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5-2008年西藏色林错湖面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80
1
作者 边多 边巴次仁 +2 位作者 拉巴 王彩云 陈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319,共7页
根据1975年地形图、80年代至2008年的TM、CBERS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4年(1975-2008年)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最大冻土深度等气候资料分析得出,西藏那曲地区西部的色林错及其周围的错鄂、雅根错的面积在近30年来呈较显著的扩大趋势,到200... 根据1975年地形图、80年代至2008年的TM、CBERS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4年(1975-2008年)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最大冻土深度等气候资料分析得出,西藏那曲地区西部的色林错及其周围的错鄂、雅根错的面积在近30年来呈较显著的扩大趋势,到2008年面积分别为2196.23km2、279.24km2、103.07km2,与1975年分别增长了574.46km2、11.59km2和68.13km2,增长速度分别为35.4%、4.3%和195%。色林错从1999-2008年湖面扩大速度为20%,平均上涨了420km2/10a,已超过纳木错面积,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冰雪融水量的增加是湖泊上涨的根本原因,其次与降水量的增加和蒸发量的减少、冻土退化等暖湿化的气候变化存在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面变化 气候变化 西藏 色林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戈错近50年来的湖面变化 被引量:33
2
作者 赵元艺 赵希涛 +3 位作者 郑绵平 李文智 曹建科 李明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6-884,共9页
本文根据大量地形图、遥感图像或遥感数据、连续29个月的水位观测记录、三次水深测量和2003年5 月26日的湖水位高程测量等资料,勾绘了班戈错近50年来的湖岸线变迁和湖面高程变化曲线图。研究表明,自1959 年至2003年9月的近50年间班戈错... 本文根据大量地形图、遥感图像或遥感数据、连续29个月的水位观测记录、三次水深测量和2003年5 月26日的湖水位高程测量等资料,勾绘了班戈错近50年来的湖岸线变迁和湖面高程变化曲线图。研究表明,自1959 年至2003年9月的近50年间班戈错湖面总体上升,但其间经历了先降后升再略有下降的过程,即自1959年至1973年或稍晚,班戈错一直收缩、湖面下降了0.25 m;自1973年或稍晚至2001年秋,湖面总体上升,其幅度可达1.75 m;其后,湖面又略有下降。班戈错湖面变化的原因难以用其面积较小的流域本身的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来解释,只能归结为与其有水力联系的母湖色林错流域自1973年起气温的持续上升所引起的主要补给河流扎加藏布源区唐古拉山与巴汝藏布和申扎藏布源区申扎杰岗山的现代冰川的融水释放水量增大使色林错水位上升,因色林错与班戈错之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而引起班戈错水位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9~2003 AD 湖面变化 西藏班戈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被引量:86
3
作者 赵希涛 朱大岗 +3 位作者 严富华 吴中海 马志邦 麦学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52,共12页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 ,发育了 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 48~ 1 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 ,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 (MIS 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 ,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 ,发育了 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 48~ 1 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 ,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 (MIS 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 ,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以划分为 1 1 6~37kaB .P .间的古大湖———“羌塘东湖”期、37~ 30kaB .P .间的“古纳木错”外流湖 -残余古大湖期和 30kaB .P .以来的纳木错 -藏北湖群期等 3大阶段。在MIS 5的古大湖阶段 ,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众多大、中型湖泊 ,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 ,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 (怒江 )水系的分水岭。在MIS 5e末的最高湖面时期 ,湖面面积可达7880 0km2 ,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西南部和中南部的其他古大湖相连 ,成为面积巨大的网格状深水大湖———“羌塘湖”。通过纳木错湖面变化曲线与西昆仑古里雅、格陵兰、南极等冰芯和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 ,全球MIS 5的气温要高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 3) ,此时藏北高原为气候温和轻爽与湖面最高的大湖期 ;在末次冰期的两个冰阶 (MIS 4和MIS 2 )中 ,湖面明显下降 ,邻近的念青唐古拉山发育了小型山谷冰川 ;而在间冰阶MIS 3中 ,其气候波动的幅度 ,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西藏纳木错 晚第四纪 气候变迁 湖面变化 湖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戈错晚第四纪湖泊发育、湖面变化与藏北高原东南部末次大湖期湖泊演化 被引量:20
