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月相对南海灯光罩网鸢乌贼渔获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晏磊 张鹏 +4 位作者 杨吝 杨炳忠 陈森 李亚男 谭永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1,共6页
根据同一艘灯光罩网船2006年~2010年3月~5月在南海西中沙海域的生产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评价了月相对灯光罩网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渔获率的影响,并利用方差分析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 根据同一艘灯光罩网船2006年~2010年3月~5月在南海西中沙海域的生产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评价了月相对灯光罩网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渔获率的影响,并利用方差分析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十二)和月黑天(农历初一至初七、二十三至三十)之间作业天数和鸢乌贼平均日产量的差异。结果显示,GAM模型中各年份月相对灯光罩网鸢乌贼渔获率的影响极为显著(P〈0.001);作业天数在月光天和月黑天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4〈0.05),在月黑天的作业天数明显高于月光天;平均日产量在月光天和月黑天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4〈0.05),在月黑天的平均日产量也明显高于月光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相 鸢乌贼 渔获率 南海 灯光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公海温跃层与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宋利明 张禹 周应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9-378,共10页
2005年9月15日-12月12日,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华远渔18、19号"对印度洋公海进行了金枪鱼渔业调查。利用多功能水质仪(XR-620)、温盐深仪(CTD SBE37SM)和微型温度深度计(TDR-2050)等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得出作业海域的温跃层深度... 2005年9月15日-12月12日,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华远渔18、19号"对印度洋公海进行了金枪鱼渔业调查。利用多功能水质仪(XR-620)、温盐深仪(CTD SBE37SM)和微型温度深度计(TDR-2050)等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得出作业海域的温跃层深度和强度,结合每天作业时记录的渔获数据,分别计算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在温跃层内和深水层的渔获率,研究温跃层与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艘船分别有60.9%和60.0%的作业天数中,温跃层内黄鳍金枪鱼渔获率较高,"华远渔18号"船在温跃层内和温跃层以下的平均渔获率分别为18.22尾每千钩和6.04尾每千钩,"华远渔19号"船温跃层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2.22尾每千钩和1.31尾每千钩。通过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黄鳍金枪鱼总平均渔获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0.05),温跃层以内比温跃层以下的渔获率明显要高;(2)2艘船分别有69.6%和100%的作业天数中,温跃层以下水深大眼金枪鱼渔获率较高,"华远渔18号"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4.18尾每千钩和4.88尾每千钩。"华远渔19号"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0.10尾每千钩和2.57尾每千钩。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温跃层以下水深较高。通过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大眼金枪鱼总平均渔获率无显著性差异(P=0.07>0.05),但对"华远渔19号"船的渔获率数据经t-检验发现大眼金枪鱼在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的渔获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大眼金枪鱼 温跃层 渔获率 延绳钓 印度洋公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克群岛海域海洋环境因子对长鳍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宋利明 谢凯 +1 位作者 赵海龙 李冬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6,共11页
为了提高延绳钓渔业中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渔获率,需了解海洋环境因子对其渔获率的影响。利用2013年9月8日-2013年12月31日库克群岛海域延绳钓渔业调查数据,包括:钓钩作业深度,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流垂直剖面数据,作业参数... 为了提高延绳钓渔业中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渔获率,需了解海洋环境因子对其渔获率的影响。利用2013年9月8日-2013年12月31日库克群岛海域延绳钓渔业调查数据,包括:钓钩作业深度,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流垂直剖面数据,作业参数,渔获统计数据等,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钓钩作业深度预测模型,利用统计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长鳍金枪鱼渔获率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库克群岛附近海域,长鳍金枪鱼渔获率较高的水层、温度、叶绿素a浓度、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海流分别为160~200 m、21.0~23.9℃、0.040~0.159μg/L、0~0.1 m/s、0.1~0.2 m/s、0.08~0.10 m/s和0.1~0.2 m/s。在该海域作业时,建议在长鳍金枪鱼渔获率较高的水层、温度、叶绿素a浓度、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海流范围内增加钓钩投放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渔获率 环境因子 库克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族小黄鱼昼夜渔获率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严利平 林龙山 +1 位作者 张寒野 王大弟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利用2004年度东海区重点渔场底曳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从中选用小黄鱼网次渔获率作为指标值,应用LSD方法对南黄海族小黄鱼昼夜渔获率差异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揭示小黄鱼昼夜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不同的洄游阶段昼夜网次间渔... 利用2004年度东海区重点渔场底曳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从中选用小黄鱼网次渔获率作为指标值,应用LSD方法对南黄海族小黄鱼昼夜渔获率差异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揭示小黄鱼昼夜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不同的洄游阶段昼夜网次间渔获率无显著性差异,昼夜无垂直移动现象,常年处于底层,为典型的底层鱼类;在利用底曳拖网船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时,无需修正昼夜网次间小黄鱼的渔获率,用获取的调查数据即可估算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南黄海族 昼夜栖息 渔获率 LSD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沙群岛灯光罩网渔场金枪鱼科渔获种类、渔获率及其峰值期 被引量:8
