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2例(141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计55眼;Ⅱ组-6.00^-8.75D,计40...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2例(141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计55眼;Ⅱ组-6.00^-8.75D,计40眼;Ⅲ组≥-9.00D,计46眼。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角膜后表面数据,分析术后裸眼视力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第3个月,裸眼视力4.4~5.2,平均4.98±0.12,三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有36眼视力<5.0且近视屈光度高于-1.00D为屈光回退眼,105眼为正常眼。术后各阶段随访时发现,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角膜最薄处厚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角膜后表面负性屈光度增大,角膜后表面Diff值增高,屈光回退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0.033、7.739、6.500,均P<0.01);但正常眼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比较,除角膜最薄厚度外,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最薄厚度F=5.485,P<0.01;其余均P>0.05)。设术后第3个月的裸眼视力为因变量(Y),X1为术前近视屈光度,X2为角膜切削比,X3为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最高点Diff值,X4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厚度差,X5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5.09-0.034X1+1.785X2-2.216X3-0.002X4+0.081X5(F=21.474,P=0.000)。结论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欲取得较好疗效,应考虑不同因素,如术前近视屈光度、角膜切削比、术后角膜增殖和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等因素均有可能对LASIK的疗效造成影响,尤其是对高度或超高度近视,必要时采取部分矫正屈光力,以提高角膜切削比值,减少角膜的前突,将剩余屈光度用日后配戴低度眼镜的方法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及屈光回退。展开更多
目的测试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明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来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最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由同...目的测试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明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来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最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由同一术者以博士伦217z系统对两组患者行常规标准LASIK手术。在明环境下,以CGT-1000分别对术前与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进行检查。应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明环境下,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在有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无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在2.5、1.6、1.0、0.7deg这几个高频空间点上较低中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时均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在术后第3个月时较术后第1个月时有所恢复。各组在各时段有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明环境下,LASIK手术前后低中度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均优于高度近视组;术后两组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有所降低,高度近视组下降更为明显;对比敏感度随着时间推移有恢复趋势。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施图伦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后第1周主诉视近疲劳症状的患者111例(222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术后常规用药外,治疗组加用...目的观察施图伦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后第1周主诉视近疲劳症状的患者111例(222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术后常规用药外,治疗组加用施图伦滴眼液。定期观察两组视疲劳症状缓解情况并进行评分,观察时间为4周。结果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视疲劳症状均有所缓解,术后第1周两组的评分分别为5.62±2.18和6.04±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周和第3周,治疗组的视疲劳评分分别为4.72±1.65和3.24±1.13,对照组分别为5.66±2.54和3.8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图伦滴眼液可以有效缓解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远视眼的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方法对32例(55眼)远视患者进行LASIK治疗,随访5年。其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值为+4.26D(+0.75~+6.50D)。结果术前+0.75~+3.00D组和+3...