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 被引量:73
1
作者 彭超 吴刚 +3 位作者 席宇 夏燕华 张婷 赵以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56,共5页
从武汉市的池塘分离到 3株编号分别为M6,M8和M13的溶藻细菌 ,对这 3株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溶藻专一性和溶藻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M6,M8和M13分别属于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sp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sp .)和节杆菌属 (Art... 从武汉市的池塘分离到 3株编号分别为M6,M8和M13的溶藻细菌 ,对这 3株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溶藻专一性和溶藻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M6,M8和M13分别属于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sp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sp .)和节杆菌属 (Arthrobactersp .) ;它们分别能溶解鲍氏织线藻、念珠藻、鱼腥藻、坑形席藻、铜绿微囊藻、鞘丝藻等多种蓝藻 ,并且它们的液体溶藻现象较固体溶藻现象明显 ;3株溶藻细菌培养液的过滤液仍有溶藻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鉴定 溶藻效应 溶藻细菌 蓝藻 节杆菌属 芽孢杆菌属 葡萄球菌属 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溶藻细菌对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效应 被引量:6
2
作者 史荣君 黄洪辉 +3 位作者 齐占会 胡维安 田梓杨 戴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4993-5001,共9页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爆发海域的表层海水中分离得到1株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具有溶藻活性的海洋细菌,菌株编号为N10。利用液相感染法研究了该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和溶藻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10能使藻细胞失去运动活性...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爆发海域的表层海水中分离得到1株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具有溶藻活性的海洋细菌,菌株编号为N10。利用液相感染法研究了该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和溶藻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10能使藻细胞失去运动活性,并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藻细胞最终破裂死亡。菌悬液接种到藻液中的量越大,初始细菌密度越高,其溶藻效果越强。菌悬液以1∶10的体积比接种到藻液中时,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83%,至72 h全部溶解死亡;体积比为1∶20的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71%,之后藻细胞密度略有波动,120 h时死亡率达77%;而体积比为1∶100的藻细胞密度在前24 h有所下降,死亡率达39%,之后藻细胞密度又开始明显上升;对照组的藻细胞密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菌悬液过滤液和高温加热处理后的菌悬液过滤液对海洋原甲藻均无溶藻活性,表明菌株N10的溶藻方式为直接溶藻。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数据进行同源性检索,并结合细菌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菌株N10隶属于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中的Muricauda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海洋原甲藻 溶藻效应 大鹏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对滇池水华束丝藻的溶藻效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胡智泉 刘永定 何光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8-131,共4页
用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MC-RR)处理自滇池分离的水华束丝藻,研究了MC-RR对水华束丝藻的生理特性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0μg/L的MC-RR可轻微促进水华束丝藻的生长,而100μg/L和1 000μg/L的MC-RR对水华束丝藻表现为急性致死效应.... 用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MC-RR)处理自滇池分离的水华束丝藻,研究了MC-RR对水华束丝藻的生理特性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0μg/L的MC-RR可轻微促进水华束丝藻的生长,而100μg/L和1 000μg/L的MC-RR对水华束丝藻表现为急性致死效应.藻的生理机能完全破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上升,光合系统PSⅡ活性迅速降为零.藻丝在48 h后开始断裂、解体,并逐渐溶解.其超微结构显示细胞膜受损,藻细胞内含物几乎完全渗漏.以上结果说明,微囊藻毒素对水华束丝藻有显著的溶藻效应,微囊藻毒素在束丝藻与微囊藻的种群更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水华束丝藻 生理特性 超微结构 溶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味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可佳 高乃云 +3 位作者 邵煜 李聪 张土乔 杨玉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14-1718,共5页
