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河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姚玉璧 张秀云 +3 位作者 段志勇 宋永杰 杨建军 王殿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7-252,共6页
利用渭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和水资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建立水资源气候模式。分析表明:渭河源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10.442~-10.417 mm/10a之间,降... 利用渭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和水资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建立水资源气候模式。分析表明:渭河源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10.442~-10.417 mm/10a之间,降水量递减以秋季、夏季降水量递减为主。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169~0.201℃/10a之间,增温率以冬季最大,年际变化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上升。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58~0.113/10a之间。近50年来渭河源区气候趋于暖干化。水资源呈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044×108m3/10a,年际变化存在2~3 a、5 a的年际周期变化。水资源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干燥指数呈显著负相关,降水量减少、气温上升、干燥指数增加,导致水资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 干燥指数 渭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伟业 田鹏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3年第2期66-74,共9页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渭河源区的径流日益减少。基于1975—2018年渭河源区武山水文站的水文资料及其周边3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本研究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以及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等多种方法,分析流...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渭河源区的径流日益减少。基于1975—2018年渭河源区武山水文站的水文资料及其周边3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本研究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以及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等多种方法,分析流域内的径流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揭示引起径流变化的驱动因素,并量化分析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75—2018年渭河源区年平均径流量为4.89亿m3,呈现显著减小趋势;年降水量为467.43 mm,减少趋势不显著;潜在蒸散发量为811.39 mm,呈现显著增大趋势;渭河源区的径流突变年份发生在1993年。通过对渭河源区径流敏感性分析发现,径流对降雨的敏感性最强,其次是人类活动和潜在蒸散发量,且对三者的敏感性均呈现显著增大趋势。通过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发现,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为主要因素,占径流变化量的54.09%,这是由于渭河源区大范围的退耕还林以及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显著减少了地表径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源 气候 人类活动 径流变化 Budyko假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演变趋势及阶段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姜丽红 贾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98-104,共7页
研究渭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渭河源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采用坎德尔秩次相关、斯波曼秩次相关、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对渭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进行检验,利... 研究渭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渭河源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采用坎德尔秩次相关、斯波曼秩次相关、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对渭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进行检验,利用M-K检验法找出各要素的突变年份,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不同阶段降雨、蒸发量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近30年来渭河源区年降水量与四季降水量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年蒸发量与春、夏季蒸发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径流量与夏季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冬季径流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均在1993年发生显著性突变,年蒸发量在1990年发生显著性突变。分析得出:1981-1993年年径流量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变化影响,1994-2010年径流量变化主要受蒸发量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源 水文气象要素 演变趋势 阶段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源区坡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旭伟 姜泳波 +2 位作者 王乃亮 王亚晖 赵鸿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5-412,共8页
[目的]分析渭河源区不同等级坡耕地的时空变化,揭示不同坡耕地类型的土壤保持效应,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渭河源区坡耕地及土壤保持的影响,为完善不同坡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渭河源... [目的]分析渭河源区不同等级坡耕地的时空变化,揭示不同坡耕地类型的土壤保持效应,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渭河源区坡耕地及土壤保持的影响,为完善不同坡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渭河源区土地利用和地形数据,通过叠加分析、耕地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1990—2020年耕地呈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减少再缓慢减少的趋势,面积净减少321.03 km^(2),其中陡坡耕地和缓坡耕地是耕地变化主要类型。②近30 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主要表现为1990—2000年耕地少量转入,主要分布在漳县和岷县;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有279.80 km^(2)的坡耕地转变为林草地,其中耕地转换为草地主要分布在通渭和陇西县,而耕地转换为林地主要分布在陇西和岷县。③1990—2000年渭河源区林草地开垦导致土壤保持量减少5.52×10^(4) t,而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导致土壤保持量增加2.21×10^(6) t,其中大于15°的坡耕地的转变对土壤保持量变化影响更大。[结论]渭河源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效显著,其中2000—2010年陡坡耕地的退耕面积最大,陡坡耕地退耕地土壤保持总体效应最大,但峭坡耕地退耕地单位效应最大。峭坡耕地仍有较大退耕空间,依旧是新一轮退耕任务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土壤保持 时空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 渭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源区输沙量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贾杰 姜丽红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5-48,共4页
