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08
篇文章
<
1
2
…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被引量:
1
1
作者
戚军超
马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9期114-116,共3页
河南博物院收藏了一件西晋灰陶兽,是明器。修复该文物前首先进行六项准备工作,包括信息采集、价值评估、文物现状调查、技术路线研究、修复步骤确定和工作量估算。然后针对文物病害情况,对该文物进行清理、加固、粘接、补配、随形打磨...
河南博物院收藏了一件西晋灰陶兽,是明器。修复该文物前首先进行六项准备工作,包括信息采集、价值评估、文物现状调查、技术路线研究、修复步骤确定和工作量估算。然后针对文物病害情况,对该文物进行清理、加固、粘接、补配、随形打磨、仿色六个步骤的修复工作,使文物恢复原貌且可以满足保存和陈列展览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
灰陶
兽
灰陶
准备工作
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商代灰陶绳纹鬲
2
作者
李鸿雁
《管子学刊》
1992年第2期96-96,共1页
该鬲形体近方形,方唇。折沿,口沿饰一周凹弦纹、腹微鼓、分裆、袋形足,实足尖略高,足尖略内倾,夹砂灰陶,外饰粗绳纹。口径十七点五厘米,高十七点五厘米。现收藏于淄博市博物馆。1981年出土于南家遗址。该遗址位于淄博市张店区付家乡南...
该鬲形体近方形,方唇。折沿,口沿饰一周凹弦纹、腹微鼓、分裆、袋形足,实足尖略高,足尖略内倾,夹砂灰陶,外饰粗绳纹。口径十七点五厘米,高十七点五厘米。现收藏于淄博市博物馆。1981年出土于南家遗址。该遗址位于淄博市张店区付家乡南家村西南,遗址中心处地下有一条古河道,遗址地面上暴露有大量的夹砂灰陶绳纹陶鬲,灰陶罐,灰陶盆等器物残片。断崖上暴露有陶窑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辛庄遗址
灰陶
绳纹
淄博市
中原地区
古河道
博物馆
商周时期
出土
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刍议中国古代灰陶的工艺性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聪
余小林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1年第4期66-67,共2页
古代灰陶作为古人日用陶制生活器皿和建筑用陶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肯定有其道理。本文从日用陶瓷工艺学的角度分析了古代灰陶的工艺性,最后得出古代灰陶较之古代红陶与黑陶其烧成制度更加合理,机械强度与热稳定性更高。
关键词
古代
灰陶
工艺性
还原气氛
三氧化二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隋唐五代时期的灰陶制品
被引量:
4
4
作者
王小蒙
陈力
《文博》
2015年第1期24-31,共8页
灰陶器是隋唐五代时期各种遗迹中出土最多的品类,烧制灰陶器的窑炉往往兼烧灰陶砖瓦,迄今,在隋唐长安城和周边及洛阳城都发现了不少平面马蹄形的陶窑遗址。灰陶器类多日常生活用品,以各类罐为大宗,还有瓶、碗、盘、杯、盏等,造型变化的...
灰陶器是隋唐五代时期各种遗迹中出土最多的品类,烧制灰陶器的窑炉往往兼烧灰陶砖瓦,迄今,在隋唐长安城和周边及洛阳城都发现了不少平面马蹄形的陶窑遗址。灰陶器类多日常生活用品,以各类罐为大宗,还有瓶、碗、盘、杯、盏等,造型变化的总趋势是从隋代的瘦高到盛中唐的浑圆饱满,再到晚唐五代时期又变得高挺。灰陶器在各个时代节点的突出特征,为所在遗迹以及同期瓷器、三彩等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五代
灰陶
造型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5
作者
胡晓宇
王浩
《成长》
2020年第6期39-39,共1页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出土时碎裂状况严重,经历多次粘接修复,此次因原先修复所用粘合剂经久老化,器物在原开裂部位重新开裂为数片。同时,除碎裂病害外,该件器物上同时存在粘接错位,补配缺块,过多着色、表面污染物等其它...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出土时碎裂状况严重,经历多次粘接修复,此次因原先修复所用粘合剂经久老化,器物在原开裂部位重新开裂为数片。同时,除碎裂病害外,该件器物上同时存在粘接错位,补配缺块,过多着色、表面污染物等其它病害情况。为满足其日后保存及陈展需要,此次修复对其进行了断面清理,粘接加固、表面清洗等保护修复工作,本文介绍了这次再修复的整个过程,并对修复后的文物状况进行评估,以有利于其更好的保存与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
灰陶
象鼻盉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汉墓酥粉灰陶文物的病变机理
被引量:
4
6
作者
赵静
罗宏杰
+3 位作者
王丽琴
李伟东
容波
周铁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52-1160,共9页
利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色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了典型酥粉陶质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微观形貌以及含有的可溶盐离子成分和浓度。结果表明:含量占样品总质量3.00%~10.00%的可溶盐NaCl和NaNO3是导致文物酥粉的主要原因...
