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近地层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一平 王进欣 +2 位作者 马友鑫 刘玉洪 李佑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共5页
因林窗的发生而导致的环境异质性 ,对林窗内物种分布、种群动态及物种多样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森林演替和更新所起的重要作用乃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 8个方位 (从林窗中央到林内 )不同季节的地表温度和 ... 因林窗的发生而导致的环境异质性 ,对林窗内物种分布、种群动态及物种多样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森林演替和更新所起的重要作用乃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 8个方位 (从林窗中央到林内 )不同季节的地表温度和 1 5m高度气温水平空间多点观测为基础 ,探讨了林窗温度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在西双版纳由于区域性天气现象 (雾 )、太阳高度和林窗边缘树木的共同影响 ,形成不同季节林窗区域温度效应在时空上的明显差异一高值区的时空位移及空间不对称性现象 :林窗温度最高区域并非出现在林窗中央 ,而是林窗某一侧 ,其位置、强度随时间和季节不同而存在差异 ;另外 ,林窗内不同介质间 (空气、地面 )热量传递方向随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各异 ,特别是在干热季的中午 ,林窗不同区域气地温差符号的不同 ,引起热量传递方向截然相反。如此的温度分布状况和热量传递的不同 ,将导致林窗的环境异质性差异 ,进而影响到林窗区域种于萌发、幼苗生长、发育 ,植物种群分布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 林窗 时空分布特征 温度效应 环境异质性 小气候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唐建维 张建侯 +4 位作者 宋启示 曹敏 冯志立 党承林 吴兆录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89-498,共10页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维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4块不同年龄林分的生物量,并详细分析了热带次生林在演替初期阶段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5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41.932t...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维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4块不同年龄林分的生物量,并详细分析了热带次生林在演替初期阶段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5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41.932thm-2,10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52.116thm-2,14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88.284thm-2,22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13.743thm-2。林分生物量的层次分配比例以乔木层所占的比例最大,占4/5以上,随林龄而增加;灌木层增长到14年生林分后又下降,草本层随林龄而递减,层间植物则上升。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占1/2以上,随林龄而递增;而枝、根和叶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则随林龄而下降。并建立了4个林分主要优势种及乔木层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次生林 热带次生林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林窗不同热力作用面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一平 王进欣 +1 位作者 马友鑫 刘玉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79-184,共6页
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表温和林窗区域地表温的观测资料 ,探讨了昼间林窗各热力作用面的热力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通过分析林窗边缘树表温和林窗地表温的变化 ,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墙面是林冠面、林窗地面、林内地面之外的新的第 4... 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表温和林窗区域地表温的观测资料 ,探讨了昼间林窗各热力作用面的热力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通过分析林窗边缘树表温和林窗地表温的变化 ,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墙面是林冠面、林窗地面、林内地面之外的新的第 4热力作用面 ;各个热力作用面的热力效应随季节、位置和时刻的不同有着明显差异 .在受浓雾影响的上午 ,林窗地面热力作用较强 ;在中午和下午林窗东侧林缘壁面、林窗东侧 东北侧地面的热力作用显著 ,中午以林窗地面作用较强 ;而下午则以林窗边缘墙面作用较强 .各个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和相互作用将制约林窗的热力变化 ,影响植物的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林缘 林墙 热力作用面 表面温度 热带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刀耕火种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效东 唐勇 唐建维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22-227,共6页
通过模拟刀耕火种过程 ,对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在刀耕火种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火烧 1周后 ,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从次生林地的 14类、5 6 4头降为 7类、16 4头 ,并且在群落组成上发生了较... 通过模拟刀耕火种过程 ,对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在刀耕火种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火烧 1周后 ,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从次生林地的 14类、5 6 4头降为 7类、16 4头 ,并且在群落组成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膜翅目在烧后 1天成为突出优势类群 ,蜱螨目在烧后 1周成为唯一的优势类群。而在多样性方面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数 (丰度 )、个体数 (多度 )和DG多样性指数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均降低。土壤节肢动物的垂直分布因刀耕火种干扰发生了很大变化 ,尚存土壤节肢动物随干扰强度的加剧 ,出现逐步由土壤表层向深层迁移的现象。一些土壤节肢动物在土层间做垂直迁移活动 ,说明土壤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刀耕火种对它们的破坏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耕火种 变化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 热带次生林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表温度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一平 王进欣 +1 位作者 马友鑫 刘玉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13,共6页
