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五脏五行探析灸疮调养观
1
作者 朱璐 罗志辉 +9 位作者 李灵杰 郑诗雨 乔宇 李璟 王照钦 刘慧荣 于欣 吴璐一 冶尕西 王顺吉 《中医学》 2024年第11期3154-3159,共6页
灸疮是艾灸之后,局部组织因灼伤出现化脓成疮的现象,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灸疮形成后需要调养,如调养不当则会产生坏证。目前对灸疮调护仍缺乏足够重视,让疗效大打折扣。本文基于五脏五行理论,从畅情志,舒肝木、促灸... 灸疮是艾灸之后,局部组织因灼伤出现化脓成疮的现象,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灸疮形成后需要调养,如调养不当则会产生坏证。目前对灸疮调护仍缺乏足够重视,让疗效大打折扣。本文基于五脏五行理论,从畅情志,舒肝木、促灸疮,抑心火、节饮食,护脾土、防外邪,固肺金、慎起居,养肾水五个角度分析并探讨古人灸后的调养特点,重新发掘灸疮调理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临床灸疮调养提供理论依据。Moxibustion ulcer is the phenomenon of local tissue suppurating into sores due to burns after moxibus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owever, it needs to be recuperated after the formation of moxibustion ulcer, or improper recuperation will produce bad syndrome.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not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are of moxibustion ulcer, so that the curative effect is greatly reduc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ive Zang organs and five el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people’s recuperation after moxibustion from five angles: regulating emotion and soothing liver wood, promoting moxibustion ulcer and suppressing heart fire, saving diet and protecting spleen soil, preventing external evil and strengthening lung gold, living cautiously and nourishing kidney water. We re-explore the important role of moxibustion ulcer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moxibustion ulcer’s recu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五行 化脓 灸疮 调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灸疮”考辩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芳芳 王一辰 +7 位作者 林殷 廖艳 张聪 潘诗霞 柯秀慧 赵丰润 李孟慧 韩悦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385-389,共5页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本文通过考辩灸疮出处、医理及其坏证以明辩真伪。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本文通过考辩灸疮出处、医理及其坏证以明辩真伪。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疮"法成为化脓灸的标志。考化脓灸须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兼气血充盛、取穴准、灸量足三因素方可得效;若艾灸过度、选穴不准、触犯外邪、护养不当则易产生坏证。历代医家对灸疮安全性和疗效提出质疑,提出禁用八木之火、设禁灸穴以防其害。临床证实灸感"气至"为灸法得效标志,"灸必发疮"之说多系古人为加强灸量刺激达到"气至"得效标准,而过度艾灸所致,非特指灸法得效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疮 灸疮 化脓 考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灸疮促发的意义及方法 被引量:12
3
作者 谢波 王玲玲 《江苏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2期53-55,共3页
"灸法"相当于现代的化脓灸。"灼痛感"与"灸疮"是灸法的基本特点。"发灸疮"的意义在于预测疗效、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且化脓灸具有治疗"大病难病"的特点。促发灸疮的方法有增加灸量... "灸法"相当于现代的化脓灸。"灼痛感"与"灸疮"是灸法的基本特点。"发灸疮"的意义在于预测疗效、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且化脓灸具有治疗"大病难病"的特点。促发灸疮的方法有增加灸量、热熨法、外用药、调补法等。尽管化脓灸会产生灼痛感,但相对病情而言,这种"小创伤,大效应"是完全值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疮 化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络法与灸疮法临证一得
4
作者 汪鲁莎 黎桂桃 《中国民间疗法》 2001年第11期7-8,共2页
关键词 刺络法 灸疮 五官疾病 疗法 哮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资生经》发灸疮要旨浅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徐璐 杨丹红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第8期605-605,共1页
《针灸资生经》由宋代王执中(今浙江瑞安人)编撰而成。书中灸法内容全面,对灸疮的处理及治疗方法尤为独到,其后的针灸著作如《针灸大成》《针灸集成》等中的灸法及灸疮内容,多出自本书。化脓灸,又名瘢痕灸,
关键词 资生经 灸疮 化脓 中医学术发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灸灸疮变化规律的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牛茹 王宁 +1 位作者 常斯宇 杜广中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第7期1315-1318,共4页
目的:观察瘢痕灸后灸疮变化的过程。方法:观察瘢痕灸后局部皮肤表面的变化,记录每天灸疮的变化并长期随访。结果:瘢痕灸后灸疮面积的变化大致呈快速上升期、平台期和缓慢下降期;灸后第(8.43±2.07)天开始化脓,第(14.29±1.50)... 目的:观察瘢痕灸后灸疮变化的过程。方法:观察瘢痕灸后局部皮肤表面的变化,记录每天灸疮的变化并长期随访。结果:瘢痕灸后灸疮面积的变化大致呈快速上升期、平台期和缓慢下降期;灸后第(8.43±2.07)天开始化脓,第(14.29±1.50)天化脓状态达到高峰,瘢痕形成需要(29.43±2.99)天的时间,愈合后皮肤表面留下永久性的瘢痕。结论:瘢痕灸后灸疮变化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即焦痂期、化脓期、恢复期、瘢痕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灸疮 瘢痕 化脓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灸疮的形成与调护 被引量:4
7
作者 柳伟婷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年第6期1038-1040,共3页
通过回顾历史上对灸疮的认识,认为灸疮是一种良性刺激,可治病防病。提出在选择合理施灸部位、做好调护工作的基础上,应该提倡化脓灸的运用。
关键词 灸疮 化脓 调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灸疮”实质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梁丽珠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年第13期88-89,共2页
