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8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复合型灾害风险特征与演化模式研究
1
作者 任捷 王迪 +1 位作者 王雅荣 刘颖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8-1089,共12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复合型灾害的特征及其风险演化模式,首先厘清复合型灾害的基本特征,基于黄河流域2000-2023年的1553条灾害数据,归纳出10种典型的灾害链演化路径。通过构建复合型灾害的复杂网络模型,运用基于节点相似度和标签传播的加权... 为探究黄河流域复合型灾害的特征及其风险演化模式,首先厘清复合型灾害的基本特征,基于黄河流域2000-2023年的1553条灾害数据,归纳出10种典型的灾害链演化路径。通过构建复合型灾害的复杂网络模型,运用基于节点相似度和标签传播的加权网络社团划分算法(Weighted Network Community Division Method based on Node Similarity and Label Propagation,SLWCD)对网络节点进行分类,识别影响复合型灾害风险水平的关键节点。结果表明:洪涝灾害为黄河流域复合型灾害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具有最强的全局影响力;水污染事故较易受到自然灾害或首发事故的触发,干旱与地震则为黄河流域的高频灾害。聚类分析结果揭示了四类显著的效应机制,分别为:风雨沙灾害与社会安全事件的时空累积效应、各类灾害与公共卫生事件的级联效应、地质灾害与事故灾难的联动效应及土地问题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期影响。此外,通过Python模拟,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复合型灾害网络中潜在路径长度大于4的灾害链条共有7646条。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统筹跨部门协作,强化高风险区域的监测,推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优化水资源与污染防控,采取综合适应策略应对气候变化,以有效提升黄河流域应对复合型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黄河流域 复合型灾害特征 复杂网络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相类型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春娟 徐淑娟 +2 位作者 程宏岗 代春萌 李德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0-1478,共19页
【目的】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非常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有望成为大庆油田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的重点接替领域。【方法】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模式开展了... 【目的】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非常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有望成为大庆油田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的重点接替领域。【方法】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模式开展了研究。【结果与结论】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具供给水道的远岸浊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前端滑塌浊积扇以及浅湖—半深湖、深湖相等沉积相。安达凹陷、徐东凹陷以及肇州凹陷东侧的缓坡带接受来自肇东—朝阳沟基底古隆起的碎屑物质而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局部发育由远源供给水道形成的湖底浊积扇沉积体;安达凹陷、徐东凹陷、徐西凹陷以及肇州凹陷西侧等徐西陡坡带接受来自中央隆起带粗碎屑物而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近源短流为基本特征,局部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且由于湖盆边缘发育的扇三角洲沉积体不稳定,在扇三角洲沉积体前方形成滑塌浊积扇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模式 测井相 地震相 徐家围子断陷 沙河子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0年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尹小岚 谭程月 +1 位作者 柯樱海 周德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明晰滨海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盐沼湿地修复策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为例,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获取1973—2020年共十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得出盐沼... 明晰滨海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盐沼湿地修复策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为例,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获取1973—2020年共十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得出盐沼湿地时空变化及其与周边土地利用/覆被的相互转化;利用改进的景观格局状态与演化识别模型(SEDMS),分析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73—2020年,盐沼湿地面积减少了252.35 km^(2),空间范围总体向外海迁移且趋于集中。盐沼湿地转出类型主要为草地、养殖池/盐田和耕地,转入类型主要为滩涂未利用地和水体。(2)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3—1995年为动荡期,演化模式以消失和破碎为主导;1995—2010为过渡期,格局演化模式逐渐由消失和破碎为主导转变为扩张为主导;2010年后为稳定期,格局发生演化的区域较少,总体以新增和扩张为主。(3)36%的盐沼湿地出现了多次格局演变模式的转变,滩涂未利用地、耕地对于景观格局演化频数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工表面、养殖池/盐田和道路堤坝的建设导致了盐沼湿地的破碎和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湿地 遥感 黄河三角洲 景观格局演化模式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前哨地区有利砂体展布规律及演化模式——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一砂组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邱恩波 仇鹏 +4 位作者 石磊 郭巧珍 雍建兴 闫利恒 兰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3,I0005,I0006,共15页
