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炭疽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
1
作者
葛猛
徐俊杰
+5 位作者
于少洋
董大勇
李冠霖
赵剑
付玲
陈薇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65-868,共4页
目的分析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受体结合区与其功能相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方法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将PA的Asp683分别突变成为一系列带有不同电荷以及不同长度侧链的氨基酸,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分别探询电荷及立体结构对其活性的影响。同时...
目的分析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受体结合区与其功能相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方法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将PA的Asp683分别突变成为一系列带有不同电荷以及不同长度侧链的氨基酸,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分别探询电荷及立体结构对其活性的影响。同时对Asp683的一些邻近氨基酸进行了定点突变的研究。结果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不同的突变导致了PA活性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Asp683电荷的改变对其活性的影响尤为明显,但当它突变为不带电荷的氨基酸时,PA仍然保留了一定的活性;而当Asp683突变为带正电的Lys后,PA却保留了相对较高的活性。结论Asp683所带的负电荷在PA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PA与其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还通过一些其他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保护性抗原
受体结合区
定点突变
细胞毒性实验
原文传递
炭疽保护性抗原与炭疽毒素受体结合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军
赵剑
+3 位作者
董大勇
宋小红
徐俊杰
陈薇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8-431,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与靶细胞受体(ATR)结合能力的Binding-ELISA方法,并对两者结合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ELISA实验为基础,建立PA与ATR结合的体外模型,并对实验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采用Binding-ELISA方法,通过测定...
目的:建立检测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与靶细胞受体(ATR)结合能力的Binding-ELISA方法,并对两者结合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ELISA实验为基础,建立PA与ATR结合的体外模型,并对实验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采用Binding-ELISA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包被蛋白、不同二价阳离子条件下的D450以及相对饱和度等参数,分析PA与两种ATR的结合特征。结果与结论:以重组PA作为包被抗原时灵敏度更高,包被浓度为2μg/ml;二价阳离子浓度为5 mmol/L。两种受体与P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CMG2与PA的结合能力更强;并且两者与PA结合时离子依赖特征不同,PA与TEM8的结合能力在Mn2+存在时最强,PA与CMG2的结合能力在Ca2+存在时最强。这一结果与国外报道相符,进一步说明Binding-ELISA方法用于定性分析炭疽毒素与其受体结合能力的可行性,为评价以抑制PA与ATR结合为靶点的毒素抑制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
毒素
炭疽保护性抗原
炭疽
毒素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文传递
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纯化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革
尤明强
+1 位作者
李睿
王秉翔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年第1期32-35,共4页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取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将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编码基因pag与pET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E3株,诱导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并经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纯化此抗原。实验成功构建了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取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将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编码基因pag与pET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E3株,诱导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并经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纯化此抗原。实验成功构建了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的重组菌株,纯化后PA纯度达90%,且经检测纯化产物具有天然PA的生物学活性。同时表明从大肠杆菌中纯化PA较以往从炭疽杆菌中获取PA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
杆菌
保护性
抗原
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和LFn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进入HeLa细胞的研究
4
作者
易绍琼
于少洋
+5 位作者
于婷
任声权
刘树玲
杨秀旭
董大勇
陈薇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研究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和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LF)N端254个氨基酸(LFn)在辅助增强型绿包荧光蛋白(EGFP)进入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扩增炭疽毒素的基因片段和EGFP的基因全长,将两片段先后克...