5
作者 张衡 吴祖立 +4 位作者 周为峰 靳少非 张鹏 晏磊 陈森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0-148,共9页
根据2014年4~6月在南海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灯光罩网渔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内金枪鱼科种类、渔获率及其峰值期等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金枪鱼科鱼类6种,鲣(Katsuwonus pelamis)的平均渔获率最高,为58.2 ind·net-1;其次为鲔... 根据2014年4~6月在南海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灯光罩网渔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内金枪鱼科种类、渔获率及其峰值期等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金枪鱼科鱼类6种,鲣(Katsuwonus pelamis)的平均渔获率最高,为58.2 ind·net-1;其次为鲔(Euthynnus yaito)和扁舵鲣(Auxis thazard),平均渔获率分别为10.12 ind·net-1和9.96 ind·net-1;而金枪鱼属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渔获率很低,仅为0.57 ind·net-1和0.02 ind·net-1,且以幼鱼为主。在上半夜(20∶00~23∶59)金枪鱼科渔获率明显低于下半夜(00∶00~06∶00),仅约是后者的10%。鲔和扁舵鲣渔获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较为类似,而黄鳍金枪鱼渔获率变化与鲔、圆舵鲣(Auxis rochei)和扁舵鲣呈显著负相关。在农历新月前后期(农历二十二至下月的初八)作业网次数相对较高,每天的作业次数范围为4~10次;而满月前后期(初十至十七)未进行捕捞活动。总之,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圆舵鲣3种鱼类的渔获率值均相对较低,且仅在新月期间出现的比例较高;而其它3种鱼类的渔获率值相对较高,波动性也较大,也以新月期间渔获率值较高。本研究为我国南海金枪鱼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灯光罩网 金枪鱼科 种类 渔获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诱罩网沉降性能对鸢乌贼渔获率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晏磊 李杰 +1 位作者 杨炳忠 张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6,共7页
根据2013—2016年南海光诱罩网船68个网次的作业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沉降性能与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获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网具最大沉降深度的范围为... 根据2013—2016年南海光诱罩网船68个网次的作业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沉降性能与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获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网具最大沉降深度的范围为53.53~103.10 m,平均沉降速度的范围为0.188~0.421 m·s^(–1),不同年份间最大沉降深度和平均沉降速度差异显著(P<0.05),2015年和2016年的最大沉降深度和平均沉降速度明显高于2013年和2014年;鸢乌贼渔获率及投网成功率均与最大沉降深度关系密切(P<0.1),而与平均沉降速度关系不显著(P>0.1)。渔获率整体上是随着最大沉降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为达到80%以上的投网成功率,建议最大沉降深度增加至90 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罩网 沉降深度 沉降速度 渔获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渔获量、渔获率和脱钩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田思泉 钱卫国 陈新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224-229,共6页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的方法对鸢乌贼的钓捕技术作了初步研究。调查发现,手钓产量明显高于机钓产量。日产量多数在5t以上,手钓与机钓的比值大约为4∶1;而当日产量低于0.5t时,机钓产量高于手钓...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的方法对鸢乌贼的钓捕技术作了初步研究。调查发现,手钓产量明显高于机钓产量。日产量多数在5t以上,手钓与机钓的比值大约为4∶1;而当日产量低于0.5t时,机钓产量高于手钓产量。鸢乌贼的脱钩率较高,机钓脱钩率平均达45%以上,手钓脱钩率也在7%~12%间,其中主要为水中脱落和触须脱落。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机钓钩和手钓钩类型,其脱钩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手钓钩,其渔获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从作业位置来看,其渔获率和产量分布在统计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何降低鸢乌贼的脱钩率成为今后钓捕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获 渔获率 脱钩 印度洋西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马面鲀渔获率初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郭禹 陈国宝 +2 位作者 于杰 李斌 王东旭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3-129,共7页