准噶尔盆地前吵地区三工河组有利砂体展布规律不明,砂体类型不清,制约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根据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井及地震资料,结合层序地层学原理,利用90°相位转换技术及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建立等时地层格架,明确有利砂体... 准噶尔盆地前吵地区三工河组有利砂体展布规律不明,砂体类型不清,制约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根据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井及地震资料,结合层序地层学原理,利用90°相位转换技术及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建立等时地层格架,明确有利砂体类型、砂体展布规律和砂体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有利砂体以浅水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浅水三角洲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砂质碎屑流成因的湖底扇砂体为主;顺物源方向,2级坡折带控制的三角洲前缘砂体逐渐向3级坡折带之下的湖底扇砂体过渡;有利砂体为湖侵阶段产物,由3个退积旋回演化形成;受控于多级坡折带,初次退积旋回与二次退积旋回形成砂质碎屑流成因的湖底扇砂体,三次退积旋回形成浅水三角洲外前缘砂体和浅水三角洲内前缘砂体。该结果对前哨地区三工河组岩性油气藏的下一步勘探开发目标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前哨地区 三工河组 砂体展布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网络社团发现及演化模式分析方法
5
作者 潘雨 姚锋 +3 位作者 刘鑫 张磊 王帅辉 王沛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22-3728,共7页
如何充分考虑网络的演化过程准确发现动态网络的社团结构,并对社团演化模式进行跟踪和分析是动态网络社团发现的重要挑战。提出一种动态网络社团发现及演化模式分析算法EC-DCD。该算法利用前一时刻的社团发现结果作为先验信息来减少网... 如何充分考虑网络的演化过程准确发现动态网络的社团结构,并对社团演化模式进行跟踪和分析是动态网络社团发现的重要挑战。提出一种动态网络社团发现及演化模式分析算法EC-DCD。该算法利用前一时刻的社团发现结果作为先验信息来减少网络噪声对社团发现的影响,利用演化聚类框架平滑连续时刻的社团演化,获得每个时刻准确的社团结构。同时,引入社团演化矩阵对社团演化模式进行建模和跟踪,实现社团演化模式的分析和可视化。实验部分,将EC-DCD同基线算法FacetNet、DYNMOGA、DNMF、NE2NMF和CoDeDANet在人工数据集与真实数据集上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证明EC-DCD不仅能够准确地划分每个时刻的社团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还能够跟踪社团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团发现 动态网络 演化聚类框架 非负矩阵分解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沉积特征及其演化模式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春涛 史江涛 +2 位作者 刘亮 荆雪婷 刘杨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82,共15页
沉积环境对岩溶型储层的发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影响着岩溶体的规模和强度,加强沉积环境研究有助于优质岩溶储层的勘探与预测。为深入认识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沉积特征,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结合岩石颜色、类型、组合、结构、构造、古生物、地... 沉积环境对岩溶型储层的发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影响着岩溶体的规模和强度,加强沉积环境研究有助于优质岩溶储层的勘探与预测。为深入认识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沉积特征,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结合岩石颜色、类型、组合、结构、构造、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等岩石学和岩相学标志,利用岩心、测录井、地震和区域宏观沉积资料,对中下奥陶统沉积环境进行了精细识别和划分。结果显示,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泥晶灰岩、生物灰岩和过渡岩类;共发育5种沉积环境,蓬莱坝组以局限—半局限台地为主,鹰山组以半局限台地、开阔台地为主,一间房组以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淹没台地为主;共发育11种地震相,与各类沉积相带具有较明显的对应关系。总的来说,研究区以台地相为主,时空演化差异明显。纵向上,自蓬莱坝组至一间房组沉积水体逐渐加深,沉积环境由局限逐渐变为开阔;横向上,研究区主体以开阔台地、台地边缘为主,向东、向南至研究区外部逐渐过渡为斜坡、盆地相。综合前人资料,建立了研究区自下奥陶统蓬莱坝组局限台地→半局限台地→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开阔台地→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台地边缘→一间房组晚期、吐木休克组淹没台地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地区 中下奥陶统 沉积环境 地震相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泸州中部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期次及演化模式
7