4
作者 赵希涛 赵元艺 +3 位作者 郑绵平 马志邦 曹建科 李明慧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6,共14页
班戈错是因湖面阶段性下降而于晚更新世末期从母湖色林错东部分离出来的小离湖。2003年5—7月,我们对班戈湖沿岸进行了详细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湖面高程及6条剖面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并采集了沿岸及邻区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U系年... 班戈错是因湖面阶段性下降而于晚更新世末期从母湖色林错东部分离出来的小离湖。2003年5—7月,我们对班戈湖沿岸进行了详细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湖面高程及6条剖面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并采集了沿岸及邻区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U系年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班戈错湖岸阶地共6级,其中T1为与色林错分离后所形成,T2至T6的拔湖高度与U系年龄分别为:T2,11.8~29.8m/10.9±1.9~14.8±1.1ka BP;T3,32.4~59.8m/31.1±2.5ka BP;T4,52.4~83.7m/36.3±3.1~38.8±3.7ka BP;T5,82.2~112.9m/35.1±2.9ka B.P.;T6,121.8~139.8m/47.9±3.8ka B.P.,色林错各阶地的高度则应减去与班戈错湖面的高差9m。色林错—班戈错沿岸与纳木错沿岸的6级湖岸阶地在形成时代上可以很好地对比。此外,在藏北高原东南部,还发现了多处晚更新世早中期的高位湖相沉积。据此,可以将藏北高原东南部自MIS5以来的末次大湖期的湖泊演化,划分为125~30ka BP/MIS5e~MIS3a的羌塘大湖期和30~0ka BP/MIS2~1的藏北湖群期。前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25~96ka BP/MIS5e~c的羌塘大湖亚期,96~75ka BP/MIS5b~a的羌塘东湖亚期,75~37ka BP/MIS4~MIS3a的大湖退缩亚期及37~30ka BP/MIS3a残留大湖亚期。后者则可分为30~10ka BP/MIS2的湖泊咸化亚期和10~0ka BP/MIS1的盐湖发育亚期。本文还根据自1959年以来历年所测的地形图、遥感图像或数据、水位观测记录、三次水深测量和2003年5月26日的湖水位高程测量等资料,勾绘了班戈错近50年来的湖岸线变迁和湖面高程变化曲线图。研究表明,自1959年至2003年9月的近50年间,班戈错湖面总体上升,但其间经历了先降后升再略有下降的过程,即自1959年至1973年或稍晚,班戈错一直收缩、湖面下降了0.25m,此后湖面总体上升,其幅度可达1.7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班戈错 晚第四纪 末次大湖期 湖泊演化 湖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旗海湖泊沉积物粒度指示的湖面变化过程 被引量:19
5
作者 申洪源 贾玉连 +2 位作者 张红梅 魏灵 王朋岭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7-462,共6页
内蒙古黄旗海是位于东亚夏季风尾间与冬季风腹地的一个封闭流域,其湖泊沉积敏感并反映了区域冬夏季风变化的历史。基于黄旗海北部湖滩上的H3剖面,在高分辨率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利用粒度特征,特别是沉积物各粒级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内蒙古黄旗海是位于东亚夏季风尾间与冬季风腹地的一个封闭流域,其湖泊沉积敏感并反映了区域冬夏季风变化的历史。基于黄旗海北部湖滩上的H3剖面,在高分辨率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利用粒度特征,特别是沉积物各粒级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探讨了古湖泊水位变化、剖面沉积环境过程与冬季风的风尘记录。研究结果表明,8.0~5.1kaBP,气候暖湿,湖泊水量丰富,为相对稳定的深水一半深水环境,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降尘微弱;但在6.7~5.5kaBP期间存在两次明显的湖面回落,降沉剧烈的气候恶化事件,揭示了气候适宜期气候也存在短暂的不稳定性。5.1~4.0kaBP,气候逐渐变得冷干,风力作用较强,降尘加剧,湖面波动较大;3.6~2.2kaBP,剖面所在位置演变为浅滩沼泽相。并可能季节性暴露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旗海 粒级含量 湖面变化 风成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和湖面变化 被引量:16
6
作者 吴中海 赵希涛 +3 位作者 吴珍汉 周春景 严富华 朱大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28-935,共8页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14C年龄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沿岸的拔湖约1.5~8.3m和8.3~15.6m的T1和T2分别形成于末次盛冰期以来约(11.81±0.10)~(4.22±0.09)kaB.P.期间和(28.2±2.8)kaB.P.左右。该套湖相层的孢粉组...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14C年龄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沿岸的拔湖约1.5~8.3m和8.3~15.6m的T1和T2分别形成于末次盛冰期以来约(11.81±0.10)~(4.22±0.09)kaB.P.期间和(28.2±2.8)kaB.P.左右。该套湖相层的孢粉组合、地层和湖岸堤的分布表明,在末次盛冰期期间,纳木错湖面主要波动于拔湖12~20m之间,但湖面最低可达拔湖约8m。区域植被主要为以蒿和莎草科为主、含松和桦的草原。在约11.8~4.2kaB.P.期间,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区域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全新世大暖期出现在约8.4~4.2ka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区域出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气温可能比现今高约5℃,降水量可能比现今多100~200mm,湖面扩张并升高,最高可达拔湖约1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纳木错 孢粉 末次盛冰期 全新世大暖期 湖面变化 古植被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5-2013年西藏佩枯错湖面变化及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德吉央宗 拉巴卓玛 +2 位作者 拉巴 尼玛吉 陈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38-1347,共10页
