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8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效接触熔化的潜热储热器性能强化
1
作者 黄鹏 黄永平 张程宾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5,共9页
为提高热能存储与利用的效率,探究了高效接触熔化对翅片式潜热储热器储热性能的强化特性。基于修正的等效热容法构建了考虑固体传导、自然对流和固态相变材料运动的全耦合接触熔化模型,探讨了翅片式潜热储热器中传统约束熔化和接触熔化... 为提高热能存储与利用的效率,探究了高效接触熔化对翅片式潜热储热器储热性能的强化特性。基于修正的等效热容法构建了考虑固体传导、自然对流和固态相变材料运动的全耦合接触熔化模型,探讨了翅片式潜热储热器中传统约束熔化和接触熔化过程的熔化前沿形貌演化行为、对流传热特性和动态传热性能。此外,深入分析了换热流体的入口温度和体积流量对高效接触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约束熔化和接触熔化的早期均由热传导主导,而熔化后期约束熔化和接触熔化过程中分别诱发了自然对流和混合对流传热模式。与约束熔化相比,接触熔化的熔化速率和传热均匀性均有所改善,翅片式潜热储热器中接触熔化的完全熔化时间缩短了36.7%。入口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强接触熔化的性能,但增强程度逐渐减小。随着体积流量的增加,接触熔化的传热性能得到提升,但其变化程度小于入口温度的影响。此外,存在一个临界体积流量,超过该值后,接触熔化的传热性能几乎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熔化 潜热储热 性能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热储热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杰 唐瑾容 +2 位作者 牛晨 汪浩瀚 尹文锋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1期16-26,共11页
潜热储热技术可实现能源持续供应,但其潜热材料和换热器装置因储热性能差、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储热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相关技术难题提高热能利用效率。介绍了潜热储热的主要体系及分类;综述了潜热储热技术原理、材料选择以及换热器翅片设... 潜热储热技术可实现能源持续供应,但其潜热材料和换热器装置因储热性能差、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储热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相关技术难题提高热能利用效率。介绍了潜热储热的主要体系及分类;综述了潜热储热技术原理、材料选择以及换热器翅片设计;阐述了潜热储热技术在太阳能、工业余热回收、谷电利用领域的工作原理。现有潜热储热相关研究主要通过优化换热器结构、改良潜热材料、设计新型储热系统提高储热效率和能源利用率。未来,可开发潜热材料回收再利用系统、强化储热与其他能源耦合、优化储热装置和热管理系统等方面提高潜热储热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热 潜热技术 潜热材料 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eriflux通量观测数据的Hi-GLASS潜热通量产品验证
3
作者 范佳慧 姚云军 +5 位作者 杨军明 于瑞阳 刘露 张学艺 谢紫菁 宁静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3,共8页
潜热通量产品的验证与分析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及能量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全球陆表高分辨率蒸散产品(high resolution global lAnd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product,Hi-GLASS ET)融合了5种传统蒸散算法,能够生产出较高精度的陆表潜热通... 潜热通量产品的验证与分析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及能量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全球陆表高分辨率蒸散产品(high resolution global lAnd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product,Hi-GLASS ET)融合了5种传统蒸散算法,能够生产出较高精度的陆表潜热通量产品,但目前没有针对此产品的验证研究。利用Ameriflux通量观测站点的潜热通量观测值与相应的Hi-GLASS陆表潜热通量产品估算值进行对比,获取多组有效验证数据。验证结果显示,所选站点实际观测值与产品估算值的决定系数(R 2)为0.6,均方根误差(RMSE)为34.4 W/m^(2),平均偏差(Bias)为-13.4 W/m^(2),克林-古普塔效率(Kling-Gupta efficiency,KGE)为0.49,Hi-GLASS潜热通量产品具有较高的精度,算法的拟合结果较好;此外,空间分布也表明Hi-GLASS陆表潜热通量产品符合正常的自然规律。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仅采用了美国地区18个站点数据对产品进行验证,在其他地区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潜热通量 Ameriflux通量站点 Hi-GLASS陆表潜热通量产品 精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圆台波浪形换热管的潜热储热单元性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丁丽华 徐洪涛 张晨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4-1223,共10页