该文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干的表面温度观测资料 ,探讨了昼间林窗边缘和林内树表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林窗边缘与林内树表温的差异、林窗边缘树表温与林窗中央地表温的差异 .指出在林窗区域 ,受太阳直接照射的东侧和北侧林墙中... 该文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干的表面温度观测资料 ,探讨了昼间林窗边缘和林内树表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林窗边缘与林内树表温的差异、林窗边缘树表温与林窗中央地表温的差异 .指出在林窗区域 ,受太阳直接照射的东侧和北侧林墙中部存在表面温度高值区 ,是林窗区域除林冠面、林窗地面、林内地面之外的新的第 4热力作用面 ,对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传输、小气候形成以及林窗边缘植物的侧向生长等均有重要意义 .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林缘垂直作用面 树表温度 热带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林窗平均气温空间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一平 王进欣 +1 位作者 刘玉洪 马友鑫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共4页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t the secondary forest canopy gap were conducted in Xishuangbanna, Yunnan in fog-cool season and dry-hot season. On the basis of this measurements, the air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t the secondary forest canopy gap were conducted in Xishuangbanna, Yunnan in fog-cool season and dry-hot season. On the basis of this measurements, the air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spatial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canopy gap were discussed.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thermal effect at the gap.The effect of sunshine on the air temperature in the gap was quite different, the extreme value was on the eastern edge of gap, which may be a reason to form the gap microclimate. The results supplied a basis on further study canopy gap microclimate and the relevant ecological phenome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林窗 平均气温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海南热带次生林地上生物量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丁易 黄继红 +1 位作者 许玥 臧润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118-5127,共10页
多次刀耕火种弃耕后自然恢复的热带次生林恢复速度通常较为缓慢。抚育是提高森林恢复和木材生产速度的重要营林措施,因此利用抚育间伐的方式加快热带次生林的恢复速度是当前森林经营和保护的重要议题。基于海南岛60个0.25 hm^(2)热带次... 多次刀耕火种弃耕后自然恢复的热带次生林恢复速度通常较为缓慢。抚育是提高森林恢复和木材生产速度的重要营林措施,因此利用抚育间伐的方式加快热带次生林的恢复速度是当前森林经营和保护的重要议题。基于海南岛60个0.25 hm^(2)热带次生林样地开展了抚育间伐对比试验。研究表明,经过5年的自然恢复,30个抚育样地和30个对照样地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4.5%和13.4%,而且抚育样地中减少的地上生物量迅速接近对照样地。抚育主要减少了清除种的地上生物量,而提高了保留种的地上生物量。次生林经过抚育处理后,其地上生物量的绝对增长量显著提高了58.74%,相对增长率显著提高了67.93%。在抚育样地中,地上生物量的绝对增长量和相对增长量均随着抚育强度呈现单峰曲线变化的趋势,抚育强度在(10±2.5)%时地上生物量的相对和绝对增长量最高。抚育强度是影响地上生物量增长量的重要因素,而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离散度的作用较小。决定地上生物量的相对增长量最重要的因素(负作用)是初始生物量。本研究为我国热带次生林的未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增长量 物种分类 抚育强度 热带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辐射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窦军霞 张一平 +1 位作者 刘玉洪 马友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3-300,共8页
利用西双版纳不同季节热带次生林林窗、林内及旷地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实测资料,比较分析了热带次生林窗不同波长辐射特征。分析得出:热带次生林窗中央与北侧林冠下的不同波长太阳辐射量值在中午前后迅速达到最大后又急速下降的现象明显... 利用西双版纳不同季节热带次生林林窗、林内及旷地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实测资料,比较分析了热带次生林窗不同波长辐射特征。分析得出:热带次生林窗中央与北侧林冠下的不同波长太阳辐射量值在中午前后迅速达到最大后又急速下降的现象明显;林窗内不同波长太阳辐射日总量值均大于林内,小于旷地;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相比较,一般是北侧林冠下的各辐射要素总量值高于林窗中央;林窗区域的总辐射日总量在干热季最高,雨季和雨季后期次之,雾凉季时最小;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红外辐射及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充分显示了林窗辐射环境的异质性;与旷地和林内相比,林窗内各测点的红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高于旷地却低于林内,而可见光占总辐射的比值情况正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太阳辐射 热带次生林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火烧前后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分布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效东 唐勇 唐建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35,共4页