根据1975年地形图、1970s末至2013年19期Landsat(MSS、TM、ETM+)陆地资源卫星和2003-2009年ICESat卫星数据,以及近40年气象资料,对西藏佩枯错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泊面积、湖泊高度变化波动较大,均呈减少和退缩趋势.1975-2... 根据1975年地形图、1970s末至2013年19期Landsat(MSS、TM、ETM+)陆地资源卫星和2003-2009年ICESat卫星数据,以及近40年气象资料,对西藏佩枯错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泊面积、湖泊高度变化波动较大,均呈减少和退缩趋势.1975-2013年间湖泊面积减少10.68 km2,减幅为3.79%.从空间动态变化来看,变化较明显的区域位于该湖的南岸和东北岸,南岸、东北岸湖岸线分别向北、向西南萎缩.2003-2009年湖面高度和湖泊面积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0.17 m和4.4 km2.1999-2013年之间对该流域湖泊有影响的冰川变化分析显示,冰川呈现出退缩、面积减少趋势.数据显示冰川面积总共减少了17.17 km2,减少率为7.91%.自1971年以来,流域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升温显著.佩枯错43 a来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总的来说降水量每10 a减少6.99 mm.虽然佩枯错属于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湖泊,但该流域湖面增减与周围冰川变化的关系并不明显,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而与流域内降水量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佩枯错流域湖泊变化与冰川退缩关系不密切,降水量是湖泊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枯错 湖面变化 湖面高度 ICESat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面变化和湖相沉积中粘土矿物显示的环境信息 被引量:30
8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赵希涛 邵兆刚 马志邦 杨朝斌 王建平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00-309,共10页
通过对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湖泊—纳木错周缘湖相沉积、湖岸堤的野外调查和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发现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有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湖相沉积物的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 通过对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湖泊—纳木错周缘湖相沉积、湖岸堤的野外调查和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发现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有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湖相沉积物的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ka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ka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根据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中粘土矿物的X光衍射分析结果,以及采用比值法、高岭石法和衍射峰法的研究,探讨了粘土矿物所显示的环境变化信息。粘土矿物成分变化表明,该区已具备了寒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环境特征。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及其隆升过程等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物 晚更新世 西藏纳木错 湖面变化 粘土矿物 阶地 同位素测年 湖岸 湖泊 环境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兹格塘错1970年来的湖面变化及原因初探 被引量:16
9
作者 类延斌 张虎才 +4 位作者 王甡 李世杰 樊红芳 雷国良 杨伦庆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4,共7页