作者 佟恺林 周安富 +7 位作者 罗强 李亚丁 胡曦 程晓艳 郭仪 范存辉 李林豪 岳文翰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6,I0002,共11页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构造裂缝是页岩气保存和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岩心观测、成像测井、包裹体实验、碳氧同位素实验、声发射实验及埋藏—热演化史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泸州中部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构造裂缝是页岩气保存和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岩心观测、成像测井、包裹体实验、碳氧同位素实验、声发射实验及埋藏—热演化史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泸州中部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形成期次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岩心裂缝主要以构造成因的剪切缝为主,具有高角度、高充填特点,占比约为45%。构造裂缝演化可分为3期,Ⅰ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印支运动中期(235~225 Ma),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18~136℃之间,主要裂缝是NW和NNE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NEE向剖面剪切缝;Ⅱ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早期(69~46 Ma),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206~235℃之间,主要裂缝是NWW和NNW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NE向剖面剪切缝;Ⅲ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中期至今(30 Ma至今),裂缝充填物为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55~195℃之间,主要裂缝是NWW和近EW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近NNE向剖面剪切缝。该结果为泸州中部地区页岩气储层裂缝精细表征、有利区优选及勘探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裂缝期次 演化模式 龙马溪组 泸州中部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泥岩生-储-排油特征及演化模式
8
作者 葛云锦 贺永红 +3 位作者 许璟 马芳侠 杜克锋 李红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4,共8页
通过低成熟度泥岩生排烃模拟试验,结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泥岩的生油、储油、排油及热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对生成原油及其可动性进行分析,建立全过程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长7泥岩最大的生油... 通过低成熟度泥岩生排烃模拟试验,结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泥岩的生油、储油、排油及热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对生成原油及其可动性进行分析,建立全过程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长7泥岩最大的生油量出现在成熟度R o=1.0%附近,生油量约为120 mg/g TOC,而后随着成熟度增高,生液态烃量逐渐降低,气态烃量逐渐增加,累积生烃量持续增大;排出页岩油量随成熟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R o为1.15%时液态烃排出量最大,约为64.55 mg/g TOC,之后随后成熟度继续增大,液态烃排出率迅速降低;随热演化程度升高,泥岩微孔体积持续增大,中孔体积先增大后减少,大孔体积先减小后增大,宏孔持续增大;可动流体饱和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不同成熟度泥岩可动流体平均为23.17%;长7泥岩生储排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低成熟阶段、成熟—自饱和阶段、成熟—排油阶段、成熟—高成熟阶段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页岩油 生排烃 可动流体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庙盒8气层次生孔隙成因及孔隙演化模式探讨 被引量:74
9
作者 刘锐娥 孙粉锦 +2 位作者 拜文华 马成华 黄月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49,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盒 8气层处于晚成岩B期 ,普遍存在凝灰质等不稳定碎屑和填隙物 ,广泛发育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为了探讨次生孔隙的成因 ,开展了地层条件及不同介质条件下的溶蚀模拟实验 ,运用环境扫描电镜同位扫描和能谱分析 ...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盒 8气层处于晚成岩B期 ,普遍存在凝灰质等不稳定碎屑和填隙物 ,广泛发育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为了探讨次生孔隙的成因 ,开展了地层条件及不同介质条件下的溶蚀模拟实验 ,运用环境扫描电镜同位扫描和能谱分析 ,对比溶蚀前后样品的成分 ,根据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溶蚀后的水样成分。实验表明 ,含凝灰质砂岩的溶蚀量是石英砂岩溶蚀量的 7~ 11倍 ,且溶蚀量随乙酸酸度增加而加大 ;长石溶蚀滞后于凝灰质溶蚀 ,长石含量对溶出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影响。研究结论 ,盒 8气层次生孔隙成因主要是蚀变凝灰质的溶蚀 ,并提出了含凝灰质砂岩的孔隙演化模式。图 4表 2参 5 (刘锐娥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储集导 凝灰灰溶蚀 次生孔隙成因 孔隙演化模式 苏里格庙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消期海侵进程中南黄海潮流沙脊的演化模式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杨子赓 王圣洁 +2 位作者 张光威 李绍全 刘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0,共10页
