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细管力滞后曲线和相渗透率滞后曲线及处理 被引量:3
1
作者 周琦 朱学谦 刘传喜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9年第3期47-50,共4页
提出了一种处理毛细管力滞后及相渗透率滞后的方法,使油藏毛细管力的作用在数值模拟中可更精确地体现出来,以便改进后的模型更适用于吞吐过程的计算。
关键词 毛细管力 相渗透率 油藏 数值模拟 滞后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滞后性的土-水特征曲线物理-统计模型研究
2
作者 翟钱 田刚 +4 位作者 朱益瑶 戴国亮 赵学亮 龚维明 杜延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72-2080,共9页
非饱和土的持水和渗透特性具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即非饱和土的水力特性在脱湿过程与其在浸润过程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现有土-水特征曲线(SWCC)滞后模型多为经验模型,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模型参数的选取。换言之,这些经验模型多为数... 非饱和土的持水和渗透特性具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即非饱和土的水力特性在脱湿过程与其在浸润过程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现有土-水特征曲线(SWCC)滞后模型多为经验模型,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模型参数的选取。换言之,这些经验模型多为数学模型,模型参数缺失相应的实际物理意义。采用矩阵形式模拟修正毛细物理模型,通过数理统计的手段计算脱湿和浸润过程,土体中不同尺寸孔隙的水分含量,并累加各孔隙汇总的水分含量得到不同吸力状态土体的含水率。在计算浸润过程孔隙中水分含量时,深入分析留截空气、“墨水瓶”效应和“雨滴”效应对滞后现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选取国内外SWCC脱湿与浸润的试验数据,和本文模型结果作对比。对比结果显示,物理-统计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度较高,可作为预测SWCC滞后曲线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滞后 留截空气 “雨滴”效应 “墨水瓶”效应 物理-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芥子穴位给药配伍对延胡索乙素药效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高远 李冀 +1 位作者 韩东卫 周梦丹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芥子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芥子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芥子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芥子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h穴位皮下透析液,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法检测方中君药延胡索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浓度,获得药代动力学参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对应时间点模型动物血清中IgE水平,获得药效学参数;对药动学、药效学参数进行PK-PD模型拟合。结果:白芥子配伍后的药峰浓度(C_(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平均滞留时间(MRT_(0-t))均显著增加(P<0.01,P<0.01,P<0.05),达峰时间(T_(max))提前(P<0.01);“浓度-时间-效应”三维曲线表明,方中有白芥子配伍时,药效出现更快、消退更慢,起效时间晚于峰浓度,具有一定滞后性。结论:动力学参数、PK-PD模型结果表明,白芥子配伍能够改变“方中君药”——延胡索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穴位局部的皮下分布,促进方中君药有效成分快速吸收,延长滞留时间,在方剂中起到主药、改善其他药物分布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 穴位给药 配伍研究 延胡索乙素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模型 “冬病夏治”方 “浓度-时间-效应”三维关系 滞后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橡胶材料宏观和细观力学模型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宇明 彭威 +1 位作者 白鸿柏 郑坚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8-41,共4页
用等效粘性阻尼理论和试验相结合,建立金属橡胶材料动态模型,把复杂的金属橡胶材料的阻尼耗能机理等效为粘性阻尼,金属橡胶的恢复力由高阶非线性多项式和等效的粘性阻尼力叠加而成;为了进一步研究刚度系数,从金属橡胶的变形特征出发,推... 用等效粘性阻尼理论和试验相结合,建立金属橡胶材料动态模型,把复杂的金属橡胶材料的阻尼耗能机理等效为粘性阻尼,金属橡胶的恢复力由高阶非线性多项式和等效的粘性阻尼力叠加而成;为了进一步研究刚度系数,从金属橡胶的变形特征出发,推导出金属橡胶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细观力学模型,通过试验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很好描述金属橡胶材料在非线性振动系统的特性,模型中的参数值,对于研究金属橡胶材料的动态特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橡胶 粘性阻尼 力学模型 应力应变 滞后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斗拱木结构恢复力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文芳 李世温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7年第A11期65-70,共6页
通过模型试验,对应县木塔层间恢复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原型沿竖向以明层和暗层交替迭合的结构特点,本次设计的层间模型包括一明层和一暗层,下明上暗,并按原型第二层以10∶1缩尺制成.经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3种竖向荷... 通过模型试验,对应县木塔层间恢复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原型沿竖向以明层和暗层交替迭合的结构特点,本次设计的层间模型包括一明层和一暗层,下明上暗,并按原型第二层以10∶1缩尺制成.经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3种竖向荷载下的水平恢复力滞回曲线及其特征.可用以对原型结构各层的恢复力及抗力等性能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 恢复力 滞后曲线 模型试验 斗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倾角岩体结构面在循环动力扰动下的力学特性 被引量:8
6
作者 于永江 刘峰 +3 位作者 岳宏亮 张伟 张仕鹏 王鹏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48-3758,共11页
为了研究大型硐室或边坡中不同倾角岩体结构面在动力扰动下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机理,采用微控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对不同倾角结构面岩石进行不同振幅的周期性动力扰动力学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动力扰动下结构面岩石试件发生破坏时产生大量的... 为了研究大型硐室或边坡中不同倾角岩体结构面在动力扰动下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机理,采用微控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对不同倾角结构面岩石进行不同振幅的周期性动力扰动力学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动力扰动下结构面岩石试件发生破坏时产生大量的沿着轴向发展的竖向裂纹,随后结构面岩石试件碎裂成相对较薄的片状或条状碎屑,在宏观上表现出沿着结构面倾向膨胀;每次加、卸载的应力应变曲线都会形成一条封闭的滞后环曲线,且该曲线总体呈现出疏—密—疏3个阶段的特征;在结构面岩体倾角一定时,滞后环曲线的面积及岩体的变形模量随着扰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增大,表明扰动振幅增加使得扰动岩石在每个循环周期中内部积聚更多可消耗的能量,用于矿物颗粒之间的黏滑消耗以及原有微裂纹的增生和新裂纹的产生,导致岩石达到破坏所需的累积不可逆变形总量会降低,劣化试件的抗载性能;当扰动应力幅值一定时,滞后环曲线的变化幅度随着结构面岩体倾角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岩体的变形模量随之减小,岩石的阻尼比呈现先减小,然后稳定,再增大的趋势,反映了岩石中裂隙从初始变形(空隙压密)到等速变形(微破裂稳定发展)到加速变形(裂隙贯通)后整体破坏的过程;结构面岩石试件发生破坏的扰动应力幅值存在一个可用静载荷和结构面倾角进行确定的扰动阈值,当扰动应力幅值<扰动阈值时,随着循环加卸载周期的增大,塑性应变值趋于稳定值,结构面岩石未发生破坏,岩石塑性应变积累值与扰动循环加载次数符合负指数函数,反之,当扰动应力幅值>扰动阈值时,岩石塑性应变积累值与扰动循环加载次数的关系符合朗之万函数逆函数,对这2种函数中待定参数值变化对损伤曲线簇的影响规律分析,确定了该函数中待定参数的物理意义,并通过不同振幅循环加卸载条件下不同倾角结构面岩石内部能量变化过程分析,揭示了结构面岩石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能量破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结构面 扰动应力 不同倾角岩体 滞后曲线 扰动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搭接梁的干摩擦力分布规律研究
