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源内与源外油气成藏的烃源灶差异 被引量:26
1
作者 赵文智 张斌 +5 位作者 王晓梅 吴松涛 张水昌 刘伟 王坤 赵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4-475,共12页
源内和源外油气成藏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二者对烃源灶的要求明显不同。基于中国陆相已知常规油藏的源-藏对应关系和页岩油烃源灶特征研究,论证常规油藏与页岩油的烃源灶差异性。常规油气藏大多数都分布在源外,其形成是油气受浮力作用... 源内和源外油气成藏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二者对烃源灶的要求明显不同。基于中国陆相已知常规油藏的源-藏对应关系和页岩油烃源灶特征研究,论证常规油藏与页岩油的烃源灶差异性。常规油气藏大多数都分布在源外,其形成是油气受浮力作用发生由分散到富集的过程,油气聚集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母质丰度,但需要较高的排烃效率和排烃量,烃源岩TOC门限值为0.5%,最佳区间为1%~3%。源内油气藏以页岩油气为主,是油气在源内的滞留,缺少大规模运移富集过程,对烃源岩质量和规模要求更高。中高成熟度页岩油TOC门限值为2%,最佳区间为3%~5%,中低成熟度页岩油TOC门限值为6%,且越高越好;有机质类型以Ⅰ—Ⅱ_(1)倾油型有机质为宜。开展烃源岩品质与分级评价,寻找规模优质烃源岩富集区和富集段,是油气勘探从源外进入源内必须关注的科学问题,目的是为即将到来的页岩油富集区选区和选段、经济发现与客观评价资源潜力等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油气藏 源外聚集 页岩油 源内滞留 烃源灶差异 有机质丰度 陆相 优质烃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车莫古隆起南北两侧含油构造油源及烃源灶转移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枝焕 秦黎明 +5 位作者 李伟 王春江 邱楠生 孟闲龙 张振英 袁东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6-836,共11页
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在其主要发育期,古隆起南北两侧分别存在昌吉和盆1井西两个沉积凹陷,分布有白垩系、侏罗系和古近系等多套烃源岩。目前已在古隆起所在区域的南部发现了永进油田,在其北部发现了征沙村、沙窝地和莫西庄等... 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在其主要发育期,古隆起南北两侧分别存在昌吉和盆1井西两个沉积凹陷,分布有白垩系、侏罗系和古近系等多套烃源岩。目前已在古隆起所在区域的南部发现了永进油田,在其北部发现了征沙村、沙窝地和莫西庄等油田或含油气构造,油层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其中沙窝地、莫西庄和征沙村3个构造主要目的层为侏罗系三工河组,永进构造目的层为侏罗系头屯河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为了揭示研究区原油的油源特征以及车莫古隆起对油源及成藏过程的影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原油及相关层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根据流体包裹体和烃源岩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油气成藏特征,并结合构造地质资料讨论了车莫古隆起形成与演化对研究区油气源特征、油气藏形成过程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或同一构造不同层位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饱和烃和芳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将研究区原油划分为五类,这五类原油在区域分布特征、油气来源及烃源灶位置等方面均存在差别。车莫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生油凹陷的展布特征及主要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历史共同决定了研究区不同油田或含油气构造烃源灶位置的分布及其转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莫古隆起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分析 烃源灶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烃源灶迁移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定位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柳波 刘定勇 +3 位作者 郭天旭 黄志龙 刘振宇 吴凡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1-625,共5页
根据油气源对比、成藏期次及烃源灶迁移演化分析认为,3套烃源灶的迁移演化控制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现今油气的分布:佳木河组气源灶早期生成的天然气没有保存下来,现今气源灶的位置控制了气藏的分布;风城组烃源灶在玛湖凹陷中心已处于过... 根据油气源对比、成藏期次及烃源灶迁移演化分析认为,3套烃源灶的迁移演化控制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现今油气的分布:佳木河组气源灶早期生成的天然气没有保存下来,现今气源灶的位置控制了气藏的分布;风城组烃源灶在玛湖凹陷中心已处于过成熟阶段,只有灶缘还在生成油气,控制了其贡献的油气藏也主要分布在西北缘两翼;乌尔禾组烃源灶成熟演化总体相对滞后,凹陷中部仍处于大量生油气阶段,来源于该套烃源灶的油气藏也主要分布在西北缘地区的中部。单个烃源灶在不同地质时期供烃强度不同,多个烃源灶在同一地质时期供烃强度也不同,所以在西北缘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烃源灶供烃模式,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灶迁移演化 油气分布 配置关系 西北缘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沙三段烃源灶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左银辉 邱楠生 +3 位作者 庞雄奇 李建平 郭永华 姜福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415-2426,共12页
