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比较颈型颈椎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背部皮肤微循环特征
1
作者 杨广印 杨素音 +4 位作者 罗来 刘淑如 叶笑然 周丽莉 兰彩莲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9期1023-1026,1058,共5页
目的:利用激光散斑皮肤血流灌注成像技术测定颈型颈椎病患者颈背部皮肤微循环灌注量(MBPU),并与健康受试者比较,总结与颈型颈椎病相关的压痛敏化部位的皮肤微循环灌注特征规律。方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35例和健康受试者30例的颈、背部进... 目的:利用激光散斑皮肤血流灌注成像技术测定颈型颈椎病患者颈背部皮肤微循环灌注量(MBPU),并与健康受试者比较,总结与颈型颈椎病相关的压痛敏化部位的皮肤微循环灌注特征规律。方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35例和健康受试者30例的颈、背部进行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测定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颈侧上区块(C_(2)~C_(5)水平)、颈侧下区块(C_(6)~C_(7)水平)和背侧区块(T_(1)~T_(3)水平)的皮肤MBPU特征。结果:两组颈侧上区块平均MBPU高于颈侧下区块和背侧区块,颈侧上外区块平均MBPU高于颈侧上内区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病组颈侧上区块内的高低微循环灌注量落差显著高于颈侧下区块和背侧区块(P<0.01)。与健康组比较,颈椎病组颈侧上区块、颈侧上外区块的皮肤平均MBPU升高(P<0.05)。结论:颈型颈椎病颈侧上区块具有高微循环灌注量和微循环灌注量高低落差较大的特征,可为颈型颈椎病敏化部位的定位提供借鉴;颈侧上外区块的高微循环灌注量特征,可为颈型颈椎病敏化部位提供更为精确的定位,为针灸临床精准治疗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皮肤微循环灌注量 穴位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守神对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局部微循环的影响
2
作者 陈月彩 向蒙 +3 位作者 池响峰 李根新 陈钧杰 余瑾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457-2460,共4页
目的观察在针刺时进行守神对合谷穴局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单纯针刺组和针刺守神组各20例。单纯针刺组在受试者右手合谷穴上针刺。针刺守神组在进行针刺手法捻转后留针5 min时播放一段音频引导受试者针刺守神... 目的观察在针刺时进行守神对合谷穴局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单纯针刺组和针刺守神组各20例。单纯针刺组在受试者右手合谷穴上针刺。针刺守神组在进行针刺手法捻转后留针5 min时播放一段音频引导受试者针刺守神。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采集两组受试者针刺前静息态(R1)、进针(A1)、转针(A2)及拔针后(R2)4个阶段各5 min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受试者针刺时的主观感受如放松、精神集中、有睡意、穴位有能量流动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针刺守神组R1、A1、A2、R2阶段MBPU分别为(67.92±18.40)PU、(168.13±46.03)PU、(144.19±44.40)PU、(159.73±65.21)PU,单纯针刺组分别为79.85(66.80,99.40)PU、193.31(173.15,224.80)PU、147.68(128.12,198.30)PU、158.09(126.05,207.59)PU。两组4个阶段的MBPU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两组A1阶段MBPU大于R1阶段,A2阶段MBPU小于A1阶段,R2阶段MBPU大于R1(P<0.01);针刺守神组R2阶段MBPU大于A2阶段(P<0.05)。针刺守神组A2与A1的MBPU差值小于单纯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9,P<0.01)。针刺守神组受试者感到放松有18例(90%),精神集中有15例(75%),有睡意3例(15%),穴位感到有能量流动14例(70%);单纯针刺组受试者感到放松、有睡意各13例(65%),精神集中、感到穴位有能量流动各6例(30%)。针刺守神组精神集中、穴位感到有能量流动人数多于单纯针刺组,有睡意人数少于单纯针刺组(P<0.05)。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晕针、针刺部位感染、局部血肿等不良反应。结论针刺可以影响局部微循环的变化,患者在针刺时进行守神可以减缓MBPU的降低速度并增强针刺后效应,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守神 合谷穴 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原文传递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用于中医理论实验教学的探索
3
作者 贾富霞 赵婷 +2 位作者 马晗 龚慕辛 马赟 《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期137-140,共4页
“读经典,做临床”一直以来被视为是中医成才的基本道路,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但是,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亦急需大量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深化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 “读经典,做临床”一直以来被视为是中医成才的基本道路,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但是,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亦急需大量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深化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以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运用于中医“寒凝血瘀”理论的实验教学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在室温及寒、热刺激下小鼠耳廓微循环的血液运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中医寒、热病机理论,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可视化、数字化呈现。据此可知,通过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实验 教学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 病因 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的压力性溃疡评估装置在重症患者压疮早期预防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4
