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氏体铁素体形核长大的热激活迁移机制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宗昌 王海燕 +2 位作者 任慧平 李文学 王玉峰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共5页
应用QUANTA-400型环扫电镜研究了20CrMo钢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长大,提出了原子热激活迁移的形核机制。认为过冷奥氏体在孕育期中,依靠成分涨落,形成贫碳区,由于三种涨落的非线性正反馈作用使奥氏体晶格瓦解,建构α核坯,铁原子和替换原子... 应用QUANTA-400型环扫电镜研究了20CrMo钢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长大,提出了原子热激活迁移的形核机制。认为过冷奥氏体在孕育期中,依靠成分涨落,形成贫碳区,由于三种涨落的非线性正反馈作用使奥氏体晶格瓦解,建构α核坯,铁原子和替换原子以热激活迁移方式转入α核坯中,以界面过程控制方式形成贝氏体铁素体晶核,并且迅速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形核 整合 激活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变位激活迁移滞留油的活化集成涌现理论 被引量:2
2
作者 贾振岐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53,6+5,共7页
针对油田高含水采油期开采对象为相界面域内的束缚滞留油,利用激活迁移滞留油的活化集成涌现理论与周期变位激活方法,阐述理论特点——强调活力观、立足多视角开拓新视野及活化集成涌现过程的优化集成性;活化集成涌现的过程可概括为初... 针对油田高含水采油期开采对象为相界面域内的束缚滞留油,利用激活迁移滞留油的活化集成涌现理论与周期变位激活方法,阐述理论特点——强调活力观、立足多视角开拓新视野及活化集成涌现过程的优化集成性;活化集成涌现的过程可概括为初态能发起波动、能势转换诱趋流、变组网调更构序、功效套迭显新态;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基础,结合系统演化的动态自组装过程,论述结构流体的行为特征和运动规律,发现信息增殖生长域,且信息的增殖既有新质产生,又有量的增大;剖析激活迁移滞留油过程中的信息、能量、物质一体化协同推进过程,提出信息、能量、物质是反映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要素资源的理念;揭示变组构信息仅仅是所激活的迁移油及其能量的聚集、差动、转移、变组、重构等活动方式,以及诸多竞争协同方式的状态结构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交叉与融合、迭加与集成、涌现与彰显的演绎变构信号与语境;指出多元、多过程、多层次、多尺度的耦合与迭加,呈现出流态的奇异性、多样性和规范性.这对油藏动态系统整体优化和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变位 激活迁移 滞留油 活化集成 网络调控 信息增殖生长域 链接耦合 嵌套迭加 涌现彰显 物质能量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451a通过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3
作者 邓雍 马涛 张宁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770-774,共5页
目的 探讨微小RNA-451a(miR-451a)通过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40只大鼠为造模组,其余1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造模组大鼠采用结扎盲肠法制... 目的 探讨微小RNA-451a(miR-451a)通过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40只大鼠为造模组,其余1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造模组大鼠采用结扎盲肠法制备脓毒症模型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miR-451a agomir组、agomir-NC组和MIF抑制剂(ISO-1)组,每组各10只。miR-451a agomir组、agomir-NC组、ISO-1组分别由尾静脉注射2 mg/kg miR-451a agomir、2 mg/kg agomir-NC、1 mg/kg ISO-1干预,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均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4 h注射1次、连续干预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清和肺组织中miR-451a、MIF 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TUNEL染色观察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MIF、AMPK、p-AMPK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451a与MIF的关系。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组大鼠血清中miR-451a表达水平降低,MIF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模型组、agomir-NC组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及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miR-451a agomir组及ISO-1组(P<0.05)。模型组、agomir-NC组大鼠肺组织p-AMPK/AMPK、miR-451a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miR-451a、agomir组及ISO-1组,MIF及MIF 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miR-451a agomir组及ISO-1组(P<0.05)。miR-451a mimics+MIF WT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低于mimics-NC+MIF WT组(P<0.05)。结论 上调miR-451a的表达可减轻脓毒症大鼠病理损伤,改善炎性浸润及细胞凋亡状况,可能与靶向抑制MIF、激活AMPK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451a 脓毒症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 肺损伤
原文传递
单粒子在金刚石(001)表面吸附与迁移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学杰 张素慧 +2 位作者 姜永军 任元 谭心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5-630,647,共7页