烃源灶是表征供烃中心的最合适的方法,其迁移演化研究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渤海海域为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是中国主要富油气盆地之一.沙河街组三段是古近系4套烃源岩中最重要的烃源岩.本文在沉积、构造发育和热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烃源灶是表征供烃中心的最合适的方法,其迁移演化研究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渤海海域为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是中国主要富油气盆地之一.沙河街组三段是古近系4套烃源岩中最重要的烃源岩.本文在沉积、构造发育和热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模拟计算了沙三段烃源岩成熟生烃及生、排烃演化历史,并以此研究渤海海域沙三段烃源灶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早期的"双灶共存"和晚期"单灶为主,多灶并存"的特征,即早期(古近纪)为岐口和渤中凹陷烃源灶;晚期(新近纪至今)以渤中凹陷烃源灶为主,岐口、南堡、黄河口、辽中、辽西和秦南凹陷等烃源灶并存.烃源灶为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渤海海域的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在主要烃源灶周围的凸起区和斜坡带.因而,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渤海海域油气的深入勘探决策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烃源 沙三段 成熟度 烃源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美丽气田有效烃源灶分布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龙华山 李剑 +4 位作者 王绪龙 魏立春 谢增业 廖健德 向才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0-506,共7页
有效烃源灶的展布决定了油气勘探的领域。石炭系烃源岩与火山岩密切共生,地震资料品质受火山岩高速带屏蔽等因素的影响,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的烃源灶空间分布范围争议较大。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和大量的烃源岩分析测试资料,对克拉美丽... 有效烃源灶的展布决定了油气勘探的领域。石炭系烃源岩与火山岩密切共生,地震资料品质受火山岩高速带屏蔽等因素的影响,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的烃源灶空间分布范围争议较大。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和大量的烃源岩分析测试资料,对克拉美丽气田的有效烃源灶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滴水泉凹陷、东道海子凹陷和五彩湾凹陷是卡拉麦里山前石炭系烃源岩的3个厚度中心,其厚度均大于450 m.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成熟-高成熟烃源岩也主要分布在滴水泉凹陷、东道海子—五彩湾凹陷和三南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烃源灶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成熟度 克拉美丽气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灶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力 金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7-472,共6页
经实测数据与测井信息相关分析,建立了柴西地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与电阻率和声波时差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一关系对柴西地区125口井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下干柴沟组4套烃源层的大量评价数据和用此数据编制的烃源灶平面分布图。综合考虑烃... 经实测数据与测井信息相关分析,建立了柴西地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与电阻率和声波时差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一关系对柴西地区125口井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下干柴沟组4套烃源层的大量评价数据和用此数据编制的烃源灶平面分布图。综合考虑烃源岩分布面积、厚度和成熟度,柴西地区主力烃源灶为下干柴沟组,次要烃源灶为上干柴沟组。烃源灶的分布控制了柴西地区的油气聚集,已发现的油气藏大都紧邻或围绕主力烃源灶分布。根据这一规律,南乌斯东西两侧、油泉子西侧、红沟子构造带、大风山等地区可作为下步勘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灶 测井评价 油气聚集 第三系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烃源灶特征和天然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飞宇 杜治利 +3 位作者 张水昌 张宝民 陈建平 Bernhard Cramer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1-439,共9页