通过对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受人类活动影响微弱的兹格塘错1970—2006年湖面变化的分析,探讨了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从1970年的地形图,1977年MSS影像,1992年TM影像和2001年ETM+影像中提取的湖泊面积显示,湖泊有逐渐增大的趋势.1999年8月和2... 通过对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受人类活动影响微弱的兹格塘错1970—2006年湖面变化的分析,探讨了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从1970年的地形图,1977年MSS影像,1992年TM影像和2001年ETM+影像中提取的湖泊面积显示,湖泊有逐渐增大的趋势.1999年8月和2006年9月水深2 m处湖水中稳定离子K+和Cl-的浓度对比表明,湖水体积在这期间是增大的.近年来湖面持续上涨也得到了1998年8月,2002年8月和2006年9月野外实地考察的证实.通过分析兹格塘错附近那曲、班戈、安多气象站的记录发现,该区温度自1965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表现在夏季(5—10月)和冬季(11月到次年4月)温度均有明显增高,冬季温度增幅更大.该区1965年来降水量也有增加的趋势,表现在夏季和冬季降水均有增加,但是夏季降水量增加幅度更明显.结合青藏高原1970年来最大蒸散和干燥度的变化,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增加而蒸发量下降是导致兹格塘错湖面增大、湖水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兹格塘错 湖面变化 气候变化 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固里淖全新世湖面变化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邱维理 翟秋敏 +3 位作者 扈海波 赵烨 郑良美 李容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42-548,共7页
地貌证据和钻孔沉积特征分析表明,安团里淖全新世湖面变化分为4个时期:湖面快速上升时期(10000~7300aBP),高湖面时期(7300—6230aBP),湖面快速下降时期(6230—5300aBP),湖面波动性下降... 地貌证据和钻孔沉积特征分析表明,安团里淖全新世湖面变化分为4个时期:湖面快速上升时期(10000~7300aBP),高湖面时期(7300—6230aBP),湖面快速下降时期(6230—5300aBP),湖面波动性下降时期(5300aBP以来),其中高湖面达到现代湖面以上28m的位置,代表全新世气候最暖湿的时期.安团里淖全新世湖面变化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与邻近地区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高湖面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中环境最好的稳定暖湿阶段一致.中国沿海全新世高海面滞后于内陆湖泊的全新世高湖面,说明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固里淖 全新世 湖面变化 古环境 气侯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扎日南木错湖面变化和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德吉央宗 拉巴 +2 位作者 拉巴卓玛 陈涛 杨秀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3-970,共8页
利用Landsat(MSS、TM、ETM+)系列卫星和环境减灾卫星CCD遥感影像数据以及西藏扎日南木错地区近40年(1970-2011年)气象资料,分析湖泊面积的变化特征,并探讨湖泊面积变化的可能气象成因.结果表明,扎日南木错1975-2011年间经历了先萎缩后... 利用Landsat(MSS、TM、ETM+)系列卫星和环境减灾卫星CCD遥感影像数据以及西藏扎日南木错地区近40年(1970-2011年)气象资料,分析湖泊面积的变化特征,并探讨湖泊面积变化的可能气象成因.结果表明,扎日南木错1975-2011年间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的过程,湖泊面积呈增长趋势,增长面积为7.08 km2.扎日南木错流域在过去40多年里冰川在退缩,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而蒸发量和最大冻土深度减少.湖泊面积与年气温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温升高可能是湖面扩大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卫星 湖面变化 扎日南木错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面变化和藏北高原古大湖的演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大岗 赵希涛 +5 位作者 孟宪刚 吴中海 邵兆刚 马志邦 杨朝斌 王建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18-927,共10页
根据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发现的多处湖岸阶地和高位湖相沉积,确定了藏北高原古大湖的存在。水准测量表明,在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以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在拔湖26m以下,发育有8~30条湖岸堤;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 根据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发现的多处湖岸阶地和高位湖相沉积,确定了藏北高原古大湖的存在。水准测量表明,在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以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在拔湖26m以下,发育有8~30条湖岸堤;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出现在拔湖17.5~19.8m的高度上,与纳木错和仁错的分水垭口的高度相当。纳木错沿岸和邻区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物的铀系年龄测定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115.9~71.8kaB.P.的晚更新世早期;第6至第2级阶地形成于53.7~28.2kaB.P.的晚更新世中晚期;与湖蚀凹槽相当的湖滨相沉积则稍早于29.3kaB.P.;第2至第1级阶地,14C测定结果为2350~10390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纳木错 水准测量 同位素测年 晚更新世 湖面变化 古大湖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GIS技术的湖面变化信息提取与分析——以艾比湖为例 被引量:48
13
作者 于雪英 江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1-84,共4页
