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否告知苏联?——兼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沈志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40,共6页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方面是否曾与苏联协商或通知即将采取的行动,是一个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对当时中苏同盟关系状况的判断,以及对后来中苏分裂原因的探寻,需要做出准确的回答。作者利用中俄双方的档案文...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方面是否曾与苏联协商或通知即将采取的行动,是一个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对当时中苏同盟关系状况的判断,以及对后来中苏分裂原因的探寻,需要做出准确的回答。作者利用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及当事人回忆录对此进行了详细考证,并得出结论:中国方面在炮击金门前的确没有与苏联进行协商,也没有向苏联通报这个意图。然而,毛泽东却有意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采取的这个军事行动是中苏协商的结果。毛泽东在赫鲁晓夫秘密访华后不久便下令炮击金门,使美国认为中共对金门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中苏共同采取的一致行动。这正是毛泽东坚持赫鲁晓夫必须公开回国并发表会谈公报所期待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九五八年 冷战史研究 史料 历史考证 毛泽东 赫鲁晓夫 炮击金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介石对1958年炮击金门的应对——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大禹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2年第1期64-71,共8页
人民解放军1958年炮击金门,是第二次台海危机的重大事件。炮击前,蒋介石做好了应战准备,且试图以此为契机,实施军事"反攻复国"的战略。炮击时,美国力促金门守军撤退,以造成"两个中国"。蒋介石反对从金门撤军,坚持&q... 人民解放军1958年炮击金门,是第二次台海危机的重大事件。炮击前,蒋介石做好了应战准备,且试图以此为契机,实施军事"反攻复国"的战略。炮击时,美国力促金门守军撤退,以造成"两个中国"。蒋介石反对从金门撤军,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事实上与毛泽东遥相呼应,使台海问题继续停留于"国共内争"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击金门 蒋介石 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海震慑,炮击金门
3
作者 徐焰 《国防》 2014年第6期79-81,共3页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中共中央在东南沿海的战略方针也发生变化。一度搁置起来的解放沿海岛屿的作战计划提上议事日程。1953年10月,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向中央军委提出:利用我在朝鲜战场胜利形势,准备用5个军的兵力解放金门。
关键词 炮击金门 朝鲜战争 东南沿海 中共中央 议事日程 作战计划 沿海岛屿 朝鲜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击金门与1950年代毛泽东的对美战略
4
作者 杨奎松 《江淮文史》 2012年第4期18-30,1,共13页
朝鲜战争后,在大陆与国民党军队盘踞的金门、马祖之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炮战。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大陆、台湾和美国各方斗智斗法,高潮迭起,既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炮战在国共之间展开,最受打击的却是美国。这场战事对日后海峡两岸以... 朝鲜战争后,在大陆与国民党军队盘踞的金门、马祖之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炮战。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大陆、台湾和美国各方斗智斗法,高潮迭起,既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炮战在国共之间展开,最受打击的却是美国。这场战事对日后海峡两岸以及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看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为您解读炮击金门与1950年代毛泽东的对美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50年代 炮击金门 1950年 台湾问题 对外政策 建国以后 中国领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击金门”中政治作战的指挥艺术
5
作者 武军仓 吴刚 《政工导刊》 2012年第7期23-24,共2页
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军事家在谋划、指挥“炮击金门”作战时,从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全局来把握,并跟随斗争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战术,政治目标不仅统领了全过程,而且始终是最高指导原则,无论是在战略战术上... 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军事家在谋划、指挥“炮击金门”作战时,从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全局来把握,并跟随斗争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战术,政治目标不仅统领了全过程,而且始终是最高指导原则,无论是在战略战术上还是在谋略手段上,都充分展现出高超的政治作战指挥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战指挥艺术 政治作战 炮击金门 战略战术 外交斗争 政治目标 军事家 毛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前前后后
6
作者 都培炎 《党史博采(上)》 1994年第1期33-36,共4页
(一) 1958年8月20日黄昏,站在古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北戴河岸边,毛泽东深沉地凝视着大海,在拍岸而来的阵阵海浪声中,思绪翻腾起伏…… 从1955年8月1日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历经三载,仍无重大进展,现在已陷入僵局。在马拉松式的... (一) 1958年8月20日黄昏,站在古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北戴河岸边,毛泽东深沉地凝视着大海,在拍岸而来的阵阵海浪声中,思绪翻腾起伏…… 从1955年8月1日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历经三载,仍无重大进展,现在已陷入僵局。在马拉松式的谈判中,中方要求美国从台湾撤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美方要求中国承诺在台湾地区放弃使用武力。在双方立场截然对立和美国对华政策不可能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中国曾经设想先就一些次要问题达成协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炮击金门 蒋介石 中美大使级会谈 国民党 赫鲁晓夫 台湾海峡危机 领海线 两个中国 艾森豪威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五八年台湾(地区)当局对炮击金门的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本意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40,共12页