利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色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了典型酥粉陶质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微观形貌以及含有的可溶盐离子成分和浓度。结果表明:含量占样品总质量3.00%~10.00%的可溶盐NaCl和NaNO3是导致文物酥粉的主要原因。通过可溶盐溶液在陶质样品中的结晶动力学分析以及在模拟陶质样品中的结晶破坏过程,证实陶质样品的破坏本质在于可溶盐结晶受力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和贯通。在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引起裂纹扩展贯通过程中,样品质量、形貌、孔径和强度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NaCl结晶体对陶质样品产生的负压压力较大,破坏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堎汉墓
灰陶
文物
酥粉
可溶盐
微裂纹
原文传递
汉灰陶壶保护修复记
被引量:
2
7
作者
宋颖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08年第1期737-742,共6页
今年,笔者有幸参加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在三个月的学习期间,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有了很大的收获。本文将修复一件汉代陶壶的心得体会作一记述,请专家同行指正。一、修复原则考古发掘的...
今年,笔者有幸参加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在三个月的学习期间,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有了很大的收获。本文将修复一件汉代陶壶的心得体会作一记述,请专家同行指正。一、修复原则考古发掘的陶器制品,就其陶色区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等。由于多数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低温烧成,因此这些陶器的制作较为粗糙,质地较软,内部孔隙多,吸水性较强,易受土层内盐类的侵蚀,导致无法承受地下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大部分出土时已经变成碎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
壶
委托
陶
器
研究院
培训班
文物保护
文化遗产
陶
色
灰陶
原文传递
渭北东部奥陶灰岩地下水硫酸盐起源的化学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
2
8
作者
范基姣
马致远
+1 位作者
何锦
刘瑞平
《地下水》
2005年第5期344-346,共3页
通过对渭北东部奥陶灰岩地下水中SO42-、δD、δ34S、1δ8O的分析研究,认为奥陶灰岩地下水中硫酸盐起源主要为海相硫酸盐的溶解,其次为南部古沉积咸水混入。
关键词
奥
陶
灰
岩地下水
硫同位素
盐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灰陶板瓦传统制作工艺及其相关问题初探——古代陶质建筑材料制作技术研究之一
被引量:
1
9
作者
孙乃哲
《洛阳考古》
2020年第2期43-47,共5页
陶质板瓦制作工艺是古代制陶技术研究的内容之一。传统的制瓦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许多古代制瓦的技术,在古建类文物维修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制瓦工艺研究应重视制作现场考察。习称的瓦之"内布纹"和"外篮纹"...