作者 王爱贞 郑兰华 刘美霞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7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LSCI)技术的压力性溃疡评估装置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压疮(PU)早期诊断和预防的作用,为临床早期PU诊断及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23例入住ICU>48 h的重症患者,运用压力性溃疡评估... 目的:探讨基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LSCI)技术的压力性溃疡评估装置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压疮(PU)早期诊断和预防的作用,为临床早期PU诊断及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23例入住ICU>48 h的重症患者,运用压力性溃疡评估装置对所有重症患者进行同质化早期诊断评估,根据实时质量监控数据,比较该评估装置应用前后ICU医务人员PU防范管理相关质量控制指标的运行情况;对比分析PU低危和高危患者骶尾部皮肤早期预测准确率,ICU医务人员PU早期预防举措正确率以及PU现患率等。结果:应用基于LSCI技术的压力性溃疡评估装置后,ICU的PU低危和高危人群骶尾部皮肤早期预测准确率分别提高至85.19%和87.50%,ICU医务人员采取的PU早期预防举措的正确率提高至83.33%,阶段性现患率降低至0.31%,与应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291,x^(2)=8.204,x^(2)=7.523,x^(2)=10.104;P<0.05)。结论:基于LSCI技术的压力性溃疡评估装置具有测量区域大、特征参数直观、速度快等优点,在早期PU诊断中有效的避免了测量评估的盲目性,该装置的应用可以对重症患者PU防护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确切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LSCI)技术 压疮(PU) 评估 重症监护室(I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的化痰通络法对脑梗死大鼠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家淳 孙伟明 +5 位作者 覃启京 王凯 程汝珍 李强 纪靖 周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7-329,361,共4页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血流的影响,为揭示其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将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中药组,采用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各组采用灌胃给药。在相应时间点采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血流的影响,为揭示其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将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中药组,采用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各组采用灌胃给药。在相应时间点采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LSCA)系统采集图像,计算相对脑血流速度。结果:LSCA显示,造模1 d后大鼠脑血流速度下降明显;中药组在3 d时即见明显血流增加,7 d时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数据显示,中药组脑血流在1 d亦明显降低,但在3 d时明显增高,且明显高于模型组;7 d时中药组脑血流速度继续升高,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结论:化痰通络法复方可明显提升脑梗死大鼠脑血流速度,这可能有助于改善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化痰通络法 脑血流 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对“头项寻列缺”经典理论的验证 被引量:4
6
作者 姚滔涛 林宇仪 +4 位作者 郑谅 余瑾 许铛瀚 宏旭波 张书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5-27,I000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大杼穴区、双侧百劳穴区,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即刻、进针5 min、出针即刻及出针后30 min检测上述区域皮肤血流的变化。结果颈项区、左大杼区、右大杼区血流量在进针5 min、出针即刻、出针30 min与进针前比均明显增加(P<0.05),大椎区血流量在进针5 min、出针即刻与进针前比均明显增加(P<0.05),右百劳区血流量在出针30 min与进针前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列缺穴可以通过增加项背部及其附近相关穴位、尤其是大杼穴区域皮肤表面血流量,改善局部的组织代谢,从而使项背部气血运行恢复正常,有利于头项部位疾患的恢复,提示这可能是列缺治疗头项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 列缺 皮肤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杰 赵亮 +4 位作者 李杨 张雅悠 于慧杰 李健东 石润杰(审核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6-531,共6页
目的探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检测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血流灌注方面的价值。建立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血流灌注的评估标准、阐明面部微循环状态与面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健康受试者和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诊... 目的探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检测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血流灌注方面的价值。