考察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庚醛,甲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等5种藻类代谢的嗅味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嗅味物质对藻细胞的破坏作用大小顺序依次是: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庚醛,二甲基三硫醚,甲硫醚。其... 考察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庚醛,甲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等5种藻类代谢的嗅味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嗅味物质对藻细胞的破坏作用大小顺序依次是: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庚醛,二甲基三硫醚,甲硫醚。其中甲硫醚的溶藻效应较低,基本不引起藻液变色,经过92 h后胞外微囊藻毒素的浓度仍与自然状态下的浓度相近。质量浓度为1 g/L的β-环柠檬醛能在1 h内将藻液由绿色变成蓝色,使细胞光合活性降为0。胞内的微囊藻毒素LR随着细胞的破裂释放到溶液中,溶解态的微囊藻毒素-LR质量浓度最高达到2 628.3μg/L。β-环柠檬醛能对微囊藻细胞引起抑制作用的临界质量浓度为0.1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味物质 铜绿微囊藻 溶藻效应 β-环柠檬醛 微囊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细菌L7代谢物对水华鱼腥藻的溶藻效应 被引量:5
5
作者 谢静 潘伟斌 曾嘉韫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36-40,共5页
从等体积不同密度的溶藻细菌L7菌液中提取胞内、胞外代谢物,分别加入等体积等密度的水华鱼腥藻中连续培养7d,研究L7代谢物对水华鱼腥藻的溶藻效应.2.78×10^5~2.78×10^7 cfu/mL的L7胞内代谢物能显著促进藻生长和异形胞分化,... 从等体积不同密度的溶藻细菌L7菌液中提取胞内、胞外代谢物,分别加入等体积等密度的水华鱼腥藻中连续培养7d,研究L7代谢物对水华鱼腥藻的溶藻效应.2.78×10^5~2.78×10^7 cfu/mL的L7胞内代谢物能显著促进藻生长和异形胞分化,到培养结束藻密度为对照组的1.7~1.98倍;异形胞数最大可为对照组的2.31倍.2.78×10^8、2.78×10^9 cfu/mL的L7胞内代谢物能抑制藻生长,藻密度最低为对照组的58%;能极显著抑制异形胞分化,可不形成异形胞.2.78×10^5~2.78×10^9 cfu/mL的L7胞外代谢物能极显著抑制藻生长和异形胞分化,藻密度最低为对照组的0.63%,不形成异形胞;藻丝的藻细胞间隔变模糊,藻细胞变大变形,并有大量的单个球形藻体散落.L7主要通过分泌胞外代谢物溶藻,菌胞内代谢物对藻生长有“低促高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代谢物 水华鱼腥藻 溶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细菌N3对几种赤潮藻的溶藻效应 被引量:11
6
作者 史荣君 黄洪辉 +3 位作者 齐占会 胡维安 田梓杨 戴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22-1929,共8页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暴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株海洋溶藻细菌(编号N3),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和常见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暴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株海洋溶藻细菌(编号N3),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和常见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实验藻种,利用液体感染法研究了该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效应及溶藻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3对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均无溶藻活性,而菌悬液的体积分数为2%和10%时分别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有较好的溶藻效果,但溶藻现象不同.菌株N3可使锥状斯氏藻的细胞变形,胞内物质分布不均匀并最终死亡;使海洋原甲藻的藻细胞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最终藻细胞破裂死亡.菌株N3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方式相同,均以直接溶藻为主.菌株N3的菌悬液以2%、1%和0.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锥状斯氏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处理组中藻细胞在120 h内全部死亡,而1%和0.1%处理组藻细胞的增长率略低于对照组.菌株N3的菌悬液以10%、5%和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海洋原甲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呈下降趋势,10%和5%处理组中藻细胞至120 h时死亡率分别为78%和70%,而1%处理组的藻细胞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电镜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3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锥状斯氏藻 海洋原甲藻 溶藻效应 大鹏湾
原文传递
中肋骨条藻与锥状斯氏藻藻际细菌溶藻效应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俊 杨宇峰 +2 位作者 龚映雪 张俊逸 蒋江峦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71-1279,共9页
通过向对数生长期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体积分数1%和10%的2216E培养基,以未加入培养基的对照组和10%无菌组作为对照,研究藻际细菌的溶藻效应.结果表明,对照组、1%组及10%无菌组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未受... 通过向对数生长期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体积分数1%和10%的2216E培养基,以未加入培养基的对照组和10%无菌组作为对照,研究藻际细菌的溶藻效应.结果表明,对照组、1%组及10%无菌组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未受抑制,而10%组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则受到显著的抑制(p<0.001),在第96h时,藻细胞几乎都被裂解,藻细胞数、叶绿素a含量及叶绿素荧光效率(Fv/Fm)显著低于对照组、1%组及10%无菌组(p<0.001),表明藻际细菌具有抑制微藻生长的作用.在整个溶藻过程中,中肋骨条藻10%组细菌丰度增加了约250倍,锥状斯氏藻10%组藻际细菌丰度增加了约300倍,藻际细菌丰度的剧增可能是溶藻的主要原因.作为溶藻效果的评价指标,叶绿素荧光效率要优于细胞形态的改变、藻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叶绿素a含量,是较理想的溶藻检验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际环境 细菌 中肋骨条藻 锥状斯氏藻 溶藻效应 指标
原文传递
溶藻细菌L7(Algicidal Bacteria Strain L7)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解冬雪 潘伟斌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4年第4期60-64,共5页