陶质板瓦制作工艺是古代制陶技术研究的内容之一。传统的制瓦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许多古代制瓦的技术,在古建类文物维修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制瓦工艺研究应重视制作现场考察。习称的瓦之"内布纹"和"外篮纹"并非主观上设计的装饰性纹饰,而是制作瓦坯时所用工具所遗留的印痕,其中也含有古代的制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陶
瓦制作
布纹
篮纹
原文传递
小议郑州“河一”铁官铭画像灰陶灶
10
作者
张勇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9-132,138,共5页
1989年郑州市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汉代"河一"铁官铭画像灰陶灶。本文根据灶类明器的演变,画像风格以及铭文考察,将这件器物的年代定在东汉早中期。
关键词
郑州市博物馆
“河一”
灰陶
灶
东汉早中期
原文传递
灰陶雷纹尊的再修复
11
作者
秦志芳
田华
《汉字文化》
2017年第11期66-68,共3页
灰陶雷纹尊(西周),出土于洛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灰陶雷纹尊修复前残掉2块。缺失需补配的部位有2处,一处为上部整体部位的不规则缺失,另一处为下部圈足部位的不规则缺失,缺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器物的30%—35%。另在该雷纹尊中部纹饰...
灰陶雷纹尊(西周),出土于洛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灰陶雷纹尊修复前残掉2块。缺失需补配的部位有2处,一处为上部整体部位的不规则缺失,另一处为下部圈足部位的不规则缺失,缺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器物的30%—35%。另在该雷纹尊中部纹饰的部位上有一斜的3cm长,1.5cm宽,0.3cm深的不规则的凹坑。为使该灰陶雷纹尊恢复原貌并得以稳定保存,对其进行了原发掘修复胶料的清理、加固粘接、补配、雕刻、随型修整、着色、做旧等一系列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陶
尊
修复
原文传递
汉阳陵出土着衣式陶俑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
1
12
作者
严小琴
何倩
+2 位作者
葛洪
刘逸堃
李立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5-120,共6页
汉阳陵出土了大量的彩绘灰陶质文物,这些灰陶反映了当时社会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信息。研究灰陶的制作工艺有助于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生活。本文采用数码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一个汉阳陵出土的着衣...
汉阳陵出土了大量的彩绘灰陶质文物,这些灰陶反映了当时社会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信息。研究灰陶的制作工艺有助于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生活。本文采用数码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一个汉阳陵出土的着衣式陶俑腿部残块的表面颜料和胎体的形貌、化学成分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从而为了解汉阳陵遗址灰陶质陶俑的制作工艺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陵
灰陶
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山国灵寿城遗址陶器初探
被引量:
2
13
作者
陈应祺
李恩佳
《文物春秋》
1991年第4期33-38,共6页
战国时期灵寿城遗址是中山国后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三汲乡。从一九七四年调查、发掘以来,至今已十多年。尤其中山王墓简报发表以后,关于中山国的文章发表很多,但多侧重于中山国史、古文字、货币等方面的论述文...
战国时期灵寿城遗址是中山国后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三汲乡。从一九七四年调查、发掘以来,至今已十多年。尤其中山王墓简报发表以后,关于中山国的文章发表很多,但多侧重于中山国史、古文字、货币等方面的论述文章。近几年相继发表了城址勘探、调查报告和部分遗址的发掘材料,为研究中山国出土文物的系列发展阳横向关系等问题,提供了资料。本文根据已经发表的材料,对中山国都城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生活器皿)作一探讨,并尝试性地给予分期,因为材料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望行家、学者给予赐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国
灵寿
中山王墓
鲜虞
弦纹
横向关系
灰陶
圈足
绳纹
盖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原出土的西周陶制生产工具
被引量:
2
14
作者
罗西章
《文博》
1988年第5期10-16,98,共8页
在周原遗址内,曾发现了大量的陶制工具。这些生产工具中有些我国考古界对其名称、用途早有认识,有些则存有争议。本文拟就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参照各家之说,对其形制、名称、用途、断代作一初步探讨。周原出土的生产工具,从用途看,...