建立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血流灌注的评估标准、阐明面部微循环状态与面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健康受试者和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诊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7例,行面部激光散斑血流检测,选定四个检查区域,分别为眼周、面颊中0部、嘴角及鼻唇沟,测出监测区域血流灌注值(BP,Blood Perfusion),并通过公式计算(R=(BP患-BP健)/BP健)得出相应部位血流变化率。结果 1.通过对正常人面部血流差异性分析,发现眼周、脸颊以及鼻唇沟部位都可以作为面部血流灌注差异性分析的代表性监测部位。2.选定眼周部位与脸颊部位,亨特综合征组、贝尔面瘫组相比正常组血流变化率存在显著减少,但亨特综合征组和贝尔面瘫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相比正常组,重度面瘫患者在整个发病时间内眼周部位的血流灌注变化率均存在显著减少,且发病时间超过2个月的面瘫患者较发病时间在1至2个月的患者眼周部位血流灌注变化率存在显著减少。4.发病时间在1个月至2个月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较正常组脸颊部位的血流灌注变化率减少。5.在鼻唇沟部位,重度面瘫患者在发病1月内较正常组血流灌注变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发病时间超过2个月后,鼻唇沟部位的血流灌注变化率较发病1个月之内升高。6.在眼周部位,中度面瘫组、重度面瘫组较正常组血流变化率均减少,重度面瘫组较中度面瘫组血流变化率减少。且周围性面瘫患者SunnyBrook评分越低,眼周血流变化率越小。结论眼周部位在周围性面瘫面部血流检测方面更加敏感、显著、稳定。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的确存在血流灌注的减少,且面神经损伤程度越重,患侧血流灌注越少,贝尔面瘫与亨特综合征这两种不同病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面部血流改变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 面部血流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相关腧穴敏化的激光散斑成像观察 被引量:12
8
作者 丁宁 姜婧 +3 位作者 胡嘉同 刘潇潇 许艺元 李志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109-4113,共5页
目的:探讨特定疾病状态下相关腧穴局部微循环的功能变化,初步阐明腧穴敏化在组织微循环层面的具体内涵。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N)组、假手术(S)组及急性心肌缺血(A)组;于实验第0天进行模型制备相关手术,于实验第7天采用球囊加... 目的:探讨特定疾病状态下相关腧穴局部微循环的功能变化,初步阐明腧穴敏化在组织微循环层面的具体内涵。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N)组、假手术(S)组及急性心肌缺血(A)组;于实验第0天进行模型制备相关手术,于实验第7天采用球囊加压法进行模型制备。于实验第0、7、8天,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监测各组家兔双侧内关、神门及心俞穴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结果:实验第0、7天各组家兔血清CK-MB水平、双侧内关、神门及心俞穴血流灌注量组间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第8天,较之N组及S组,A组血清CK-MB水平、双侧内关及心俞穴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1,P<0.05),双侧神门穴血流灌注量则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腧穴敏化伴随局部血流灌注量增加,这可能是腧穴敏化在组织微循环层面的重要机制之一。特定疾病状态下的腧穴敏化具有腧穴特异性,相关腧穴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能够有效反映疾病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血流灌注量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急性心肌缺血 微循环 内关 神门 心俞
原文传递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杰 李健东 +1 位作者 赵亮 李杨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59-162,共4页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面神经功能异常导致其所支配的面部表情肌逐渐萎缩,但是否存在面部微循环功能改变尚无明确说法。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以其无创性、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实时监测等优点在浅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的动态监...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面神经功能异常导致其所支配的面部表情肌逐渐萎缩,但是否存在面部微循环功能改变尚无明确说法。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以其无创性、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实时监测等优点在浅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的动态监测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应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检测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血流灌注情况对于阐明面瘫患者微循环改变的评估标准、发病机制以及微循环状态对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微循环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
原文传递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在皮瓣移植术后血供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树一 周婷婷 +1 位作者 关银银 房玉霞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LSCI)监测皮瓣移植术后的血流灌注情况、及时发现血管危象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20年6月-2020年12月,采用激光散斑成像仪测量皮瓣移植术后兴趣区域(ROI)的血流灌注值13例,患者平均年龄26.08岁,平均测量... 目的探讨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LSCI)监测皮瓣移植术后的血流灌注情况、及时发现血管危象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20年6月-2020年12月,采用激光散斑成像仪测量皮瓣移植术后兴趣区域(ROI)的血流灌注值13例,患者平均年龄26.08岁,平均测量时间(144.23±43.01) h。