扩张洋中脊热液系统中,岩浆的供给充裕,构造体系渗透性极好,演化时间较短,海底的热液循环输出过程可分为发生、持续和衰退3个阶段;在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系统中,岩浆的供给相对贫乏,但热源构造体系分布广泛,构造控制作用突出,持续演化可达几万年以上。在慢速及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系统中,广泛、多类型的热源和优越的构造环境,可能更有利于热液流体的长期演化和富集成矿,因此未来有必要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数学建模等多种勘探方法,深入研究其演化机理和成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中脊 热液系统 演化特征 多金属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阳大坪改造型金矿床的成矿热液系统地球化学 被引量:45
12
作者 韩润生 金世昌 雷丽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37-344,共8页
本文探讨了哀牢山金矿带内元阳县大坪金矿床成矿热液系统的发生及其演化过程。认为该矿床成矿热液系统是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和造山带构造条件下,岩浆热液和被加热的地下水混合成改造热液,改造了矿源岩──晋宁期闪长岩,被活化的成矿物... 本文探讨了哀牢山金矿带内元阳县大坪金矿床成矿热液系统的发生及其演化过程。认为该矿床成矿热液系统是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和造山带构造条件下,岩浆热液和被加热的地下水混合成改造热液,改造了矿源岩──晋宁期闪长岩,被活化的成矿物质和岩浆热液携带的矿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场中迁移、沉淀富集成矿的。矿床属典型的改造热液型矿床。其成矿作用大致经历了早期矿源岩→晚期岩浆热液活动→改造热液使矿质活化迁移→改造富集成矿的过程。所以此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水源和热源是多源的,成矿是多阶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热液系统 地球化学 矿床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液系统氨基酸合成的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春跃 沈燕方 +3 位作者 叶树明 蒋凯 杨俊毅 潘勤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6-100,F0003,共6页
关键词 海底热液系统 氨基酸 地球生命起源 合成 食物来源 海底黑烟囱 深海环境 海底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造型矿床的成矿热液系统地球化学特征──以元阳金矿床为例 被引量:27
14
作者 金世昌 韩润生 《云南地质》 1994年第1期17-22,共6页
热液改造型矿床在我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云南元阳金矿床为例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热液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此矿床的成矿热液系统是岩浆热液和改造热液组成的混合热液系统,为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关键词 热液系统 地球化学 金矿床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的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研究
15
作者 曾志刚 张玉祥 +5 位作者 陈祖兴 李晓辉 齐海燕 王晓媛 陈帅 殷学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4,共13页
研究海底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可为了解西太平洋流固界面跨圈层物质与热交换过程,揭示板块俯冲过程的岩浆活动和资源环境效应提供研究支撑。为此,研究了冲绳海槽热液活动的岩浆环境、马努斯海盆的热液柱以及弧后盆地和洋中脊背景下的... 研究海底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可为了解西太平洋流固界面跨圈层物质与热交换过程,揭示板块俯冲过程的岩浆活动和资源环境效应提供研究支撑。为此,研究了冲绳海槽热液活动的岩浆环境、马努斯海盆的热液柱以及弧后盆地和洋中脊背景下的硫化物与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对冲绳海槽热液区附近玄武岩、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其基性岩浆包体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分析,对马努斯海盆PACMANUS和Desmos热液区的热液柱及海水进行了测量,在海底热液区岩浆混合过程及时间尺度、透视冲绳海槽深部岩浆房及岩浆演化过程和岩浆对热液系统物质贡献研究方面获新进展,揭示了俯冲蛇纹岩对琉球构造带南部岩浆活动的影响,论证了熔体包裹体对弧后盆地岩浆演化的指示,获得了冲绳海槽玄武质岩浆来源新证据,揭示了弧后盆地与洋中脊硫化物和玄武岩中铁、铜、锌的来源及其同位素在硫化物形成和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分馏情况,明确了热液柱的物理、化学空间结构与物质组成特征,以及热液柱的扩散受深度和底流流速的影响,且热液柱扩散过程中溶解铁浓度异常比溶解锰的维持时间更长。未来,发展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和挥发份测试技术,进一步了解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环境下热液活动与岩浆作用的关系,将有助于海底热液系统及其成矿过程研究获得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液系统 岩浆作用 深海 弧后盆地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山铀矿田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 被引量:24
16
作者 邵飞 徐恒力 邹茂卿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37-143,183,共8页
文章系统论述了相山铀矿田的成矿特征,从时空尺度对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结合成矿的构造-岩浆-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研究了相山火山盆地成矿热液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认为相山铀矿田成矿流体系统是受区域构造环境制约、火山岩浆期后热液... 文章系统论述了相山铀矿田的成矿特征,从时空尺度对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结合成矿的构造-岩浆-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研究了相山火山盆地成矿热液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认为相山铀矿田成矿流体系统是受区域构造环境制约、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演化的客观产物。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在时间上延续了大约50 Ma,但在不同时间域内其活动空间有异,并由此制约着矿田内铀矿化的时空分布。