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盘锦水稻产量灾损风险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江和文 李春 +1 位作者 曹士民 杨文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43,共6页
应用滑动平均模拟方法,计算了盘锦地区1977—2006年30年水稻趋势单产,并据此求算出气象产量。以减产率>5.0%界定灾年,分别从不同气象灾害损失等级出现的概率、变异系数等角度综合分析了盘锦地区水稻生产的灾损风险。并通过计算水稻... 应用滑动平均模拟方法,计算了盘锦地区1977—2006年30年水稻趋势单产,并据此求算出气象产量。以减产率>5.0%界定灾年,分别从不同气象灾害损失等级出现的概率、变异系数等角度综合分析了盘锦地区水稻生产的灾损风险。并通过计算水稻产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寻找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和气象灾害。结果显示:盘锦地区水稻产量波动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减小,盘山县的灾损风险大于全市水平;热量条件的丰欠是造成盘锦地区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其中5—10月≥10℃的积温,5、6月份的平均气温及9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对产量影响显著;而在5月、6月和9月该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低温冷害,这与实际相当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灾损风险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灾损风险评估 被引量:15
2
作者 江和文 张录军 +3 位作者 曹士民 郭婷婷 廖晶晶 张丽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8-244,共7页
从产量灾损风险的角度,利用1971-2008年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水稻的产量资料,构建了辽宁省粮食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模型,从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产量灾损风险指数等角度综合评估了辽宁省粮食产量的灾损风险。结果表明... 从产量灾损风险的角度,利用1971-2008年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水稻的产量资料,构建了辽宁省粮食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模型,从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产量灾损风险指数等角度综合评估了辽宁省粮食产量的灾损风险。结果表明:辽宁大部都是玉米生产的低风险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朝阳和锦州地区,大连、鞍山和葫芦岛为中风险区;水稻生产的低风险区主要位于盘锦、营口地区,高风险区位于辽宁北部的铁岭、抚顺及辽西的锦州地区,其余地区为中风险区。38 a间,玉米灾年的年数为11-18 a,历年平均减产率为9.2%-26.7%,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为0.529-0.732,水稻的灾年年数为6-14 a,历年平均减产率为6.7%-12.3%,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为0.399-0.7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灾损风险 气象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安徽省冬小麦灾损风险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慧 陈金华 +1 位作者 黄进 张方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3-388,共6页
安徽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生产省份之一,研究其灾损风险的时空变化对区域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依托74个区县1973—2014年冬小麦单产资料构建了气候减产率的逐年序列,采用空间计量分析与气候诊断探讨了灾损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安徽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生产省份之一,研究其灾损风险的时空变化对区域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依托74个区县1973—2014年冬小麦单产资料构建了气候减产率的逐年序列,采用空间计量分析与气候诊断探讨了灾损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多年平均减产率,高灾损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中沿淮地区是安徽省冬小麦灾损的首要高风险区域;(2)基于重心迁移模型,1973—2014年灾损重心经度的年际变化呈现出强烈的短期振荡,而重心纬度则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3)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Hurst指数,1973—2014年安徽省北部的冬小麦灾损风险呈现出较强的下降趋势,而南部的灾损风险呈现出上升趋势,且未来短期仍将持续该趋势。总体而言,安徽省冬小麦灾损风险的时空演变呈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格局,其中南部将会是灾损的高风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安徽省 灾损风险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产量灾损风险评估及对策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凤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414-418,共5页
构建水稻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辽宁省12个地市1971—2010年水稻产量资料,采用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产量灾损风险指数、抗灾指数等指标对全省粮食产量灾损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抚顺、铁岭及锦州地区属于水稻生... 构建水稻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辽宁省12个地市1971—2010年水稻产量资料,采用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产量灾损风险指数、抗灾指数等指标对全省粮食产量灾损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抚顺、铁岭及锦州地区属于水稻生产高风险区,鞍山、辽阳、营口和盘锦属于水稻生产低风险区,其余地区为中风险区。分析评估结果,结合全省水稻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从防灾减灾和灾后补救角度提出强化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强化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和提高灾后补救能力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灾损风险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油菜春季湿渍害灾损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佩 吴洪颜 +2 位作者 江海东 高苹 徐敏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1期11-17,共7页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借鉴冬小麦湿渍害判别指数的构建方法,选取降雨量、日照和作物需水量作为油菜湿渍害气象判别指数的构建因子,结合油菜春季湿渍害的产量实际损失,分别从受灾频率、历年受灾站数等角度分析了油菜湿渍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借鉴冬小麦湿渍害判别指数的构建方法,选取降雨量、日照和作物需水量作为油菜湿渍害气象判别指数的构建因子,结合油菜春季湿渍害的产量实际损失,分别从受灾频率、历年受灾站数等角度分析了油菜湿渍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各气候区平均湿渍害灾年、因灾减产年及各等级减产年的统计,并对比成灾频率和受灾频率,对研究区油菜春季湿渍害进行成灾分析;依据不同等级的减产强度及其发生概率得到油菜湿渍害产量损失风险强度,基于减产频率和产量灾损风险强度最终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依据风险值大小进行分区,同时,为更好地掌握油菜湿渍害在1961—2010年变化情况,分别计算了各地1961—1990、1971—2000及1981—2010年三个时段的风险评估值,以探寻各时段风险区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内风险高值区范围不断缩小;综合50年的情况看,风险高值区主要位于安徽的江淮西部及江南大部、鄂东南及苏南的局部地区,占全区台站37%;风险中值区的覆盖范围最大,约55%,主要包括安徽东部、江苏的淮北西部、江淮之间、苏南西部及东北部、湖北大部(除了鄂东南、鄂西南的西南角);风险低值区范围最小,约8%,主要分布在鄂北局部和江苏淮北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春季湿渍害 长江中下游 灾损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冬小麦春季湿渍害灾损风险评估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洪颜 曹璐 +1 位作者 李娟 高苹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79-1285,共7页