南黄海东侧底形资料、浅地层剖面和 YSDP- 10 2钻孔揭示了冰消期海侵初期的古潮流沙脊群 ;南黄海QC2孔上部岩心又揭示了全新世中期的埋藏古潮流沙脊群 ;842 2柱状岩心补充了若干现代南黄海沙脊群——苏北岸外辐射状沙脊群的特征。根据 1... 南黄海东侧底形资料、浅地层剖面和 YSDP- 10 2钻孔揭示了冰消期海侵初期的古潮流沙脊群 ;南黄海QC2孔上部岩心又揭示了全新世中期的埋藏古潮流沙脊群 ;842 2柱状岩心补充了若干现代南黄海沙脊群——苏北岸外辐射状沙脊群的特征。根据 1 4 C测年、ESR测年及突变事件的分析 ,获得了不同时期沙脊形成的年代标尺 ,并获得以下结论 :(1)沙脊沉积在层序地层中属上海侵体系域 (U TST) ,其发育与海平面密切相关 ,最佳发育深度在- 2 0~ - 30 m水深范围内 ,很少有超过 - 40 m者。南黄海沙脊群随着陆架海侵进程自东向西跃迁 ,沙脊群广泛发育预示海平面的相对稳定或小幅度波动期 ;海平面急剧上升期实现了沙脊群的跃迁。南黄海沙脊演化可划分为 3期 :早期 (约 12~ 9ka)是据新仙女木期 (YD)的海平面波动 ,以南黄海东侧古潮流沙脊群为代表 ;中期 (约 6 .3~4ka)包括了中全新世高温期气候突然衰退事件 (MHCR)的海平面波动 ,南黄海中部 QC2孔揭露的埋藏潮流沙脊是这一期的代表 ;晚期为 2 ka至今的海平面缓慢波动期 ,以现代苏北岸外辐射沙脊群为代表。 (2 )潮流沙脊沉积物特征反映了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早期沙脊处于强动力作用下 ,随着海侵范围扩大 ,形成沙脊的动力条件愈来愈弱。(3)南黄海、东海与北黄海沙脊发育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消期 海侵进程 海平面变化 潮流沙脊 演化模式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模式 被引量:31
11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衡立群 李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8-523,529,共7页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域地下水-埋藏成岩环境中发生的成岩作用包括粘结、溶解、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化及“白垩化”作用等。结合沉积相分析结果及成岩作用各个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过程划分为8个时期:Ⅰ期成礁、早期暴露-溶蚀、Ⅱ期成礁、中期暴露-溶蚀、早期成藏、晚期溶蚀、晚期成藏及区域地下水溶蚀。这种特有的演化模式形成了垂向上的8层储层结构,即4个高孔渗段和4个中-低孔渗段间互沉积,4个中-低孔渗段A,B2,C及E段以胶结作用为主,岩性相对致密,隔夹层广泛发育;生物礁体暴露过程中,处于渗流环境的B1,B3及D段由于溶蚀作用形成高孔渗段,区域地下水进一步溶蚀和“漂洗”形成的高孔渗段F段为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模式 生物礁 储集层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流花11-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混合沉积成因类型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48
12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4 位作者 滑双君 成克男 于学敏 李德江 李桂芝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8-107,共10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广泛发育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但由于目前对于混合沉积的研究程度较低,难以界定沉积相及油藏分布范围、成藏要素及分布规律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采用了沉积微相精细研究技术,在工区层序地层...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广泛发育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但由于目前对于混合沉积的研究程度较低,难以界定沉积相及油藏分布范围、成藏要素及分布规律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采用了沉积微相精细研究技术,在工区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成因类型、演化模式及层序地层格架对混合沉积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该区混合沉积大致分为4种类型:母源混合、相缘渐变混合、原地混合和重力流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在低位体系域最为发育,高位和湖侵体系域混合沉积作用受到抑制。黄骅坳陷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混合沉积实例。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成因类型 演化模式 混合沉积 沙河街组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页岩热模拟实验及成岩演化模式 被引量:45
13
作者 董春梅 马存飞 +3 位作者 栾国强 林承焰 张宪国 任丽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53-1061,共9页
随着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对泥页岩的成岩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三种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泥页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发现,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干酪根热解生烃产生的有机质孔及不稳定矿物溶蚀孔增加,是泥页岩储集空间增... 随着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对泥页岩的成岩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三种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泥页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发现,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干酪根热解生烃产生的有机质孔及不稳定矿物溶蚀孔增加,是泥页岩储集空间增加的主要原因;泥页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黏土矿物转化、不稳定矿物溶蚀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建立了基于热模拟实验的泥页岩综合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干酪根在生烃过程中演化特征不同,Ⅰ型干酪根以"解聚型"的途径生烃,以产生有机质边缘孔为主;Ⅲ型干酪根以"平行脱官能团型"的途径生烃,以产生有机质内部孔为主;Ⅱ型干酪根介于两者之间,既可以产生有机质内部孔,也可以产生有机质边缘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热模拟实验 有机质演化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泥型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与全过程生烃演化模式 被引量:39