为提高潜热储热单元(latent heat storage unit,LHSU)的储热性能,提出了三种优化换热管结构的新型LHSU,分别为圆台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波浪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和圆台波浪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frustum wavy heat transfer tube lat... 为提高潜热储热单元(latent heat storage unit,LHSU)的储热性能,提出了三种优化换热管结构的新型LHSU,分别为圆台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波浪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和圆台波浪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frustum wavy heat transfer tube latent heat storage unit,FW-LHSU)。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了传统圆柱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cylindrical heat transfer tube latent heat storage unit,C-LHSU)和三种新型LHSU的储热性能。此外,针对FW-LHSU研究了换热管壁面倾斜角度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所提出的三种新型换热管结构均能增强储热性能,其中FW-LHSU储热效果最好,与C-LHSU相比,FW-LHSU的熔化时间缩短了32.64%,储热速率密度提高了48.1%。当增加FW-LHSU的换热管壁面倾斜角度时,其储热性能可进一步提高。当换热管倾斜角度从2°增加到8°时,FW-LHSU的储热时间可缩短37.00%、储热速率密度可提高4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台波浪形换热管 相变材料 潜热存储单元 熔化时间 储热速率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锋暴雨过程潜热及反馈机理个例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晓芳 陆汉城 《气象科技》 2006年第5期567-573,共7页
在对2003年6月24-25日的一次江南北部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合理模拟的基础上,应用模式输出资料,系统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大尺度稳定凝结加热(Hs)及对流凝结加热(Hc)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其潜热在暴雨过程中的反馈作用。研究表明在这次暴... 在对2003年6月24-25日的一次江南北部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合理模拟的基础上,应用模式输出资料,系统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大尺度稳定凝结加热(Hs)及对流凝结加热(Hc)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其潜热在暴雨过程中的反馈作用。研究表明在这次暴雨过程中,主要以Hc为主,平均的Hs、Hc均主要分布在900~250hPa,最大值位于400hPa附近;在暴雨发展过程中,Hs、Hc随暴雨的增大而增大,且加热层次不断加深;去除潜热的“干”敏感性试验表明,潜热释放加热了深厚的大气层,使得高层加压辐散,暴雨北侧高空西北急流加强,低层减压辐合,暴雨南侧的低空西南急流加强,同时使得低层的切变线得以维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 大尺度稳定凝结潜热 对流凝结潜热 梅雨锋暴雨 反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热对江淮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邵立瑛 郑淋淋 +2 位作者 朱红芳 王悦 章颖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4期68-75,共8页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潜热和垂直运动诊断技术,分析江淮地区2020年7月一次强降水维持时间长、小时雨强及累计雨量大的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研究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强降水按影响系统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受第一个低...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潜热和垂直运动诊断技术,分析江淮地区2020年7月一次强降水维持时间长、小时雨强及累计雨量大的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研究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强降水按影响系统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受第一个低涡和暖式切变线影响,第二阶段受第二个低涡和冷式切变线影响,强降水均发生在低涡和切变线南部的低空急流中,为暖区强降水。两阶段强降水的维持机制存在异同点,相同点:在天气尺度系统上升运动中潜热的正反馈作用,加强了上升运动和低空急流;在“急流自激机制”作用下,导致边界层上升运动的发展,提供对流发展的动力条件;不同点:边界层上升运动与天气尺度上升运动在第一阶段有一定的距离,第二阶段二者的位置几乎一致,形成边界层到对流层中上层的深厚上升运动区,维持深对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潜热 急流自激机制 维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式套管潜热蓄热单元偏心与肋片结构优化模拟
7
作者 张璐荻 周国兵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9-1029,共11页