描述血流灌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血管危象发生时的血流变化特点;以物理检查为金标准,探索该技术对血管危象诊断的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皮瓣4例出现血管危象,3例经探查后成活,1例坏死;其余9例皮瓣顺利成活。皮瓣移植术后患者皮瓣血供正常时,血流灌注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不随时间有显著变化(F=0.602,P=1.000);当血管危象发生时,血流灌注值显著降低[分别为(54.72±13.10) PU和(35.75±8.58) PU,F=137.85,P<0.05]。用LSCI监测皮瓣移植术后血流灌注, 发生血管危象的血流灌注阈值为46.335 PU, 当血流灌注值小于该值时,可判断为皮瓣发生血管危象。此方法的敏感性为0.89,特异性为0.755。结论 LSCI能实时客观的反映皮瓣的血流灌注情况,尽管对血管危象诊断的有效性仍需大规模的临床数据支持,该技术在皮瓣血供监测方面存在巨大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 皮瓣 血管危象 ROC曲线
原文传递
土家族麝针疗法“活血生新”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涂星 张燕 +5 位作者 文德鉴 胡泽华 郜红利 向阳 袁德培 王利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45-1448,1470,共5页
目的:探讨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揭示其活血化瘀诱导血管新生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缺血性脑中风大鼠模型,以Zea-longa为1~3分的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土家族麝针疗法干预3个疗程后,TTC染色法观察其对大... 目的:探讨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揭示其活血化瘀诱导血管新生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缺血性脑中风大鼠模型,以Zea-longa为1~3分的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土家族麝针疗法干预3个疗程后,TTC染色法观察其对大脑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其对脑皮质区整体血流速度的影响,western-blot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1(VEGFR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缺血性脑中风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加,脑皮质区血流速度明显减缓,脑组织中VEGF蛋白和VEGFR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经给予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后,脑梗死体积显著降低,脑皮质区的血流速度显著加快,脑组织中VEGF蛋白和VEGFR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其影响随着疗程的延长更为显著。结论:土家族麝针疗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中风所致的脑梗死体积,其"活血生新"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脑皮质区的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麝针疗法 缺血性脑中风 活血生新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肾安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耳廓及肾脏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玉婷 周陈陈 +1 位作者 王镁 于世家 《微循环学杂志》 2015年第3期5-8,F0002,共5页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成像(LSI)技术观察中药复方糖肾安煎剂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耳廓及肾脏血流量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饲4周并一次性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5mg/kg)建立DM大鼠模型,将成模的28只大鼠随机分...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成像(LSI)技术观察中药复方糖肾安煎剂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耳廓及肾脏血流量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饲4周并一次性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5mg/kg)建立DM大鼠模型,将成模的28只大鼠随机分为DM模型组(n=9)、西药治疗组(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n=9)和中药治疗组(糖肾安煎剂治疗,n=10),另选1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药物治疗8周后,用moor FLPI-2全景激光灌注成像仪监测各组大鼠耳廓及肾脏微循环血流量变化。结果:DM模型组大鼠耳廓及肾脏血流量为133.42±49.58LSPU和297.19±39.43LSPU,正常对照组为70.04±7.28LSPU和239.27±33.27LSPU;中药治疗组为77.11±14.16LSPU和253.6±35.57LSPU,西药治疗组为82.71±14.03LSPU和248.96±39.26LSPU。DM模型组上述检测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上述检测值均显著低于DM模型组(P<0.01);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组间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肾安煎剂能明显减轻早期DM大鼠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微血管血流量增加,其效果与胰激肽原酶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肾安煎剂 胰激肽原酶肠溶片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微循环血流量 糖尿病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部血流量信息的周围性面瘫客观评估及针刺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杏贤 于海波 +3 位作者 王玲 崔晗 兰凯 胡梨雨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32期28-32,共5页