目的研究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和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LF)N端254个氨基酸(LFn)在辅助增强型绿包荧光蛋白(EGFP)进入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扩增炭疽毒素的基因片段和EGFP的基因全长,将两片段先后克隆至pET-21a(+),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ET-LFn-EGFP,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并对融合蛋白LFn-EGFP进行纯化。利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研究LFn-EGFP融合蛋白进入细胞的情况。结果获得较高纯度的融合蛋白LFn-EG-FP,纯度可达90%以上,体外实验显示该融合蛋白保留了LFn与PA结合的活性,并且能够进入到HeLa细胞中。结论LFn-EGFP蛋白本身电会以未知的机制进入细胞,在PA辅助时,LFn-EGFP进入细胞的效率会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死因子
炭疽
毒素
保护性
抗原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HELA细胞
炭疽
杆菌
原文传递
题名
炭疽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
1
作者
葛猛
徐俊杰
于少洋
董大勇
李冠霖
赵剑
付玲
陈薇
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出处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65-868,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00016)
文摘
目的分析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受体结合区与其功能相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方法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将PA的Asp683分别突变成为一系列带有不同电荷以及不同长度侧链的氨基酸,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分别探询电荷及立体结构对其活性的影响。同时对Asp683的一些邻近氨基酸进行了定点突变的研究。结果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不同的突变导致了PA活性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Asp683电荷的改变对其活性的影响尤为明显,但当它突变为不带电荷的氨基酸时,PA仍然保留了一定的活性;而当Asp683突变为带正电的Lys后,PA却保留了相对较高的活性。结论Asp683所带的负电荷在PA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PA与其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还通过一些其他方式进行。
关键词
炭疽保护性抗原
受体结合区
定点突变
细胞毒性实验
Keywords
Bacillus anthracis protective antigen
Receptor-binding region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Cellular cytotoxicity assay
分类号
R392 [医药卫生—免疫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炭疽保护性抗原与炭疽毒素受体结合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军
赵剑
董大勇
宋小红
徐俊杰
陈薇
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8-431,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571745)
文摘
目的:建立检测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与靶细胞受体(ATR)结合能力的Binding-ELISA方法,并对两者结合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ELISA实验为基础,建立PA与ATR结合的体外模型,并对实验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采用Binding-ELISA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包被蛋白、不同二价阳离子条件下的D450以及相对饱和度等参数,分析PA与两种ATR的结合特征。结果与结论:以重组PA作为包被抗原时灵敏度更高,包被浓度为2μg/ml;二价阳离子浓度为5 mmol/L。两种受体与P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CMG2与PA的结合能力更强;并且两者与PA结合时离子依赖特征不同,PA与TEM8的结合能力在Mn2+存在时最强,PA与CMG2的结合能力在Ca2+存在时最强。这一结果与国外报道相符,进一步说明Binding-ELISA方法用于定性分析炭疽毒素与其受体结合能力的可行性,为评价以抑制PA与ATR结合为靶点的毒素抑制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
炭疽
毒素
炭疽保护性抗原
炭疽
毒素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Keywords
anthrax toxin
anthrax protective antigen
anthrax toxin receptor
ELISA
分类号
R392 [医药卫生—免疫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纯化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革
尤明强
李睿
王秉翔
机构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出处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年第1期32-35,共4页
基金
国家"863"课题(2006AA02A232)
文摘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取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将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编码基因pag与pET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E3株,诱导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并经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纯化此抗原。实验成功构建了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的重组菌株,纯化后PA纯度达90%,且经检测纯化产物具有天然PA的生物学活性。同时表明从大肠杆菌中纯化PA较以往从炭疽杆菌中获取PA简便易行。
关键词
炭疽
杆菌
保护性
抗原
表达
纯化
Keywords
The protective antigen(PA) of Bacillus anthracis
Expression
Purification
分类号
R392 [医药卫生—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和LFn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进入HeLa细胞的研究
4
作者
易绍琼
于少洋
于婷
任声权
刘树玲
杨秀旭
董大勇
陈薇
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8-161,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00393)
文摘
目的研究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和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LF)N端254个氨基酸(LFn)在辅助增强型绿包荧光蛋白(EGFP)进入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扩增炭疽毒素的基因片段和EGFP的基因全长,将两片段先后克隆至pET-21a(+),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ET-LFn-EGFP,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并对融合蛋白LFn-EGFP进行纯化。利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研究LFn-EGFP融合蛋白进入细胞的情况。结果获得较高纯度的融合蛋白LFn-EG-FP,纯度可达90%以上,体外实验显示该融合蛋白保留了LFn与PA结合的活性,并且能够进入到HeLa细胞中。结论LFn-EGFP蛋白本身电会以未知的机制进入细胞,在PA辅助时,LFn-EGFP进入细胞的效率会有所增加。
关键词
致死因子
炭疽
毒素
保护性
抗原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HELA细胞
炭疽
杆菌
Keywords
Lethal factor
LFn-EGFP fusion protein
分类号
R686 [医药卫生—骨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炭疽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
葛猛
徐俊杰
于少洋
董大勇
李冠霖
赵剑
付玲
陈薇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0
原文传递
2
炭疽保护性抗原与炭疽毒素受体结合特征分析
张军
赵剑
董大勇
宋小红
徐俊杰
陈薇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8
0
原文传递
3
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纯化
王革
尤明强
李睿
王秉翔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和LFn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进入HeLa细胞的研究
易绍琼
于少洋
于婷
任声权
刘树玲
杨秀旭
董大勇
陈薇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