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阜汉碑典雅书风成因及其形式特征探析
1
作者 陈建 《书画世界》 2024年第12期13-15,共3页
现收藏在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的汉代碑刻中,尤其以隶体成熟、风格典雅的几方东汉碑刻最具代表性。本文先从书丹者的基本作书素养、创作心理的社会影响因素、庙堂礼制对碑刻隶书风格的影响,以及碑制的成熟、刻碑工艺的进步等角度分析典雅... 现收藏在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的汉代碑刻中,尤其以隶体成熟、风格典雅的几方东汉碑刻最具代表性。本文先从书丹者的基本作书素养、创作心理的社会影响因素、庙堂礼制对碑刻隶书风格的影响,以及碑制的成熟、刻碑工艺的进步等角度分析典雅书风的成因,然后从用笔、结构布白和章法上阐述典雅书风在艺术形式上呈现的综合特征,并针对其形式特征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阜汉 典雅书风 风格成因 形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图书馆藏《百汉碑砚斋汉碑缩本》研究
2
作者 袁恩吉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60,共10页
万承纪、王应绶摹刻的《百汉碑砚斋汉碑缩本》完成于道光九年(1829),是缩刻汉碑的集大成作品。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图书馆藏五种《百汉碑砚》原拓本与石印本的,对其刊刻与流传过程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并分析其摹刻质量与使用底本的情况,最后... 万承纪、王应绶摹刻的《百汉碑砚斋汉碑缩本》完成于道光九年(1829),是缩刻汉碑的集大成作品。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图书馆藏五种《百汉碑砚》原拓本与石印本的,对其刊刻与流传过程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并分析其摹刻质量与使用底本的情况,最后介绍《百汉碑砚》在历史上的评价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刻 百汉 万承纪 王应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潭周大烈收藏汉碑善本叙录
3
作者 沈传凤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周大烈民国初有志于立宪,后因曹锟贿选,愤而辞职,热衷诗词和碑帖收藏。笔者在“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遴选展品过程中,关注到周大烈的汉碑善本收藏情况,本文通过对其中十数种拓本的介绍,详细记载各版本题跋,在揭示馆藏善... 周大烈民国初有志于立宪,后因曹锟贿选,愤而辞职,热衷诗词和碑帖收藏。笔者在“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遴选展品过程中,关注到周大烈的汉碑善本收藏情况,本文通过对其中十数种拓本的介绍,详细记载各版本题跋,在揭示馆藏善本的同时,也从周氏的购藏题识、友朋交往,展现了晚清士子仕途不顺、寄情金石的真实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大烈 善本 上海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曲阜儒家汉碑看《汉语大词典》之微瑕
4
作者 杨诗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0-35,共6页
利用曲阜儒家汉代碑刻材料,弥补《汉语大词典》部分词条书证迟后、书证为孤证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汉语大词典》编纂和修订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曲阜儒家汉 书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述略
5
作者 沈传凤 《书法》 2024年第3期83-91,共9页
上海图书馆藏碑帖以数量宏富著称海内外,善本碑帖亦极富特色,版本精良、品类丰富。二○二三年十一月上海图书馆举办“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本文以此展及配套图录为观照,意在揭示馆藏汉碑善本的概况及特征:明拓精品、寥... 上海图书馆藏碑帖以数量宏富著称海内外,善本碑帖亦极富特色,版本精良、品类丰富。二○二三年十一月上海图书馆举办“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本文以此展及配套图录为观照,意在揭示馆藏汉碑善本的概况及特征:明拓精品、寥若辰星,名家题跋、精彩奕然,鉴藏传承、翰墨情缘,同时通过善本珍拓的介绍,全方位展现晚清金石学家以汉碑善本为中心的收藏日常和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本 鉴藏 上海图书馆
原文传递
读《张迁碑》辨疑--与程章灿先生商榷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朝阳 晋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4-168,共5页
东汉官宦多为单名,但平民阶层的"双名"也相当普遍。《张迁碑》碑阴题名存在着"双名"现象,与东汉民间社会的习俗相一致,足证其为东汉的"乡里刻碑"。碑文写入非张迁直系先祖的张氏名人,符合汉碑常例;对张... 东汉官宦多为单名,但平民阶层的"双名"也相当普遍。《张迁碑》碑阴题名存在着"双名"现象,与东汉民间社会的习俗相一致,足证其为东汉的"乡里刻碑"。碑文写入非张迁直系先祖的张氏名人,符合汉碑常例;对张迁官职的记载也符合汉代官制;至于用典中的错漏之处,恰恰证明其为东汉乡里俗儒所做之"乡里刻碑";明代赵均、都穆等金石名家对此碑也多有著录;可见其为真正的东汉碑绝无可疑。程章灿先生《读〈张迁碑〉志疑》将该碑断为伪碑的新说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迁 东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碑的形制与谶纬思想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海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1,共7页