1958年炮击金门是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涉及中、美、苏三国四方,研究成果亦颇为丰硕。其中祖国内地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偏向于宏大的国际、国内政策分析;二是多从一方视角出发,缺乏全景观察,尤其缺少对台湾地区国民党当局或蒋介石、... 1958年炮击金门是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涉及中、美、苏三国四方,研究成果亦颇为丰硕。其中祖国内地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偏向于宏大的国际、国内政策分析;二是多从一方视角出发,缺乏全景观察,尤其缺少对台湾地区国民党当局或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研究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当局 台湾(地区)当局 炮击金门 蒋经国 中共党史 台湾地区 三国四方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击金门与领海权
8
作者 申振华 张姣慧 赵艳红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2-13,共2页
炮击金门的目的有:要调动美国人;我们宣布12海里领海权;使美国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1958年,毛泽东决定第二次炮击金门,中国政府宣布本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以巩固我国海防。
关键词 炮击金门 领海权 12海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的原因探析
9
作者 王文东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1期52-54,共3页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然向国民党所占据的金门、马祖发起猛烈的炮击。这一突然的举动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全世界,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连苏联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都感到措手不及。伴随着隆隆炮声已经消逝,紧张不安的台...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然向国民党所占据的金门、马祖发起猛烈的炮击。这一突然的举动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全世界,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连苏联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都感到措手不及。伴随着隆隆炮声已经消逝,紧张不安的台湾海峡也趋于平和与宁静,但是历史上的这次惊天动地的举动却引发了后来人的种种疑问和思考,等待着历史学者的研究与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击金门 三和路线 华沙会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炮击金门的决策指挥艺术
10
作者 张永侠 《党史博采(下)》 2012年第11期19-19,22,共2页
1958年8月23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作出了震惊世界的炮击金门决定。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仗,更是一场政治仗、外交仗和宣传仗。在这场战役中,毛泽东充分运用了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牢牢把握主动权,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 1958年8月23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作出了震惊世界的炮击金门决定。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仗,更是一场政治仗、外交仗和宣传仗。在这场战役中,毛泽东充分运用了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牢牢把握主动权,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决策艺术。 一、毛泽东亲自指挥炮击金门 早在1958年7月,毛泽东就定下了炮击金门的决策。他亲自选将,亲自部署安排。毛泽东所选之将,就是叶飞。叶飞生前讲,"炮击金门是在北戴河指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击金门 指挥艺术 决策艺术 毛泽东 外交手段 北戴河 主动权 军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炮击金门”的历史审视
11
作者 陆玮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92-95,共4页
两次炮击金门 ,两次攻而不占 ,一方面表明了新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挫败了美国“划峡而治”的政治阴谋 。
关键词 炮击金门 台湾问题 解放台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8年炮击金门外交决策分析
12
作者 魏薇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1年第2期216-217,共2页
1958年炮击金门是一个典型的外交案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外交决策的形式,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多种解释,包括理性行为模式、国内政治模式、官僚政治模式、心理认知模式等。然而,外交决策模式并不能全面地科学解释一国外交与安全... 1958年炮击金门是一个典型的外交案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外交决策的形式,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多种解释,包括理性行为模式、国内政治模式、官僚政治模式、心理认知模式等。然而,外交决策模式并不能全面地科学解释一国外交与安全决策行为,因为外交与安全决策总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击金门 台海危机 外交决策 中国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击金门始末(七)
13
作者 杨成武 《人民论坛》 1994年第7期30-31,共2页