春季湿渍害对南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很大。选取能较好反映冬小麦湿渍害特征的降雨量、日照和作物需水量构建湿渍害气象判别指数,从春季湿渍害产量实际损失的角度,对受灾频率、因灾减产频率、产量损失风险强度进行分析,基于... 春季湿渍害对南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很大。选取能较好反映冬小麦湿渍害特征的降雨量、日照和作物需水量构建湿渍害气象判别指数,从春季湿渍害产量实际损失的角度,对受灾频率、因灾减产频率、产量损失风险强度进行分析,基于减产频率和产量灾损风险强度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依据风险值大小进行分区。结果表明:沿江江南地区冬小麦春季湿渍害受灾频率最高,为风险高值区,约占全区台站27%;风险中值区范围较大,约占47%,分布在江淮东部、淮北大部、江汉平原以及鄂东南地区;低风险区约占全区16%,主要分布在湖北北部和淮北局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春季湿渍害 减产频率 灾损风险强度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春季涝渍害灾损风险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7
作者 吴洪颜 张佩 +1 位作者 徐敏 庄立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52-1158,共7页
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0年(3~5月)逐日气象资料,利用冬小麦春季涝渍害的监测指数模型和灾损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历史反演,分析了春季涝渍害的发生和灾损风险区划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春季涝渍害频发于沿江... 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0年(3~5月)逐日气象资料,利用冬小麦春季涝渍害的监测指数模型和灾损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历史反演,分析了春季涝渍害的发生和灾损风险区划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春季涝渍害频发于沿江及以南地区,且30%以上年份造成冬小麦减产。冬小麦春季涝渍害灾损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南高北低,年代际变化显著。其中,10 a尺度下以1960年代涝渍害灾损高风险范围最大,分布在鄂东、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江苏的江淮西部地区,其次是1970年代和1990年代,2000年代高风险区范围最小,仅零星分布在江南局部地区;30 a尺度下各年代际涝渍害灾损风险呈高值区南缩减小、低值区逐渐扩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春季涝渍害 灾损风险 年代际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进 陈金华 张方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85-3194,共10页
冬小麦是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分析其气候灾损风险变化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依托安徽省74个区县1973—2014年间的冬小麦单产资料,通过气候减产率逐年序列提取了减产年次数、平均减产率、减产极值等9个评价指标,并采用主... 冬小麦是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分析其气候灾损风险变化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依托安徽省74个区县1973—2014年间的冬小麦单产资料,通过气候减产率逐年序列提取了减产年次数、平均减产率、减产极值等9个评价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安徽省冬小麦灾损风险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安徽省北部特别是沿淮地区为冬小麦气候灾损高风险区域;重心迁移模型显示,安徽省冬小麦气候减产率高值区域由北向南呈显著的移动趋势;全省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呈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发生中度以上灾损强度的区县个数明显较少;S-模式主成分分析和气候减产率序列表明,1973—2014年间,安徽省北部地区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呈下降趋势,南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灾损风险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动态特征,其年代际波动和南北区域差异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安徽省 气候灾损风险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辽西北春玉米旱灾灾损风险区划 被引量:7
9
作者 曹永强 路洁 冯兴兴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46-1358,共13页
开展干旱风险区划研究,对实现抗旱减灾及粮食稳产增产至关重要。以辽西北为研究区域,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为干旱表征指标,利用该区1965—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及多年玉米种植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通径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玉米干旱时空... 开展干旱风险区划研究,对实现抗旱减灾及粮食稳产增产至关重要。以辽西北为研究区域,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为干旱表征指标,利用该区1965—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及多年玉米种植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通径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玉米干旱时空演变及对各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干旱灾损指数进行旱灾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近54年春玉米抽穗—成熟期CWDI值以2.2/10 a的速率上升,其他生育阶段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干旱频率由辽西向辽北递减;(2)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与CWDI指数呈明显负相关,其他气象因子呈正相关,其中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其直接影响最大;(3)辽西北分四个灾损风险区,且风险程度由辽北向辽西递增。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春玉米农田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WDI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灾损风险区划 辽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1951-2010年华北平原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粮食减产风险评估 被引量:39
10
作者 胡亚南 李阔 许吟隆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7-203,共7页
利用华北平原1951-2010年长时间序列的粮食产量和农业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等统计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K突变检测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研究华北平原近60a来农业生产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风雹等4种气象灾害影响的范围和... 利用华北平原1951-2010年长时间序列的粮食产量和农业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等统计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K突变检测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研究华北平原近60a来农业生产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风雹等4种气象灾害影响的范围和强度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时段4种灾害对华北平原各省份农业生产的影响和粮食减产风险。结果表明,除干旱外,洪涝、低温冷害和风雹3种农业气象灾害受灾比变化均存在突变年,分别为1970、1988和1974年;干旱受灾比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其灾害强度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洪涝受灾比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其灾害强度显著下降(P<0.05);风雹受灾比和灾害强度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总体上过去60a干旱是华北平原各省(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低温冷害的影响程度最小,但不同时段内4种气象灾害对各省(市)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60a间华北平原粮食因灾损失量不断增加,因旱灾减产风险度最高;随时间推移旱灾减产高风险区不断向华北平原北部转移,风雹灾减产风险逐渐加大且北部风险增加速度大于南部,但洪涝和低温冷害减产的风险度一直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农业气象 害强度 模糊综合评判 粮食灾损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气候和经济损失风险分区 被引量:73