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远视眼的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方法对32例(55眼)远视患者进行LASIK治疗,随访5年。其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值为+4.26D(+0.75~+6.50D)。结果术前+0.75~+3.00D组和+3.25~+6.50D组术后5年其平均等效球镜值≤1.00D分别占85.5%和72.5%。术后1年至54个月,所有术眼平均都存在远视增移+0.51D(+0.25~+2.00D),术后5年,其等效球镜值≥+0.50D者为50.9%,≥+1.00D者占16.4%。远视增移在40岁年龄组为+0.61D(0~+1.10D),41~55岁年龄组为+0.45D(-1.20~+1.30D)。结论LASIK治疗中低度远视是有效的,在5年的随访中,患眼始终存在屈光回退,其回退的程度大于年龄相关性远视的增移。LASIK治疗远视的长期稳定性尚不能确定。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黄斑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治疗的中高度近视患者48眼,术前屈光度数(等效球镜)平均为(-7.43±1.38)D,于术前、术后第3天、第10天、第1个月行海德...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黄斑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治疗的中高度近视患者48眼,术前屈光度数(等效球镜)平均为(-7.43±1.38)D,于术前、术后第3天、第10天、第1个月行海德堡视网膜地形图系统(Heidelberg retinal tomography,HRT)-Ⅱ检查,监测黄斑中心凹、0.5mm区、1mm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前、术后第3天、第10天、第1个月分别为(0.80±0.24)mm、(0.96±0.27)mm、(0.92±0.26)mm和(0.83±0.23)mm,手术前后相比,术后第3天、第10天较术前增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术后第10天的增厚与术中切削深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286,P=0.049)。而黄斑0.5mm区和1mm区视网膜厚度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LASIK术对黄斑中心凹存在着暂时性的轻微的影响,1个月后恢复正常,并无远期的不可逆性损伤。展开更多
目的对MoriaM2130型(以下简称M2)一次性微型角膜刀头(自带刀片)与微型角膜刀片的角膜瓣制作效果进行比较。方法59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患者(113眼),随机使用两种刀来制作角膜瓣,记录角...目的对MoriaM2130型(以下简称M2)一次性微型角膜刀头(自带刀片)与微型角膜刀片的角膜瓣制作效果进行比较。方法59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患者(113眼),随机使用两种刀来制作角膜瓣,记录角膜瓣直径、蒂长,术后应用共焦显微镜测量瓣厚,记录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对结果作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使用M2一次性刀头与M2刀片时,制作的角膜瓣平均厚度分别为(139.35±19.07)μm、(126.92±11.50)μm(t=4.096,P<0.01)。同一患者双眼使用同一把刀,两眼角膜瓣厚度无明显差异。术中角膜瓣的制作均一次成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M2型一次性刀头与刀片均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一次性刀头使用更方便,角膜瓣下干净,但角膜瓣厚度的平均值较高,标准误差较大。M2型刀片的角膜瓣制作效果相对稳定,但角膜瓣下残留相对多的金属颗粒。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视觉敏感期后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1年后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对25例(25眼)年龄为12 ̄16岁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行角膜中央最薄处厚度和中央2.5mm外四...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视觉敏感期后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1年后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对25例(25眼)年龄为12 ̄16岁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行角膜中央最薄处厚度和中央2.5mm外四个方位厚度检测、1%阿托品散瞳验光、角膜直径测量、wavefront或OPD-scan波前像差仪进行坐位时的虹膜识别后行LASIK治疗。弱视眼屈光度远视1.50 ̄7.50DS,散光为1.00 ̄5.00DC,激光仪使用visxstarS4或Nidek EC5000 CX-Ⅱ激光仪,两种激光均具有眼球主动追踪和虹膜识别技术。术后辅助弱视训练,随访12个月以上。结果弱视眼远视切削均值达(3.75±1.20)D,最高限度为6.75DS,术中术后无角膜瓣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术眼残余屈光度均值(1.09±1.13)D(P<0.01),最佳矫正视力由0.24±0.17提高至0.67±0.37(P<0.01),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或丢失。结论视觉敏感期后的弱视仍具有可塑性,术后1年的随防表明LASIK治疗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展开更多
