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和混凝性能的改善 被引量:14
1
作者 柯水洲 袁辉洲 +2 位作者 袁韧 李宁 曾富益 《中国给水排水》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12,共4页
以湘江原水为研究对象 ,对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进行了小试及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滤池反冲洗废水直接回用至反应池 ,不仅可以回收水量 ,而且还改善了混凝性能 ,提高了反应沉淀效果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 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 混凝 絮体 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水厂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尹军 于玉娟 +1 位作者 薛喜权 吴磊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39-841,845,共4页
通过实验室烧杯试验,将滤池反冲洗废水直接与原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混凝试验。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在投量为60 mg/L的条件下,对色度、浊度、CODMn及UV254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反冲洗废水可以提高对原水浊度和色... 通过实验室烧杯试验,将滤池反冲洗废水直接与原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混凝试验。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在投量为60 mg/L的条件下,对色度、浊度、CODMn及UV254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反冲洗废水可以提高对原水浊度和色度的去除,不会提高出水的有机物含量。同时结果也显示,投加10%反冲洗废水不仅可以回收水量,而且可以达到改善混凝性能、提高混凝效率、减少混凝成本的目的,可以为水厂的运行提供参考。但是回收滤池反冲洗水明显提高了滤后水中细菌总数,给后续消毒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池反冲洗废水 混凝 回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来水厂滤池反冲洗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科 陈正宏 +1 位作者 苟克宁 陈静 《四川环境》 2009年第4期102-107,共6页
自来水生产过程滤池要定期反冲洗,滤池反冲洗废水最早一般被直接排放,近年来低成本安全回用滤池反冲洗废水逐渐受到重视。其主要处理回用技术从以直接回用或混凝-沉淀后回用为主的传统技术,逐渐转变为高效安全的膜回收技术。评析滤池反... 自来水生产过程滤池要定期反冲洗,滤池反冲洗废水最早一般被直接排放,近年来低成本安全回用滤池反冲洗废水逐渐受到重视。其主要处理回用技术从以直接回用或混凝-沉淀后回用为主的传统技术,逐渐转变为高效安全的膜回收技术。评析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回收滤池反冲洗废水提出建议。分析表明饮用水系统滤池反冲洗废水采用膜过滤技术可避免自来水厂出水浊度增加、出水消毒副产物增加和致病微生物增加三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 传统处理技术 膜处理技术 消毒副产物 致病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滤膜在水厂滤池反冲洗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姚左钢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4-49,共6页
北京市第九水厂应急扩建工程采用以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程工艺处理滤池反冲洗废水。详细介绍了选址、流程选择、中试研究、主要设计参数等工程设计方案,以及工程系统优化方向和运行优化措施等内容。该工程是国内首次采用超滤膜技术处理... 北京市第九水厂应急扩建工程采用以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程工艺处理滤池反冲洗废水。详细介绍了选址、流程选择、中试研究、主要设计参数等工程设计方案,以及工程系统优化方向和运行优化措施等内容。该工程是国内首次采用超滤膜技术处理水厂滤池反冲洗废水的实践,已于2010年供水高峰期建成通水。运行以来,系统运行平稳,出水水质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池反冲洗废水 回用 超滤膜 工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生产性试验研究
5
作者 柯水洲 钟坚 +2 位作者 宋海东 袁辉洲 田胜海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85-90,96,共7页
以湘江原水为研究对象,对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进行了小试及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滤池反冲洗废水直接回收至反应池,不仅可以回收水量,而且还能提高反应沉淀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 滤池反冲洗废水 回用 混凝 冲击负荷 二次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工艺对给水厂滤池反冲洗废水的净化效果
6
作者 吴磊 尹军 于玉娟 《辽宁化工》 CAS 2008年第6期394-396,共3页
通过实验室杯罐试验,对水厂滤池反冲洗废水的混凝沉淀处理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和三氯化铁为混凝剂,在不同混凝剂投量下的对色度、浊度、CODMn、及UV254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对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最佳... 通过实验室杯罐试验,对水厂滤池反冲洗废水的混凝沉淀处理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和三氯化铁为混凝剂,在不同混凝剂投量下的对色度、浊度、CODMn、及UV254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对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最佳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PAC,而对其有机物的去除三氯化铁则最佳。按除浊要求得到的最佳混凝剂投量但不能满足对有机物的去除,所以选择哪种混凝剂及投加量应根据对反冲洗废水的处理要求等综合慎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池反冲洗废水 混凝 杯罐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臭氧-超滤工艺处理活性炭滤池反冲洗废水 被引量:6