利用偏心布置增强相变蓄热单元内部自然对流是提高相变蓄热系统性能的新思路,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偏心布置对相变蓄热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焓-孔隙率法建立了卧式套管相变蓄热单元的三维数学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环形空间相变材料熔化过... 利用偏心布置增强相变蓄热单元内部自然对流是提高相变蓄热系统性能的新思路,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偏心布置对相变蓄热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焓-孔隙率法建立了卧式套管相变蓄热单元的三维数学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环形空间相变材料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熔化过程流场、液相率及温度云图的分析,将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导热主导的初始阶段,随后是自然对流和导热的混合作用的阶段,以及导热再次占主导地位的最终阶段,并将相变材料环形空间划分为两个区域,据此提出新的评价参数“偏心面积比”。结果表明:硬脂酸作为相变材料时较佳的偏心面积比位于16∶1附近,熔化时间相对于同心布置缩短了45.8%,但同时会使蓄热单元㶲效率略有降低,并且预测对于其他材料,预期的最佳偏心面积比与使用材料的自然对流强度和导热能力之间的比值有直接相关。利用偏心结构与肋片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传热,比较了螺旋肋、十字肋和X形肋三种肋片,发现X形肋具有较佳性能,与相应偏心无肋结构相比熔化时间缩短了36.7%,比螺旋肋和十字肋结构分别缩短了20.3%和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蓄热 偏心面积比 肋片 强化传热 㶲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石蜡相变潜热的改性技术及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金丹 李春婷 +2 位作者 吴耀华 朱孟旭 赵运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62-165,共4页
石蜡具有优异储热/放热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进一步开发高热储能材料是储能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梳理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提高石蜡相变潜热改性技术的研究成果,对各种改性技术进行分类并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了各类改性技术的... 石蜡具有优异储热/放热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进一步开发高热储能材料是储能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梳理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提高石蜡相变潜热改性技术的研究成果,对各种改性技术进行分类并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了各类改性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实验结果。指出当前接枝改性在提高石蜡类相变材料相变潜热上的技术优势,并对改性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该综述对深入探讨提高石蜡相变潜热的改性技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 储能材料 相变潜热 接枝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低水潜热的太阳能蒸发器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伟 唐杰斌 +2 位作者 杨晓琴 卢茜 宋兆萍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3-752,共10页
淡水资源短缺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利用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进行海水淡化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绿色解决方案。蒸发速率是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重要的衡量指标,由于自然界太阳光的强度是一定的,蒸发速率主要受限于水的蒸发潜热。太阳能蒸发... 淡水资源短缺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利用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进行海水淡化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绿色解决方案。蒸发速率是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重要的衡量指标,由于自然界太阳光的强度是一定的,蒸发速率主要受限于水的蒸发潜热。太阳能蒸发器是太阳能界面蒸发系统的核心元件,利用太阳能蒸发器材料的化学基团和物理结构降低水的蒸发潜热成为提升太阳能界面蒸发速率的重要途径。首先对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和太阳能蒸发器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可降低水潜热的太阳能蒸发器的研究应用进行详细总结,重点对太阳能蒸发器降低水的蒸发潜热的机制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对可降低水潜热的太阳能蒸发器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可降低水潜热的太阳能蒸发器的后续研发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在海水淡化领域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蒸发器 界面蒸发 蒸发潜热 海水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热储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及应用分析