“双日不打单日打” 针对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的矛盾,毛泽东主席再次亲自起草了《再告台湾同胞书》,仍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动笔之前,毛主席多次找军委领导同志研究,每次我都参加了。文告于10月25日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 “双日不打单日打” 针对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的矛盾,毛泽东主席再次亲自起草了《再告台湾同胞书》,仍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动笔之前,毛主席多次找军委领导同志研究,每次我都参加了。文告于10月25日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前线广播站正式公布于世。文告指出,台湾当局和广大军民同胞“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甘心做美国人奴隶的只有极少数”,提议“中国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一时难于解决,可以从长商议”。文告谴责了杜勒斯,“命令中国人做这样,做那样,损害中国入的利益”,并告诚台湾当局,美国的做法是:第一步,孤立台湾;第二步,托管台湾,如不遂意,最毒辣的手段,它都是可以拿出来的。文告接着宣布:逢双日,解放军炮兵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使大金门、小金门、大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击金门 福建前线 台湾当局 告台湾同胞书 金门 料罗湾 杜勒斯 大金 艾森豪威尔 从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击金门始末(三)
14
作者 杨成武 《人民论坛》 1994年第2期40-43,共4页
敌变我变,掌握最有利的战机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的炮击金门的决策,各预定参战部队按时调整了部署,随时准备执行炮击任务。但是炮击的时间却有多次变更。因为此次军事行动不同寻常。以往作战,做到知已知彼,能大量歼灭敌人,又能... 敌变我变,掌握最有利的战机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的炮击金门的决策,各预定参战部队按时调整了部署,随时准备执行炮击任务。但是炮击的时间却有多次变更。因为此次军事行动不同寻常。以往作战,做到知已知彼,能大量歼灭敌人,又能保存自己,即可果断下达实施命令。这次炮击则不同,除军事上考虑外,选择什幺时机更合适,要服从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要顾及到整个世界的反应,做到有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击金门 敌变我变 参战部队 国民党军 安业民 军事行动 海岸炮兵 炮兵部队 侦察航空兵 料罗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击金门始末(二)
15
作者 杨成武 《人民论坛》 1994年第1期54-57,共4页
紧接着,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提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要求国会授权总统,为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可以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由于美国随时准备武装介入,使得中东地区的局势十分紧张。当黎巴嫩、伊拉克出现突发事变... 紧接着,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提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要求国会授权总统,为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可以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由于美国随时准备武装介入,使得中东地区的局势十分紧张。当黎巴嫩、伊拉克出现突发事变时,特别是伊拉克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击金门 艾森豪威尔 巴格达条约 国民党军 海岸炮兵 中东地区 金门 北戴河会议 中东国家 抗美援朝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击金门始末(五)
16
作者 杨成武 《人民论坛》 1994年第5期29-31,共3页
炮击护航编队,摸清美国的战略底牌 在这场军事、外交斗争中,由于我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不轻易暴露在金门问题上的真实战略意图,台湾当局越发陷入慌乱之中。就在9月4日至9月7日我停止炮击的3天里,虽然金门、马祖驻军的供给中断,但台湾当... 炮击护航编队,摸清美国的战略底牌 在这场军事、外交斗争中,由于我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不轻易暴露在金门问题上的真实战略意图,台湾当局越发陷入慌乱之中。就在9月4日至9月7日我停止炮击的3天里,虽然金门、马祖驻军的供给中断,但台湾当局仍不敢冒昧前往加强补给,而是一味乞求美国动军舰为其运输舰队护航。台湾当局以为这样做,既可解金门守军之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击金门 台湾当局 国民党军 料罗湾 海岸炮兵 外交斗争 空投场 美国政府 水陆输送车 武装挑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击金门始末(六)
17
作者 杨成武 《人民论坛》 1994年第6期56-59,共4页
实行“绞索”政策 我福建前线部队炮击金门诸岛,经过4次大打、80多次小打和上千次零炮射击以后,炮声突然沉寂下来。台湾当局和美国政府搞不清我军下一步将采取什么行动。岂不知,我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毅然决定要改变封锁金门的方法... 实行“绞索”政策 我福建前线部队炮击金门诸岛,经过4次大打、80多次小打和上千次零炮射击以后,炮声突然沉寂下来。台湾当局和美国政府搞不清我军下一步将采取什么行动。岂不知,我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毅然决定要改变封锁金门的方法从此,台湾海峡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复杂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击金门 国民党军 台湾当局 美国政府 杜勒斯 料罗湾 “两个中国” 福建前线 台湾国民党 沿海岛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击金门始末(四)
18
作者 杨成武 《人民论坛》 1994年第3期56-57,共2页
在停止炮击的3天里,由于又发生了许多新的情况,致使这次炮击斗争所表现的特点,即政治、外交和军事斗争交织一起的特点就显得更加突出。9月4日,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我国领海为12海里。公布了我福建沿海的东引岛、高登岛、马祖列岛、
关键词 炮击金门 军事斗争 马祖列岛 福建沿海 艾森豪威尔 台湾当局 金门 沿海岛屿 参谋长联席会议 国民党空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击金门秘闻
19
作者 孙闻浪 《档案时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7,共4页
从1948年至1958年,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经过军事或准军事对抗完成了世界战略地图的精确制作过程。1958年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金门海域的独特战争,成了这10年中精彩而又耐人寻味的一战。
关键词 炮击金门 世界战略 军事对抗 制作过程 东南沿海 耐人寻味 战争
原文传递
联合舰队、炮击金门与中苏对外政策分歧
20
《中国人才》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70-73,共4页
军事合作的愿望与矛盾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苏联希望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军事合作,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战线,从战略上保证苏联的国家安全。同样,中国在动员全国力量投入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关键词 炮击金门 军事合作 联合舰队 苏联人 对外政策 社会主义阵营 长波电台 莫斯科会议 国家安全 马利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