在周原遗址内,曾发现了大量的陶制工具。这些生产工具中有些我国考古界对其名称、用途早有认识,有些则存有争议。本文拟就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参照各家之说,对其形制、名称、用途、断代作一初步探讨。周原出土的生产工具,从用途看,有纺织工具、渔猎工具、制陶工具、计算工具、农作物、皮毛、木器加工工具、铸铜工具等等,分述如下: 一纺织工其 1、纺轮:纺织工具中主要有纺轮和纺专两种。纺轮主要用以纺纱,有牵伸的作用,犹如近世之纱锭。纺专则用以把细纱并合施捻合股成线,没有牵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原
纺织工具
考古界
西周晚期
加工工具
铜泡
灰陶
代作
底径
扶风县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汉时期江南陶瓷业的发展
被引量:
2
15
作者
周琍
《南方文物》
2002年第3期56-60,共5页
制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业之一.秦汉时期,江南的制陶业已获得突出的发展.
关键词
秦汉时期
灰陶
制
陶
业
轮制
绿釉
釉
陶
陶
器(考古)
江南地区
青瓷罐
东汉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西新安机砖厂汉初积炭墓出土10件陶编钟
被引量:
1
16
作者
文音
《乐器》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8-8,共1页
据1990年第4期《考古与文物》介绍,在1986~1987年发掘清理的陕西新安机砖厂汉初积炭墓中出土了10件陶质编钟。出土时3件已残缺,复原2件。
关键词
积炭墓
朱书
陶
质
腹内
灰陶
细线纹
横径
二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丁公陶文集说
被引量:
1
17
作者
肖武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16-18,共3页
丁公陶文,也叫丁公龙山陶文、龙山陶文等,是指1992年初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实习队在清理山东邹平丁公村遗址发掘材料时,于一龙山文化晚期灰陶平底盆底部残片上发现的远古文宇。陶底残片长4.6—7.6厘米,宽约3.2厘米,厚0.35厘米,在其内面刻...
丁公陶文,也叫丁公龙山陶文、龙山陶文等,是指1992年初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实习队在清理山东邹平丁公村遗址发掘材料时,于一龙山文化晚期灰陶平底盆底部残片上发现的远古文宇。陶底残片长4.6—7.6厘米,宽约3.2厘米,厚0.35厘米,在其内面刻有11个字,摹录如下,并附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底盆
遗址发掘
大学历史系
灰陶
陶
片
李学勤
灰
坑
探沟
新石器时代文化
东夷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陶瓷发展艺术
被引量:
2
18
作者
李旭华
《艺术科技》
2015年第5期116-116,共1页
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西方美学中,根本就...
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西方美学中,根本就找不到一个与东方的这种"质地美"相匹配的审美范畴。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陶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陶
瓷
古代文化史
质地美
古代社会
审美范畴
西方美学
中国历史
灰陶
制瓷业
越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浙东的陶瓷文化
被引量:
1
19
作者
林士民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1年第1期27-29,33,共4页
浙东陶瓷文化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前后。制陶文化在三十年代因浙江余杭发现了“良诸文化”才确立,但未及浙东。陈万里先生在《瓷器与浙江》中,论及青瓷出于晋代,所述绍兴出土陶器,实是战国时代陶器和原始瓷。日人小山富士夫氏所著《支...
