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9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VGG16的大豆灰斑病识别
1
作者 贾倩 郭俊 +1 位作者 陈勇明 梅明林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 2025年第1期43-51,共9页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在全球市场中需求巨大。大豆灰斑病严重制约了大豆的优质和高产,因此,快速而准确地识别灰斑病对于大豆种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豆灰斑病识别方法存在限制,包括对输入图像尺寸的特定要求、准确率...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在全球市场中需求巨大。大豆灰斑病严重制约了大豆的优质和高产,因此,快速而准确地识别灰斑病对于大豆种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豆灰斑病识别方法存在限制,包括对输入图像尺寸的特定要求、准确率不足,以及模型参数量大导致计算缓慢。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VGG16图像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VGG16模型进行了优化,保留了三层卷积层结构,并集成了Inception模块。每个Inception模块由三个并行分支构成:1 × 1卷积层用于降维,1 × 1后接3 × 3卷积层用于特征提取,以及3 × 3最大池化层后接1 × 1卷积层以聚合空间信息。此外,本研究采用全局平均池化层替代了传统的全连接层,减少了模型复杂度并提升计算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不仅放宽了对输入图像尺寸的限制,还显著减少了模型参数,使得参数个数仅为传统VGG16的1.5%,而模型准确率达到99.1%。As an important food crop, soybean is in great demand in the global market. Gray spot of soybean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quality and high yield of soybean,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dentify gray spot quickly and accurately for soybean planting. Current deep learn-based methods for soybean gray spot recognition have limitations, including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input image size, inadequate accuracy, and slow calculation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model parameter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 improved VGG16 image recognition method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is optimized based on the VGG16 model, retains the three-layer convolutional layer structure, and integrates the Inception module. Each Inception module consists of three parallel branches: a 1 × 1 convolutional layer f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a 1 × 1 convolutional layer followed by a 3 × 3 convolutional layer for feature extraction, and a 3 × 3 maximum pooling layer followed by a 1 × 1 convolutional layer for aggregation of spatial information. In addition, the global average pooling layer is used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fully connected layer, which reduces the model complexity and improves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not only eases the limit on the input image size, but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model parameters, making the number of parameters only 1.5% of the traditional VGG16, and the model accuracy reaches 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 深度学习 VGG16 Inception模块 全局平均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份椰子种质资源对灰斑病室内抗性评价
2
作者 余凤玉 刘蕊 +3 位作者 孙程旭 唐庆华 宋薇薇 牛晓庆 《中国热带农业》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灰斑病是椰子的常见病害,为了研究椰子种质资源对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 palmarum)的敏感性和抗性分级标准,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有伤接种法测定了10份椰子种质资源的发病情况,并根据病斑平均直径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抗病性进行分级。... 灰斑病是椰子的常见病害,为了研究椰子种质资源对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 palmarum)的敏感性和抗性分级标准,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有伤接种法测定了10份椰子种质资源的发病情况,并根据病斑平均直径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抗病性进行分级。结果表明,10份椰子种质资源中含4份免疫材料、2份抗病材料、3份感病材料和1份高感材料。研究结果为今后抗灰斑病的椰子品种开发利用和灰斑病防控提供了重要资源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 灰斑 拟盘多毛孢菌 抗性评价 系统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玉米灰斑病病原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戴子淙 高建昊 +5 位作者 张小杰 洪流 王春明 周天旺 陈杰新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2-572,共11页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陇南和陇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并已扩展至陇中地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3条,比例为98.65%。