目的:通过计算不同面部区域的血流灌注量,探索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客观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3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应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 Facial Nerve Function ... 目的:通过计算不同面部区域的血流灌注量,探索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客观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3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应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 Facial Nerve Function Grading Scale,H-B)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检测进行面神经功能的评价,同时收集同一时间点的激光散斑血流图像。通过计算血流比值,血流下降比值,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波幅下降比等数值,评估面部血流灌注量与H-B评分、MCV参数的相关性,并计算针刺治疗前后的面部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评估针刺疗效。结果:(1)病情评估:面部血流灌注量与基于神经电生理检测的面神经损伤分级呈负相关(r=-0.333);与基于H-B量表的面神经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402),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眼部血流灌注量与眼轮匝肌波幅下降比呈正相关(r=0.532),口部血流灌注量与口轮匝肌波幅下降比呈正相关(r=0.208),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针刺疗效评估:针刺治疗后全脸、眼部及口部区域的血流比值(Pr值)均有显著增高(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1)初步证实面部血流灌注量可作为周围性面瘫针刺疗效评价的客观辅助指标,其中以眼部血流灌注量相关性最高;(2)针刺能有效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强患侧局部血流灌注量,以达到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周围性面瘫 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 面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相关腧穴体表微循环敏化研究
14
作者 李旭欣 王雪松 +10 位作者 林杪 张明健 高渊博 张细芬 陈豪 李海平 郑晓军 范玺胜 刘君 张俊茶 佘延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9,共17页
目的 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探究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腧穴微循环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2020年10月—2022年7月于河北中医药大学招募符合纳排标准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痛经组,53例)和健康女大学生(对照组,57名)。在经前和... 目的 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探究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腧穴微循环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2020年10月—2022年7月于河北中医药大学招募符合纳排标准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痛经组,53例)和健康女大学生(对照组,57名)。在经前和经期第1天,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腹部和腰骶部任脉、冲脉、督脉、胃经、脾经、膀胱经相关腧穴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微循环动态变化量以各腧穴平均血流灌注量在月经来潮前后的差值计算;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腧穴体表微循环动态变化量的诊断效能;计算腧穴微循环敏化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痛经组任脉(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左冲脉(左肓俞、左中注、左四满、左气穴、左大赫、左横骨),左胃经(左天枢、左外陵、左气冲),左脾经(左大横、左腹结),右冲脉(右肓俞、右中注、右四满、右气穴、右大赫、右横骨),右胃经(右外陵、右大巨、右水道、右归来、右气冲),右脾经(右腹结)的微循环动态变化量均升高(P<0.05)。任脉(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冲脉(右四满、左肓俞、右气穴、右中注、右大赫、左中注、左四满、右肓俞、左气穴、右横骨、左横骨、左大赫),胃经(左天枢、右归来、左外陵、右水道、右大巨、右外陵、右气冲、左气冲),脾经(左大横、左腹结、右腹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0~0.682(P<0.05)。与对照组比较,痛经组部分腧穴敏化率升高(P<0.05)。结论 随月经来潮,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腹部(冲脉、任脉、胃经、脾经)部分腧穴血流灌注量增加,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变,这些腧穴在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中存在敏化现象,且有一定诊断效能,为进一步分析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提供了穴位选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寒凝血瘀证 穴位敏化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 血流灌注量
原文传递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透明颅窗的建立及脑皮层血流的研究
15