浙东陶瓷文化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前后。制陶文化在三十年代因浙江余杭发现了“良诸文化”才确立,但未及浙东。陈万里先生在《瓷器与浙江》中,论及青瓷出于晋代,所述绍兴出土陶器,实是战国时代陶器和原始瓷。日人小山富士夫氏所著《支那青瓷考》述及浙东陶瓷与外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
良诸文化
陶
瓷文化
陈万里
越窑
浙江余杭
上林湖
陶
文化
越州窑
灰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临潼任留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被引量:
1
20
作者
马咏钟
《文博》
1986年第3期90-91,共2页
一九八五年八月下旬,临潼县任留乡原头村村民杨小利,向陕西省博物馆送交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言称是在本村外取土时所出,具体出土情况不详。这批陶器有钵、罐、尖底瓶、葫芦瓶、盂等五类共计十一件。现分述如下:钵三件。分二式。
关键词
尖底瓶
临潼县
陕西省博物馆
出土情况
半坡类型
外取
鼓腹
新石器时代遗址
灰陶
一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被引量:
1
1
作者
戚军超
马侠
机构
河南博物院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9期114-116,共3页
文摘
河南博物院收藏了一件西晋灰陶兽,是明器。修复该文物前首先进行六项准备工作,包括信息采集、价值评估、文物现状调查、技术路线研究、修复步骤确定和工作量估算。然后针对文物病害情况,对该文物进行清理、加固、粘接、补配、随形打磨、仿色六个步骤的修复工作,使文物恢复原貌且可以满足保存和陈列展览的需要。
关键词
西晋
灰陶
兽
灰陶
准备工作
再修复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商代灰陶绳纹鬲
2
作者
李鸿雁
机构
淄博市博物馆
出处
《管子学刊》
1992年第2期96-96,共1页
文摘
该鬲形体近方形,方唇。折沿,口沿饰一周凹弦纹、腹微鼓、分裆、袋形足,实足尖略高,足尖略内倾,夹砂灰陶,外饰粗绳纹。口径十七点五厘米,高十七点五厘米。现收藏于淄博市博物馆。1981年出土于南家遗址。该遗址位于淄博市张店区付家乡南家村西南,遗址中心处地下有一条古河道,遗址地面上暴露有大量的夹砂灰陶绳纹陶鬲,灰陶罐,灰陶盆等器物残片。断崖上暴露有陶窑遗迹。
关键词
大辛庄遗址
灰陶
绳纹
淄博市
中原地区
古河道
博物馆
商周时期
出土
暴露
分类号
B2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刍议中国古代灰陶的工艺性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聪
余小林
机构
景德镇高专英语系
景德镇陶瓷学院
景德镇艺术瓷厂
出处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1年第4期66-67,共2页
文摘
古代灰陶作为古人日用陶制生活器皿和建筑用陶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肯定有其道理。本文从日用陶瓷工艺学的角度分析了古代灰陶的工艺性,最后得出古代灰陶较之古代红陶与黑陶其烧成制度更加合理,机械强度与热稳定性更高。
关键词
古代
灰陶
工艺性
还原气氛
三氧化二铁
分类号
J527.5 [艺术—艺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隋唐五代时期的灰陶制品
被引量:
4
4
作者
王小蒙
陈力
机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阪南大学
出处
《文博》
2015年第1期24-31,共8页
基金
日本阪南大学2013年对外学术交流项目资助
文摘
灰陶器是隋唐五代时期各种遗迹中出土最多的品类,烧制灰陶器的窑炉往往兼烧灰陶砖瓦,迄今,在隋唐长安城和周边及洛阳城都发现了不少平面马蹄形的陶窑遗址。灰陶器类多日常生活用品,以各类罐为大宗,还有瓶、碗、盘、杯、盏等,造型变化的总趋势是从隋代的瘦高到盛中唐的浑圆饱满,再到晚唐五代时期又变得高挺。灰陶器在各个时代节点的突出特征,为所在遗迹以及同期瓷器、三彩等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隋唐五代
灰陶
造型
分期
Keywords
Sui,Tang Dynasties and Five-Dynasties Period
Gray Pottery Wares
Typology
Periodization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5
作者
胡晓宇
王浩
机构
河南博物院
出处
《成长》
2020年第6期39-39,共1页
文摘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出土时碎裂状况严重,经历多次粘接修复,此次因原先修复所用粘合剂经久老化,器物在原开裂部位重新开裂为数片。同时,除碎裂病害外,该件器物上同时存在粘接错位,补配缺块,过多着色、表面污染物等其它病害情况。为满足其日后保存及陈展需要,此次修复对其进行了断面清理,粘接加固、表面清洗等保护修复工作,本文介绍了这次再修复的整个过程,并对修复后的文物状况进行评估,以有利于其更好的保存与展示。
关键词
夏
灰陶
象鼻盉
修复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汉墓酥粉灰陶文物的病变机理
被引量:
4
6
作者
赵静
