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遏热伏致长期低热治验1则 被引量:1
1
作者 余卓文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5-65,共1页
李某,女,32岁.2001年10月初诊.缘于去年6月因母亲患肺结核而奔走,淋雨后出现发热,当时体温曾达40℃,经服用中药治疗后,体温下降,但低热反复未退,伴见不思饮食、消瘦、头晕头胀、耳鸣颧红、午后视物模糊、手足颤抖等症状.初疑为肺结核及... 李某,女,32岁.2001年10月初诊.缘于去年6月因母亲患肺结核而奔走,淋雨后出现发热,当时体温曾达40℃,经服用中药治疗后,体温下降,但低热反复未退,伴见不思饮食、消瘦、头晕头胀、耳鸣颧红、午后视物模糊、手足颤抖等症状.初疑为肺结核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后在省级医院诊治排除上述诊断.1年来,先后用抗生素、抗结核药物及中药等治疗,收效甚微.诊见:低热,午后为甚,体温波动在37.2℃~38℃之间,无汗,消瘦神倦,头晕乏力,语音低微,口干欲饮,胃纳不振,口气微臭,小便量少色黄,大便正常,舌质淡嫩中有裂纹、苔薄白根黄腻,脉弦细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遏热伏 暑邪 中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泄湿透热法治疗湿遏热伏证的证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志新 梁葆朱 +1 位作者 李东明 赵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57-1360,共4页
通过对《温热论》原文“湿遏热伏”相关内容的学习,发现文献中多以香燥、咸寒、苦寒等药物进行治疗,与原文所言“泄湿透热”“防其就干”的本意不符。本文从湿遏热伏的临床表现,以及“泄”“泄湿”“泄湿透热”的释义出发,结合各家观点... 通过对《温热论》原文“湿遏热伏”相关内容的学习,发现文献中多以香燥、咸寒、苦寒等药物进行治疗,与原文所言“泄湿透热”“防其就干”的本意不符。本文从湿遏热伏的临床表现,以及“泄”“泄湿”“泄湿透热”的释义出发,结合各家观点,对湿遏热伏的证治内容进行分析。湿遏热伏证的临床表现除白苔绛底外,还可出现恶寒、发热、脘闷、神昏、舌干、苔厚黄、苔腻、脉滑等卫、气、营分的证候表现;其病位广泛,以肺、脾、胃为多;治以辛苦甘淡之品泄湿透热,其中辛苦开泄湿热是目的,甘淡渗利是治疗手段之一,临证宜慎用香燥、咸寒、苦寒之品,避免误解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湿遏热伏 证治研究 辛开苦降
原文传递
湿温汗下润忌宜及儿科临床 被引量:1
3
作者 姜润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8期37-39,共3页
<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门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关键词 湿温汗下 儿科 《温病条辨》 湿遏热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夏季流感高热40例
4
作者 张壮本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35-137,共3页
1987年和1988年的夏季,我校连续发生了二次流感流行,每次患病的人数多达八百多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笔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夏季流感高热4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流感高 湿遏热伏 得了满意的效果 全身疼痛 湿 教学工作 流感流行 西药治疗 小柴胡汤加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芩达原饮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刁竞芳 莫嘉强 +2 位作者 叶青 蔡炳勤 何军明 《新中医》 CAS 2017年第8期55-57,共3页
目的 :观察柴芩达原饮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132例轻症急性胰腺炎辨证属湿遏热伏、邪阻膜原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2例。2组均按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禁食不禁药,加用柴芩达原饮治疗,观察... 目的 :观察柴芩达原饮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132例轻症急性胰腺炎辨证属湿遏热伏、邪阻膜原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2例。2组均按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禁食不禁药,加用柴芩达原饮治疗,观察治疗14天。记录2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的缓解时间,观察并记录血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计数(WBC)、淀粉酶(AMY)、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恢复正常的时间、住院时间,监测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LT、WBC、AMY、BUN、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WBC、AMY、BUN、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WBC、AMY、BUN、CRP恢复正常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疗法基础上加用柴芩达原饮治疗辨证为湿热之邪伏阻于膜原的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能更为迅速地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安全性高,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医疗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湿遏热伏 膜原证 中西医结合疗法 柴芩达原饮
原文传递
刘炳凡研究员调治脾胃二十八法(三)
6
作者 刘光宪 《中医药导报》 2010年第5期16-17,共2页
6清宣温化法刘老认为:湿热之气触自口鼻,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尿不爽;亦三焦同病,湿则太阴,热则阳明,湿热郁蒸,常致清窍不灵,发热不退,此湿遏热伏,邪在卫分、气分,治宜清宣温化,化其浊,逐其秽。
关键词 调治脾胃 研究员 刘炳凡 十八 湿郁蒸 不退 湿遏热伏 温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补温病辨舌论治歌诀
7
作者 林汉芳 《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9年第A12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辨舌论治 温病 歌诀 小陷胸汤 风温挟湿 中医临床 玉女煎 凉血散血 湿遏热伏 连朴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温疫论》探讨吴又可治疗疫病的临床思维 被引量:5
8
作者 马家驹 《中医学报》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吴又可借助于膜原提出温疫初起,不同于伤寒表证,提出治法为达原饮促邪溃败。邪客膜原(达原饮证)本质是中焦的湿遏热伏重症,舌诊可见舌质暗红或舌质紫绛,以舌上苔白厚腻如积粉为标志性症状。吴又可治疗疫病,第一步是用辛温燥烈的达原饮... 吴又可借助于膜原提出温疫初起,不同于伤寒表证,提出治法为达原饮促邪溃败。邪客膜原(达原饮证)本质是中焦的湿遏热伏重症,舌诊可见舌质暗红或舌质紫绛,以舌上苔白厚腻如积粉为标志性症状。吴又可治疗疫病,第一步是用辛温燥烈的达原饮、三消饮疏利气机,促邪溃败,将湿遏热伏传变为单纯的热证,目的只是治疗疫病初起的邪客膜原证,并非治疗疫病的主方。三消饮较达原饮,更能体现吴又可的临床思维。第二步是依据邪气溃败后的传变选择相应的治法,里传入胃用大承气汤攻下,表传用白虎汤清解里热,才是治疗的重点。因此吴又可认为治法全在后段功夫,始终着眼于促邪溃败和逐邪外出。吴又可治疗疫病的临床思维对治疗中焦湿遏热伏证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邪客膜原证 中焦湿遏热伏 达原饮 三消饮 大承气汤 白虎汤 吴又可 《温疫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原及达原饮的临床指征探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马家驹 王玉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3-468,共6页
膜原是疫疠发病的重要部位,达原饮是治疗温疫邪客膜原的代表方,但因其辛温燥烈影响了本方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温疫论》原文出发,结合后世医家的认识,提出膜原及达原饮方证的本质为中焦的湿遏热伏重证,因疫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膜原是疫疠发病的重要部位,达原饮是治疗温疫邪客膜原的代表方,但因其辛温燥烈影响了本方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温疫论》原文出发,结合后世医家的认识,提出膜原及达原饮方证的本质为中焦的湿遏热伏重证,因疫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首重祛邪,用达原饮辛温燥烈,疏利膜原,促进湿热证传变为单纯热证,即吴又可促邪溃败之意,符合分消走泄的湿热治疗原则。同时也提出温疫治疗始终要围绕邪气论治,并凝练归纳了达原饮证的应用指征,探讨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膜原及达原饮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原 达原饮 吴又可 温疫论 湿遏热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