14
作者 李剑 马卫 +4 位作者 王义凤 王东良 谢增业 李志生 马成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454,共10页
利用半开放体系生排烃模拟实验、封闭体系的黄金管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与开放体系的高温热解色谱质谱实验数据与实测数据,在经典生烃模式基础上,对烃源岩全过程生烃演化特征、排烃效率与滞留烃量、高过成熟阶段天然气来源及甲烷同系物裂... 利用半开放体系生排烃模拟实验、封闭体系的黄金管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与开放体系的高温热解色谱质谱实验数据与实测数据,在经典生烃模式基础上,对烃源岩全过程生烃演化特征、排烃效率与滞留烃量、高过成熟阶段天然气来源及甲烷同系物裂解温度等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腐泥型烃源岩在主生油阶段(R_o值为0.8%~1.3%)的排烃效率为30%~60%,高成熟阶段(R_o值为1.3%~2.0%)的排烃效率在60%~80%;高成熟阶段干酪根降解气与原油裂解气对总生气量的贡献比大致为1∶4,干酪根降解气量占20%,滞留液态烃裂解气量占13.5%,源外原油裂解气(包含聚集型与分散性原油裂解气)量占66.5%。初步确定了天然气的裂解下限,建立了烃源岩全过程生烃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泥型烃源岩 生烃演化模式 排烃效率 生排烃模拟实验 干酪根 降解气 裂解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古地磁新数据与青藏高原地体演化模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董学斌 王忠民 +3 位作者 谭承泽 杨惠心 程立人 周烑秀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在前人古地磁工作的基础上,以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走廊域为主,补充了29个古地磁新数据。本文根据这些资料,初步研究了青藏高原主要地体演化规律,同时对有关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安多—丁青断裂进行了古地磁学分析... 在前人古地磁工作的基础上,以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走廊域为主,补充了29个古地磁新数据。本文根据这些资料,初步研究了青藏高原主要地体演化规律,同时对有关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安多—丁青断裂进行了古地磁学分析和论证。根据古地磁数据,极移曲线的特征及综合前述几个缝合带的讨论,编绘了青藏高原地体演化模式图。本文就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及隆升机制等地质问题也进行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学 地学断面 演化模式 缝合带 活动构造 隆升 极移曲线 冈底斯 印度板块 天然剩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区生物礁演化模式 被引量:17
16
作者 赵撼霆 吴时国 +4 位作者 马玉波 陈端新 孙启良 张广旭 刘扬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50,共8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有利于生物礁生长发育的环境。东沙隆起在中新世时期属于浅海环境,远离物源区,温度、盐度和水深适宜生物礁的生长和发育。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测井、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并与相对...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有利于生物礁生长发育的环境。东沙隆起在中新世时期属于浅海环境,远离物源区,温度、盐度和水深适宜生物礁的生长和发育。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测井、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并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认为东沙隆起发育大量规模不等的生物礁,且其发育演化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可以对应起来。相对海平面的旋回性变化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结合,使得研究区生物礁具有较好的孔渗性,可以成为有潜力的油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相对海平面变化 演化模式 东沙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案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52
17
作者 杜洪涛 王君泽 李婕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38-1049,共12页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提供参考。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划分为形成(扩散)、高潮和消散三个阶段,同时将突发事件划...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提供参考。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划分为形成(扩散)、高潮和消散三个阶段,同时将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性突发事件和非自然性突发事件两类,并提出这两类事件各自对应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式的假设。以五个典型的突发事件为案例,通过比较分析这五个案例事件网络舆情在各阶段的表现及传播路径的异同,明确了不同演化模式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归纳了影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关键因素。然后总结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并完善了假设的演化模式。研究发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演化模式的多样性和演变性,关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因素是准确把握其演化规律的关键所在,应合理利用影响因素来控制舆情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演化模式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相与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40
