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6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医大师韩明向运用祛湿法治疗湿邪为患病症的经验
1
作者 黄风雷 刘洋 +2 位作者 王浩 李泽庚 韩明向(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14-218,共5页
总结国医大师韩明向运用祛湿法治疗湿邪为患病症的经验。韩老认为,难病多寒湿,疑病多痰郁,湿胜则阳微,通阳不在温,临证治疗强调痰气同治、升清降浊、补土化湿、升宣托化、解表通阳为祛湿主要法则,概括为“温化宣通,疏调气机”。在湿邪... 总结国医大师韩明向运用祛湿法治疗湿邪为患病症的经验。韩老认为,难病多寒湿,疑病多痰郁,湿胜则阳微,通阳不在温,临证治疗强调痰气同治、升清降浊、补土化湿、升宣托化、解表通阳为祛湿主要法则,概括为“温化宣通,疏调气机”。在湿邪为患病症的治疗中当以“温药”为主,然“温药”不拘于辛温之品;祛湿需审证变通,适时辅以解表行气、芳香淡渗、辛甘化饮之法,才可达到“通阳解郁”的目的,获得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邪为患 湿胜则阳微 难病多寒湿 疑病多痰郁 温化宣通 疏调气机 国医大师 韩明向 临证经验
原文传递
从湿邪论治糖尿病前期
2
作者 于雪 吴海 +1 位作者 李秀铭 魏华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0期211-215,共5页
糖尿病前期处于糖调节受损的初期阶段,其起病隐匿,病情缠绵,符合中医湿邪的致病特征。中医湿邪致病理论认为糖尿病前期的病机以脾失健运为本,湿邪内羁为标,湿邪日久,瘀血内生。临床以益气健脾治其本,运化水湿治其标,通过多种方式除湿,... 糖尿病前期处于糖调节受损的初期阶段,其起病隐匿,病情缠绵,符合中医湿邪的致病特征。中医湿邪致病理论认为糖尿病前期的病机以脾失健运为本,湿邪内羁为标,湿邪日久,瘀血内生。临床以益气健脾治其本,运化水湿治其标,通过多种方式除湿,治疗过程中注意兼顾五脏,辅以活血之品祛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湿邪 脾失健运 湿邪内羁 益气健脾 运化水湿
原文传递
湿邪为患须详审细辨——窦永起教授论治湿邪相关病证学术思想探析
3
作者 王毓国 闫梓乔 +1 位作者 徐冉 窦永起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9期1708-1710,1755,共4页
湿邪有弥漫、重浊、黏腻、趋下的病理特性和隐袭致病、易伤阳气、阻滞气机、易寒化热化、易兼夹风寒暑热等致病特点,因此湿邪为病临床表现复杂,最易误诊。窦永起教授指出,年轻医生临证时,但见“多汗、畏寒、口干、疼痛、憋胀”症,不加... 湿邪有弥漫、重浊、黏腻、趋下的病理特性和隐袭致病、易伤阳气、阻滞气机、易寒化热化、易兼夹风寒暑热等致病特点,因此湿邪为病临床表现复杂,最易误诊。窦永起教授指出,年轻医生临证时,但见“多汗、畏寒、口干、疼痛、憋胀”症,不加以仔细辨别,便认为是“气虚、阳虚、阴虚、气滞或寒”证,从而导致用药失误而无效甚至适得其反者,比比皆是。而经详细问诊、察色按脉,这些症状常常是因湿邪所致。文中结合窦永起教授临证诊治病例的相关论述,总结其诊治湿邪相关病症的学术经验,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永起教授 湿邪 辨证论治 学术经验 师承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质肾毒性学说探析慢性肾脏病“湿邪内蕴”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及“从湿论治”的潜在靶点 被引量:4
4
作者 吴爱君 程冉 +9 位作者 曾艳秋 黎创 黄丽华 王晓婉 胡天祥 陆智昇 黄清明 毛炜 徐鹏 田瑞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69-274,共6页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肾脏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CKD起病隐匿、病程缠绵,“湿”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还能夹杂风、水、热、瘀、痰、浊、毒等一种或多种实邪加重CKD的病情,“湿...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肾脏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CKD起病隐匿、病程缠绵,“湿”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还能夹杂风、水、热、瘀、痰、浊、毒等一种或多种实邪加重CKD的病情,“湿邪内蕴”在CKD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从湿论治”CKD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自“脂质肾毒性”学说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现代生物学研究逐步揭示了脂代谢在CKD进展中的关键作用与机制。笔者通过对“脂代谢”与“湿”的特点进行梳理,认为脂代谢紊乱可看作是CKD中“湿邪内蕴”的重要微观表现,脂代谢重编程通过影响机体免疫、炎症、水液代谢等方面从而呈现“风湿”“水湿”“湿热”等证,同时“调控脂代谢”亦是“从湿论治”CKD的潜在靶点。本文基于脂质肾毒性学说探析CKD中“湿邪内蕴”的现代科学内涵,并从调控脂代谢角度解析CKD“从湿论治”的生物学机制,希冀为临床中医治疗CKD提供理论依据与新的思路,发挥中医既病防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脂质肾毒性 脂代谢 湿邪 湿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湿邪害人最广”探讨国医大师皮持衡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天盛 李芳芳 +2 位作者 李福生 王茂泓 皮持衡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31-1733,共3页