鉴于研究渭河源区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水利工程规划和生态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年内分配向量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R/S分析法、累积距平法、通径分析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等多种方法,分析了... 鉴于研究渭河源区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水利工程规划和生态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年内分配向量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R/S分析法、累积距平法、通径分析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渭河源区1981~2016年输沙量的年内变化特征,年际变化的趋势性、突变性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渭河源区输沙量年内分配逐渐趋于均衡,集中期呈提前趋势;年输沙量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减幅79.4%,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减少趋势;极端降水对源区产流、产沙具有显著影响,其通过影响年最大洪峰流量而间接地对输沙量产生影响,其减少对输沙量的贡献率为12.5%,在不考虑其他气象要素的影响时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贡献率为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源区输沙量 年内分配 年际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渭河源规模化林场植被设计面积计算 被引量:2
6
作者 姜田亮 马文珍 陶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4-27,共4页
针对定西市渭河源林场规模设计中只有定性分析却无定量评估的问题,基于水资源设计承载力的概念,融合植被需水定额的算法,提出系统量化林场设计面积的方法,分别得出2016、2027年不同发展模式下渭河源林场各类植被的设计面积,并进行评估... 针对定西市渭河源林场规模设计中只有定性分析却无定量评估的问题,基于水资源设计承载力的概念,融合植被需水定额的算法,提出系统量化林场设计面积的方法,分别得出2016、2027年不同发展模式下渭河源林场各类植被的设计面积,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6年乔木林、其他林地和草地处于恢复模式与最优模式之间,水生态压力较大,灌木林处于保护模式与恢复模式之间,水生态压力较小,今后应以扩大灌木林面积为主,同时增加其他林地类型的用水量;通过提高生产、生活的用水效率,在项目区85%的供水保证率下,2027年可承载的植被面积仍可有较大幅度提升。该方法可为类似林场规模的评估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设计承载力 植被需水定额 承载面积 渭河源 定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渭河源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修复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赵婷婷 肖超 +2 位作者 张方哲 宁亚涛 毛洪亮 《矿产勘查》 2020年第12期2823-2827,共5页
为了科学合理提出甘肃省定西市渭河源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方案,作者以三大安全屏障为理论基础,提取了12个小流域为基础单元,兼顾乡镇级行政单元的完整性,构建了黄土丘陵农业生态区、秦岭山地森林生态区、高寒草甸草原生态区共... 为了科学合理提出甘肃省定西市渭河源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方案,作者以三大安全屏障为理论基础,提取了12个小流域为基础单元,兼顾乡镇级行政单元的完整性,构建了黄土丘陵农业生态区、秦岭山地森林生态区、高寒草甸草原生态区共3个生态修复分区,分析了3个分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各区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各分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布设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程六大类工程,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的有机结合,为渭河源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保护与修复 渭河源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源区径流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贾杰 姜丽红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7年第5期51-54,共4页
通过渭河源区渭源水文站1981~2010年30年的月年实测径流资料,从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集中程度、变化幅度等指标,分析了渭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的变化特征。采用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坎德尔秩次相关检验法、斯波曼秩次相关检验法,分析了... 通过渭河源区渭源水文站1981~2010年30年的月年实测径流资料,从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集中程度、变化幅度等指标,分析了渭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的变化特征。采用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坎德尔秩次相关检验法、斯波曼秩次相关检验法,分析了渭河源区径流的年际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渭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和年内分配完全调节系数的变化规律总体上一致,都处于减小趋势;集中度的长期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集中期的长期变化总体上呈逐年滞后趋势,21世纪最初10年滞后到7月13日,相对多年平均的集中期推迟6天;相对变化幅度和绝对变化幅度长期变化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绝对变化幅度下降趋势更明显。总体上来说,渭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逐渐趋于均匀。(2)渭河源区年径流量近30年呈逐年减小的趋势,趋势线具有513.0×10~4m^3/10 a的负倾向率,30年间年径流量减少了1 539×10~4m^3;通过3种趋势检验方法的计算结果均表明渭河源区年径流量减小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年内分配 年际变化 渭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源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贾杰 姜丽红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7年第2期8-10,46,共4页
利用渭河源区3个雨量站1981-2010年实测降水量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法、坎德尔秩次相关检验法、M-K趋势检验法、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法,分析了渭河源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及年降水量的频率分布。通过分析研究得出:渭河源区年降... 利用渭河源区3个雨量站1981-2010年实测降水量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法、坎德尔秩次相关检验法、M-K趋势检验法、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法,分析了渭河源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及年降水量的频率分布。通过分析研究得出:渭河源区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呈不均匀特征,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随下垫面高程的降低而递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呈单峰型分布。渭河源区年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不显著,趋势线具有33.7mm/(10年)的负倾向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年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均降水量在1993年发生突变现象,突变后减少了76.3 mm,相对减少了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源 降水量 时空变化 M-K趋势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渭河源区近30年径流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杰 姜丽红 《地下水》 2017年第4期130-133,共4页