18
作者 张月巧 贾进斗 +1 位作者 靳久强 刘全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29-234,共6页
在地震地层学和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的指导下,以单井沉积相分析和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表露头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相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识别出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相具有西部碳酸盐岩台地相区、东... 在地震地层学和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的指导下,以单井沉积相分析和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表露头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相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识别出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相具有西部碳酸盐岩台地相区、东部盆地相区和中间过渡带斜坡相区的典型三分结构。在对沉积相平面展布、沉积演化等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古地理沉积环境、沉积相平面组合规律及控制因素,建立了塔东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东地区 寒武-奥陶系地层 沉积相 沉积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田光进 张增祥 +4 位作者 周全斌 赵晓丽 王长有 刘斌 谭文彬 《遥感信息》 CSCD 2003年第1期7-10,T002,共5页
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模型相结合 ,在 1988~ 2 0 0 0年北京市遥感数据的基础上 ,分析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式。研究表明 ,地形条件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在平原地... 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模型相结合 ,在 1988~ 2 0 0 0年北京市遥感数据的基础上 ,分析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式。研究表明 ,地形条件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在平原地区 ,农田、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居于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点扩展占用耕地及生态退耕。在台地、丘陵和山地地区 ,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居于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态退耕。北京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变化表现了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政策实施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自然景观增加 ,景观多样性增加。在自然景观中 ,林地面积增加 ,破碎度减小 ,斑块边界趋于平滑 ;草地面积减少 ,趋于破碎。在人文景观中 ,城镇、农村居民点斑块增大 ,趋于紧凑 ,有利于用地节约。农田受到城镇农村居民点扩展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双重影响 ,面积大量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遥感 GIS 土地利用 时空动态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盆形成演化模式初探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训华 李延成 +1 位作者 綦振华 徐世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共7页
为了解南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的基础地质环境,我们于1991—1995年编制了《南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基础环境图集》。编图过程中,针对南海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在研究了南海周围地区地质构造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南海海... 为了解南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的基础地质环境,我们于1991—1995年编制了《南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基础环境图集》。编图过程中,针对南海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在研究了南海周围地区地质构造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南海海盆主要受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双重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南海地区地幔单向流动及流动方向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盆 地壳拉张 地幔流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