慢性肾脏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残伤率、高治疗费和低知晓率的特征,是又一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沉默杀手”。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获益颇丰,皮持衡教授医验丰富,提出“五论”学术思想,认为“湿邪害人最广”,指出治疗天地之外湿因势利导,人... 慢性肾脏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残伤率、高治疗费和低知晓率的特征,是又一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沉默杀手”。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获益颇丰,皮持衡教授医验丰富,提出“五论”学术思想,认为“湿邪害人最广”,指出治疗天地之外湿因势利导,人体内生之湿则通过升降气机、一气周流、三焦分消之;并善依药之性味遣药祛湿,及强调化瘀行水、发汗祛湿、渗利小便等多渠道交替祛湿,临床疗效甚佳;故而文章从“湿邪害人最广”总结皮持衡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医大师 皮持衡教授 湿邪害人最广 慢性肾脏病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任青玲从湿邪论治宫颈持续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经验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秀 狄广慈 +3 位作者 戴任金铭 杨迎迎 徐雯雯 任青玲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9,共3页
我国宫颈癌每年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仍在上升,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临床目前没有治疗人乳头瘤病毒的特效药。近年来,中药制剂对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其相关癌前病变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任青玲教... 我国宫颈癌每年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仍在上升,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临床目前没有治疗人乳头瘤病毒的特效药。近年来,中药制剂对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其相关癌前病变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任青玲教授以湿邪为切入点,阐述持续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多因脾虚失运,湿邪内停,久而酿毒所致,治法以健脾除湿为基础,兼以祛湿解毒,辅以雷火灸外治,因势利导,使邪祛则正安。现将任师临证经验总结如下,并附医案一则,为治疗持续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提供中医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邪 持续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名医经验 加味二妙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天士论治湿邪经验拾萃 被引量:1
7
作者 丁鹤影 方向明 +2 位作者 程悦 叶卫东 袁亚美 《四川中医》 2024年第5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叶天士辨治湿邪的学术特色,以期能有效指导临床。方法:本文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湿病篇,并结合《临证指南医案》其它篇章中叶天士对湿邪的相关论述,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叶氏认为湿之来源分为外受和内生,并认为湿邪致病范... 目的:探讨叶天士辨治湿邪的学术特色,以期能有效指导临床。方法:本文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湿病篇,并结合《临证指南医案》其它篇章中叶天士对湿邪的相关论述,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叶氏认为湿之来源分为外受和内生,并认为湿邪致病范围广泛,具有弥漫性、多变性、粘腻性、易伤阳气、阻滞气机等特点。在辨治上注重病所、着眼三焦、详查病情、顾护阳气、三因制宜;在遣方用药上重视药物味性,活用古方。结论:叶天士继承前贤,博采众长,独具创新,形成独具叶氏特色湿邪诊治思路,其见解独到,辨证精准,用药灵活,对临床辨治和治疗湿邪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证指南医案》 叶天士 湿邪
原文传递
基于“湿邪”分期论治糖尿病肾病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恺 卞陈晨 安晓飞 《河南中医》 2024年第5期670-675,共6页
糖尿病肾病病因多有饮食不洁、情志内伤、素体肾虚;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瘀浊毒为标,湿邪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根据湿邪在糖尿病肾病中不同的表现将糖尿病肾病分为四期进行论治:早期湿热内生,宜化湿清热养阴;中期湿瘀阻络,... 糖尿病肾病病因多有饮食不洁、情志内伤、素体肾虚;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瘀浊毒为标,湿邪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根据湿邪在糖尿病肾病中不同的表现将糖尿病肾病分为四期进行论治:早期湿热内生,宜化湿清热养阴;中期湿瘀阻络,宜利湿化瘀通络;晚期湿浊泛滥,宜降浊解毒扶正;末期湿毒内聚,宜降浊解毒扶正。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邪正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当根据各期证候特点进一步研究不同化湿药的应用指征、用量及用法,正本清源,动态观察,提升用药精准性,使化湿不伤阴,补虚不滞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湿邪 辨证论治 分期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肠-肾轴探讨湿邪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9