以位于新疆西部的艾比湖为例综合利用地形图和遥感图像信息源提取湖泊边界归一化坐标系和投影方式并以GIS工具进行湖面的叠加分析获取湖面变化信息. 同时根据影响内陆湖泊水量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了艾比湖面积变化的原因找出影响湖面变... 以位于新疆西部的艾比湖为例综合利用地形图和遥感图像信息源提取湖泊边界归一化坐标系和投影方式并以GIS工具进行湖面的叠加分析获取湖面变化信息. 同时根据影响内陆湖泊水量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了艾比湖面积变化的原因找出影响湖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分析了湖泊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面变化 艾比湖 地形图 GIS技术 内陆湖 叠加 信息提取 湖泊水 湖泊生态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来岱海湖面变化的特点及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贾铁飞 李容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1期111-111,共1页
利用1881~1986年间岱海的水位资料,分别对近100a和近30a时段内湖面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将湖泊水量收支平衡与中亚有代表性的山地冰川物质平衡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北方东,西部环境变化受控于不同的气候变化模式,西部以内陆性气候下... 利用1881~1986年间岱海的水位资料,分别对近100a和近30a时段内湖面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将湖泊水量收支平衡与中亚有代表性的山地冰川物质平衡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北方东,西部环境变化受控于不同的气候变化模式,西部以内陆性气候下冷湿、暖干配置为特点;东部则以季风气候下冷干、暖湿配置为特点。两者的差异可清楚地反映在近100a时段的变化中。2种模式间的界线则随全新世以来季风气候范围的波动性萎缩而逐渐波动东移,现代季风气候与内陆气候的过渡带处于岱海和青海湖之间,为一易灾多灾的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海 湖面变化 自然环境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比湖的湖岸地貌及其反映的湖面变化 被引量:20
15
作者 柏春广 穆桂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4-40,共7页
艾比湖为一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封闭型湖泊。干旱区的湖泊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该湖自形成以来的变化在湖岸地貌中留下了很好的记录。对湖积堤和湖成阶地的系统研究以及对湖积平原的分析结果展现了艾比湖的湖面变化过程。
关键词 艾比湖 湖岸地貌 湖面变化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晚第四纪湖面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向军 赖忠平 《地球环境学报》 2010年第2期79-89,共11页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处在亚洲季风和西风带两大气候系统的交汇带,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理想地区。青海湖地质历史时期的高湖面反映了当时与现代相比更湿润的气候。高湖面的年代及形...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处在亚洲季风和西风带两大气候系统的交汇带,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理想地区。青海湖地质历史时期的高湖面反映了当时与现代相比更湿润的气候。高湖面的年代及形成机制对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青海湖末次间冰期以来高湖面出现的年代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高湖面出现在氧同位素三阶段中晚期;而另有学者认为,高湖面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三阶段则没有高湖面。本文简要综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青海湖末次间冰期以来湖面变化的研究结果,并应用光释光测年方法测定了青海湖东岸的湖滨和近岸湖相沉积物的年代,讨论了青海湖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湖面变化。本文还对青海湖的湖成阶地重新进行了划分,认为青海湖只有两级阶地;一级阶地拔湖~5—12m,形成于氧同位素3阶段早中期(60~40ka)及全新世;二级阶地拔湖~25—65m,形成于氧同位素5阶段。根据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和光释光年代,认为青海湖的最高湖面出现在氧同位素5阶段,氧同位素3阶段早中期的湖面海拔高度只比全新世适宜期高~5m。全新世最高湖面出现在8~5ka,当时的湖面海拔为~3204m,高出现在湖面~10.6m(2010年3月湖面海拔为3193.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晚第四纪 湖面变化 光释光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色林错湖面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玉芝 德吉玉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3,共10页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高原湖色林错湖面面积变化的影响,基于1988—2020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用最大似然法提取色林错水体信息,采用线性回归及M-K检验法分析色林错湖面面积及其流域内温度、降水和积雪深度等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并用皮...