利用渭河源区渭源水文站和气象站1981—2010年气温、降水、蒸发以及径流实测资料,运用坎德尔秩次相关、斯波曼秩次相关、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对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进行检验,利用双累积曲线以及累积距平曲线找出年径流量突变年份,运用... 利用渭河源区渭源水文站和气象站1981—2010年气温、降水、蒸发以及径流实测资料,运用坎德尔秩次相关、斯波曼秩次相关、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对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进行检验,利用双累积曲线以及累积距平曲线找出年径流量突变年份,运用定量分析法计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异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渭河源区年均降水量与年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年均气温与年蒸发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渭河源区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蒸发量、年径流量均发生显著性突变;年均降水量与年径流量相关性最高,降水量是影响渭河源区年径流量衰减主要气象因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3.2%和76.8%。人类活动是渭河源区流域径流量变异的关键驱动因素,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源 径流量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渭河源地水文环境影响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进 赵映东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7年第12期36-38,共3页
采用渭河源流域水文、气象等实测资料系列,建立流域数字模型,分析流域气候变化条件下,渭河源地流域水文特征要素响应变化。分析表明:渭河源流域气候变暖特征明显,伴随着流域气候变化,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均呈衰减趋势,水质下降趋势特... 采用渭河源流域水文、气象等实测资料系列,建立流域数字模型,分析流域气候变化条件下,渭河源地流域水文特征要素响应变化。分析表明:渭河源流域气候变暖特征明显,伴随着流域气候变化,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均呈衰减趋势,水质下降趋势特征明显。研究成果为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文环境 响应分析 渭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2年渭河源区气候因子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丽洁 孛永明 +1 位作者 陈瑾 李旭春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第7期46-48,共3页
渭河源区是渭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黄土高原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分析了1980—2012年清源河渭源站气象监测数据,发现渭河源区气温和蒸发量呈逐渐上升或增加趋势,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说明这一时期气候总体上向暖干化方向发展,与全... 渭河源区是渭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黄土高原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分析了1980—2012年清源河渭源站气象监测数据,发现渭河源区气温和蒸发量呈逐渐上升或增加趋势,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说明这一时期气候总体上向暖干化方向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大趋势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情形一致。渭河源区的暖干化趋势对黄土高原西部生态环境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是今后水土流失治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生态因子 暖干化 演变特征 1980—2012年 渭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2年渭河源区水文演变趋势分析
13
作者 孛永明 李旭春 +1 位作者 陈瑾 王丽洁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第8期58-59,共2页
渭河源区是渭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基于清源河渭源站1980—2012年水文监测数据,分析径流变化、河道泥沙变化、产沙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渭河源区径流量年际波动较大,... 渭河源区是渭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基于清源河渭源站1980—2012年水文监测数据,分析径流变化、河道泥沙变化、产沙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渭河源区径流量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现减少趋势,2000年后减少明显;5—10月份是一年中径流量较大的时段,这与降水量的分布较为一致;渭河源区河道含沙量总体处于降低的趋势,5—9月份河道含沙量较高,这与植被生长和降雨有关;随着NDVI值的增加,河流含沙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泥沙 植被 水文演变特征 渭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源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14
作者 潘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第4期143-143,共1页
在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中,体育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国内义务教育中逐渐在体育教育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但是在农村地区,因为各类资源比较缺乏,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其中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课率不足、师资... 在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中,体育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国内义务教育中逐渐在体育教育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但是在农村地区,因为各类资源比较缺乏,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其中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课率不足、师资不足等,这些对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本文是结合渭河源地区的农村体育教育情况,对如今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源地区 农村学校体育 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源区径流量变化情势分析
15
作者 姜丽红 贾杰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7年第2期41-43,共3页
通过渭河源区渭源水文站1981~2010年30年的月年实测径流资料,分析了渭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渭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逐渐趋于均匀,集中期的长期变化呈滞后趋势;年径流量30年呈减小趋势,趋势线具有513.0万m^3/10a的负倾... 通过渭河源区渭源水文站1981~2010年30年的月年实测径流资料,分析了渭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渭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逐渐趋于均匀,集中期的长期变化呈滞后趋势;年径流量30年呈减小趋势,趋势线具有513.0万m^3/10a的负倾向率;年径流量在1993年发生突变,之后呈显著减少;累积滤波器法和斯波曼秩次相关检验法对比分析,所得结果一致,呈显著减少趋势;得出渭源站发生洪水的风险减小,发生干旱的风险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源 径流量 累积滤波器法 极端水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西市渭河源林草生态扶贫巩固提升项目——安定区一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风险分析