作者 刘芷秋 王悦芬 +2 位作者 刘梦超 赵文景 谢晋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531-3535,3541,共6页
湿邪是慢性肾脏疾病(CK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产物及病理机制,祛湿复气化是中医学重要治疗手段,然而鲜有研究者提及CKD中湿邪本质研究。本文结合脑-肠-肾轴理论,拓展了CKD中湿邪的产生与致病机制的认识,从另一角度解释CKD中湿邪的广泛性... 湿邪是慢性肾脏疾病(CK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产物及病理机制,祛湿复气化是中医学重要治疗手段,然而鲜有研究者提及CKD中湿邪本质研究。本文结合脑-肠-肾轴理论,拓展了CKD中湿邪的产生与致病机制的认识,从另一角度解释CKD中湿邪的广泛性、复杂性、难治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肠-肾轴 慢性肾脏病 肠-肾轴 湿邪 三焦 水液代谢 肠道菌群 免疫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湿邪从化”探析肠癌的病机及辨治
10
作者 曾钰梅 许云 +2 位作者 王菲叶 郭欣煜 付力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341-1344,共4页
肿瘤之缠绵难愈源自其病机复杂,变化多端。肠癌作为一种典型的肠道紊乱性肿瘤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从化”学说肇始于《黄帝内经》,是对疾病病机变化进行阐释的中医理论。“湿邪从化”作为中医“从化”学说的分支部分,其观点恰好... 肿瘤之缠绵难愈源自其病机复杂,变化多端。肠癌作为一种典型的肠道紊乱性肿瘤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从化”学说肇始于《黄帝内经》,是对疾病病机变化进行阐释的中医理论。“湿邪从化”作为中医“从化”学说的分支部分,其观点恰好可以阐释肿瘤湿阻证候发生、发展及转化的机理。肠癌患者出现“湿从热化”或“湿从寒化”或“寒热错杂”的相关证候,正是“湿邪从化”演变的体现。临床治疗肠癌当以祛湿为法,强调平衡湿邪,关注患者机体的寒热、虚实,分别以清热祛湿、温阳散寒、调和寒热、畅达气机等为主要原则,并灵活加以辛温发散、滋阴润燥、调补脾肾、化痰散结、祛瘀解毒、分利三焦等药物,使湿祛而肠腑通降。总之,本文基于“从化”学说,认为“湿邪从化”贯穿于肠癌病机演变的始终,提出从湿论治肠癌,以期充实肠癌的中医病机理论内涵,亦为临床辨治肠癌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邪从化 “从化”学说 肠癌 病机 寒化 热化 寒热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惠卿基于湿邪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1
作者 陈思燕 罗慧英 梁惠卿 《山西中医》 2024年第11期69-70,共2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机是以“湿邪”为主导因素,其进展过程可概括为“湿候漂移”:湿浊(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湿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湿痰瘀(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湿瘀毒(脂肪性肝癌),从“湿候漂移”入手分期论治,采用皂术二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机是以“湿邪”为主导因素,其进展过程可概括为“湿候漂移”:湿浊(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湿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湿痰瘀(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湿瘀毒(脂肪性肝癌),从“湿候漂移”入手分期论治,采用皂术二陈方祛湿化浊治疗非酒精性肝脂肪变、皂术茵陈方清利湿热治疗非酒精性肝脂肪性肝炎、皂术抗纤方利湿化痰瘀治疗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皂术化积方祛湿散瘀解毒治疗脂肪性肝癌,可提高临床疗效,也可及时阻断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湿邪 辨证施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利湿通络方联合涌泉穴艾灸治疗下肢静脉性水肿湿邪瘀阻证的随机对照研究
12
作者 冯丽娜 张琦君 +2 位作者 车勇 史晓岚 赵诚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6-652,共7页
