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濮阳西水坡“中华第一龙”暨蚩尤真身帝王陵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划时代地位与意义(一)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大有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4,9,共5页
1987年5月~11月,1988年3月~9月,河南省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第一阶段文化层,出土了距今6465±45年、6460±135年前(经树轮校正)的M45、T176、T215等四组蚌塑。本文从分析M45号墓及这四组蚌塑的特定内涵入手,考定该墓作为蚩... 1987年5月~11月,1988年3月~9月,河南省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第一阶段文化层,出土了距今6465±45年、6460±135年前(经树轮校正)的M45、T176、T215等四组蚌塑。本文从分析M45号墓及这四组蚌塑的特定内涵入手,考定该墓作为蚩尤真身帝王陵及其蚌龙作为"中华第一龙"的划时代意义。一、考古学基本事实的确认科学可靠的事实,是研究问题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水 濮阳西水坡遗址 蚌龙 中国文明 树轮校正 墓主 仰松 遗址发掘 西龛 鼍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濮阳西水坡“中华第一龙”暨蚩尤真身帝王陵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划时代地位与意义(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大有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4,共4页
濮阳西水坡"中华第一龙"及M45蚌塑集群是上古中华文明的集合体,是中华文明连续体的界碑,它是上古中华多族团文明承传并融合的形象史诗,它以丰富的图腾徽铭、天文历法、天人合一的大系统宇宙观、生命观、宗法礼制、层次化管理... 濮阳西水坡"中华第一龙"及M45蚌塑集群是上古中华文明的集合体,是中华文明连续体的界碑,它是上古中华多族团文明承传并融合的形象史诗,它以丰富的图腾徽铭、天文历法、天人合一的大系统宇宙观、生命观、宗法礼制、层次化管理、复杂的祭坛神道帝王陵、精湛的大地灵符、蚌塑综合的文化内涵,向世人昭示了灿烂的上古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是迄今发现的惟一的一座三皇五帝时代的完整的帝王陵,为重新认识并改写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中华开国史、中华天文学史、中华艺术史等等,提供了可靠的信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阳西水坡 中华第一龙 帝王陵 中华文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丛自有华章在——红山文化与濮阳西水坡遗存、三星堆文明之关联 被引量:2
3
作者 庞永臣 《文史杂志》 2003年第2期12-17,共6页
何为三星堆文明之源?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存的蚌塑图形是何义?古史中炎黄之世的帝王是否确有其人?帝颛顼与帝喾之名当作何解?蜀王蚕丛自何而来,如何而去?其传说是否可信?……笔者从对红山文化类型玉器的观察中,似乎摸到了一点从上古传来的... 何为三星堆文明之源?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存的蚌塑图形是何义?古史中炎黄之世的帝王是否确有其人?帝颛顼与帝喾之名当作何解?蜀王蚕丛自何而来,如何而去?其传说是否可信?……笔者从对红山文化类型玉器的观察中,似乎摸到了一点从上古传来的线索;并试图从红山文化玉器造型中,解读出真实的史前之史。笔者最终认为,中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一条中国先民活动的主线,就是中央集权制。那时所有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发生,皆以此为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濮阳西水坡遗址 三星堆文明 联系 窑藏玉器 分野星 古人之象 蚌塑图形 蚕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羲新探——濮阳西水坡M45新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维华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8,共3页
1987年5月发现濮阳西水坡遗址,并在同年发掘中,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堆积层里发现了45号墓(M45)。依据《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3期),该墓主人为一壮年男性,身高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其骨架... 1987年5月发现濮阳西水坡遗址,并在同年发掘中,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堆积层里发现了45号墓(M45)。依据《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3期),该墓主人为一壮年男性,身高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其骨架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有龙虎图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阳西水坡遗址 M45 西水 直肢葬 蚌龙 发掘简报 堆积层 仰韶文化时期 墓主人 太昊伏羲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第一龙”与“中华第一虎”——濮阳西水坡蚌塑虎图案的地位与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彩玲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5-5,37,共2页
1987年,西水坡遗址出土蚌塑龙图案,引起强烈关注,其中的蚌塑虎确证了"龙"的确凿身份,因此,西水坡的虎是不该忽略的研究对象,该蚌塑虎可称为"中华第一虎",是6400年前珍贵的地画艺术。
关键词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 蚌塑虎 地位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濮阳西水坡蚌塑图与中国天文学的起源 被引量:1
6