10
作者 陈香玉 黄圣尧 +3 位作者 张锋 汪洋 顾鹏程 周昊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8,共9页
研究搭建了一小试规模的潜热储能系统,能对200~300℃的热量进行存储、释放,通过不同方式表征所使用相变材料的物理性质,研究其与应用场景的匹配性,同时分析所设计系统循环过程中的参数变化,研究系统热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所用二元硝... 研究搭建了一小试规模的潜热储能系统,能对200~300℃的热量进行存储、释放,通过不同方式表征所使用相变材料的物理性质,研究其与应用场景的匹配性,同时分析所设计系统循环过程中的参数变化,研究系统热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所用二元硝酸盐能够稳定的储存温度200~290℃的余热,所使用的带螺旋型翅片换热管的潜热储能系统具有较高的热效率,试验台储热耗时51.75 min,完成47.809 MJ的能量储存,放热耗时43.5 min,释放出46.209 MJ能量,系统的储热效率为79.16%,放热效率为79.15%。在系统的循环过程中,系统累计输入能量60.398 MJ,输出能量36.578 MJ,循环效率为6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储能 相变材料 中高温余热 管壳式换热器 热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用于大学物理实验的开放式相变过程探究与相变潜热测量实验装置的探索
11
作者 袁明月 张师平 吴平 《物理与工程》 2024年第3期151-156,163,共7页
相变材料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和研究相变材料的热学特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然而,目前市面上测量相变材料热学特性的量热装置大都是在密封区间内进行的,学生并不能观察到完整的相变过程。同时,过于昂贵和复杂的仪器装置使... 相变材料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和研究相变材料的热学特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然而,目前市面上测量相变材料热学特性的量热装置大都是在密封区间内进行的,学生并不能观察到完整的相变过程。同时,过于昂贵和复杂的仪器装置使得该类热学实验在教学实验中少有涉及。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和温差变化曲线与基线所围成的峰面积的关系式,并搭建了一种简易的开放式量热装置。该装置用珀尔贴板作为热源,利用半导体氧化锌铝薄膜的热电效应测量温度,通过数据采集卡和LABVIEW程序完整地记录相变过程的温度变化。本文实验以金属镓作为样品,标定得到参数h_(T)=0.52(J/(K·S))以及0.206~0.692g间10组不同质量的金属镓的相变潜热。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为研究相变材料的热学特性及大学物理实验等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效应 LABVIEW 相变潜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片结构对三套管式潜热储能系统相变储能特性影响的研究
12
作者 李兵 姜昌伟 +3 位作者 许智 亓俣权 钱发 李光伟 《能源工程》 2024年第5期44-53,共10页
潜热储能在近恒温条件下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特性,可以有效解决太阳能利用中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本文基于焓-孔隙率法数值研究了三套管式潜热储能系统的相变储能特性,分析了肋片数量、肋片尺寸与肋片结构对相变储能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潜热储能在近恒温条件下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特性,可以有效解决太阳能利用中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本文基于焓-孔隙率法数值研究了三套管式潜热储能系统的相变储能特性,分析了肋片数量、肋片尺寸与肋片结构对相变储能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变材料熔化速度随着肋片数量与肋片尺寸的增加而加快。直肋片数量为8,肋片尺寸分别为37.2mm和49.6mm时相变材料完全熔化时间较无肋片时分别缩短60.1%和68%,平均蓄热率分别提升141.3%和197%。与直肋片相比,Y型肋片结构相变材料熔化时间大幅缩短,其开合角度为120°时完全熔化时间仅为同换热面积下直肋片结构的60.89%,而平均蓄热率高于直肋片结构64.23%。合理布置肋片结构可缩短相变材料的总熔化时间及强化三套管式潜热储能系统相变储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储能系统 相变材料 储能特性 肋片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诺电池堆积床潜热储热装置的实验和数值研究
13
作者 王化宁 薛新杰 +3 位作者 张勉恒 王嘉浩 杨斌 赵长颖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06-3920,共15页
卡诺电池作为高效、环保、灵活且可靠的能源存储器件,且有显著的应用潜力。本工作设计了一套堆积床储热装置,并将其整合到20 kW/5 h的卡诺电池实验系统中。通过采用3种分层放置的不同材料,实现了梯级储放热。经过实验验证的二维轴对称... 卡诺电池作为高效、环保、灵活且可靠的能源存储器件,且有显著的应用潜力。本工作设计了一套堆积床储热装置,并将其整合到20 kW/5 h的卡诺电池实验系统中。通过采用3种分层放置的不同材料,实现了梯级储放热。经过实验验证的二维轴对称模拟进一步揭示了相变间隔和孔隙率对梯级相变堆积床储热(CPB-TES)系统的影响。为了提高能量效率并保持卡诺电池中的压缩机和膨胀机稳定运行,研究过程中还在系统后端添加了换热器以回收CPB-TES的余热。结果表明,提高入口温度和流量能加速相变过程并提高充放电速率,但也会增加能量损失。相变间隔越小,相变材料的平台期越显著,发生相变的过程越短暂。孔隙率为0.4的堆积床相比孔隙率为0.6的堆积床,不仅储能密度有所提高,而且流体和相变材料换热也更加充分。在最小进口流量120 m^(3)/h和最高进口温度331℃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回收余热,系统的往返效率最高可达70.31%。本工作对卡诺电池中的关键装置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对整体系统进行优化,为卡诺电池高效而广泛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诺电池 潜热储热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热通量缺失数据插补方法比较研究