罗宏杰
王丽琴
李伟东
容波
周铁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研究中心
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出处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52-1160,共9页
基金
国家"973"计划(2012CB720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3023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232008)资助
文摘
利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色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了典型酥粉陶质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微观形貌以及含有的可溶盐离子成分和浓度。结果表明:含量占样品总质量3.00%~10.00%的可溶盐NaCl和NaNO3是导致文物酥粉的主要原因。通过可溶盐溶液在陶质样品中的结晶动力学分析以及在模拟陶质样品中的结晶破坏过程,证实陶质样品的破坏本质在于可溶盐结晶受力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和贯通。在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引起裂纹扩展贯通过程中,样品质量、形貌、孔径和强度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NaCl结晶体对陶质样品产生的负压压力较大,破坏性最强。
关键词
高堎汉墓
灰陶
文物
酥粉
可溶盐
微裂纹
Keywords
Han tomb in Gaoleng village
gray pottery
efflorescence
soluble salt
micro-cracks
分类号
TQ174.1 [化学工程—陶瓷工业]
原文传递
题名
汉灰陶壶保护修复记
被引量:
2
7
作者
宋颖
机构
辽宁省博物馆
出处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08年第1期737-742,共6页
文摘
今年,笔者有幸参加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在三个月的学习期间,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有了很大的收获。本文将修复一件汉代陶壶的心得体会作一记述,请专家同行指正。一、修复原则考古发掘的陶器制品,就其陶色区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等。由于多数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低温烧成,因此这些陶器的制作较为粗糙,质地较软,内部孔隙多,吸水性较强,易受土层内盐类的侵蚀,导致无法承受地下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大部分出土时已经变成碎片。
关键词
陶
壶
委托
陶
器
研究院
培训班
文物保护
文化遗产
陶
色
灰陶
分类号
G26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渭北东部奥陶灰岩地下水硫酸盐起源的化学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
2
8
作者
范基姣
马致远
何锦
刘瑞平
机构
长安大学环工学院
出处
《地下水》
2005年第5期344-346,共3页
文摘
通过对渭北东部奥陶灰岩地下水中SO42-、δD、δ34S、1δ8O的分析研究,认为奥陶灰岩地下水中硫酸盐起源主要为海相硫酸盐的溶解,其次为南部古沉积咸水混入。
关键词
奥
陶
灰
岩地下水
硫同位素
盐化机制
Keywords
groundwater of limestone in Ordovician period, sulphur isotope and salinized mechanism
分类号
P332.7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灰陶板瓦传统制作工艺及其相关问题初探——古代陶质建筑材料制作技术研究之一
被引量:
1
9
作者
孙乃哲
机构
洛阳市文物局
出处
《洛阳考古》
2020年第2期43-47,共5页
文摘
陶质板瓦制作工艺是古代制陶技术研究的内容之一。传统的制瓦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许多古代制瓦的技术,在古建类文物维修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制瓦工艺研究应重视制作现场考察。习称的瓦之"内布纹"和"外篮纹"并非主观上设计的装饰性纹饰,而是制作瓦坯时所用工具所遗留的印痕,其中也含有古代的制瓦技术。
关键词
灰陶
瓦制作
布纹
篮纹
Keywords
flat roof tile making
textile patterns
basket patterns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小议郑州“河一”铁官铭画像灰陶灶
10
作者
张勇
机构
河南博物院
出处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9-132,138,共5页
文摘