汉碑是我国传统金石学的最重要研究对象,自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到东汉后期的桓、灵时期大肆流行。谶纬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盛行于西汉晚期的哀帝、平帝时期和新莽时期,泛滥于整个东汉时期,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汉碑是我国传统金石学的最重要研究对象,自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到东汉后期的桓、灵时期大肆流行。谶纬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盛行于西汉晚期的哀帝、平帝时期和新莽时期,泛滥于整个东汉时期,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汉碑的形制并非受到西亚、北非文化的影响,而是来自汉代流行的谶纬思想,谶纬书籍中作为祥瑞大量出现的圭是汉碑形制的直接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制 谶纬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碑中所见东汉时期的山岳祭祀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鹤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7,共6页
东汉时期,祭祀山岳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在汉碑中保留了一些当时山岳祭祀的史料。据汉碑与文献的记载,东汉山岳祭祀成为国家祭礼一部分。东汉国家实际控制对五岳名山以及郡国内名山的祭祀。在祭祀名山的方式上,有定期祭祀和以求... 东汉时期,祭祀山岳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在汉碑中保留了一些当时山岳祭祀的史料。据汉碑与文献的记载,东汉山岳祭祀成为国家祭礼一部分。东汉国家实际控制对五岳名山以及郡国内名山的祭祀。在祭祀名山的方式上,有定期祭祀和以求雨为目的的祭祀。定期祭祀名山具有完善的礼仪,并在祠庙中举行祭祀活动。由于东汉人对山岳具有虔诚地崇拜意识,所以山岳祭祀成为当时重要的礼仪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时期 山岳 祭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汉碑释文补正《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汉碑释文补正 被引量:4
9
作者 吕蒙 袁苹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8-99,共12页
毛远明先生的《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体例谨严,考证精审。不过将拓片跟释文对照,发现汉碑中部分释文有的释读错、有的列出诸家说法却未加断语、有的拓片清晰却未加释读。本文依照刻石时间顺序,对这些问题详加考证,以期补为完璧。
关键词 释文 补正
原文传递
器以藏礼:汉碑文化意蕴概述——以曲阜汉碑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培站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44,共7页
碑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器物。作为书写记录的媒介载体,碑刻不仅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礼乐文明,而且是"器以藏礼"的重要表征。以曲阜汉碑为例,从"器以藏礼"这一礼制造物的视域来探究汉碑作为礼器生成的观念,... 碑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器物。作为书写记录的媒介载体,碑刻不仅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礼乐文明,而且是"器以藏礼"的重要表征。以曲阜汉碑为例,从"器以藏礼"这一礼制造物的视域来探究汉碑作为礼器生成的观念,揭示汉碑作为儒家的象征物——礼器在公共空间里所蕴含的儒家德政、孝悌、忠诚等观念,从而昭示出儒家思想中人生价值追求、伦理观念、生命智慧与美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以藏礼 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碑概说 被引量:1
11
作者 楚保玲 赵振乾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16-117,共2页
关键词 中国书法艺术 隶书 艺术价值 学术价值 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康有为 魏晋南北朝 封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与真相:汉碑“穿”“晕”含义新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频 《美术大观》 2023年第3期87-95,共9页
从传统文献记载的层面理解汉碑及其穿、晕的出现,遮蔽了很多无法解答的问题,比如,究竟哪些碑刻应该有穿、哪些无穿,为什么?穿与晕有无对应关系,为什么?……其实,稍微认真考察就会发现,“下棺引繂之遗象”的文献解释,更多来自后世学者的... 从传统文献记载的层面理解汉碑及其穿、晕的出现,遮蔽了很多无法解答的问题,比如,究竟哪些碑刻应该有穿、哪些无穿,为什么?穿与晕有无对应关系,为什么?……其实,稍微认真考察就会发现,“下棺引繂之遗象”的文献解释,更多来自后世学者的书斋想象,也只能针对后起的半圆首墓碑,而不能涵盖早前几十年已经出现的那些圭首墓碑,更遑论众多无穿的纪功、德政碑。面对缺少考古实物支撑的旧有文献阐释,本文立足于汉人的图像与信仰世界,通过将汉碑置于东汉时期丰富整体的石刻群落之中,发现石碑装饰与画像装饰之间的符号结构对应关系,来探求更为合理的“穿”“晕”含义,以拓展我们对于汉碑及其产生时代的认知深度。本文由此也涉及金石学与书法史学研究的当代视域扩展问题,用伽达默尔的话说,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按照一个更正确的尺度,去更好地观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 新探 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评高文先生《汉碑集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22-122,共1页
治秦汉史者,多感史料奇缺,文献无征。即使有文献记载者,也多讹夺处,颇难发现与考订。而原始、准确之史料,实为治史立论之根基。缺之则无以立论,讹夺则谬误丛生。故欲救其弊,必赖地下出土材料。而地下出土材料之珍贵者,除各种遗址、遗迹... 治秦汉史者,多感史料奇缺,文献无征。即使有文献记载者,也多讹夺处,颇难发现与考订。而原始、准确之史料,实为治史立论之根基。缺之则无以立论,讹夺则谬误丛生。故欲救其弊,必赖地下出土材料。而地下出土材料之珍贵者,除各种遗址、遗迹及遗物等实物外,写有文字之帛书、简牍、碑刻与器物铭文等就成了极为可贵之资料。高文先生的《汉碑集释》,在(?)集、整理汉碑,为治史者提供依据方面,见地高超,功不可没。高文先生《汉碑集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 出土材料 提供依据 集释 秦汉史 文献记载 史料 简评 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出土珍贵金石文献《三老赵掾之碑》考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柴秋香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1-93,共3页