7
作者 于晓斐 周冰洁 林涛 《环境科技》 2020年第1期31-35,共5页
针对活性炭滤池反冲洗废水中颗粒物、有机物及微生物的复杂水质特性,研究了混凝-臭氧-超滤工艺的净化效能,以期为水厂反冲洗废水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混凝-臭氧氧化预处理后,超滤膜出水水质良好,浊度为0.10 NTU,UV254... 针对活性炭滤池反冲洗废水中颗粒物、有机物及微生物的复杂水质特性,研究了混凝-臭氧-超滤工艺的净化效能,以期为水厂反冲洗废水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混凝-臭氧氧化预处理后,超滤膜出水水质良好,浊度为0.10 NTU,UV254和ρ(DOC)分别为0.026和1.35 mg/L,微生物指标、消毒副产物和嗅味物质等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程度较低。因此,混凝-臭氧-超滤工艺对活性炭滤池反冲洗废水有良好的净化效能,并可以保持长期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工艺 活性炭滤池反冲洗废水 预处理 平板陶瓷膜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生产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柯水洲 袁辉洲 +1 位作者 李宁 曾富益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7,共4页
以湘江原水为研究对象,对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进行了小试及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滤池反冲洗废水直接回收至反应池,不仅可以回收水量,而且还能提高反应沉淀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 滤池反冲洗废水 回用 混凝 冲击负荷 二次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蒸馏处理滤池反冲洗废水的效能研究
9
作者 许航 王澳 +3 位作者 丁明梅 马珺 张磊 梅才华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55,共6页
采用膜蒸馏(MD)工艺,考察了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和聚丙烯(PP)3种材质的疏水膜对滤池反冲洗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PTFE膜的性能最佳,在60℃下能保持(15.2±0.8)L/(m^(2)·h)的渗透通量,并可稳定截留99%的无... 采用膜蒸馏(MD)工艺,考察了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和聚丙烯(PP)3种材质的疏水膜对滤池反冲洗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PTFE膜的性能最佳,在60℃下能保持(15.2±0.8)L/(m^(2)·h)的渗透通量,并可稳定截留99%的无机离子和80%以上的有机污染物。另外,从工艺优化角度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和进水模式对MD工艺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沉淀预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减缓膜结垢,在168 h的运行周期下PTFE膜通量仅下降了35%;与持续浓缩的进水模式相比,间歇进水初期的膜通量下降幅度更大,但每24 h稀释进料后都出现膜通量突增使整体产水量高于连续进水模式总量的5%左右。采用SEM和FTIR分析得出,PTFE膜污染成因是无机盐结晶和腐殖酸类有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蒸馏 滤池反冲洗废水 废水回用 膜通量 膜污染
原文传递
在线混凝—超滤工艺处理滤池反冲洗废水中试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泽彬 韩永辉 +2 位作者 刘婉琼 黄泽宇 梁恒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5-20,共6页
通过中试探究超滤技术处理滤池反冲洗废水的效果以及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接超滤相比,在线混凝—超滤的跨膜压差增长速率明显降低,即混凝预处理能够有效缓解膜污染;当膜通量和过滤周期较小时,造成的膜污染以可逆污染为主,膜通... 通过中试探究超滤技术处理滤池反冲洗废水的效果以及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接超滤相比,在线混凝—超滤的跨膜压差增长速率明显降低,即混凝预处理能够有效缓解膜污染;当膜通量和过滤周期较小时,造成的膜污染以可逆污染为主,膜通量越大、过滤周期越长,引起的膜污染越严重;在线混凝—超滤对滤池反冲洗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能,对浊度和UV_(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42%和42.24%,出水COD_(Mn)均在2 mg/L以下,铁和铝含量均在0.06 mg/L以下,能够基本去除所有的细菌和大肠杆菌,保证了出水的生物安全性,但超滤对氨氮和荧光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佳。X射线能谱(EDS)元素分析显示,膜表面存在无机金属污染,与单独碱洗相比,碱洗+酸洗的化学清洗方式对膜污染的去除效果更好。混凝—超滤工艺成本较低,这为超滤技术用于滤池反冲洗废水的处理及安全回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池反冲洗废水 在线混凝 超滤 膜污染
原文传递
不同超滤组合工艺对滤池反冲洗废水的处理效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锦棠 韩永辉 +3 位作者 许泽彬 董燕珊 刘贝 梁恒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8-34,共7页
为了探究超滤对滤池反冲洗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其组合工艺对膜污染的控制效能,采用直接超滤、在线混凝/超滤、混凝/沉淀/超滤3种不同工艺处理滤池反冲洗废水。结果表明,3种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都在99.5%以上,出水COD_(Mn)均在1.20 mg/L以下... 为了探究超滤对滤池反冲洗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其组合工艺对膜污染的控制效能,采用直接超滤、在线混凝/超滤、混凝/沉淀/超滤3种不同工艺处理滤池反冲洗废水。结果表明,3种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都在99.5%以上,出水COD_(Mn)均在1.20 mg/L以下,表明超滤对浊度和COD_(Mn)具有优异的去除效果;直接超滤工艺对UV_(254)的去除率为(26.93±4.14)%,而在线混凝/超滤工艺与混凝/沉淀/超滤工艺对UV_(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37.41±3.57)%和(40.87±6.22)%,明显优于直接超滤工艺;3种工艺对原水中荧光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不明显;通过分析3种工艺的出水水质、膜污染情况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和膜表面形貌图发现,直接超滤造成的膜污染最为严重,且不可逆污染占主导,出水水质情况表明预处理能够降低超滤进水污染物负荷,并且改变水中污染物形态,因此预混凝能够有效缓解膜污染,而混凝/沉淀/超滤工艺对膜污染的缓解效果最好;同时,膜污染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滤饼层过滤和临界阻塞是引起直接超滤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池反冲洗废水 超滤 混凝 膜污染