1989年郑州市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汉代"河一"铁官铭画像灰陶灶。本文根据灶类明器的演变,画像风格以及铭文考察,将这件器物的年代定在东汉早中期。
关键词
郑州市博物馆
“河一”
灰陶
灶
东汉早中期
Keywords
the Municipal Museum in the city of Zhengzhou
the gray pottery oven with the description Heyi
the early and middle Eastern Han Dynasty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灰陶雷纹尊的再修复
11
作者
秦志芳
田华
机构
河南郑州博物院
出处
《汉字文化》
2017年第11期66-68,共3页
文摘
灰陶雷纹尊(西周),出土于洛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灰陶雷纹尊修复前残掉2块。缺失需补配的部位有2处,一处为上部整体部位的不规则缺失,另一处为下部圈足部位的不规则缺失,缺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器物的30%—35%。另在该雷纹尊中部纹饰的部位上有一斜的3cm长,1.5cm宽,0.3cm深的不规则的凹坑。为使该灰陶雷纹尊恢复原貌并得以稳定保存,对其进行了原发掘修复胶料的清理、加固粘接、补配、雕刻、随型修整、着色、做旧等一系列修复工作。
关键词
灰陶
尊
修复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汉阳陵出土着衣式陶俑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
1
12
作者
严小琴
何倩
葛洪
刘逸堃
李立
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汉阳陵博物馆
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
半坡博物馆
出处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5-120,共6页
文摘
汉阳陵出土了大量的彩绘灰陶质文物,这些灰陶反映了当时社会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信息。研究灰陶的制作工艺有助于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生活。本文采用数码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一个汉阳陵出土的着衣式陶俑腿部残块的表面颜料和胎体的形貌、化学成分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从而为了解汉阳陵遗址灰陶质陶俑的制作工艺提供基础信息。
关键词
汉阳陵
灰陶
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
Keywords
Hanyangling Mausoleum
Grey potter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分类号
TQ174.71 [化学工程—陶瓷工业]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山国灵寿城遗址陶器初探
被引量:
2
13
作者
陈应祺
李恩佳
出处
《文物春秋》
1991年第4期33-38,共6页
文摘
战国时期灵寿城遗址是中山国后期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三汲乡。从一九七四年调查、发掘以来,至今已十多年。尤其中山王墓简报发表以后,关于中山国的文章发表很多,但多侧重于中山国史、古文字、货币等方面的论述文章。近几年相继发表了城址勘探、调查报告和部分遗址的发掘材料,为研究中山国出土文物的系列发展阳横向关系等问题,提供了资料。本文根据已经发表的材料,对中山国都城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生活器皿)作一探讨,并尝试性地给予分期,因为材料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望行家、学者给予赐教。
关键词
中山国
灵寿
中山王墓
鲜虞
弦纹
横向关系
灰陶
圈足
绳纹
盖豆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原出土的西周陶制生产工具
被引量:
2
14
作者
罗西章
出处
《文博》
1988年第5期10-16,98,共8页
文摘
在周原遗址内,曾发现了大量的陶制工具。这些生产工具中有些我国考古界对其名称、用途早有认识,有些则存有争议。本文拟就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参照各家之说,对其形制、名称、用途、断代作一初步探讨。周原出土的生产工具,从用途看,有纺织工具、渔猎工具、制陶工具、计算工具、农作物、皮毛、木器加工工具、铸铜工具等等,分述如下: 一纺织工其 1、纺轮:纺织工具中主要有纺轮和纺专两种。纺轮主要用以纺纱,有牵伸的作用,犹如近世之纱锭。纺专则用以把细纱并合施捻合股成线,没有牵伸作用。
关键词
周原
纺织工具
考古界
西周晚期
加工工具
铜泡
灰陶
代作
底径
扶风县博物馆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汉时期江南陶瓷业的发展
被引量:
2
15
作者
周琍
出处
《南方文物》
2002年第3期56-60,共5页
文摘
制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业之一.秦汉时期,江南的制陶业已获得突出的发展.
