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第一性原理L12-Al3Sc点缺陷结构及成键行为的计算 被引量:5
1
作者 孙顺平 李小平 +6 位作者 雷卫宁 王洪金 汪贤才 江海锋 李仁兴 江勇 易丹青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147-2155,共9页
运用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金属间化合物L12-Al3Sc的基本物性,并通过计算点缺陷形成能推测L12-Al3Sc点缺陷的主要存在形式,结合电荷密度和态密度的分析揭示L12-Al3Sc的成键行为。结果表明:L12-Al3Sc的晶格常数为4.107?,体模量为8... 运用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金属间化合物L12-Al3Sc的基本物性,并通过计算点缺陷形成能推测L12-Al3Sc点缺陷的主要存在形式,结合电荷密度和态密度的分析揭示L12-Al3Sc的成键行为。结果表明:L12-Al3Sc的晶格常数为4.107?,体模量为86.5 GPa,形成焓为-43.83 kJ/mol。L12-Al3Sc的点缺陷主要为Al亚晶格上的Al空位和Sc反位缺陷。L12-Al3Sc中Sc空位与Al反位缺陷的形成能较为接近,表明富Al合金中Sc空位和Al反位缺陷易于共同存在;Sc反位缺陷的形成能小于Al空位的,表明富Sc合金的点缺陷为Sc反位缺陷。L12-Al3Sc的成键电荷密度呈纺锤状,表现出Sc d-Al p的轨道杂化效应,其杂化轨道主要为Sc dz2-Al pz轨道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2-Al3Sc 点缺陷结构 第一性原理计算 成键行为 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柱型近周期声子晶体点缺陷结构的大尺寸压电超声换能器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基艳 林书玉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3-250,共8页
大尺寸压电超声换能器的耦合振动会导致其辐射面纵向位移振幅的平均值较小,振幅分布不均匀,严重影响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为了改善大尺寸超声振动系统性能,可利用二维孔/槽型近周期声子晶体结构对横向振动进行抑制,但在对横向振动抑制的... 大尺寸压电超声换能器的耦合振动会导致其辐射面纵向位移振幅的平均值较小,振幅分布不均匀,严重影响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为了改善大尺寸超声振动系统性能,可利用二维孔/槽型近周期声子晶体结构对横向振动进行抑制,但在对横向振动抑制的同时,该结构会对换能器机械强度和工作带宽等性能参数造成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利用管柱型近周期声子晶体点缺陷结构对大尺寸夹心式纵振压电陶瓷换能器进行优化的新思路.该方法不仅可以利用构造的固/气二维近周期声子晶体结构的点缺陷模式,获得极低的能量损耗,有效提高系统辐射面的纵向位移振幅和振幅分布均匀度;也可以利用管柱结构中的双环形孔增强声波的多重散射,使得换能器在管柱柱高较低的条件下产生禁带,在有效抑制横向振动的同时,大幅拓宽换能器系统的工作带宽,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降低加工成本.仿真结果证明了优化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振动 大尺寸压电超声换能器性能 管柱型近周期声子晶体点缺陷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10-TiAl合金点缺陷结构的赝势平面波方法研究
3
作者 陈律 《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 2009年第2期63-66,68,共5页
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L10-TiAl金属间化合物点缺陷结构的能量、几何与电子结构。点缺陷形成热与形成能的计算结果表明:富Ti合金易出现Ti反位缺陷,富Al合金易出现Al反住缺陷。点缺陷结构类型与实验结果一致。基于晶体总... 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L10-TiAl金属间化合物点缺陷结构的能量、几何与电子结构。点缺陷形成热与形成能的计算结果表明:富Ti合金易出现Ti反位缺陷,富Al合金易出现Al反住缺陷。点缺陷结构类型与实验结果一致。基于晶体总电子态密度结构信息,上述计算结果被初步分析。通过计算点缺陷结构模型的弹性常数,比较其G/B值,初步得出点缺陷致使L10-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室温塑性进一步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合金 点缺陷结构 赝势平面波方法 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12-Co3X(X=Ti,Ta,Al,W,V)点缺陷结构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律 刘逸众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29-934,共6页
运用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研究了L12-Co3X(X=Ti,Ta,Al,W,V)金属间化合物的基本物性及其点缺陷结构的几何、能态与电子结构。通过对相应合金中两种组元原子的空位和反位点缺陷结构形成热与结合能的计算与比较,分析了L12-Co3X(X=Ti,T... 运用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研究了L12-Co3X(X=Ti,Ta,Al,W,V)金属间化合物的基本物性及其点缺陷结构的几何、能态与电子结构。通过对相应合金中两种组元原子的空位和反位点缺陷结构形成热与结合能的计算与比较,分析了L12-Co3X(X=Ti,Ta,Al,W,V)金属间化合物中点缺陷结构的种类与存在形式。结果表明,L12-Co3X(X=Ti,Ta,Al,W,V)金属间化合物的点缺陷结构与L12-Ni3Al合金保持一致,主要是Co原子晶格以及X原子晶格上出现反位缺陷。基于晶体总电子态密度结构信息的分析,很好地验证了上述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基高温合金 点缺陷结构 赝势平面波方法
原文传递
Intelligent diagnosis of the solder bumps defects using fuzzy C-means algorithm with the weighted coefficients 被引量:2
5
作者 LU XiangNing SHI TieLin +3 位作者 WANG SuYa LI Li Yi SU Lei LIAO GuangL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689-1695,共7页
Solder bump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lectronic packa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lder bumps towards higher density and finer pitch,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inspect the defects of solder bumps as they are... Solder bump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lectronic packa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lder bumps towards higher density and finer pitch,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inspect the defects of solder bumps as they are hidden in the package. A nondestructive method using the transient active thermography has been proposed to inspect the defects of a solder bump, and we aim at developing an intelligent diagnosis system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emissivity unevenness and non-uniform heating on defects recognition in active infrared testing. An improved fuzzy c-means(FCM) algorithm based on the entropy weights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captured thermograms are preprocessed to enhance the thermal contrast between the defective and good bumps. Hot spots corresponding to 16 solder bumps are segmented from the thermal images.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are calculated and selected appropriately to characterize the status of solder bumps in FCM clustering. The missing bump is identified in the FCM result, which is also validated by the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The intelligent diagnosis system using FCM algorithm with the entropy weights is effective for defects recognition in electronic pack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der bump Fuzzy C-Means clustering feature weight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