7
作者 任勇生 张晓梅 《山西矿业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341-347,共7页
研究具有干摩擦搭接区的弹性梁在拟静态轴向力作用下,搭接区内干摩擦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导出首次加载过程中,摩擦力分布的数学表达式及轴向力和搭接区两端轴向相对位移的关系,并讨论卸载和重新加载的情形,给出在周期载荷作用下的滞后... 研究具有干摩擦搭接区的弹性梁在拟静态轴向力作用下,搭接区内干摩擦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导出首次加载过程中,摩擦力分布的数学表达式及轴向力和搭接区两端轴向相对位移的关系,并讨论卸载和重新加载的情形,给出在周期载荷作用下的滞后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搭接梁 干摩擦力 分布规律 相对位移 滞后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炉炼钢节能技术扩散的研究
8
作者 罗德明 《科研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8-27,共10页
本文评述了电弧炉炼钢节能技术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电弧炉炼钢节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加拿大、美国、日本节能技术扩散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电弧炉节能技术扩散的规律与态势。
关键词 电弧炉 节能技术 技术扩散 滞后S曲线 炼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Using Microscopic Spherical Particle Model 被引量:22
9
作者 YANG Song LU Ting-Ha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03-111,共9页
When variations occur in the water content or dry bulk density of soil,the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will affect the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WCC).The occurrence of the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can be divided i... When variations occur in the water content or dry bulk density of soil,the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will affect the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WCC).The occurrence of the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slipping and pinning.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pinning existence on SWCC by tests.In this study,the effect of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on SWCC was analyzed either in the case of no variations in soil dry bulk density with changes in soil water content or no variations in soil water content with changes in soil dry bulk density.In both cases,soil particles were simplified to the spherical particle model.Based on the geometrically mecha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cles and connecting liquid bridges,a phys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SWCC was derived from the spherical particle model.Adjusting parameters made the model applicable to various soils,that is,the cohesive soil was considered as micron-sized spherical particles.Through the simulations on SWCC test data of sand,silt,clay,and swelling soil,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physical model possessed good relia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Finally,the analysis of rationality of contact angle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th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necting liquid bridge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dry bulk density physical model
原文传递
Hysteresis and Multi-state Behavior of Counterflow Flame in a Blowing Cylindrical Burner
10
作者 Hsing-Sheng Chai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76-283,共8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flame hysteresis over a porous cylindrical burner. The hysteresis results from different operation procedure of the experiment. Gradually increasing inflow velocity can transform the envelope fla... This study focuses on flame hysteresis over a porous cylindrical burner. The hysteresis results from different operation procedure of the experiment. Gradually increasing inflow velocity can transform the envelope flame into a wake flame. The blow-off curve can be plotted by determining every critical inflow velocity that makes an envelope flame become a wake flame at different fuel-ejection velocities. In contrast, decreasing the inflow veiocity can transform the wake or lift-off flame into an envelope one. The reattachment curve can be obtained by the same method to explore the blow-off curve, but the intake process is reverse. However, these two curves are not coincident, except the origin.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m is termed as hysteresis, and it results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urning velocities associated with both curves. At the lowest fuel-ejection velocity, no hysteresis exists between both curves owing to nearly no burning velocity difference there. Then, raising the fuel-ejection velocity enhances hysteresis and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wo curves. However, as fuel-ejection velocity exceeds a critical value, the intensity of hysteresis almost keeps constant and causes the two curves to be parallel to each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STERESIS Blow-off curve Reattachment curve Cylindrical burner Counterflow flam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