为了探究纳米金刚石复合薄膜中界面相粒子的微观行为,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碳、硅单粒子在清洁金刚石(001)表面的吸附作用与迁移行为。包括C、Si粒子在金刚石(001)面四个高对称位置的构型总能和吸附能以及其在金刚石(001)表面的迁... 为了探究纳米金刚石复合薄膜中界面相粒子的微观行为,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碳、硅单粒子在清洁金刚石(001)表面的吸附作用与迁移行为。包括C、Si粒子在金刚石(001)面四个高对称位置的构型总能和吸附能以及其在金刚石(001)表面的迁移激活能。结果表明:最稳定的构型是沿(001)生长方向沉积粒子与表面层两粒子相接,且C、Si粒子迁移激活能分别为2.824 eV、0.475 eV。两激活能的差异表明:添加Si能显著促进碳粒子的扩散并形成更加致密的纳米金刚石复合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刚石 复合表面 迁移激活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原子在金刚石(001)表面吸附和迁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学杰 曹晔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31-138,共8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磷原子在金刚石(001)表面上的吸附和迁移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氢终止金刚石(001)表面上,磷原子不能够稳定吸附.当氢终止表面上出现1个、2个活性位时,磷原子可以在活性位处稳定吸附,吸附能为2.8至4....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磷原子在金刚石(001)表面上的吸附和迁移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氢终止金刚石(001)表面上,磷原子不能够稳定吸附.当氢终止表面上出现1个、2个活性位时,磷原子可以在活性位处稳定吸附,吸附能为2.8至4.5 eV.分波态密度分析表明:磷原子吸附后,仍然有未成对电子,保持化学活性,有利于后续沉积粒子的吸附.当氢终止表面上出现3个活性位时,磷原子可以在活性位处吸附,并且可以在活性位之间迁移.迁移激活能小于1.7 eV.综上所述,磷原子在金刚石(001)表面上的吸附和迁移行为与表面上活性位的数量和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磷掺杂金刚石 迁移激活 吸附和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粒子在TaN(001)表面迁移行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6
作者 刘学杰 曾海清 +1 位作者 赵玲玲 任元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7-61,共5页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Ta、Si、N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吸附能及其沿迁移路径的能量差,由此得到单粒子的迁移激活能。Ta、Si、N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迁移激活能分别为0.561、1.386、0...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Ta、Si、N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吸附能及其沿迁移路径的能量差,由此得到单粒子的迁移激活能。Ta、Si、N单粒子在TaN(001)表面的迁移激活能分别为0.561、1.386、0.940eV,其迁移路径与Ti、Si、N单粒子在TiN(001)表面的迁移路径相似,但迁移要困难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Si-N复合薄膜 单粒子迁移 TaN(001)表面 第一性原理计算 吸附能 迁移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体碳化物形成机理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宗昌 王海燕 +1 位作者 任慧平 李文学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07年第4期19-23,共5页
贝氏体碳化物有θ-Fe3C、ε-Fe2.4C两类,其形成机理至今没有搞清,且有学术论争。本文通过对P20钢、718钢、23MnNiCrMo钢等钢贝氏体碳化物的电镜观察和理论分析,表明:贝氏体铁素体中的碳原子是过饱和的,过饱和度约小于0.2%C。在铁素体内... 贝氏体碳化物有θ-Fe3C、ε-Fe2.4C两类,其形成机理至今没有搞清,且有学术论争。本文通过对P20钢、718钢、23MnNiCrMo钢等钢贝氏体碳化物的电镜观察和理论分析,表明:贝氏体铁素体中的碳原子是过饱和的,过饱和度约小于0.2%C。在铁素体内部不具备形成碳化物的条件。依靠碳原子的长程扩散和铁原子的热激活迁移,贝氏体碳化物在BF/γ相界面上形核,并沿着相界面长大,可以长入铁素体亚单元之间,或长入奥氏体中,碳化物停止长大后可被铁素体包围。贝氏体碳化物形成过程中,铁原子和替换原子的迁移是热激活的界面控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碳化物 扩散 整合 激活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12CrMoWVNbN10-1-1铁素体耐热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韩利战 陈睿恺 +1 位作者 顾剑锋 潘健生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46-1450,共5页
将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高中压转子材料X12CrMoWVNbN10-1-1铁素体耐热钢试样在1010-1200℃之间经5—1200 min等温奥氏体化处理,通过测量处理后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对其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奥氏体化温度低于1050℃时,晶粒... 将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高中压转子材料X12CrMoWVNbN10-1-1铁素体耐热钢试样在1010-1200℃之间经5—1200 min等温奥氏体化处理,通过测量处理后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对其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奥氏体化温度低于1050℃时,晶粒长大表现为正常长大过程,即使等温1200 min,晶粒仍能保持均匀细小;1050—1120℃之间等温奥氏体化处理,奥氏体晶粒出现异常长大现象;当奥氏体化温度高于1150℃时,奥氏体晶粒以较大的速率正常长大.拟合实验结果.得出了不同温度下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动力学方程,并确定了获得不同尺寸奥氏体晶粒所对应的温度和时间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晶粒 异常晶粒长大 晶界迁移激活 铁素体耐热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