作者 陆思贤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5,共5页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的蚌塑图与中国天文学的起源有密切关系。第一组蚌塑图摆塑的是中国天文学上的二分图,即春分与秋分时节的星空;第二组蚌塑图摆塑的是冬至图,即冬至时分的星空;第三组蚌塑图摆塑的是夏至图,即夏至时分的星空。...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的蚌塑图与中国天文学的起源有密切关系。第一组蚌塑图摆塑的是中国天文学上的二分图,即春分与秋分时节的星空;第二组蚌塑图摆塑的是冬至图,即冬至时分的星空;第三组蚌塑图摆塑的是夏至图,即夏至时分的星空。整个蚌塑星象图即为大辰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阳西水坡蚌塑图 中国天文学起源 星象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濮阳西水坡M45号墓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肇清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关键词 濮阳西水坡M45号墓 考古 遗址 墓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历史上由渔猎社会向农耕社会的演化进程——濮阳西水坡M45号墓遗址信息解读
8
作者 孙铁林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73-76,共4页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以M45号墓葬为主的四组既有殉人,又有蚌塑各种动物图案的上古遗址群,震惊了中外学术界。三十余年来,学界对此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考古界主流意见认定该墓墓主人...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以M45号墓葬为主的四组既有殉人,又有蚌塑各种动物图案的上古遗址群,震惊了中外学术界。三十余年来,学界对此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考古界主流意见认定该墓墓主人为距今6500年的三皇之一伏羲真身;天文考古界则将该墓葬的结构视为一幅迄今已知最早的天文图;图腾学界则将这些蚌塑禽兽昆虫等分别视作某个部落的图腾等等。如果将这些科研成果与典籍中相关记载结合起来进行解读,倘或能够从中窥探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由捕鱼狩猎业向原始农耕业演化进程中的历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阳西水坡M45号墓遗址 伏羲 渔猎业 神农 农耕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术史上的新发现——濮阳西水坡仰韶墓内摆塑龙虎图案艺术 被引量:1
9
作者 丁清贤 宋峰 《美术》 1988年第4期59-62,共4页
1987年8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仰韶文化墓内.发现了一组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这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又一新发现。 该墓东西宽3.10米,南北长4.10米.深0.50米。墓内埋葬4人,其中有一壮年男性,身高1.84米.头南足北,仰身直肢,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图案艺术 濮阳西水坡遗址 西水 仰韶 美术工作者 河南淮阳 灰坑 艺术创造 世界艺术
原文传递
濮阳蚌塑龙对研究远古传说记载的价值探微
10
作者 孙德萱 史国强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用蚌壳摆塑的"中华第一龙"及其他动物、人物图案,为研究龙与感生故事、龙与天地通、龙与帝丘等中国远古传说记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考古物证,同时也为中西方龙文化对比、善恶分界提供了...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用蚌壳摆塑的"中华第一龙"及其他动物、人物图案,为研究龙与感生故事、龙与天地通、龙与帝丘等中国远古传说记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考古物证,同时也为中西方龙文化对比、善恶分界提供了标本性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阳西水坡 “中华第一龙” 远古传说记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铜时代的龙图腾信仰——以二里头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中的龙图腾为例
11
作者 邢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第6期38-41,共4页
在中国,龙图腾信仰出现的年代很早,出土于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蚌塑龙、出土于内蒙古赛沁塔拉旗的红山玉龙等都说明,在广域王权国家建立之前,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先民就已经形成了龙图腾信仰。发展至青铜时代,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龙图... 在中国,龙图腾信仰出现的年代很早,出土于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蚌塑龙、出土于内蒙古赛沁塔拉旗的红山玉龙等都说明,在广域王权国家建立之前,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先民就已经形成了龙图腾信仰。发展至青铜时代,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龙图腾信仰更加突出彰显。本文以二里头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中的龙图腾为例,对青铜时代的龙图腾信仰进行简要梳理,进而展示龙图腾信仰在这一时代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三星堆文化 龙图腾信仰 中国青铜时代 濮阳西水坡遗址 青铜冶炼 新石器时代 蚌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河南古代虎形雕塑艺术
12
作者 王蔚波 《上海文博论丛》 2010年第1期50-61,共12页
自古以来,威武雄壮的猛虎就被称为兽中之王,被古人视为一种象征,一种图腾而广受推崇。河南古代虎形雕塑艺术,绚丽璀璨,源远流长。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虎形雕塑就已经开始出现。如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发现的仰韶文化... 自古以来,威武雄壮的猛虎就被称为兽中之王,被古人视为一种象征,一种图腾而广受推崇。河南古代虎形雕塑艺术,绚丽璀璨,源远流长。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虎形雕塑就已经开始出现。如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发现的仰韶文化虎形蚌塑,长139厘米,高63厘米,用蚌壳精心摆塑而成,位于墓主人左侧,作行走状,似下山之猛虎(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艺术 濮阳西水坡遗址 商代晚期 宋代雕塑 虢国墓地 西周晚期 汉代雕塑 画像砖 装饰手法 黄釉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家说龙(上)
13
作者 考古小队长 《我们爱科学》 2024年第1期57-61,共5页