文章还对矿田内深入找矿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物质来源 铀的富集 岩浆期后热液系统 相山铀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在洋脊超镁铁质与镁铁质热液系统中的差异性聚集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威 陶春辉 +3 位作者 廖时理 路晶芳 崔汝勇 丁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洋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体系,主要由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所组成,因构造和岩浆作用,这两类岩层分别孕育了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含金热液系统。金首先通过水岩反应从洋脊源区岩层内迁移出来,再经历运移堆积作用汇聚到硫化物堆积体内,最后... 洋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体系,主要由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所组成,因构造和岩浆作用,这两类岩层分别孕育了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含金热液系统。金首先通过水岩反应从洋脊源区岩层内迁移出来,再经历运移堆积作用汇聚到硫化物堆积体内,最后遭受后期蚀变活化迁移改造。以上过程构成了金在这两类热液系统中的完整演化历程。超镁铁质热液系统内的金在汇源端员间的比值远高于镁铁质热液系统。这种差异性聚集暗示了这两类热液系统分别演化出了独具特色的载金属性特征及富集迁移机制。相比于镁铁质热液系统,超镁铁质热液系统内围岩普遍具有的高金含量和高孔高渗特征、热液流体中溶解态非生物有机质和气态物质含量高、硫化物堆积体所处区域裂隙发育及构造稳定等因素,都是造成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聚集过程的主要原因。持续性地对洋脊热液系统各深部结构体进行更多更精细有关金的丰度、赋存状态及演化变迁的测试分析及模拟研究工作,是未来量化揭示金在不同类型热液系统内的物源贡献及各演化阶段中富集亏损的关键,也将为未来人工海底干预富集成矿工程累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脊热液系统 超镁铁质岩 镁铁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热液系统中矿床类型、特征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张元厚 毛景文 +3 位作者 李宗彦 乔翠杰 张孝民 张向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9-425,共27页
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现今中国东部已知的岩浆热液系统中所出露斑岩型Cu-(Mo-Au)已基本上勘探完毕。如何寻找和发现深部及重新评价已勘探工作区矿床,这就需要勘探地质学家对产于各种构造环境中的岩浆热液型矿床形成的认知等知识。本文重... 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现今中国东部已知的岩浆热液系统中所出露斑岩型Cu-(Mo-Au)已基本上勘探完毕。如何寻找和发现深部及重新评价已勘探工作区矿床,这就需要勘探地质学家对产于各种构造环境中的岩浆热液型矿床形成的认知等知识。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在板块碰撞以及造山后期拉伸环境下,与火成岩、次火山岩和火山岩有关的热液矿床类型、矿床特征和矿化样式等方面的认识和进展,包括岩浆热液系统、岩浆热液和天水热液混合系统,到主要为天水热液系统中的热液系统定义和类型、不同系统中的流体组成和性质、岩体类型和岩貌特征以及深度和温度的变化对流体、流体与围岩之间反应所形成的蚀变特征的控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类型 斑岩型 浅成低温 成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黑烟囱热液系统及巨羽流形成的基本数学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珑龙 翟世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60,共8页
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状模型来模拟普通黑烟囱体的热液循环系统,分别用达西方程、湍流方程、Ergun方程和“浮压力差”方程来描述热液循环不同关键环节处的动力学系统,用一个温度场的对流一扩散方程来描述反应区的热能交换及系统的温度变... 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状模型来模拟普通黑烟囱体的热液循环系统,分别用达西方程、湍流方程、Ergun方程和“浮压力差”方程来描述热液循环不同关键环节处的动力学系统,用一个温度场的对流一扩散方程来描述反应区的热能交换及系统的温度变化规律.在联立几个方程并用有效的数值算法及Matlab语言编程求解后,得出了系统中温度、压力及物质流速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对黑烟囱体内部的动态热平衡和压力平衡进行了分析.在普通黑烟囱体系统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巨型羽状流(巨羽流)生成的数学模型.选择胡安·德富卡(Juan de Fuca)洋脊热液喷口对巨羽流的形成进行了模拟,其结果与Baker根据实测数据估算的近似值吻合很好.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巨羽状流形成的一系列条件及主要参数对巨羽流生成周期、温度和最大物质流速等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巨羽流系统可以由普通黑烟囱系统发展演化而成,其实际过程是普通黑烟囱流系统活动所形成的热液沉积在一定程度上会堵塞热液喷溢通道(相当于形成盖层),造成热液在海底之下积蓄和升温,从而导致浮压力差增大,经过2~3a(浮压力差达到盖层破裂极限值)则可形成巨羽流系统,巨羽流产生时的热源温度必须超过500℃,喷出热液的最高温度为413℃左右(与实际观测到的海底热液的最高温度一致).当反应区热源温度增大时,产生巨羽流的临界时间明显变短(可能不到1a),而临界温度(巨羽流生成时的温度)及巨羽流的最大物质流速几乎不随其变化;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巨羽流的最大物质流速也随之增大,但其增速随渗透率的进一步增大而变缓,并逐渐趋向一个相当于下渗流无摩擦阻力时的极限稳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黑烟囱流 巨羽流 数学模型 循环系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于沉积岩的金矿床—岩浆热液系统的远端产物 被引量:1
20
作者 R.H.Sillitoe H.F.Jr.Bonham 石其光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5,31,共6页
产于沉积岩的或卡林型的金矿床近年来被认为产生于热液系统的浅部位置,金是由大气水热流体从沉积围岩序列中提取的。相反,我们认为金是由岩浆热液流体提供的,然后沉积在贱金属和贵金属矿区的周围,它离母侵入体达数公里。我们的模式得到... 产于沉积岩的或卡林型的金矿床近年来被认为产生于热液系统的浅部位置,金是由大气水热流体从沉积围岩序列中提取的。相反,我们认为金是由岩浆热液流体提供的,然后沉积在贱金属和贵金属矿区的周围,它离母侵入体达数公里。我们的模式得到了马来西亚东部的石龙门、犹他州的宾厄姆和其他金矿床的关系,以及内华达州三个主要金矿带的地质学、年代学和成矿观察资料的支持。笔者提出的这个模式对勘查具重要意义,并可进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矿床 沉积岩 岩浆 热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