目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瓣下冲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术中利用现有的工具做到完美的瓣下冲洗并非易事。本研究介绍一种新型的瓣下冲洗针头的研制与应用。方法我们所用的针头前端呈扁平状...目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瓣下冲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术中利用现有的工具做到完美的瓣下冲洗并非易事。本研究介绍一种新型的瓣下冲洗针头的研制与应用。方法我们所用的针头前端呈扁平状,与针头体部成90°直角,共有三个孔,一个和普通针头一样在顶部,另两个在针头前端扁平部,在LASIK手术中,当针头连接注射器时,三个孔同时出水冲洗层间。结果相比较于普通针头,我们所使用的冲洗针头确实有效,并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随访24 h内术眼主诉明显疼痛与流泪的百分率从44.44%下降到13.77%。结论临床证明,使用这样的针头确实能够达到如下目的:缩短手术时间,获得更成功的层间冲洗,使角膜瓣更快地愈合,获得更完美的手术效果。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不使用开脸器制作角膜瓣的方法。方法在LASIK手术中,助手用双手手指将上下眼睑尽量开大的方法代替传统开睑器开睑进行角膜瓣的制作。用双手手指开睑时,力度适...目的探索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不使用开脸器制作角膜瓣的方法。方法在LASIK手术中,助手用双手手指将上下眼睑尽量开大的方法代替传统开睑器开睑进行角膜瓣的制作。用双手手指开睑时,力度适中,防止眼睑滑动的同时尽可能开大睑裂,保证手术者开阔的视野和操作空间。结果32例(63眼)患者包括:小睑裂者20眼(占31.75%),痉挛或张力性眼睑者31眼(占49.20%),眶骨高而眼球相对凹陷者8眼(占12.70%)和厚脂肪型眼睑者4眼(占6.35%)。手术中角膜板层刀运行匀速平稳,角膜瓣制作成功,未出现与角膜瓣制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不使用开睑器制作角膜瓣的方法扩大了角膜板层刀的运行空间,能有效控制与角膜瓣相关的并发症发生,该方法适合用于小脸裂者、痉挛或张力性眼脸者等此类近视患者进行LASIK手术。还可以避免改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所引起的疼痛和改善较慢的视力恢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角膜厚度对术中角膜瓣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LASIK手术的患者150例(300眼),按手术前角膜厚度分为四组:Ⅰ组36例,术前角膜厚度为(483.00...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角膜厚度对术中角膜瓣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LASIK手术的患者150例(300眼),按手术前角膜厚度分为四组:Ⅰ组36例,术前角膜厚度为(483.00±35.60)μm;Ⅱ组39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16.00±36.33)μm;Ⅲ组36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46.00±36.23)μm;Ⅳ组39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79.00±37.30)μm。应用法国MoriaM2显微角膜刀制作角膜瓣,预期制作角膜瓣厚度160μm,每位患者用同一角膜刀制作双眼角膜瓣,手术顺序为先右眼后左眼。由MICKOPACH200P+(SonomedInc.)超声测厚仪测量术前角膜厚度及术中激光切削前角膜瓣下基质厚度,角膜瓣厚度为术前角膜厚度减去术中激光切削前角膜瓣下基质厚度。对角膜瓣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①角膜瓣厚度波动范围为79186μm,平均为(138.05±21.37)μm,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710,P〈0.01)。②角膜瓣厚度与法 国Mo-riaM2显微角膜刀制作角膜瓣标识值(160μm)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16.60,P〈0.01),角膜瓣厚度比标识值薄。结论①角膜厚度影响角膜瓣厚度变化,两者呈正相关,手术前角膜越厚,角膜瓣越厚。②本研究所测得的角膜瓣厚度比预期值薄,角膜瓣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2例(141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计55眼;Ⅱ组-6.00^-8.75D,计40眼;Ⅲ组≥-9.00D,计46眼。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角膜后表面数据,分析术后裸眼视力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第3个月,裸眼视力4.4~5.2,平均4.98±0.12,三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有36眼视力<5.0且近视屈光度高于-1.00D为屈光回退眼,105眼为正常眼。术后各阶段随访时发现,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角膜最薄处厚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角膜后表面负性屈光度增大,角膜后表面Diff值增高,屈光回退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0.033、7.739、6.500,均P<0.01);但正常眼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比较,除角膜最薄厚度外,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最薄厚度F=5.485,P<0.01;其余均P>0.05)。设术后第3个月的裸眼视力为因变量(Y),X1为术前近视屈光度,X2为角膜切削比,X3为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最高点Diff值,X4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厚度差,X5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5.09-0.034X1+1.785X2-2.216X3-0.002X4+0.081X5(F=21.474,P=0.000)。结论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欲取得较好疗效,应考虑不同因素,如术前近视屈光度、角膜切削比、术后角膜增殖和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等因素均有可能对LASIK的疗效造成影响,尤其是对高度或超高度近视,必要时采取部分矫正屈光力,以提高角膜切削比值,减少角膜的前突,将剩余屈光度用日后配戴低度眼镜的方法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及屈光回退。