16
作者 杜小荣 包小兰 《新农业》 2023年第5期89-91,共3页
为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和《甘肃省定西市渭河源林草生态扶贫巩固提升项目前期规划》,在安定区实施渭河源项目势在必行,针对一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就其中几个重点风险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 为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和《甘肃省定西市渭河源林草生态扶贫巩固提升项目前期规划》,在安定区实施渭河源项目势在必行,针对一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就其中几个重点风险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提出了探索完善项目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与科学管理等建议,使安定区林草生态扶贫巩固提升项目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预期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生态扶贫巩固提升项目 渭河源 安定区 必要性
原文传递
渭河盆地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源变化的钻探样品Sr和Nd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少磊 鹿化煜 +3 位作者 李小强 冯晗 张瀚之 吕恒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5-308,共14页
始新世暖期和始新世-渐新世降温阶段(EOT)在地球气候系统演化中具有代表性,对认识现代全球变暖过程和机制有参考价值。渭河盆地堆积了始新世以来连续的河湖相沉积序列,对其进行沉积物源示踪研究有助于重建渭河流域地貌演化、沉积过程和... 始新世暖期和始新世-渐新世降温阶段(EOT)在地球气候系统演化中具有代表性,对认识现代全球变暖过程和机制有参考价值。渭河盆地堆积了始新世以来连续的河湖相沉积序列,对其进行沉积物源示踪研究有助于重建渭河流域地貌演化、沉积过程和气候环境变化。本研究对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心固市凹陷荔参1井(钻探井深6535 m)下部的始新世红河组(6527~5529 m)和渐新世白鹿塬组(5315~4759 m)样品进行了Sr和Nd同位素分析,探索古近纪渭河盆地的物源变化过程。结果显示,红河组样品Sr和Nd同位素平均值分别是87Sr/86Sr=0.716127和εNd=-13.5,白鹿塬组Sr和Nd同位素平均值分别是87Sr/86Sr=0.720461和εNd=-12.4。分粒级(<2μm, 2~64μm和> 64μm)Sr和Nd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粒度效应对渭河盆地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硅酸盐矿物的Sr同位素值影响较大,而对Nd同位素影响较小,表明硅酸盐矿物Nd同位素值可作为渭河盆地沉积物物源的指示。结合潜在源区Sr和Nd同位素分布特征,发现渭河盆地始新世和渐新世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的贡献,其物源变化与构造抬升和气候演变密切相关。渭河盆地始新世和渐新世沉积物传输和堆积过程与晚新生代相似,具有相对稳定的两端元物源,为利用红河组和白鹿塬组沉积序列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 渐新世 渭河盆地物 SR-ND同位素 深部钻探
原文传递
南北过渡带典型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师润 田鹏 +3 位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邹易 刘彦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35,共7页
为探明中国南北过渡带不同河川径流变化的差异,采用线性趋势回归法与累积距平法对比分析了1975—2015年南北过渡带秦岭南麓汉江源武侯站与北麓渭河源武山站的径流变化特征,采用基于Budyko水热平衡方程的弹性系数法开展径流变化的归因识... 为探明中国南北过渡带不同河川径流变化的差异,采用线性趋势回归法与累积距平法对比分析了1975—2015年南北过渡带秦岭南麓汉江源武侯站与北麓渭河源武山站的径流变化特征,采用基于Budyko水热平衡方程的弹性系数法开展径流变化的归因识别。研究发现:汉江源区径流呈微弱减少趋势,渭河源区径流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发生突变;两流域年径流量均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特别是汉江源区,其径流对降水变化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降水、潜在蒸散发和下垫面变化对汉江源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5.23%、6.02%和28.75%,对渭河源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4.51%、26.62%和48.87%。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源区径流对人类活动影响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过渡带 径流变化 Budyko水热平衡方程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汉江 渭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n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Decreasing Runoff in Weihe River Basin, China 被引量:6
19
作者 HUANG Shengzhi HUANG Qiang CHEN Yut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5期569-581,共13页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s are deemed to be two primary driv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anges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quantitatively separating their influences on runoff changes will be of great si...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s are deemed to be two primary driv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anges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quantitatively separating their influences on runoff change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was initially qualitatively distinguished through a coupled water and energy budgets analysis, and then this effect was further separated by means of a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based on hydr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runoff have a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trend, while temperature has a remarkably increasing tendency in the Weihe River Basin, China; 2)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 on runoff decrease in the 1970 s and 1990 s in the basin is climate change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baseline 1960 s, while that in the 1980 s and 2000 s is human activitie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based on 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 model, the contributions calculated in this study have certain reliability. The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local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s human activities runoff decreas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ihe Rive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