关键词
秦汉时期
灰陶
制
陶
业
轮制
绿釉
釉
陶
陶
器(考古)
江南地区
青瓷罐
东汉墓
分类号
K23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西新安机砖厂汉初积炭墓出土10件陶编钟
被引量:
1
16
作者
文音
出处
《乐器》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8-8,共1页
文摘
据1990年第4期《考古与文物》介绍,在1986~1987年发掘清理的陕西新安机砖厂汉初积炭墓中出土了10件陶质编钟。出土时3件已残缺,复原2件。
关键词
积炭墓
朱书
陶
质
腹内
灰陶
细线纹
横径
二字
分类号
J62 [艺术—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丁公陶文集说
被引量:
1
17
作者
肖武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16-18,共3页
文摘
丁公陶文,也叫丁公龙山陶文、龙山陶文等,是指1992年初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实习队在清理山东邹平丁公村遗址发掘材料时,于一龙山文化晚期灰陶平底盆底部残片上发现的远古文宇。陶底残片长4.6—7.6厘米,宽约3.2厘米,厚0.35厘米,在其内面刻有11个字,摹录如下,并附读法。
关键词
平底盆
遗址发掘
大学历史系
灰陶
陶
片
李学勤
灰
坑
探沟
新石器时代文化
东夷文化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陶瓷发展艺术
被引量:
2
18
作者
李旭华
机构
康平县防疫站
出处
《艺术科技》
2015年第5期116-116,共1页
文摘
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西方美学中,根本就找不到一个与东方的这种"质地美"相匹配的审美范畴。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陶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
关键词
中国
陶
瓷
古代文化史
质地美
古代社会
审美范畴
西方美学
中国历史
灰陶
制瓷业
越窑
分类号
J527 [艺术—艺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浙东的陶瓷文化
被引量:
1
19
作者
林士民
出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1年第1期27-29,33,共4页
文摘
浙东陶瓷文化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前后。制陶文化在三十年代因浙江余杭发现了“良诸文化”才确立,但未及浙东。陈万里先生在《瓷器与浙江》中,论及青瓷出于晋代,所述绍兴出土陶器,实是战国时代陶器和原始瓷。日人小山富士夫氏所著《支那青瓷考》述及浙东陶瓷与外传。
关键词
浙东
良诸文化
陶
瓷文化
陈万里
越窑
浙江余杭
上林湖
陶
文化
越州窑
灰陶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临潼任留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被引量:
1
20
作者
马咏钟
出处
《文博》
1986年第3期90-91,共2页
文摘
一九八五年八月下旬,临潼县任留乡原头村村民杨小利,向陕西省博物馆送交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言称是在本村外取土时所出,具体出土情况不详。这批陶器有钵、罐、尖底瓶、葫芦瓶、盂等五类共计十一件。现分述如下:钵三件。分二式。
关键词
尖底瓶
临潼县
陕西省博物馆
出土情况
半坡类型
外取
鼓腹
新石器时代遗址
灰陶
一九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戚军超
马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商代灰陶绳纹鬲
李鸿雁
《管子学刊》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刍议中国古代灰陶的工艺性
李聪
余小林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隋唐五代时期的灰陶制品
王小蒙
陈力
《文博》
201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胡晓宇
王浩
《成长》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高汉墓酥粉灰陶文物的病变机理
赵静
罗宏杰
王丽琴
李伟东
容波
周铁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
原文传递
7
汉灰陶壶保护修复记
宋颖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08
2
原文传递
8
渭北东部奥陶灰岩地下水硫酸盐起源的化学同位素研究
范基姣
马致远
何锦
刘瑞平
《地下水》
200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灰陶板瓦传统制作工艺及其相关问题初探——古代陶质建筑材料制作技术研究之一
孙乃哲
《洛阳考古》
2020
1
原文传递
10
小议郑州“河一”铁官铭画像灰陶灶
张勇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原文传递
11
灰陶雷纹尊的再修复
秦志芳
田华
《汉字文化》
2017
0
原文传递
12
汉阳陵出土着衣式陶俑的科技分析
严小琴
何倩
葛洪
刘逸堃
李立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中山国灵寿城遗址陶器初探
陈应祺
李恩佳
《文物春秋》
199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周原出土的西周陶制生产工具
罗西章
《文博》
198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秦汉时期江南陶瓷业的发展
周琍
《南方文物》
200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陕西新安机砖厂汉初积炭墓出土10件陶编钟
文音
《乐器》
北大核心
199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丁公陶文集说
肖武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论中国陶瓷发展艺术
李旭华
《艺术科技》
201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论浙东的陶瓷文化
林士民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临潼任留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马咏钟
《文博》
198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3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