The effects of controlled burning of slash and burn agriculture on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of a 7 year 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oups of soil arthropod decrease... The effects of controlled burning of slash and burn agriculture on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of a 7 year 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oups of soil arthropod decreased 28.57%,and individuals of soil arthropod reduced 72.7% after burning.The composition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ies changed as well.The proportion of individuals of Acari,Collembola,Protura in the 0~15cm soil layer and Hymenoptera (ant) in burned leftover increased,and became dominant groups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ies after firing.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secondary forest was disordered.There were much more groups and individuals of soil arthropod in soil bottom than those in soil surface after fire.The diversity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ies decreased after fi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火烧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中的丛枝菌根调查 被引量:20
10
作者 房辉 P.N.Damodaran 曹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179-4185,共7页
对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中13个科的26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ongii,AMF)侵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从这些植物的根围土壤中分离鉴定了隶属于球囊霉属(Clomus)、巨孢囊霉属(Giga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 对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中13个科的26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ongii,AMF)侵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从这些植物的根围土壤中分离鉴定了隶属于球囊霉属(Clomus)、巨孢囊霉属(Giga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和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的11种丛枝菌根真菌。该地次生林中AMF的孢子密度为13—29个/100g土壤,平均为19个;种的丰富度在4.9之间(平均为6);平均频度为53.8%;相对多度为3.2%-26.5%;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4和0.93。丛枝菌根的侵染率达到44.8%.57.2%(平均为50.9%);球囊霉属(Glomus)和无梗囊霉属(Acattlospora)是热带次生林根围土壤中菌根真菌的优势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AM真菌 孢子密度 资源调查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儋州橡胶林与热带次生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君 兰国玉 李玉武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3-438,共6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5 a(幼龄林)、10 a(中龄林)、30 a(老龄林)3个年龄的橡胶林,30 a桉树林和热带次生林,研究不同林型下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及其随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大小顺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5 a(幼龄林)、10 a(中龄林)、30 a(老龄林)3个年龄的橡胶林,30 a桉树林和热带次生林,研究不同林型下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及其随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大小顺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占微生物总量为93.17%~98.56%,土壤微生物总量大小顺序为幼龄林﹥中龄林﹥次生林﹥老龄林﹥桉树林;不同林型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季节变化差异明显,旱季到雨季,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先减小后增大,不同林型下土壤真菌数量变化不尽相同;在0~30 cm深土壤层内,5种林型下土壤微生物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三大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p H值之间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区系 桉树林 热带次生林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灯 陈壮 +7 位作者 黄荣俊 王旭 丁昱 董翔宇 龙文兴 黄瑾 方精 李时兴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7-14,28,共9页
以海南岛霸王岭刀耕火种和吊罗山择伐恢复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样地,研究凋落物及不同土层的最大持水率和自然含水率随干扰类型及恢复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刀耕火种凋落物和土壤的最大持水率及自然... 以海南岛霸王岭刀耕火种和吊罗山择伐恢复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样地,研究凋落物及不同土层的最大持水率和自然含水率随干扰类型及恢复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刀耕火种凋落物和土壤的最大持水率及自然持水率都小于择伐;(2)两种干扰类型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随着森林恢复而减小,自然含水率在3个恢复阶段间无显著差异。刀耕火种土壤的最大持水率随着森林恢复而增大。择伐0~40cm土层最大持水率先减小后增大,40~60cm土壤最大持水率在3个恢复阶段间无显著差异;(3)两种干扰类型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和自然含水率都显著大于土壤;总体上,浅层土壤的最大持水率大于深层土壤,但不同土层间自然含水率无显著差异。(4)两种干扰类型中,凋落物与不同土层间的最大持水率显著负相关,二者间的自然持水率相关不显著。刀耕火种不同深度土壤间的最大持水率显著正相关;择伐不同深度土壤间的最大持水率及自然持水率都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中国热带次生林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持水率 自然含水率 凋落物 土壤 刀耕火种 择伐 热带次生林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利用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被引量:12