根据模拟实验数据,建立了库车坳陷典型源岩天然气产率和碳同位素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基于探井和人工井(13条地震剖面共230个人工井点)地质数据和今、古地温数据,采用BasinMod软件,分析了各井点成熟度和天然气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查明... 根据模拟实验数据,建立了库车坳陷典型源岩天然气产率和碳同位素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基于探井和人工井(13条地震剖面共230个人工井点)地质数据和今、古地温数据,采用BasinMod软件,分析了各井点成熟度和天然气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查明了三叠、侏罗系源岩的生烃历史和烃源灶的演化特征,指出,库车坳陷中生界源岩自新近纪以来快速埋藏和成熟,特别是5×106a以来,上新统库车组快速沉积,引起成熟度急剧增高,进入干气阶段,表现为5×106a以来气源灶极高的生气速率,这是库车坳陷形成高效天然气藏的重要原因。库车坳陷的前缘隆起带和克依构造带捕获了同一腐殖型气源灶(T-J)不同阶段生成的天然气;前缘隆起带的牙哈凝析气田主要捕获了生油窗阶段近源生成的天然气,表现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轻;克拉2气藏主要是晚期(5×106a以来)捕获了镜质体反射率在1.0%~2.5%阶段生成的天然气,表现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烃源灶 生烃化学动力学 生烃史 天然气生成和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沙三段烃源灶精细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浩 王飞宇 +3 位作者 周仁志 金凤鸣 马学峰 赵贤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3-429,共7页
饶阳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之一,主力烃源岩为古近系沙三段湖相暗色泥岩,具高度非均质性。应用烃源岩测井地球化学评价技术对32口探井进行分析,将离散的实测总有机碳含量数据变成连续的数据。根据总有机碳含量与氢指数相关性,实现... 饶阳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之一,主力烃源岩为古近系沙三段湖相暗色泥岩,具高度非均质性。应用烃源岩测井地球化学评价技术对32口探井进行分析,将离散的实测总有机碳含量数据变成连续的数据。根据总有机碳含量与氢指数相关性,实现烃源岩非均质性的分级评价,得出有机相C相和D/E相的烃源岩厚度分布模型;利用井底测温数据和古温标参数,精细标定饶阳凹陷地温场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应用Trinity3D油气系统精细评价了烃源灶排烃强度,沙三段烃源灶排油强度为1.0×106-5.4×106t/km2,排气强度为0.5×108-22.0×108m3/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饶阳凹陷 沙三段 湖相烃源 烃源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烃源灶控藏临界条件与控藏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代一丁 余秋华 +3 位作者 李洪博 王卓超 白静 彭辉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45-155,共11页
烃源灶作为油气生成的物质来源,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但以往研究都限于定性分析,不能满足含油气盆地不断深化勘探的要求。在烃源岩排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定量方法详细分析珠一坳陷烃源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确定烃源... 烃源灶作为油气生成的物质来源,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但以往研究都限于定性分析,不能满足含油气盆地不断深化勘探的要求。在烃源岩排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定量方法详细分析珠一坳陷烃源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确定烃源灶控藏的定量模式,并对烃源灶控制下的油气分布有利范围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灶控制着油气的来源、成藏时间、油气分布范围和资源潜力。烃源灶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表现在两个方面:1离烃源灶排烃中心越近,油气成藏概率越大,反之成藏概率越小;2烃源灶排烃强度越大,油气充注能力越大,油气成藏概率也越大。珠一坳陷内EP17洼、PY4洼、XJ27洼、HZ26洼以及LF13洼及其邻近区是油气成藏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灶 油气藏分布预测 油气成藏临界条件 定量模式 珠一坳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烃源岩有机相与烃源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志刚 王飞宇 +3 位作者 王洪波 王名巍 王浩 蓝宝峰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5,共8页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有机相的研究有助于定量表征烃源灶。为了更好地分析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勘探前景,应用大量岩石热解数据对烃源岩有机相进行划分,实现了对烃源岩的分类评价,同时结合烷烃参数、生物标志物参数和镜质体反射率标定烃...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有机相的研究有助于定量表征烃源灶。为了更好地分析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勘探前景,应用大量岩石热解数据对烃源岩有机相进行划分,实现了对烃源岩的分类评价,同时结合烷烃参数、生物标志物参数和镜质体反射率标定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进而实现了对烃源灶的定量表征。研究表明:赛汉塔拉凹陷自下而上发育阿尔善组、腾一段和腾二段3套烃源岩,其中阿尔善组主要发育F相烃源岩,腾一段和腾二段主要发育D/E相烃源岩,兼有少量C相烃源岩,垂向上从阿尔善组到腾一段和腾二段下部再到腾二段上部,显示出F相—D/E相—F相的烃源岩分布特征;腾一段烃源灶为主力烃源灶,排烃强度为(500~3500)万t/km^2,阿尔善组烃源灶为次要烃源灶,排烃强度为(200~800)万t/km^2。研究结果为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资源潜力分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有机相 烃源灶 赛汉塔拉凹陷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烃源灶分布及其成藏控制作用
11