从药物贴敷的起源、发展,及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者对"灸疮"的认识来阐述"灸疮"的实质意义。
关键词 三伏贴 灸疮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论张仲景“疮家”不可发汗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童燕 付滨 《江苏中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60-61,共2页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而明清医家则认为“疮家”有表证应汗。本文拟从社会背景入手阐述分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灸疮 发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灸法术语“壮”起源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苇航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9期873-874,共2页
该文从文字、音韵学角度结合文献与医理对灸法计量单位"壮"的起源进行考证,认为"壮"字作为灸法量词出现在汉代中期,原为"创"字的语转,义即"灸疮",用于计量灸治的次数。指出灸法在早期形成时的... 该文从文字、音韵学角度结合文献与医理对灸法计量单位"壮"的起源进行考证,认为"壮"字作为灸法量词出现在汉代中期,原为"创"字的语转,义即"灸疮",用于计量灸治的次数。指出灸法在早期形成时的操作方法与现代所称的"直接灸"相同,以化脓而形成疤痕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疮 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文雄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第1期92-93,共2页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因局部发泡如火燎,形成灸疮,又名发泡灸。这种灸疮的情形和艾灸疗法形成的灸疮有相似之处,但它不是用艾绒及其他材料作热源的施灸方法,与热灸相对而言又称为冷灸、自灸、无热源灸。历史渊源天灸一词,首见...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因局部发泡如火燎,形成灸疮,又名发泡灸。这种灸疮的情形和艾灸疗法形成的灸疮有相似之处,但它不是用艾绒及其他材料作热源的施灸方法,与热灸相对而言又称为冷灸、自灸、无热源灸。历史渊源天灸一词,首见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法 实验研究进展 灸疮 发泡 外治疗法 说郛 宗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针灸大成》探析灸法调护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24期132-134,共3页
灸法由于操作简便、疗效良好,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并逐渐成为中医护理特色技术的一个重要项目。但目前对于灸法后的调护仍缺乏重视,未能突出护理技术在这种传统疗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针灸大成》为基础,分析其中... 灸法由于操作简便、疗效良好,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并逐渐成为中医护理特色技术的一个重要项目。但目前对于灸法后的调护仍缺乏重视,未能突出护理技术在这种传统疗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针灸大成》为基础,分析其中与灸法相关的论述及医案记载,探讨古人灸法的调护特点,以期丰富现代艾灸疗法的内涵,并为中医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大成 灸疮 饮食 情志 起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化脓灸碳化度差异对治疗青壮年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影响
13
作者 陈雯霞 葛春晖 +1 位作者 高永露 佘瑞平 《系统医学》 2022年第5期40-43,共4页
目的 通过对传统的化脓灸治疗方法进行改良,研究改良后的化脓灸在青壮年支气管哮喘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6月—2019年8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青壮年支气管哮喘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对照组(n=30,传统... 目的 通过对传统的化脓灸治疗方法进行改良,研究改良后的化脓灸在青壮年支气管哮喘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6月—2019年8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青壮年支气管哮喘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对照组(n=30,传统化脓灸)和观察组(n=31,改良化脓灸)。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相关评分、临床效果以及灸疮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发作频度(2.08±0.28)分、严重程度(2.05±0.2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3±0.32)分、(3.05±0.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1、11.967,P<0.05);观察组治疗痊愈率(61.29%)显著高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8,P<0.05);观察组各项灸疮相关评分(5.6±0.8)分、(10.0±1.8)分、(11.1±1.4)分、(33.5±3.7)分、(11.0±1.0)分均优于对照组的(7.2±1.3)分、(13.9±2.2)分、(16.5±2.3)分、(63.2±9.0)分、(17.1±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0、7.589、11.118、16.956、11.055,P<0.05)。结论 针对青壮年支气管哮喘疾病特点,将传统的化脓灸进行有效改良,更有助于该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壮年支气管哮喘 化脓 传统 改良 疾病相关评分 疗效 灸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脓灸的应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恂 黄蜀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第6期49-50,共2页
化脓灸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随着灸法的不断发展,在灸疗临床上化脓灸的使用逐渐减少,其他灸法应用增多。该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检索相关文献,从化脓灸的优势及局限性入手,分析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化脓 瘢痕 灸疮 传统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扶阳之化脓灸
15
作者 彭莉 梁文华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第6期120-122,共3页
化脓灸是中医传统灸法之一,用细艾点燃皮肤刺激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到脏腑,提高免疫力,激发人体的阳气,通经脉,祛邪外出。本文主要通过化脓灸扶阳作用、灸量、灸疮的形成调护及临床应用四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 化脓 扶阳 灸疮护理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灸法的“壮”“疮”与“效”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兵 王茎 +5 位作者 马强 曾永蕾 李凌基 朱梦 宫甜甜 朱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634-3638,共5页