将6组不同初始种群密度的溶藻细菌L7(Bacillus cereus)菌悬液和添加了溶藻细菌L7胞内、外代谢产物的2216E培养液加入到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悬浮液中,将5组不同初始种群密度的中肋骨条藻悬浮液和添加了中肋骨条藻胞内... 将6组不同初始种群密度的溶藻细菌L7(Bacillus cereus)菌悬液和添加了溶藻细菌L7胞内、外代谢产物的2216E培养液加入到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悬浮液中,将5组不同初始种群密度的中肋骨条藻悬浮液和添加了中肋骨条藻胞内外代谢产物的f/2-Si培养液加入到溶藻细菌L7悬浮液中,探讨溶藻细菌L7和中肋骨条藻的相互作用.在第7天时,L7胞外代谢产物使中肋骨条藻细胞数量下降95.42%,表现为间接溶藻,胞内代谢产物使藻细胞数量增长361.47%,表现为加快藻增长.L7初始种群密度为3.89×106cfu/mL和3.89 × 107cfu/mL时,在第7天藻细胞数量均下降80%以上;初始种群密度为3.89×102~3.89×104cfu/mL时,在第7天L7促进藻生长.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为3.89×103 cells/L、3.89×104 cells/L及3.89×106 cells/L时,最迟于第7天,L7种群密度开始低于对照组,即中肋骨条藻能够在一段时间后抑制L7生长.从第4天开始,中肋骨条藻胞外代谢产物使L7种群密度低于对照组,即中肋骨条藻对L7产生抑制作用;胞内代谢产物对L7生长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中肋骨条藻 溶藻效应 代谢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壮前沟藻化感物质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冀晓青 韩笑天 +1 位作者 杨佰娟 俞志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45-1754,共10页
微藻化感作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生态学现象。选取强壮前沟藻指数生长初期Ⅰ和平台生长初期Ⅱ两个阶段的滤液对中肋骨条藻、海洋原甲藻、锥状斯氏藻及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萃取了阶段Ⅱ的粗提物,抑藻检测表明其具有&qu... 微藻化感作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生态学现象。选取强壮前沟藻指数生长初期Ⅰ和平台生长初期Ⅱ两个阶段的滤液对中肋骨条藻、海洋原甲藻、锥状斯氏藻及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萃取了阶段Ⅱ的粗提物,抑藻检测表明其具有"杀藻"效应,通过GC/MS分析该粗提物中具有潜在化感作用的物质种类。研究发现强壮前沟藻两个生长阶段的滤液对中肋骨条藻均产生强烈致死效应(phaseⅠ:F=15.18475,P=0.00298<0.05;phaseⅡ:F=6.24559,P=0.03149<0.05);锥状斯氏藻在强壮前沟藻滤液中生长,实验结束时两个阶段中的细胞密度分别是对照组的79.3%和68.9%;海洋原甲藻在强壮前沟藻生长阶段Ⅱ滤液实验的最后3d,其生长受到显著抑制(F=4.84438,P=0.04925<0.05);而等鞭金藻在强壮前沟藻两个生长阶段滤液中被抑制现象不明显(P>0.05)。强壮前沟藻滤液实验表明,强壮前沟藻能够向微环境中分泌代谢产物来抑制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的生长,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种类特殊对应性。上述实验结果还表明,强壮前沟藻生长阶段Ⅱ的滤液具有的生长抑制作用较为明显。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强壮前沟藻生长阶段Ⅱ滤液中的代谢产物,检测发现其代谢粗提物具有溶藻效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粗提物中存在4种可能产生化感抑制作用的物质,其中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被认为具有抗滤过性病原体和抗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壮前沟藻去藻滤液 粗提物 化感物质 溶藻效应 GC/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细菌Chryseobaterium sp.S7控藻实验
10
作者 王金霞 詹玲玲 +1 位作者 陈玉成 赵雪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67,103,共6页
为使溶藻细菌Chryseobaterium sp.S7在水体修复工程中得到科学应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细菌和Chl.a浓度的响应面中心点,以蓝绿藻Chl.a去除率为响应值,以细菌和Chl.a浓度为影响因素,采用Central-Composite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了影... 为使溶藻细菌Chryseobaterium sp.S7在水体修复工程中得到科学应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细菌和Chl.a浓度的响应面中心点,以蓝绿藻Chl.a去除率为响应值,以细菌和Chl.a浓度为影响因素,采用Central-Composite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了影响Chryseobaterium sp.S7溶藻效应的2个重要因素的交互作用,得出Chl.a去除率与细菌初始浓度和水体Chl.a浓度的二次多项式模型。该模型具有显著性高(P<0. 01),模型拟合度好(R^2=0. 9071)等优点。当细菌初始浓度为9. 46×10~6cell/L、Chl.a初始浓度为175. 3 mg/m^3时,Chl.a理论去除率最大(83. 53%)。水槽实验也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实用性。针对不同水华水体,可以根据本文建立的模型确定细菌投放量,达到最优控藻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应用Chryseobaterium sp.S7控制蓝绿藻引起的水华污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yseobateriumsp.S7 响应面 溶藻细菌 蓝绿藻 溶藻效应
原文传递
一株具有藻毒素降解和溶藻功能细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现恩 谷青 史全良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919-3924,共6页
从太湖水华腐烂蓝藻中富集筛选出一株编号A-8的细菌。该菌株菌落圆形、灰白色,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接触酶阳性;分子系统进化树显示为溶血不动杆菌。根据以上结果,将此菌株鉴定为溶血不动杆菌。此外,对这株菌降解微囊藻毒素、不... 从太湖水华腐烂蓝藻中富集筛选出一株编号A-8的细菌。该菌株菌落圆形、灰白色,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接触酶阳性;分子系统进化树显示为溶血不动杆菌。根据以上结果,将此菌株鉴定为溶血不动杆菌。此外,对这株菌降解微囊藻毒素、不同生长时期的细菌的溶藻效果及溶藻专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菌在3 d时间里将藻毒素降解了30.4%;细菌通过分泌胞外物质溶藻,细菌在衰退期时胞外分泌物的溶藻效果最好;该菌还对瘤状念珠藻、颤藻等9种蓝藻有溶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不动杆菌 藻毒素降解 溶藻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