甘肃省陇南地区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与陕西省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 4)、遗传相似度最高(0.978 9),陇东地区次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有28个菌株,其中包括16株陇南地区菌株、5株陇东地区菌株和7株来自陕西地区的菌株;亚群2中只有1个陇南地区菌株;亚群3中有10个菌株,包括陇南地区4个、陇东地区1个和5个陕西菌株;亚群4有2个菌株,陇东地区和陕西菌株各1个,4大类群分别包含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同陇东地区相比,陇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度更高,且亚群内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玉米灰斑 分布 玉米尾孢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顾鑫 刘伟 +5 位作者 朱志国 徐礼英 孟雪 童婷婷 姜淑华 丁俊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由Cercospora sojina K.Hara引起的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小种多、爆发性强等特点。近些年随着抗病品种选择压力的增大,大豆灰斑病菌也随之变异,导致了生产上品种抗性丧失,化学防治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前期国内外科学家主要把研究焦点集... 由Cercospora sojina K.Hara引起的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小种多、爆发性强等特点。近些年随着抗病品种选择压力的增大,大豆灰斑病菌也随之变异,导致了生产上品种抗性丧失,化学防治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前期国内外科学家主要把研究焦点集中在大豆灰斑病菌的抗病亲本筛选、生理小种鉴定及病害发生规律等传统研究手段上,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大豆灰斑病菌的研究中,但相较于其它作物的病原菌,其研究不仅少而且不够深入。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大豆灰斑病菌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对大豆灰斑病菌的进化、侵染机制及与寄主互作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全基因组测序 比较基因组学 毒力差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生物制剂防治灰斑古毒蛾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利锋 李彬 +7 位作者 李亚坤 邱灵子 徐丽萍 路德胜 宋芳领 刘彦琳 黄丽桃 王建勇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4年第2期35-37,101,共4页
近年来,阿拉善左旗防沙治沙区的植物大面积发生灰斑古毒蛾虫害,严重制约其防风固沙效能的正常发挥。为寻求安全、环保、有效的防虫害药剂,文章通过室内3%甲氨基阿维菌素药剂、5%桉油精、1.0%苦参碱可溶液剂、26%阿维·灭幼脲悬浮剂... 近年来,阿拉善左旗防沙治沙区的植物大面积发生灰斑古毒蛾虫害,严重制约其防风固沙效能的正常发挥。为寻求安全、环保、有效的防虫害药剂,文章通过室内3%甲氨基阿维菌素药剂、5%桉油精、1.0%苦参碱可溶液剂、26%阿维·灭幼脲悬浮剂四种药剂不同浓度和林间同一浓度对灰斑古毒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试验,筛选出适合于当地、安全且防治效果较好的生物制剂为1500倍液5%桉油精,为今后大面积防控灰斑古毒蛾虫害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剂 防治 灰斑古毒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及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6
作者 肖国政 方婷 +2 位作者 侯晶晶 王伟东 孙连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0-881,共12页
灰斑病是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 K. Hara)导致的世界性大豆真菌病害,在大豆主要生产区的流行有增长趋势,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大豆尾孢菌变异迅速,已演化出多个具有致病性差异的生理小种,导致现有品种抗性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随... 灰斑病是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 K. Hara)导致的世界性大豆真菌病害,在大豆主要生产区的流行有增长趋势,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大豆尾孢菌变异迅速,已演化出多个具有致病性差异的生理小种,导致现有品种抗性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了获得具有广谱抗性的种质,近年来研究方向从传统的抗病育种转移到对大豆尾孢菌致病机制解析及大豆抗灰斑病基因精细定位上。本文对大豆尾孢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其致病性、抗病遗传、抗病育种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对未来大豆灰斑病的表型精准鉴定、致病机制解析、抗病基因精细定位和抗病育种进行了探讨,为大豆抗灰斑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 生理小种 抗性遗传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越冬条件初步探索
7
作者 王恺 刘伟 +2 位作者 徐礼英 孟雪 顾鑫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29-333,共5页
近些年,随着大豆种植带逐步向北推移,大豆灰斑病在东北大豆产区北部发生情况愈发严重.然而,当下对于大豆灰斑病菌的越冬条件及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对大豆轮作不利。本研究把大豆发病叶片放置于东北春大豆产区3个不同纬度的位置,设置了... 近些年,随着大豆种植带逐步向北推移,大豆灰斑病在东北大豆产区北部发生情况愈发严重.然而,当下对于大豆灰斑病菌的越冬条件及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对大豆轮作不利。本研究把大豆发病叶片放置于东北春大豆产区3个不同纬度的位置,设置了3个埋藏深度处理方式和4个埋藏时间处理方式,次年取出后对孢子萌发数量和侵染后病斑数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埋藏0cm处理的叶片产孢能力最强,其次是埋藏10cm处的,埋藏20cm处的产孢能力最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片残体的产孢能力逐渐减弱.伴随着埋藏时间的延长和埋藏深度的增加,大豆灰斑病菌的产孢能力以及来年侵染大豆叶片的病斑数量均显著减少.埋藏时间、埋藏地点以及埋藏深度均能显著影响第二年的病害发生情况.在东北春大豆产区,深翻20 cm且轮作24个月的防病效果最佳,而在北部地区仅需要深翻10cm并轮作12个月即可.研究可为黑龙江省北部大豆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 埋藏深度 埋藏时间 产孢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和根腐病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瑞云 张晓菲 +1 位作者 岳焯 刘昕琰 《种子科技》 2024年第1期92-94,127,共4页
在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多年连作等栽培模式的影响下,大豆病害发生概率逐年增加,并且种类多样,常见病害包括灰斑病、病毒病和根腐病。分析了3种常见病害的为害症状、发生特点、发生原因,论述了主要防治方法,以期为大豆种植和病虫害防治... 在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多年连作等栽培模式的影响下,大豆病害发生概率逐年增加,并且种类多样,常见病害包括灰斑病、病毒病和根腐病。分析了3种常见病害的为害症状、发生特点、发生原因,论述了主要防治方法,以期为大豆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 病毒病 根腐病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墨铸铁试棒拉伸断口灰斑缺陷分析