原文传递
给水厂排泥水处理回用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向平 蒋绍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70-72,共3页
给水厂的排泥水来自于水厂的沉淀池、澄清池排泥水或滤池反冲洗废水,对其进行处理利用是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的有效措施。从排泥水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性上分析了在其处理利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对排泥水进行混凝沉淀预处理或采... 给水厂的排泥水来自于水厂的沉淀池、澄清池排泥水或滤池反冲洗废水,对其进行处理利用是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的有效措施。从排泥水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性上分析了在其处理利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对排泥水进行混凝沉淀预处理或采用膜过滤后再回用,可提高水厂出水的微生物安全性;还介绍了国内外排泥水处理利用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泥水 滤池反冲洗废水 隐孢子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渑池马岭水厂排泥水处理设计
13
作者 王召东 尹卫红 尹文选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1-42,共2页
介绍了规模12万m3/d的马岭水厂沉淀池排泥水和滤池反冲洗废水回收处理工程,就工程条件、工艺流程、各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及运行情况做了介绍。工程运行表明,生产废水回流稳定,脱水后的泥饼含固率在20%以上。
关键词 给水厂 沉淀池排泥水 滤池反冲洗废水 污泥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taneous Carbon and Nitrogen Removal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a Partially Packed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BAF) without Backwashing Process
14
作者 Z. Amir S. Fatihah +1 位作者 M. Denecke S.M. Z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年第7期15-23,共9页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BAF) is an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that can sustain high volumetric loads with high quality effluent. However, backwashing process needed for the system limits its applicability. This s...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BAF) is an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that can sustain high volumetric loads with high quality effluent. However, backwashing process needed for the system limits its applicability.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of removing carbon and nitrogen simultaneously in a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BAF) with partially packed media without any backwashing process. The upper part of BAF up to 0.5 m depth is packed with plastic media (Kaldnes K1) with diameter and length of 10 mm and 7 mm respectively. This partially packed BAF creates a hybrid system of attached growth and suspended growth combined in a single reactor. Three C:N ratios, i.e. 15, 10 and 4, were compared during this study by varying the nitrogen loading while the carbon loading was kept constant at 1.0±0.54 kg COD/(m^3·d). The organic loading rate (OLR) ratio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carbon and TKN loading. The carbon removal percentage of 86.7±7.3%, 85.1±10.3%, and 91.0±5.6% and TKN removal percentage of 24.7±11.6%, 48.0±25.9% and 62.8±7.9% were achieved after steady-state for the C:N ratio of 15, 10, and 4 respectively. Suspended solid concentration in the effluent was found to be high throughout the treatment, but no clogging occurred during the 4 months of operation period even though backwashing was elimin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F carbon removal NITRIFICATION BACKWASHING C:N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