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高原湖色林错湖面面积变化的影响,基于1988—2020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用最大似然法提取色林错水体信息,采用线性回归及M-K检验法分析色林错湖面面积及其流域内温度、降水和积雪深度等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并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探讨了湖面面积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30年色林错湖面面积增加了650.70 km^(2),增长速率为203.34 km^(2)/(10 a).色林错湖面扩张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湖面向南、向北扩展比较明显;色林错流域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积雪深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其中增温速率为0.50℃/(10 a),降水量增加速率为17.32 mm/(10 a),积雪深度递减率为0.65 cm/(10 a);色林错湖面面积的变化与该流域气温的升高以及冷季积雪深度的降低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01),气温升高使得色林错上游的冰雪融水增加是色林错湖面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湖面变化 遥感 色林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赛里木湖的湖滩岩特征、时代及其对MIS3阶段湖面变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明勇 徐胜利 +6 位作者 吴中海 李跃华 赵希涛 张克旗 马志邦 马丹 田婷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4年第2期174-184,共11页
在对西天山赛里木湖盆地进行第四纪地质调查与5万填图基础上,发现沿该湖泊的不同湖岸阶地上都不同程度地发育了可指示湖面变化的湖滩岩。水准测量结果表明,典型的湖滩岩最常见于高出现今湖面7.1-9.4 m和33.4-39.4 m的低、高两级湖积台... 在对西天山赛里木湖盆地进行第四纪地质调查与5万填图基础上,发现沿该湖泊的不同湖岸阶地上都不同程度地发育了可指示湖面变化的湖滩岩。水准测量结果表明,典型的湖滩岩最常见于高出现今湖面7.1-9.4 m和33.4-39.4 m的低、高两级湖积台地上。对湖滩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进一步揭示,湖滩岩主要由内碎屑、藻团块、陆源碎屑、胶结物和填隙物等构成,胶结物主要为亮晶方解石,夹少量文石,表明赛里木湖周边的湖滩岩为典型的方解石胶结砂屑砾屑岩。湖滩岩样品的U系年代测试结果表明,低、高两级台地上的湖滩岩主要形成于距今24.8±1.5 ka至27.6±1.5 ka和55.4±3.8 ka的晚更新世晚期,大致对应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阶段早期和末期的相对暖湿气候阶段。湖滩岩及其测年结果指示,赛里木湖最近一期最高湖面出现在距今55.4 ka左右末次间冰阶早期,其后由于气候的干旱化,湖面整体处于逐步下降过程,在相对暖湿期间经历了多次湖面相对稳定期并形成湖滩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山 赛里木湖 湖面变化 湖滩岩 末次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湖面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玉伟 张静然 +1 位作者 刘向军 赖忠平 《盐湖研究》 CSCD 2011年第3期19-25,共7页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泊,处在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对环境变化敏感,是研究该区域及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理想地点。前人基于其连续的湖相沉积物的多项环境指标与其四周湖成阶地、古岸堤以及表层所覆盖的风成沉积...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泊,处在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对环境变化敏感,是研究该区域及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理想地点。前人基于其连续的湖相沉积物的多项环境指标与其四周湖成阶地、古岸堤以及表层所覆盖的风成沉积物的年代学研究,探讨了青海湖晚第四纪以来的湖面变化情况,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由于测年材料和测年方法的不同,对于高湖面出现的年代问题依然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近年来已发表的测年数据、前人对青海湖湖面升降变化的研究结果和青海湖QH-2000孔介形类壳体δ18O的记录进行综合集成,构建了自14 ka以来的青海湖湖面变化曲线。在约14~12 ka,湖面在海拔约3 206 m,比现代湖面高12.3 m(以2010年3月湖面海拔3 193.4 m为基准);在约12~10 ka,湖面急剧下降到海拔约3 165 m,比现代低28.4 m;在10~9ka,湖面急剧上升到海拔约3 173 m;在9~6 ka,湖面相对稳定在海拔3 213 m;在6~4 ka,发生过一次干旱事件,湖面下降到低于现代湖面;在4~1 ka,湖面相对稳定在海拔3 193.7 m;在1 ka至今,湖面呈持续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氧同位素 末次冰消期 湖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艾比湖湖面变化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永生 武鹏飞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年第5期110-112,共3页
艾比湖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MODIS数据以其时效性强,运行周期短,数据获取快,成本低的特点,适宜进行湖泊水域面积的监测。本文通过MODIS数据获取艾比湖湖面变化信息,同时从影响湖泊水量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了艾比湖面积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MODIS 水域面积 湖面变化 艾比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