作者 李秀明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5年第6期124-126,共3页
有效烃源灶的展布决定了油气勘探的领域,根据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分析了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发育的两套有较高丰度的烃源岩,该区烃源岩具有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优的特点。烃源岩存在3个沉... 有效烃源灶的展布决定了油气勘探的领域,根据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分析了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发育的两套有较高丰度的烃源岩,该区烃源岩具有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优的特点。烃源岩存在3个沉积中心内。从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特点来看,烃源灶控制油气分布范围,输导体系控制油气分布格局,烃源岩直接盖层控制油气富集,围绕这些烃源灶周边发育的有利聚集单元内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这一结论在鸳鸯沟地区的钻探中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烃源灶 生烃强度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米桥古潜山高蜡凝析油的高分子量(C_(35)^+)正烷烃分布及其烃源灶方位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铁冠 朱丹 +3 位作者 卢鸿 张枝焕 苏峻青 廖前进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1-410,共10页
采用高温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千米桥奥陶系古潜山油气田的高蜡凝析油,检测出其高分子量蜡馏分主要由C35-C69正烷烃组成,CPI37-55值为0.94-1.10,属于高成熟原油的范畴.鉴于当前钻井取岩心不足和烃源灶方位的不确定性,利用高蜡... 采用高温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千米桥奥陶系古潜山油气田的高蜡凝析油,检测出其高分子量蜡馏分主要由C35-C69正烷烃组成,CPI37-55值为0.94-1.10,属于高成熟原油的范畴.鉴于当前钻井取岩心不足和烃源灶方位的不确定性,利用高蜡凝析油与周缘高蜡原油的高分子量正烷烃作对比,结合原油含蜡量的平面分布,预测烃源灶方位主要来自千米桥东侧的歧口凹陷方向.此外,还运用原油的9项成熟度参数,结合3项含氮化合物参数,确认千米桥古潜山高蜡凝析油是从北东至南西方向充注的,即从板深4井逐次向板深7和8井方向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千米桥 古潜山 油气田 高蜡凝析油 高分子量蜡馏分 高分子量正烷烃 烃源灶方位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板桥凹陷烃源灶与油气生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敬轶 王飞宇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82,共5页
板桥凹陷在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湖相盆地独具特色,现今油气藏气油比(GOR)变化范围为300~3000m3/t,大部分属于天然气饱和-超饱和油气藏。本文首先基于大量岩石热解数据和测井、录井等资料,精细刻划了板桥凹陷烃源灶特征,有效源岩主要位于... 板桥凹陷在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湖相盆地独具特色,现今油气藏气油比(GOR)变化范围为300~3000m3/t,大部分属于天然气饱和-超饱和油气藏。本文首先基于大量岩石热解数据和测井、录井等资料,精细刻划了板桥凹陷烃源灶特征,有效源岩主要位于沙一段和沙三段,主体为II2-III型,有机质丰度为1%~2%的源岩对应的氢指数(HI,干酪根热解烃与总有机碳的比值)在100~300mg/g之间,源岩成熟深度范围约为3600~3800m。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沙一段和沙三段源岩的生排烃特征和组分,结果表明,板桥凹陷湖相源岩只有在生烃转化率达到30%左右、镜质体反射率(Ro)达0.8%以上才能实现排烃,沙三段排出烃类GOR超过600m3/t,沙一段排出烃类GOR相对较低,大约为222m3/t,与现今油气藏性质较为一致。中国东部更多的实例剖析表明,源岩的HI0和初始有机质丰度是控制油气藏GOR的关键性因素,板桥凹陷天然气大量聚集成藏归因于腐殖型源岩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灶 油气生成 气油比 成熟度 渤海湾盆地 板桥凹陷
原文传递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润泽 赵贤正 +5 位作者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刘海涛 付立新 李传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7-380,共14页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烃特征、烃源灶演化及供烃模式.认为烃源灶由早期"单灶为主"演化到后期南北部"双灶供烃",两期排烃使油气在空间上广泛分布,存在3种源-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分别是2000 m(Ro为0.68%),2100 m(Ro为0.70%)和2150 m(Ro为0.72%);3种烃源岩达到排烃门限后均会经历一段快速排烃的过程,之后排烃速率持续下降;泥岩的排烃效率低于炭质泥岩和煤.2)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黄骅南部最大排烃强度(21.00×10^8 m^3和22.77×10^8 m^3)远大于黄骅北部(2.96×10^8 m^3),古近纪末北部最大排烃强度(58.09×10^8 m^3)与南部(78.26×10^8 m^3)差距减小,现今南北部基本一致(98×10^8 m^3和89×10^8 m^3).3)天然气成因判别和油源对比证实煤系源岩供气层位分布于奥陶系、二叠系、中生界和古近系,原油聚集于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存在"源下"、"源内"和"源上"油气藏,对应不同的供烃模式,源内岩性油气藏为勘探潜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 排烃模式 排烃强度 烃源灶 供烃模式 黄骅坳陷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石炭系来源原油的发现与勘探意义