作者 唐跃 黄钦 +2 位作者 佘德源 温健鹏 刘鹏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84-1386,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透明颅窗模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血流进行连续7d动态监测.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盐水组(n=10)和注血组(n=10);枕大池二次注入自体非抗凝尾动脉血0.3ml并使用硅基聚二甲基硅氧... 目的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透明颅窗模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血流进行连续7d动态监测.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盐水组(n=10)和注血组(n=10);枕大池二次注入自体非抗凝尾动脉血0.3ml并使用硅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制成的透明柔性材料,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透明颅窗观察模型;运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监测颅窗内脑皮层血流的7d动态变化.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多组样本Kruskall-Wallis非参检验.结果 27只大鼠可清楚实现成像;SAH后脑皮层血流速度出现下降,较对照组、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H后脑皮层第3、5、7天血流速度百分比依次为(83.20±4.16)%、(64.00±3.05)%、(75.70±3.79)%,第5天较第3、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H后脑皮层血流灌注量出现下降,较对照组、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后第3、5、7天脑皮层血流灌注量百分比依次为(75.40±4.18)%、(31.80±5.34)%、(68.90±6.31)%,第5天较第3、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使用新型柔性透明材料建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透明颅窗成像模型,联合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可以清楚地监测到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血流速度和脑皮层血流灌注量出现下降,第5天为下降高峰,第7天开始恢复,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和亚急性期病理生理改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透明颅窗成像 脑皮层血流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大鼠
原文传递
电针合谷、曲池穴对痤疮患者面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丽莉 萨喆燕 +2 位作者 朱小香 王张颖 许金森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曲池穴对痤疮患者面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的影响。方法选取16名痤疮患者作为受试者,同时电针受试者双侧的合谷、曲池穴,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受试者电针前、电针时和电针后3个时间点的面部MBPU并进行比较...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曲池穴对痤疮患者面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的影响。方法选取16名痤疮患者作为受试者,同时电针受试者双侧的合谷、曲池穴,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受试者电针前、电针时和电针后3个时间点的面部MBPU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电针前比较,电针时、电针后受试者面部MBPU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受试者面部MBPU稍高于电针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合谷、曲池穴可使痤疮患者面部MBPU升高,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进而提高患者面部皮肤的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电针 合谷 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 面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
原文传递
原发性痛经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体表微循环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杪 张明健 +8 位作者 范玺胜 张细芬 刘今 路广通 陈豪 左广 刘君 张俊茶 佘延芬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42-1047,共6页
目的: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体表微循环,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选穴依据。方法:招募月经周期规律的健康女大学生(正常组)99名和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痛经组)94名。经前、经期第1天和月经结束... 目的: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体表微循环,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选穴依据。方法:招募月经周期规律的健康女大学生(正常组)99名和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痛经组)94名。经前、经期第1天和月经结束后第3天,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两组受试者任脉腹部经穴(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冲脉交会腧穴(双侧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督脉腰骶部经穴(悬枢、命门、腰阳关、腰俞)及2个非经非穴体表微循环。结果:经前,痛经组和正常组穴位体表血流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期第1天,痛经组悬枢、命门、腰阳关和右侧肓俞体表血流灌注量大于正常组(P<0.05,P<0.01);月经结束后第3天,痛经组右侧横骨体表血流灌注量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第1天督脉悬枢、命门、腰阳关和冲脉交会腧穴右侧肓俞,月经结束后第3天冲脉交会腧穴右侧横骨体表血流灌注量异常,可为原发性痛经的针灸选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经穴特异性 任脉 督脉 冲脉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 微循环 血流灌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