灸法的核心是灸效,根据疾病情况不同选择足够的刺激量,决定灸法、灸时、穴位、艾炷大小等。古人以灸壮代灸量,“壮”本身含有“烧灼致创”之意,又有“灸疮必发”之说,说明刺激量导致的穴位“疮伤”是灸法取效的关键。通过对直接灸(化脓... 灸法的核心是灸效,根据疾病情况不同选择足够的刺激量,决定灸法、灸时、穴位、艾炷大小等。古人以灸壮代灸量,“壮”本身含有“烧灼致创”之意,又有“灸疮必发”之说,说明刺激量导致的穴位“疮伤”是灸法取效的关键。通过对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隔物灸、实按灸、温和灸的使用特点、灸量范围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具体阐述灸法的“壮”“疮”与“效”的关系,发现灸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壮数以及“疮伤”。在研究灸法问题时,我们应当紧扣关键问题,立足于中医学说,顺应时代潮流,强调灸须足量,减“疮伤”增“疗效”,厘清灸法的量效关系,在传承灸法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提高灸法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疮 辨证施量
原文传递
止血良药话白茅
17
作者 胡献国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2年第4期44-45,共2页
白茅,为术本科植物,其花、针、根皆可入药,入选国家卫健委“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为药食两用药物。白茅花,又名营花、茅盔花、茅针花,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4~5月花盛开前采收。摘下带茎的花穗,晒干。以干燥、洁白、无叶、... 白茅,为术本科植物,其花、针、根皆可入药,入选国家卫健委“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为药食两用药物。白茅花,又名营花、茅盔花、茅针花,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4~5月花盛开前采收。摘下带茎的花穗,晒干。以干燥、洁白、无叶、柄短者为佳。中医认为,白茅花性味甘、凉,入脾、肺经,有止血、定痛之功,适用于吐血、衄血、刀伤等。《唐本草》言其“主衄血,吐血,灸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本草》 衄血 肺经 定痛 白茅花 灸疮 花穗 药食两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灸壮与灸效 被引量:14
18
作者 高兵 王茎 +5 位作者 马强 曾永蕾 李庆羚 夏冉 李凌基 朱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40-2444,共5页
影响艾灸疗效的核心因素是灸量与灸位。灸法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疗效不稳定、适用病证有局限等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厘清艾灸的量效关系。笔者通过分析古人施灸理念,阐释用灸方法,认为古人用灸以足量为要;对现代医家关于艾灸壮... 影响艾灸疗效的核心因素是灸量与灸位。灸法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疗效不稳定、适用病证有局限等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厘清艾灸的量效关系。笔者通过分析古人施灸理念,阐释用灸方法,认为古人用灸以足量为要;对现代医家关于艾灸壮数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随着艾灸壮数的增加,灸效多随之提升;近现代名家用灸,贵在量足发灸疮。故对于急病、重病、慢病,应该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灸法,使用饱和灸量,结合灸感定灸位,适当发灸疮,提升艾灸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量 灸疮
原文传递
Treatment of 73 Cases of Bed Sores with Warming Moxibustion 被引量:2
19
作者 段建伟 段丽丽 朱函亭(翻译)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7年第5期317-318,共2页
Seventy-three patients with bed sores were treated by warming moxibustion. Of the 73 cases, 58 cases were cured, 12 cases improved and 3 cases ineffective, with an effective rate of 95.9%.
关键词 Moxa Stick Moxibustion Bed Sores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原文传递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upping and circling moxibustion for 40 cases of acne 被引量:1
20
作者 Jiaming LU Zeqiang LU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18年第2期64-66,85,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n acne treated with the combined therapy of acupuncture, cupping and circling moxibustion. Methods: At the ratio of 4:3,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ere randomize...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n acne treated with the combined therapy of acupuncture, cupping and circling moxibustion. Methods: At the ratio of 4:3,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n acupuncture-cupping group(40 cases) and a western medication group(30 cases). In the acupuncture-cupping group, acupuncture wa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cupping and circling moxibustion. The therapy was given once every other day for totally 30 days. In the western medication group, the routine medication of minocyline capsules was prescribed, 2 times per day and 30 days were in total.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were 95.00% and 76.67% in the acupuncture-cupping group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tistic( P0.05). In the acupuncture-cupping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the best for the cases differentiated as heat accumulation in the lung and stomach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It was 71.43% for the type of damp-heat of the intestine and stomach and was 70.00% for phlegm-damp stagnation.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upping and circling moxibustion achieves the superior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as compared with minocyline. This therapy deserves to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CUPPING AC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