通过对出土于青海乐都的《三老赵掾之碑》在出土时间、地点、碑文所记载的历史概况的描述、分析,以及西北地区文化名人对该碑的评述,浅述了《三老赵掾之碑》的意义和地位。《三老赵掾之碑》一经发现,立刻在当时国内金石界产生了极大震撼... 通过对出土于青海乐都的《三老赵掾之碑》在出土时间、地点、碑文所记载的历史概况的描述、分析,以及西北地区文化名人对该碑的评述,浅述了《三老赵掾之碑》的意义和地位。《三老赵掾之碑》一经发现,立刻在当时国内金石界产生了极大震撼,是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汉碑之一,受到了国内史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的普遍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老 赵宽 赵充国 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江堰渠首外江新出土汉碑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向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共4页
2005年3月,都江堰渠首鱼嘴外江河床出土东汉石像2尊,石碑1通。石碑碑文约400余字,涉及东汉都江堰"监北江堋"的堰官姓名、上下级官吏姓名、职务、堰功活动,以及汉代经学、郡县建置、乡党孝悌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都江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碑、汉简牍帛书隶体古文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文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11,共6页
整理汉碑和部分汉简牍帛书文字中与《说文》古文、六国古文字和《汉简》、《古文四声韵》中的古文字同构的字形。并根据这些材料分析了秦代"书同文"政策以及此后汉代官方文字规范政策的效果,同时从地域因素和文字书写主体角... 整理汉碑和部分汉简牍帛书文字中与《说文》古文、六国古文字和《汉简》、《古文四声韵》中的古文字同构的字形。并根据这些材料分析了秦代"书同文"政策以及此后汉代官方文字规范政策的效果,同时从地域因素和文字书写主体角度探讨了这些隶体古文在汉代使用与否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隶体古文 汉简帛 六国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元氏汉碑看东汉的祷山求雨弥灾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文涛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9-23,65,共6页
汉代帝王将山岳与河流的祭祀纳入祭礼,使其成为国家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元氏汉碑中祭祀山神的文字正是东汉帝诏的反映。碑文记述了元氏县境内名山纳入国家祭礼和建祠祷山求雨的内容。祭祀元氏诸山神的费用主要出自郡县的地方财政,地方财... 汉代帝王将山岳与河流的祭祀纳入祭礼,使其成为国家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元氏汉碑中祭祀山神的文字正是东汉帝诏的反映。碑文记述了元氏县境内名山纳入国家祭礼和建祠祷山求雨的内容。祭祀元氏诸山神的费用主要出自郡县的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困难,可申请朝廷财政资助。碑文中的"王家"指朝廷,"王家钱"和"王家经钱"是中央财政经费,不是常山国的经费,也不是常山王私人的费用。东汉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名山活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灾害救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氏汉 祈祷山岳 求雨 弥灾 王家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碑生僻姓氏对大型辞书义项、书证的补正
18
作者 吕蒙 袁苹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8-42,47,共6页
姓是血缘的标记,氏是姓的分支。大型辞书对姓氏的收录、释义、书证,应该体现出对姓氏的最高研究水平。《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对生僻姓氏的处理存在如下问题:漏收某姓;对某姓进行溯源,但未列书证;所列书证为氏的书证,不是姓的书证;书... 姓是血缘的标记,氏是姓的分支。大型辞书对姓氏的收录、释义、书证,应该体现出对姓氏的最高研究水平。《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对生僻姓氏的处理存在如下问题:漏收某姓;对某姓进行溯源,但未列书证;所列书证为氏的书证,不是姓的书证;书证迟后。汉碑收录姓数量繁多,可补正以上四方面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书 姓氏 义项 书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汉碑额书法的“刻”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建勋 《中国书画》 2017年第12期4-7,共4页
汉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在汉代书法这个艺术大观园里,碑刻书法是其核心内容。碑,一般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刻书法通常就镌刻在碑额与碑身的位置。
关键词 中国书法史 大观园 汉代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以济宁汉碑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耀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5期305-306,共2页
随着隶书在汉代的成熟,汉碑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并且不同时期隶书碑刻的风格各异。从济宁现存的汉碑中可以看出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经历了西汉前期带有篆书遗韵的古拙、浑穆,西汉中期至东汉初的质朴无华和东汉中期以后的庄重严... 随着隶书在汉代的成熟,汉碑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并且不同时期隶书碑刻的风格各异。从济宁现存的汉碑中可以看出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经历了西汉前期带有篆书遗韵的古拙、浑穆,西汉中期至东汉初的质朴无华和东汉中期以后的庄重严整并伴有藻饰之风三个阶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多与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宁汉 隶书 书风 变化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