目的观察健脾利湿通络方联合涌泉穴艾灸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湿邪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湿邪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艾灸涌泉穴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服... 目的观察健脾利湿通络方联合涌泉穴艾灸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湿邪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湿邪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艾灸涌泉穴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服用健脾利湿通络方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患肢症状及体征积分、患肢周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共34例患者纳入最终结果统计,治疗总有效率为91.17%(31/34);对照组共33例患者纳入最终结果统计,治疗总有效率为69.70%(23/33)。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26)。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患肢症状及体征积分、患肢髌骨下缘下15 cm处及胫骨内髁上缘上2 cm处周径、血清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上述各指标(除胫骨内踝上2 cm处周径外)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健脾利湿通络方联合涌泉穴艾灸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能够明显改善患肢的症状、体征,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 湿邪瘀阻证 健脾利湿通络方 艾灸 涌泉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仁大活络丸:祛风寒湿邪,通四肢经络
13
《中国药店》 2024年第8期58-59,共2页
李大爷退休在家从来闲不住,爱摆弄花花草草,现在不仅体力不及当年,腿脚也爱犯些老毛病。阴天是最让李大爷头疼的天气,疼得他走路都犯愁,上下楼梯是最大的困难,每天嘴里都念叼着:“年纪大了就是不中用……”李大爷的儿子小李看在眼里疼... 李大爷退休在家从来闲不住,爱摆弄花花草草,现在不仅体力不及当年,腿脚也爱犯些老毛病。阴天是最让李大爷头疼的天气,疼得他走路都犯愁,上下楼梯是最大的困难,每天嘴里都念叼着:“年纪大了就是不中用……”李大爷的儿子小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带着李大爷跑医院,住院时能好一阵儿,可出院没多久李大爷的腿脚又会疼起来,李大爷也是一个老头,说什么也不愿意做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爷 风寒湿邪 上下楼梯 花花草草 大活络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邪致病现代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4
作者 于斌 邓力 +7 位作者 张丽 孙冰 厉启芳 陈佳 吴先林 赵昌林 李恩庆 陈孝银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74-177,共4页
综述了近年来湿邪致病的机理研究。湿邪致病损伤阳气、阻遏气机的特性与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水液代谢机制相关,湿性重浊的机制与血氧分压、脂质代谢、一氧化氮以及炎性因子等水平的变化相关,湿性致病粘滞的特性与肠道微生物菌群、超氧化物... 综述了近年来湿邪致病的机理研究。湿邪致病损伤阳气、阻遏气机的特性与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水液代谢机制相关,湿性重浊的机制与血氧分压、脂质代谢、一氧化氮以及炎性因子等水平的变化相关,湿性致病粘滞的特性与肠道微生物菌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细胞平衡以及免疫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湿性趋下的机制与机体免疫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体内酶的活性以及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密切相关。临床上湿邪致病往往兼夹痰、热、寒、风等因素,故今后应探讨湿邪夹杂其他因素的致病机制。同时应量化湿邪致病动物模型的检测指标,以更直观地说明湿邪致病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邪 中医病机 现代机理 综述 指导性
原文传递
艾滋病“艾毒伤元”发病机制中湿邪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海燕 彭勃 +6 位作者 谢世平 郭会军 姜枫 梁润英 谢忠礼 陈建设 郭选贤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568-570,639,共4页
基于长期的艾滋病临床实践经验与国家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重大专项——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项目的实施,项目组提出并验证了"艾毒伤元"的艾滋病发病学说,"艾毒"是致病因素,"伤元"是基本病机,... 基于长期的艾滋病临床实践经验与国家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重大专项——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项目的实施,项目组提出并验证了"艾毒伤元"的艾滋病发病学说,"艾毒"是致病因素,"伤元"是基本病机,在元气损伤的过程中,湿邪始终贯穿其中,且因于"同气相求"的中医理论演绎出艾滋病更易发于湿邪体质的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病因 病机 湿邪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北燥证中燥邪与湿邪的病机转化 被引量:23
16