15
作者 龚德瑜 苗一豪 +6 位作者 陈棡 王志勇 金颖 程斌 王瑞菊 吴卫安 韩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4-928,共15页
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最重要的气源岩层系之一,但对其生油潜力的认识程度较低。本文基于地球化学分析(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盆地模拟、构造演化恢复、生烃模拟实验和井震联合追踪等手段,厘清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原油中石炭系烃... 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最重要的气源岩层系之一,但对其生油潜力的认识程度较低。本文基于地球化学分析(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盆地模拟、构造演化恢复、生烃模拟实验和井震联合追踪等手段,厘清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原油中石炭系烃源岩的贡献,恢复了原油的成藏过程,刻画了规模有效源灶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存在两类原油:第一类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重,Pr/Ph值较高,含有丰富的C_(24)四环萜烷和C_(31)藿烷,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低,几乎不含β-胡萝卜烷和重排甾烷,反映母源为淡水偏氧化环境,可能以高等植物生源输入为主,来自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第二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与第一类相反,反映母源为咸水偏还原环境,以细菌和藻类等生源输入为主,对应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中晚侏罗世,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发育“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两类油藏。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生油强度>4×10^(6)t/km^(2)的面积达2031 km^(2),在阜康凹陷东斜坡和吉木萨尔凹陷发现了两个生油强度>6×10^(6)t/km^(2)的生油中心。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具备较好的生油能力,拓展了盆地东南部石炭系石油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 石炭系 油—源对比 生油潜力 烃源灶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朗凹陷哈尔加乌组烃源岩分布和生烃演化与石炭系成藏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红烛 黄志龙 +5 位作者 柳波 郭小波 桑廷义 罗权生 孔宏伟 赵旭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31,共10页
通过井震结合烃源岩预测技术、盆地模拟技术和油源对比、原油运移示踪技术,对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哈尔加乌组烃源岩分布与烃源岩(灶)生烃演化规律、石炭系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原油运移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朗凹陷... 通过井震结合烃源岩预测技术、盆地模拟技术和油源对比、原油运移示踪技术,对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哈尔加乌组烃源岩分布与烃源岩(灶)生烃演化规律、石炭系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原油运移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烃源岩主要有正常沉积型和火山碎屑沉积型两种赋存型式,烃源岩与火山岩具有4类共生关系;马中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为高成熟度原油,牛东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主要为成熟油;牛东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主要为马朗凹陷北斜坡带牛东本地成熟烃源岩所生,于白垩纪中晚期开始大量生烃,自东向西运移成藏;马中构造带油气来自凹陷中心高成熟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灶 生物标志物 成藏期 生烃期 含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渝东及邻区寒武系盐下层烃源演变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晓凤 冯畅 +4 位作者 丁青 郭战峰 盛贤才 文可东 吉婧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38,共10页