文摘目的测试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明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来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最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由同一术者以博士伦217z系统对两组患者行常规标准LASIK手术。在明环境下,以CGT-1000分别对术前与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进行检查。应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明环境下,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在有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无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在2.5、1.6、1.0、0.7deg这几个高频空间点上较低中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时均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在术后第3个月时较术后第1个月时有所恢复。各组在各时段有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明环境下,LASIK手术前后低中度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均优于高度近视组;术后两组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有所降低,高度近视组下降更为明显;对比敏感度随着时间推移有恢复趋势。
文摘目的观察施图伦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后第1周主诉视近疲劳症状的患者111例(222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术后常规用药外,治疗组加用施图伦滴眼液。定期观察两组视疲劳症状缓解情况并进行评分,观察时间为4周。结果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视疲劳症状均有所缓解,术后第1周两组的评分分别为5.62±2.18和6.04±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周和第3周,治疗组的视疲劳评分分别为4.72±1.65和3.24±1.13,对照组分别为5.66±2.54和3.8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图伦滴眼液可以有效缓解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
文摘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远视眼的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方法对32例(55眼)远视患者进行LASIK治疗,随访5年。其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值为+4.26D(+0.75~+6.50D)。结果术前+0.75~+3.00D组和+3.25~+6.50D组术后5年其平均等效球镜值≤1.00D分别占85.5%和72.5%。术后1年至54个月,所有术眼平均都存在远视增移+0.51D(+0.25~+2.00D),术后5年,其等效球镜值≥+0.50D者为50.9%,≥+1.00D者占16.4%。远视增移在40岁年龄组为+0.61D(0~+1.10D),41~55岁年龄组为+0.45D(-1.20~+1.30D)。结论LASIK治疗中低度远视是有效的,在5年的随访中,患眼始终存在屈光回退,其回退的程度大于年龄相关性远视的增移。LASIK治疗远视的长期稳定性尚不能确定。
文摘目的对MoriaM2130型(以下简称M2)一次性微型角膜刀头(自带刀片)与微型角膜刀片的角膜瓣制作效果进行比较。方法59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患者(113眼),随机使用两种刀来制作角膜瓣,记录角膜瓣直径、蒂长,术后应用共焦显微镜测量瓣厚,记录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对结果作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使用M2一次性刀头与M2刀片时,制作的角膜瓣平均厚度分别为(139.35±19.07)μm、(126.92±11.50)μm(t=4.096,P<0.01)。同一患者双眼使用同一把刀,两眼角膜瓣厚度无明显差异。术中角膜瓣的制作均一次成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M2型一次性刀头与刀片均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一次性刀头使用更方便,角膜瓣下干净,但角膜瓣厚度的平均值较高,标准误差较大。M2型刀片的角膜瓣制作效果相对稳定,但角膜瓣下残留相对多的金属颗粒。
文摘目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瓣下冲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术中利用现有的工具做到完美的瓣下冲洗并非易事。本研究介绍一种新型的瓣下冲洗针头的研制与应用。方法我们所用的针头前端呈扁平状,与针头体部成90°直角,共有三个孔,一个和普通针头一样在顶部,另两个在针头前端扁平部,在LASIK手术中,当针头连接注射器时,三个孔同时出水冲洗层间。结果相比较于普通针头,我们所使用的冲洗针头确实有效,并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随访24 h内术眼主诉明显疼痛与流泪的百分率从44.44%下降到13.77%。结论临床证明,使用这样的针头确实能够达到如下目的:缩短手术时间,获得更成功的层间冲洗,使角膜瓣更快地愈合,获得更完美的手术效果。
文摘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角膜厚度对术中角膜瓣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LASIK手术的患者150例(300眼),按手术前角膜厚度分为四组:Ⅰ组36例,术前角膜厚度为(483.00±35.60)μm;Ⅱ组39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16.00±36.33)μm;Ⅲ组36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46.00±36.23)μm;Ⅳ组39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79.00±37.30)μm。应用法国MoriaM2显微角膜刀制作角膜瓣,预期制作角膜瓣厚度160μm,每位患者用同一角膜刀制作双眼角膜瓣,手术顺序为先右眼后左眼。由MICKOPACH200P+(SonomedInc.)超声测厚仪测量术前角膜厚度及术中激光切削前角膜瓣下基质厚度,角膜瓣厚度为术前角膜厚度减去术中激光切削前角膜瓣下基质厚度。对角膜瓣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①角膜瓣厚度波动范围为79186μm,平均为(138.05±21.37)μm,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710,P〈0.01)。②角膜瓣厚度与法 国Mo-riaM2显微角膜刀制作角膜瓣标识值(160μm)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16.60,P〈0.01),角膜瓣厚度比标识值薄。结论①角膜厚度影响角膜瓣厚度变化,两者呈正相关,手术前角膜越厚,角膜瓣越厚。②本研究所测得的角膜瓣厚度比预期值薄,角膜瓣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