14
作者 杨强 李鑫豪 杜韬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0-819,共10页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插补方法对生态系统潜热通量(F_(LE))缺失值的插补精度。【方法】利用涡度相关法于2019年对北京市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F_(LE)与环境要素进行原位连续监测,通过3种插补方法(边缘分布抽...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插补方法对生态系统潜热通量(F_(LE))缺失值的插补精度。【方法】利用涡度相关法于2019年对北京市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F_(LE)与环境要素进行原位连续监测,通过3种插补方法(边缘分布抽样法、线性回归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对F_(LE)缺失数据(0.5 h数据中随机剔除)进行插补,分析实测F_(LE)、插补F_(LE)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3种插补结果均低估了实测F_(LE),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插补值最接近实测值(决定系数R^(2=0.40)。实测F_(LE)与空气温度(T_(a))、饱和水汽压差(D_(VP)))间均呈指数关系。边缘分布抽样法插补F_(LE)与T_(a)、D_(VP)间的关系最接近实测F_(LE),然而3种插补方法都不同程度改变了F_(LE)对T_(a)和D_(VP)的敏感性。【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法的插补结果与实测值最接近,边缘分布抽样法的结果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最接近实测值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因此未来研究应依据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的插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潜热通量 数据插补 落叶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22年罗斯海夏季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
15
作者 姚洁 何海伦 +4 位作者 孙群 于乐江 张艺杰 于璐莎 李学琪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大气下垫面感热和潜热通量是海-冰-气耦合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变量。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本文研究了1993-2022年南大洋罗斯海夏季月份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1月气候态分布显示,感热和潜热... 大气下垫面感热和潜热通量是海-冰-气耦合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变量。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本文研究了1993-2022年南大洋罗斯海夏季月份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1月气候态分布显示,感热和潜热通量绝对值在空间上表现为陆架高海盆低。感热和潜热通量异常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表明,前三模态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75%,第一模态空间型主要强调区域一致变化,且第一模态时间系数存在约2.9年和4.4年的变化周期。陆架区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另一方面,感热通量与风速和海-气温差具有较高相关性,潜热通量与风速和海-气比湿差具有较高相关性,这些相关系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研究量化了南大洋罗斯海夏季感热和潜热通量年际变化,初步探讨了感热和潜热通量年际变化影响因素,可为南大洋罗斯海海-冰-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和潜热通量 ERA5 年际变化 罗斯海 南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实验试题A:相变材料比热容及相变潜热的测量
16