鄂西渝东及邻区广泛分布中寒武统覃家庙组膏盐岩层。膏盐岩层之下的下寒武统石龙洞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是本区的重点勘探层系。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天河板组—牛蹄塘组是本区的两套烃源岩,但因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高,这两套勘... 鄂西渝东及邻区广泛分布中寒武统覃家庙组膏盐岩层。膏盐岩层之下的下寒武统石龙洞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是本区的重点勘探层系。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天河板组—牛蹄塘组是本区的两套烃源岩,但因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高,这两套勘探层系中的烃源一直受质疑。对高—过成熟阶段烃源灶因性质演变所形成的气源接替效应分析表明,烃源灶具有印支期以前的干酪根裂解型与印支—燕山期的油裂解型两种类型的烃源。碳、氧、锶等稳定同位素标记物的流体行为轨迹追踪,进一步证实本区存在多期次的烃源充注,且有效供烃量巨大,计算表明,灯影组和石龙洞组的最大有效供烃量分别为155 548.9×10~8m^3和589 255.76×10~8m^3,认为本区具有较大的天然气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寒武系 盐下油气藏 烃源 烃源灶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鄂西地区 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斯湾盆地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永才 孙玉梅 +1 位作者 李友川 张功成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5期36-46,70,共12页
波斯湾盆地具有形成烃源岩优越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等条件,长期继承性地发育多套海相优质烃源岩,即前寒武—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志留系热页岩、侏罗系海相碳酸盐岩、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和古近系海相页岩。前寒武系至古近系烃源灶... 波斯湾盆地具有形成烃源岩优越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等条件,长期继承性地发育多套海相优质烃源岩,即前寒武—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志留系热页岩、侏罗系海相碳酸盐岩、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和古近系海相页岩。前寒武系至古近系烃源灶在波斯湾盆地从东南部至西北部发生迁移。波斯湾盆地油气存在"下气上油"的纵向分布特征和"东南气西北油"的平面分布特征。烃源灶分布及规模控制油气分布范围及资源规模。烃源岩成熟度控制着纵向和平面油气相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灶 热成熟度 油气田分布 被动大陆边缘 浅海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塔盆地巴音戈壁凹陷烃源岩地化特征及评价
19
作者 吕冰洋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8年第4期33-36,共4页
烃源岩品质对于一个地区资源潜力的估算有着重要意义。巴音戈壁凹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大磨拐河组、南屯组和铜钵庙组地层中。通过多种烃源岩地化特征参数对凹陷内烃源岩主要发育层位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展开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大... 烃源岩品质对于一个地区资源潜力的估算有着重要意义。巴音戈壁凹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大磨拐河组、南屯组和铜钵庙组地层中。通过多种烃源岩地化特征参数对凹陷内烃源岩主要发育层位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展开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大磨拐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类型偏差,成熟度低,对油气生成的贡献弱;南屯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是3组地层中最好的,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是凹陷内重要的烃源岩;铜钵庙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类型以Ⅱ型为主,且已成熟,是凹陷内又一套重要烃源岩层。通过以上成果并根据凹陷内有机碳和Ro等值线数据综合研究,得出有效烃源岩的分布情况,认为巴音戈壁凹陷烃源灶主要分布在南北2个洼槽内,且铜钵庙组烃源灶发育范围要大于南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音戈壁凹陷 烃源 地化特征 评价 烃源灶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新认识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6
20
作者 谢玉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1,共14页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在综合分析烃源岩、储层、差异成藏等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剖析了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成藏特征、油气勘探作业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下一步油气攻关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地壳拆离作用及强烈薄化影响,该区地层沉积特征特殊,岩石地球物理性质多样;②软流圈差异抬升形成深水区独特的高热流背景,促使区域性湖相、煤型及叠合型等3类烃源灶快速、高强度生烃,生烃门限变浅;③深水盆地群的演化和成盆规模差异大,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几何形态和储集体时空展布,深水区独特的板块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演化史、温压变化剧烈的地质特征等控制了油气成藏模式。结论认为:①该区油气勘探面临地震资料解析度低、规模有效储层预测困难、勘探成本高等技术与经济的双重挑战;②需要创新形成高地温背景下优质储层差异化分布规律的研究思路;③亟需提升勘探设备能力建设,攻关高效地震采集、“重磁电震”地球物理一体化采集处理、双井架钻探作业、多井段“一趟钻”等勘探关键技术,为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高质量发展做好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缘盆地深水区 烃源岩类型 烃源灶 成藏模式 构造演化 勘探挑战 高效勘探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