13
作者 许炼烽 朱伍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52-659,共8页
利用海南岛吊罗山林区内的生态定位观测站近3a的定位观测数据,和定期采样进行的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分析了不同的次生林砍伐程度和利用方式(包括次生林对照、择伐50%、择伐70%、皆伐迹地、垦植橡胶和刀耕火种垦植甘蔗、蕃茨等... 利用海南岛吊罗山林区内的生态定位观测站近3a的定位观测数据,和定期采样进行的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分析了不同的次生林砍伐程度和利用方式(包括次生林对照、择伐50%、择伐70%、皆伐迹地、垦植橡胶和刀耕火种垦植甘蔗、蕃茨等作方)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结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特性等土壤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带次生林的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刀耕火种,严重地影响了土壤主要的物理性质,导致土壤表层温度升高、温差加大,土壤含水量和持水性能下降,土壤结构受破坏,土壤粘粒流失和向砂砾化发展等等,造成了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了森林的再生和林地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尤以皆伐迹地和刀耕火种的影响最为严重。最后提出如仅从土壤物理性着眼,择伐50%和等高带植橡胶为较合理的热带次生林经营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 热带次生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群落动态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世能 王伯荪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13,共7页
全球的热带次生林面积正快速增加 ,但人们对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了解却十分有限 ,不同研究对次生林的理解和所使用的定义也不一样。在简要介绍热带次生林的现状之后 ,着重回顾热带次生林群落动态研究的主要成果 。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群落动态 综合效益 分布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净初级生产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建维 张建侯 +5 位作者 宋启示 冯志立 党承林 吴兆录 朱胜忠 段文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56-763,共8页
采用径级标准木和维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 4块不同年龄林分的净初级生产量 ,结果表明 :林分净初级生产量随林龄而增长 ,5年生林分为 115 4 .3g·m-2 ·a-1,其分配为 :净生长量占 93.82 % ,花果量占1.2 0 % ,叶被... 采用径级标准木和维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 4块不同年龄林分的净初级生产量 ,结果表明 :林分净初级生产量随林龄而增长 ,5年生林分为 115 4 .3g·m-2 ·a-1,其分配为 :净生长量占 93.82 % ,花果量占1.2 0 % ,叶被采食量 4 .97% ;10年生林分为 1348.5g·m-2 ·a-1,净生长量占 92 .83% ,花果量占 3.2 5 % ,叶被采食量3.92 % ;14年生林分为 2 2 12 .1g·m-2 ·a-1,净生长量占 91.72 % ,花果占 3.0 5 % ,叶被采食量 5 .2 3% ;2 2年生林分为2 6 6 0 .1g·m-2 ·a-1,净生长量占 92 .0 9% ,花果占 3.95 % ,叶被采食量 3.96 %。林分净初级生产量的器官分配以茎所占的比例最大 ,占 1/ 3以上 ;其次为根 ,占 1/ 5左右 ;枝和叶为 1/ 5~ 1/ 7;花果所占的比例除 5年生林分相当少外 ,其余 3个林分约占 1/ 33。林分净初级生产量的层次分配以乔木层所占的比例最大 ,占 2 / 3以上 ,其次为灌木层 ;草本层和层间植物所占的比例相当少。林分的叶面积指数随林龄而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量 热带次生林 西双版纳 林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季雨林林窗温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今殊 王进欣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59-64,共6页
以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和季雨林林窗为研究对象,以实际观测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两林窗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林窗气温昼间变化均为单峰型,气地温差的林窗间差异说明不同林窗的林地热力作用面存在热的"源"&qu... 以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和季雨林林窗为研究对象,以实际观测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两林窗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林窗气温昼间变化均为单峰型,气地温差的林窗间差异说明不同林窗的林地热力作用面存在热的"源""汇"转换效应,即使是同一林窗不同季节的不同时间段也呈现热的"源""汇"转换现象,增加了林窗环境的异质性;两林窗平均温度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基本相似,温度高值区均存在随时间和季节动态位移的现象,就整个时空分布态势而言,很大程度受制于林窗的形状,呈现沿林窗主轴线排布的现象.这种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可能会影响不同时期物种的入侵、定居、繁殖,进而影响林窗物种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季雨林 林窗 温度特征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环境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生林、旱稻种植地和火烧迹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杨效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83-891,共9页
通过模拟刀耕火种过程 ,对刀耕火种前后的次生林、旱稻地 (第 2年 )和火烧迹地 (火烧后直接撂荒地第 2年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3块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组成相同 ,均为蜱螨目、膜... 通过模拟刀耕火种过程 ,对刀耕火种前后的次生林、旱稻地 (第 2年 )和火烧迹地 (火烧后直接撂荒地第 2年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3块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组成相同 ,均为蜱螨目、膜翅目和弹尾目 ,但不同生境样地中各优势类群所占群落总数的比例不同 ,并且 3样地常见和稀有类群的组成差异较大 ;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 DG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次生林高于其它 2块样地 ,而旱稻地和火烧迹地则无较大差异 ,但一些类群在旱稻地、火烧迹地的数量分布与次生林具有差异 ,且在土壤层的表现较为突出 ;3块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具有较好相似性 ,其中旱稻地与火烧迹地达到极相似水平 (D、DS>0 .9)。