作者 薛玉琪 洪思慧 何振辉 《物理实验》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第9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基础实验试题A为相变材料比热容及相变潜热的测量,本文介绍了实验任务、试题设计及竞赛结果分析.试题包括系统漏热测量、石蜡比热和相变潜热的测量及误差分析3部分.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比热和相变潜热的基... 第9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基础实验试题A为相变材料比热容及相变潜热的测量,本文介绍了实验任务、试题设计及竞赛结果分析.试题包括系统漏热测量、石蜡比热和相变潜热的测量及误差分析3部分.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比热和相变潜热的基本概念、热传递基本方式、能量守恒定律、牛顿冷却定律、外推法修正漏热等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物理建模的能力,实验方案设计、热电偶测温仪的使用和实验操作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能力.结合调查问卷反馈的分析表明:选手实验操作相对较好,物理建模相对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 潜热 比热 漏热 物理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定台风和蒸发潜热能利用
17
作者 吕宏 岳晓辉 张建锋 《海洋科学前沿》 2024年第2期91-99,共9页
海洋蓄积了巨大的水汽潜热能量(以下简称潜热能)。尽管这种能量早被人类认知,却迄今未能被充分利用。相反,这些能量聚集后会形成台风,给人类带来危害。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理设想,将台风治理与潜热能利用相融合,旨在将潜在的灾害转... 海洋蓄积了巨大的水汽潜热能量(以下简称潜热能)。尽管这种能量早被人类认知,却迄今未能被充分利用。相反,这些能量聚集后会形成台风,给人类带来危害。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理设想,将台风治理与潜热能利用相融合,旨在将潜在的灾害转化为有益的资源。这一构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在海洋上选定一个远离陆地的区域,在其中心位置,人为地构建一个足够大的定位圈,以此为轴心牵制台风,即“轴定台风”。当台风位置固定且周围没有陆地摩擦干扰时,该台风就能持续存在。如此一来,台风场就成了发电厂。持续而稳定的风力使发电效率极高,年发电量可达千亿度之多,且由于风力集中,获取电能易如反掌。自然而然地,这个被圈养的台风会消耗大量海洋潜热,之后再形成自然台风的概率和级别将会大大降低。同时,水汽潜热这一巨大的绿色能源一旦得到有效利用,必然能够降低碳排放,从而实现治理台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台风 台风眼 台风定位 蒸汽潜热释放 风力发电 绿色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冷却条件下凝固潜热处理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姚山 宫雪娜 +3 位作者 戴利欣 麻春英 金俊泽 阿布里提.阿布都拉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28-331,共4页
深入分析了有限差分法模拟凝固过程时,采用等效比热法处理相变潜热的原理;从理论和实际计算角度分析了快速冷却条件下常规的等效比热法会造成热量"虚增",模拟计算结果失真的原因和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建立了快速冷却条件下凝固... 深入分析了有限差分法模拟凝固过程时,采用等效比热法处理相变潜热的原理;从理论和实际计算角度分析了快速冷却条件下常规的等效比热法会造成热量"虚增",模拟计算结果失真的原因和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建立了快速冷却条件下凝固潜热处理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充分保证模拟计算的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比热法 相变潜热 快速冷却 凝固潜热处理 温度补偿 金属凝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地表潜热通量异常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美 康春丽 +3 位作者 李志雄 荆凤 薛艳 闫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71,共8页
本文处理了汶川MS8.0大地震前后部分地表潜热通量(SLHF)数据,发现SLHF异常信息出现在地震前7天。SLHF异常时间上经历弱—强—弱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强异常时段,异常两个高值点出现在活动断层较为发育的应力低值区,地震发生后,异常信息... 本文处理了汶川MS8.0大地震前后部分地表潜热通量(SLHF)数据,发现SLHF异常信息出现在地震前7天。SLHF异常时间上经历弱—强—弱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强异常时段,异常两个高值点出现在活动断层较为发育的应力低值区,地震发生后,异常信息很快衰减。SLHF异常随时间有沿发震断裂带走向运移的规律。震前7天的综合SLHF异常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围地区,震中位于异常区的中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潜热通量 汶川8.0级地震 地表潜热通量异常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示扫描量热仪对物质相变潜热的精确量度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文波 薛锋 +1 位作者 丁恩勇 程时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9,共4页
针对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曲线相变前后的基线产生位移时如何计算相变潜热的问题,提出了1种零相变潜热等价基线的概念。相变潜热即为DSC热流曲线与零相变潜热等价基线所围的面积。这一曲线可用迭代法求得。运用这一方法测定了尼龙66的真... 针对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曲线相变前后的基线产生位移时如何计算相变潜热的问题,提出了1种零相变潜热等价基线的概念。相变潜热即为DSC热流曲线与零相变潜热等价基线所围的面积。这一曲线可用迭代法求得。运用这一方法测定了尼龙66的真实相变潜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示扫描量热仪 潜热 零相变潜热等价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