最早的龙,要认识最早的龙,我们得穿越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看看当时的人们是怎么崇拜龙的,又为龙创造了什么样的形象。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一座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用蚌壳堆成的神奇生物。它形体的每个部分,包... 最早的龙,要认识最早的龙,我们得穿越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看看当时的人们是怎么崇拜龙的,又为龙创造了什么样的形象。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一座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用蚌壳堆成的神奇生物。它形体的每个部分,包括头、身、爪都非常接近书中描述的龙。这条“蚌塑龙”的右边还有一只“蚌塑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时期 濮阳西水坡遗址 蚌塑 考古学家 墓葬
原文传递
古图版式方向及相关诸问题(下)
14
作者 孙基然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4年第1期195-210,共16页
通过对早期天文星图版式方向及相关诸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上(或前)南下(或后)北这一方位形成的文化背景。至于东西的判定,应结合观测者所处的位置(天极、地上或墓中)、取向或姿势(面南背北,即坐式,或头南足北,面天背地,即仰视;或头... 通过对早期天文星图版式方向及相关诸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上(或前)南下(或后)北这一方位形成的文化背景。至于东西的判定,应结合观测者所处的位置(天极、地上或墓中)、取向或姿势(面南背北,即坐式,或头南足北,面天背地,即仰视;或头南足北,面地背天,即俯瞰)等诸多要素,综合分析。此篇为下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图 版式方向 濮阳西水坡 曾侯乙墓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
原文传递
東亞文明與中美洲文明天文考古録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宇斐 《中国文化》 CSSCI 2016年第2期75-105,共31页
天文學是自然科學中的第一學科,是人類形成早期宇宙觀和信仰體系的源泉和原動力。天文考古學(考古天文學)是國際天文學界與考古學界中新興的,跨泉多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是從科學天文學的角度,結合民族歷史文獻,嚴謹地重... 天文學是自然科學中的第一學科,是人類形成早期宇宙觀和信仰體系的源泉和原動力。天文考古學(考古天文學)是國際天文學界與考古學界中新興的,跨泉多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是從科學天文學的角度,結合民族歷史文獻,嚴謹地重構新石器時代遠古人類認知的星空、建立的觀象授時體系,童現其時人類形成的宇宙觀、構建的信仰體系的强大學科工具;是打開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物質世界的自然生物走向精神世界的靈性生物這堵神秘大門的關鍵鑰匙。本文通過充分的天文學、考古學與文獻學論據,對東亞(阜新查海、濮陽西水坡、黄梅焦墩、廣漢三星堆等)和中美洲(拉本塔、伊薩帕、帕倫克等)兩個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諸多遺址進行天文考古學的詳細比較分析,論證東亞與中美洲文明形成前後,先民所建立的以北斗、銀河與東宫蒼龍爲核心的天文體系,以及由此產生的宇宙觀與信仰體系,闡述東亞與中美洲早期文明誕生前後的同源的天文體系、宇宙觀和信仰體系的思想基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時代 東亞文明 中美洲文明 天文考古學(考古天文學)觀象授時 北斗銀河 蒼龍七宿 宇宙觀 信仰體系 阜新查海遺址 濮陽西水遺址 黄梅焦墩遺址 廣漢三星堆遺址 拉本塔遺址 伊薩帕遺址 帕倫克遺址
原文传递
麒麟与玄武:北宫象的文化史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钿 《形象史学》 2020年第2期92-116,共25页
一制造灵兽:麒麟神化史及北宫象的麒麟时代虽在战国文献中,玄武已与苍龙、白虎、朱雀并列作为星宫四灵出现,但在早期遗迹中,却发现玄武位置上曾出现过疑似神鹿的形象。^(1)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方位配属意义的四灵,具有共生关系,若单... 一制造灵兽:麒麟神化史及北宫象的麒麟时代虽在战国文献中,玄武已与苍龙、白虎、朱雀并列作为星宫四灵出现,但在早期遗迹中,却发现玄武位置上曾出现过疑似神鹿的形象。^(1)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方位配属意义的四灵,具有共生关系,若单独出现或与方位无涉,则应作普通灵兽看待。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中的龙虎蚌塑图因与"左青龙、右白虎"方位相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阳西水坡遗址 四灵 共生关系 麒麟 北宫 蚌塑
原文传递
从西汉中山国的两件铜器谈四神图像的形成与演变
17
作者 姚娟娟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8年第1期395-400,共6页
四神,是古人将天上二十八星宿按照方位动物化的形象。有的学者将古人的这种行为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期。本文以考古发现的材料为基础并结合文献记载,对四神形象的出现、组合的演变及稳定展开讨论,以获知它的相关信息。
关键词 四神 星宿 濮阳西水坡 曾侯乙墓
原文传递
龙:多元一体的精神图腾
18
作者 王巍 徐峰 《瞭望》 2025年第8期48-49,共2页
龙是中国史前先民们创造的具有神性的动物,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标识性地位。中华民族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对龙的信仰和崇拜历史悠久。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了用石块在地面上摆成龙的形状,长度达十余米。在河南濮阳西水... 龙是中国史前先民们创造的具有神性的动物,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标识性地位。中华民族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对龙的信仰和崇拜历史悠久。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了用石块在地面上摆成龙的形状,长度达十余米。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一座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中,在墓主人尸骨的东西两侧,分别用蚌壳堆塑成龙和虎的形状,龙在东,虎在西,与战国到汉代的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神思想在方位上是一致的,这暗示四神的观念可能具有久远的史前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阳西水坡遗址 查海遗址 墓主人 堆塑 四神 仰韶文化 龙的传人 辽宁阜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