3种不同类型生境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类群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总体呈现出雨量少的干季或雨季初末期高于雨量最大的雨季中期 ,与当地降雨量和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各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因生境条件不同及人为活动干扰强弱而形成各自的季节消长特点。研究表明刀耕火种后的旱稻种植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限制条件 (面积、周围次生林和坡度 )下无破坏性影响 ,但植被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旱稻种植地 火烧迹地 土壤 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带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洪峰 曾令海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52,共5页
文中概述了次生林的内涵及中国热带次生林的2种产权形式和2种经营体制,阐述了目前次生林经营的边缘化和人工化趋势,并说明了这2种经营趋势不是可持续经营,同时指出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途径在于树立生态哲学的世界观,接受"近自然林业&q... 文中概述了次生林的内涵及中国热带次生林的2种产权形式和2种经营体制,阐述了目前次生林经营的边缘化和人工化趋势,并说明了这2种经营趋势不是可持续经营,同时指出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途径在于树立生态哲学的世界观,接受"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思想,探索促进多方参与的经营体制,以及形成"激励相容"的经营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热带次生林 可持续经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带次生林区森林资源及社会经济状况——广东古兜山林区调查报告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燕灵 曾令海 王洪峰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4期82-86,共5页
为更好地开展热带次生林经营,在国际热带木材组织"旨在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热带地区次生林经营研究与示范"项目(ITTO PD 294/04)的资助下,对较为典型的中国热带次生林———广东古兜山林区开展了森林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相... 为更好地开展热带次生林经营,在国际热带木材组织"旨在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热带地区次生林经营研究与示范"项目(ITTO PD 294/04)的资助下,对较为典型的中国热带次生林———广东古兜山林区开展了森林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相关调查,其结果认为:中国热带林区的热带森林除自然保护区外,几乎都以低产低质的次生林状况存在,这类林分质量普遍较差,很少开展经营活动,因此缺乏经济和生态效益。林区居民主要依靠政府的生态公益林补偿、砍伐林木、出租林地供商品林经营以及农耕等获得收入,生活仍然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人均年收入仅3 780元(约合556美元)。林农普遍的愿望是将次生林地改种以桉树为代表的速生丰产商品林经营,以获得较高的经营效益,次生林的保护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森林资源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亚热带次生林细根生物量和形态分布差异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静波 于水强 +3 位作者 郝倩葳 曹雨婷 葛之葳 毛岭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6,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亚热带次生林主要树种细根的生物量、形态特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林分细根生长特性差异及树种间的竞争作用,为亚热带森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浙江省黄岩山选取经过皆伐后人工播种造林恢...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亚热带次生林主要树种细根的生物量、形态特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林分细根生长特性差异及树种间的竞争作用,为亚热带森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浙江省黄岩山选取经过皆伐后人工播种造林恢复的23年生林分及未经过人为干扰的60年生林分,每个林分中设置10个10 m×10 m的样方,每个样方中随机选取3个采样点,使用根钻法对0~20 cm土层中林分主要树种(青冈、木荷、石栎、其他木本植物)的根系样品及土壤样品进行采集,测定3个不同直径等级(D1.>0~≤0.5 mm,D2.>0.5~≤1 mm,D3.>1~≤2 mm)细根的生物量及其形态特征(比根长、根长密度),以及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并分析细根生物量及其形态特征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1)细根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60年生林分细根总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23年生林分,是23年生林分的1.3倍,这种显著性差异主要由杂根(其他木本植物根系)生物量引起,而青冈、木荷、石栎的细根总生物量在2个林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2)各径级细根生物量因树种和林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60年生林分青冈D1和D2径级细根生物量分别比23年生林分高82.1%和51.1%,差异显著(P<0.05);木荷各径级细根生物量在2个林分间无显著差异;60年生林分石栎D1径级细根生物量是23年生林分的55.5%,差异显著(P<0.05);杂根各径级生物量均表现为60年生林分显著(P<0.05)高于23年生林分,分别是23年生林分的1.5倍(D1)、1.9倍(D2)和1.9倍(D3)。(3)木荷、石栎各径级细根的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在2个林龄林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青冈和杂根的细根形态在不同林龄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60年生林分D3径级比根长分别是23年生林分的1.4和1.3倍,60年生林分青冈D1、D2、D3径级根长密度分别较23年生林分增加了58.36%,41.96%和49.57%,杂根根长密度分别较23年生林分增加了44.76%,120.21%和111.31%。(4)细根总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呈显著相关关系,但在树种间和林分间有所差异,在23年生林分中,细根总生物量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60年生林分中,细根总生物量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未经过人为干扰的60年生林分细根总生物量显著高于皆伐后人工播种造林恢复的23年生林分,但更容易出现养分短缺的现象;随林龄的增加,青冈可能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 林龄 细根生物量 细根形态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