11
作者 马树庆 王琪 +1 位作者 春乙 霍治国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69-1177,共9页
分析了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发生的热量条件、发生频率、风险指数和风险概率,用冷害气候风险评价指标将东北地区划分成高、偏高、中等、较低和低风险5个玉米低温冷害气候风险区域。考虑到冷害气候风险和玉米产量和面积比例等农业生产结... 分析了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发生的热量条件、发生频率、风险指数和风险概率,用冷害气候风险评价指标将东北地区划分成高、偏高、中等、较低和低风险5个玉米低温冷害气候风险区域。考虑到冷害气候风险和玉米产量和面积比例等农业生产结构因素,建立了玉米低温冷害的气候—灾损综合风险评估模式,并将东北地区划分成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5个玉米低温冷害灾损综合风险区域,并指出各区域减缓玉米冷害风险的技术和战略措施。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北部、东部和中部低温冷害灾损风险较大,吉林省西南部和辽宁省大部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低温冷害 气候风险 灾损风险 区划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用地单元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概念模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辜智慧 徐伟 +1 位作者 葛怡 史培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115,共6页
为使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灾害风险管理更好地结合,从城市规划的基础单元———城市用地系统出发,提出基于城市用地单元的区域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基于城市用地单元的灾害风险评估,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单元上潜在致灾因子及承... 为使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灾害风险管理更好地结合,从城市规划的基础单元———城市用地系统出发,提出基于城市用地单元的区域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基于城市用地单元的灾害风险评估,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单元上潜在致灾因子及承灾体自然脆弱性相结合的灾损风险评估,以及人口、经济、社会因素等所引起的社会脆弱性评估2个方面。通过耦合矩阵,得到5个等级的灾害风险。其中,灾损风险与脆弱性均较高的城市用地单元或区域应得到高度关注。基于城市土地利用单元的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关键,在于建立城市用地单元的数据库。提高基础数据的精度,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单元 灾损风险 社会脆弱性 风险矩阵 综合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zard and population vulnerability analysis: a step towards landslide risk assessment 被引量:2
13
作者 Franny G.MURILLO-GARCíA Mauro ROSSI +2 位作者 Francesca ARDIZZONE Federica FIORUCCI Irasema ALCáNTARA-AYAL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7期1241-1261,共21页
In this paper, an attempt to analyse landslide hazard and vulnerability in the municipality of Pahuatlfin, Puebla, Mexico, is presented. In order to estimate landslide hazard, the susceptibility, magnitude (area-velo... In this paper, an attempt to analyse landslide hazard and vulnerability in the municipality of Pahuatlfin, Puebla, Mexico, is presented. In order to estimate landslide hazard, the susceptibility, magnitude (area-velocity ratio) and landslide frequency of the area of interest were produced based on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a geomorphological landslide inventory; the latter was generated by using very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stereo pairs along with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other sources (Google Earth, aerial photographs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Estimations of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were determined by combining four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 logistic regression, (ii) 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 (iii)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iv) neuronal networks.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of lo m spatial resolution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slope angle, aspect, curvature, elevation and relief. These factors, in addition to land cover, lithology anddistance to faults, were used as 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the susceptibility models. Additionally, a Poisson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landslide temporal frequency, at the same time as landslide magnitude was obtained by u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lide area and the velocity of movements. Then,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evaluating it, vulnerability of population was analysed by applying the Spatial Approach to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SAVE) model which considered levels of exposure, sensitivity and lack of resilience. Results were expressed on maps on which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of levels of landslide hazard and vulnerability were found for the inhabited areas.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lack of optimal methodologies to estimate and quantify vulnerability is more notorious than that of hazard assessments. Consequently, levels of uncertainty linked to landslide risk assessment remain a challenge to be add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S SUSCEPTIBILITY HazardVulnerability RIS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