作者 单丽娟 周铭心 吕光耀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西北燥证证候中出现湿证的原因,阐明其病机关系。方法以中医传统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的线索为依据,综合分析西北燥证中燥、湿二邪的病机关系。结果西北燥证中燥邪与湿邪相互转化的病机关系凡四一为燥滞营卫,外... 目的探讨西北燥证证候中出现湿证的原因,阐明其病机关系。方法以中医传统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的线索为依据,综合分析西北燥证中燥、湿二邪的病机关系。结果西北燥证中燥邪与湿邪相互转化的病机关系凡四一为燥滞营卫,外燥内湿;二为遽燥气敛,津停生湿;三为燥极而泽,湿从燥化;四为湿阻气机,燥自内生。结论西北燥证所兼湿证为内湿,系由外感燥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病机转化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燥证 病因病机 湿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类比象在皮肤病湿邪与除湿治法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伯华 张苍 +1 位作者 张广中 朱慧婷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2-1513,共2页
湿邪和针对湿邪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皮肤病学教学和临床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取类比象"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文章从如何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理解湿邪的概念、性质、特点;湿邪导致的皮肤病的皮损和疾病特点;... 湿邪和针对湿邪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皮肤病学教学和临床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取类比象"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文章从如何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理解湿邪的概念、性质、特点;湿邪导致的皮肤病的皮损和疾病特点;除湿方法以及典型方剂举隅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取类比象在皮肤病湿邪与除湿治法教学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类比象 湿邪 湿治法 教学
原文传递
吴鞠通《温病条辨》湿邪治法特点管窥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浩 周铭心 吕光耀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39-941,共3页
系统总结和归纳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湿邪的治法,结合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对湿邪的三焦论治、标本兼治等诸多治法特点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其所用湿邪的治法深合经旨,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湿邪 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淫概念隐喻——以湿邪概念为例 被引量:20
19
作者 谢菁 谷浩荣 贾春华 《中医药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3-6,共4页
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以"湿邪"概念为例探讨了中医"六淫"概念隐喻。将中医"湿邪"的特征和致病特点与自然界之"湿(气)"的特征进行类比,认为中医"湿邪"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 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以"湿邪"概念为例探讨了中医"六淫"概念隐喻。将中医"湿邪"的特征和致病特点与自然界之"湿(气)"的特征进行类比,认为中医"湿邪"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界之"湿(气)"概念的跨域映射;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六淫"病因概念并非实体或具体概念,而是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身体体验的基础上根据人与自然界相似性的心理联想,不自觉地将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具体概念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跨域运用到病因领域而形成的抽象概念。中医"六淫"概念范畴经历了由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变的历史过程,具有隐喻的认知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六淫”概念 湿邪”概念 自然隐喻 认知语言学 概念隐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邪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原雪 李福凤 王忆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3期499-500,共2页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攀升,发病因素及其治疗越来越多的被人们研究。从中医湿邪的角度,从湿的特性入手分析,分别讨论内外湿与冠心病的联系,并考虑了痰湿体质的易感性,及其治疗原则。
关键词 湿邪 冠心病 胸痹 湿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