9
作者 刘铭 李小娟 +2 位作者 王其 张君 林磊 《现代铸铁》 CAS 2024年第6期41-44,共4页
对硅钼球墨铸铁和高镍球墨铸铁试棒拉伸断口中出现的“灰斑区”进行了金相组织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最后指出:硅钼球墨铸铁为铁素体基体,试棒断口边缘的灰斑并非铸造缺陷,而是韧窝形貌,韧窝对光发生散射作用,使得对光的反射作用减弱,故... 对硅钼球墨铸铁和高镍球墨铸铁试棒拉伸断口中出现的“灰斑区”进行了金相组织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最后指出:硅钼球墨铸铁为铁素体基体,试棒断口边缘的灰斑并非铸造缺陷,而是韧窝形貌,韧窝对光发生散射作用,使得对光的反射作用减弱,故呈现暗灰色,是试棒断口的正常形貌,对力学性能并无影响;高镍球墨铸铁为奥氏体基体,一般情况下不发生解理断裂,往往为韧性断裂,整个断面颜色一致为浅灰色,试棒断口边缘的灰斑往往为氧化夹渣缺陷,会导致试棒力学性能下降,致使试棒力学性能不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墨铸铁 灰斑 韧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丽娟 杨庆凯 张彩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2-176,共5页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 1~ 1 0号生理小种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变化的规律 ,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 1~ 1 0号生理小种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变化的规律 ,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 ,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 ,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菌 过氧化物酶 抗病性 灰斑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RAPD标记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学敏 惠东威 +1 位作者 张明厚 陈受宜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8-133,共6页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发斑病菌(Cercosporidiumsojinu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计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发斑病菌(Cercosporidiumsojinu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计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证明,RAPD技术分析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变异可提供大量分子标记,综合分析13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供试菌株清楚分开。RAPD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极具对病菌群体遗传分析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生理小种 大豆灰斑 RAPD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洪利 刘洋大川 +2 位作者 张俊华 韩英鹏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61,共5页
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高且稳定性好的10对引物组合,对2006-2009年采自黑龙江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的121个大豆灰斑病菌菌株进行AFLP分析,得到148个多态性条带。用UPGMA聚类分析,121个菌株被归类于111个不同单元型(带型),以彼... 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高且稳定性好的10对引物组合,对2006-2009年采自黑龙江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的121个大豆灰斑病菌菌株进行AFLP分析,得到148个多态性条带。用UPGMA聚类分析,121个菌株被归类于111个不同单元型(带型),以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小于0.81为界,将111个单元型划分为6个遗传系谱。其中L03、L05和L06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优势系谱。L02分布地域比较狭窄,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稀有遗传系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遗传多样性 大豆灰斑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丽娟 王珏 +1 位作者 杨庆凯 孙金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4-68,共5页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将灰斑病菌接种在5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叶片上,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理小种和供试品种组合不同,SOD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将灰斑病菌接种在5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叶片上,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理小种和供试品种组合不同,SOD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抗感品种的SOD活性的变化呈曲线上下波动,这种曲线体现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认为接种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后大豆叶片中SOD活性的变化是大豆对灰斑病侵染后产生的一种普遍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但不宜作为抗性鉴定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 灰斑病菌 超氧化物歧化酶 酶活性 抗病性 人工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为害特点及防治
14
作者 孟宪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0005-0008,共4页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对玉米灰斑病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特点,其次探讨了玉米灰斑病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最后系统介绍了现有的玉米...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对玉米灰斑病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特点,其次探讨了玉米灰斑病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最后系统介绍了现有的玉米灰斑病防治方法,包括农艺防治措施(如品种选择、轮作、施肥和水分管理等)、生物防治措施(如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和抗病品种培育)以及化学防治措施(如农药选择和使用原则),以期为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灰斑 产量损失 防治措施 病原菌 农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光焊接头灰斑缺陷的探伤检测与分析
15
作者 邹良甫 《铁道工务》 2024年第5期39-42,共4页
灰斑是钢轨闪光焊接头的常见内在缺陷,很大程度影响着接头的内在质量,具有发生率高、出现部位不确定、难以检测出来等特点。多年来,灰斑缺陷消除的方法一直是焊轨生产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焊接工艺参数调试中进行了诸多尝试,可在一定程度... 灰斑是钢轨闪光焊接头的常见内在缺陷,很大程度影响着接头的内在质量,具有发生率高、出现部位不确定、难以检测出来等特点。多年来,灰斑缺陷消除的方法一直是焊轨生产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焊接工艺参数调试中进行了诸多尝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灰斑面积和产生的概率,但无法消除闪光焊接头中的灰斑缺陷。因此,通过检测发现并有效地判定灰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闪光焊接头典型灰斑缺陷进行超声波检测,结合磁粉探伤、着色渗透探伤、落锤试验进行分析,能够检测出轨底角、轨底三角区、三角区靠近轨底下表面部位的一些典型灰斑,为及时检测闪光焊接头灰斑缺陷提供了新的参考,实现了钢轨焊接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光焊 灰斑缺陷 超声波探伤 磁粉探伤 渗透探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和穗腐病的防治技术
16
作者 常静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47-150,共4页
玉米作为我区(长春市九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常面临玉米灰斑病和穗腐病的威胁。传统的防治方法多依赖化学药剂;但随着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增加;绿色防控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本文深入分析玉米灰斑病和穗腐病的发病原因;结合现... 玉米作为我区(长春市九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常面临玉米灰斑病和穗腐病的威胁。传统的防治方法多依赖化学药剂;但随着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增加;绿色防控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本文深入分析玉米灰斑病和穗腐病的发病原因;结合现阶段植物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可采用的绿色防控技术;即通过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手段;整理形成了一套高效环保的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灰斑 穗腐病 绿色防控 长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棒灰斑古毒蛾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17
作者 朱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0029-0032,共4页
灰斑古毒蛾,是宁夏及西北地区主要荒漠植物害虫之一。幼虫们会给花棒、柠条、杨柴、沙冬青和沙拐枣等荒漠植物带来破坏。它们会吞食植株的嫩嫩芽、叶子和花蕾,有时候甚至会将整根枝条上的叶子一扫而光,导致植株变得虚弱不振,甚至可能导... 灰斑古毒蛾,是宁夏及西北地区主要荒漠植物害虫之一。幼虫们会给花棒、柠条、杨柴、沙冬青和沙拐枣等荒漠植物带来破坏。它们会吞食植株的嫩嫩芽、叶子和花蕾,有时候甚至会将整根枝条上的叶子一扫而光,导致植株变得虚弱不振,甚至可能导致整片树木的死亡。近年来,此虫在宁夏平罗县陶乐治沙林场大面积发生,影响花棒种子的产量,给林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沙荒地区生态建设。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了解其生活史和发生危害规律,找准最佳的防治关键技术措施是势在必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斑古毒蛾 发生规律 陶乐治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防治大豆灰斑病籽粒灰斑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学敏 李利军 张明厚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31-234,共4页
通过室内及田间大豆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证明,籽粒感染灰斑病的关键时期是R3-R5期.R2期以前侵染不造成籽粒斑驳,据此提出一次防治大豆籽粒灰斑病的关键时期为R2-R4期.
关键词 大豆 灰斑 侵染时期 籽粒灰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侵染途径与扩展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弭忠祥 陈绍江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75-376,共2页
大豆灰斑病菌侵染途径与扩展方式的研究弭忠祥陈绍江(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SojinaHara)引起的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之一。感染病株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 大豆灰斑病菌侵染途径与扩展方式的研究弭忠祥陈绍江(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SojinaHara)引起的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之一。感染病株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种子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大豆的商品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大豆灰斑 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分析
20
作者 高雪冬 李灿东 +6 位作者 顾鑫 杨晓贺 张茂明 姚亮亮 刘伟 孟庆英 邱磊 《新农民》 2020年第34期70-70,共1页
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大豆属于我国的最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历史足足有5000余年。本文通过对大豆灰斑病进行分析,并结合经验提出大豆灰斑病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方法,希望为关注大豆灰斑病治理的人群带来参考。
关键词 大豆种植 灰斑病特点 灰斑病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