根据2009-2014年在南海北部生产的183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马面鲀渔获率随作业方式、年际分布与季节分布间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渔获马面鲀主要作业类型为双拖、单拖、桁杆拖虾、围网、定置张网和刺网6种,其中单拖... 根据2009-2014年在南海北部生产的183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马面鲀渔获率随作业方式、年际分布与季节分布间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渔获马面鲀主要作业类型为双拖、单拖、桁杆拖虾、围网、定置张网和刺网6种,其中单拖、双拖网作业渔获率较高;2009-2014年,南海北部马面鲀渔获率低于南海南部,整体渔获率呈逐年递减趋势,仅2011年渔获率突增,2014年马面鲀渔获率降为最低。马面鲀常年主要分布于珠江口、粤西、海南岛沿岸及北部湾海域,粤东海域偶有分布。海南岛沿岸、粤西及珠江口海域渔获率密度较大,北部湾和粤东海域渔获率密度相对较小。各区域渔获率季节变化明显,渔获率最大值常在夏季出现,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引起渔获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为自然条件与捕捞压力。本文通过对马面鲀渔获率变化及原因分析,为南海北部马面鲀合理捕捞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获率 马面鲀 分布 捕捞压力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南海中南部渔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及渔获率时空分布 被引量:5
9
作者 粟丽 陈作志 +3 位作者 张鹏 李杰 王欢欢 黄佳兴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0,共10页
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 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季36种、秋季38种,岛礁区渔场春季35种、秋季43种。上升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IRI>1 000)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秋季为鸢乌贼、长体圆鲹(D.macrosoma)、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扁舵鲣(A.thazard);岛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为鸢乌贼和细鳞圆鲹,秋季为鸢乌贼和扁舵鲣。上升流区渔场春季平均渔获率为179.64 kg·h^(–1),秋季为553.41 kg·h^(–1);岛礁区渔场春季为94.55 kg·h^(–1),秋季为382.46kg·h^(–1)。春秋两季主要渔获种类胴长(叉长或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多数种类幼鱼所占比例较高,为确保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应重视幼鱼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渔获物组成 渔获率 南海中南部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带鱼底拖网昼夜渔获率差异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严利平 张寒野 +1 位作者 程家骅 袁兴伟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4期333-339,共7页
以2004年和2005年东海区重点渔场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从中选取带鱼渔获率作为指标值,并将昼夜不同网次渔获率分成4组,应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对东海区带鱼昼夜渔获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揭示带鱼昼夜的活动规律,并利用样本均值的... 以2004年和2005年东海区重点渔场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从中选取带鱼渔获率作为指标值,并将昼夜不同网次渔获率分成4组,应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对东海区带鱼昼夜渔获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揭示带鱼昼夜的活动规律,并利用样本均值的95%置信区间法估算带鱼昼夜渔获率的差异程度,为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定点调查带鱼昼夜网次间渔获率的差异修正提供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东海区带鱼昼间与夜间的渔获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昼间的渔获率显著地高于夜间的渔获率,带鱼昼间栖息于底层和近底层,夜间垂直移动到中上层;使用拖网规格为100◇×4 m/88 m、网囊网目为25 mm的调查网具,2004年昼间和夜间带鱼渔获率均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220.89±12.94和128.23±10.75;2005年昼间和夜间带鱼渔获率均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76.28±20.63和105.23±9.71;取2年带鱼昼夜差异程度的平均值,最保守的估计是昼间网次的渔获率均值是夜间的1.69倍。本研究从统计学分析角度证实了以往的无量化的带鱼昼夜渔获率存在差异的观察结果,推断了带鱼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其意义在于利用LSD法可以分析其它鱼种的昼夜栖息特征并提供昼夜渔获率均值差异程度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带鱼 昼夜差异 渔获率 底拖网 LSD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海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及渔获率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3
11
作者 粟丽 陈作志 +2 位作者 张魁 张俊 王新星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7-547,共11页
根据2015年南海北部深海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探捕数据,对南海北部深海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优势种叉长(胴长)分布及其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渔获92种,隶属于15目44科,其中春季40种,秋季72种,两季共有种类20种... 根据2015年南海北部深海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探捕数据,对南海北部深海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优势种叉长(胴长)分布及其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渔获92种,隶属于15目44科,其中春季40种,秋季72种,两季共有种类20种;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1000)春、秋两季均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和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重要种(1000> IRI≥100)春季为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poides),秋季仅日本乌鲂一种;常见种(100> IRI≥10)春季为扁舵鲣(Auxis thazard)、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和菱鳍乌贼(Thysanoteuthis rhombus),秋季为白点叉鼻鲀(Arothron meleagri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a)。优势种鸢乌贼胴长分布和圆舵鲣叉长分布春、秋两季均存在较大差异,鸢乌贼胴长分布春季相对偏大,而圆舵鲣则秋季相对偏大;渔获率春秋两季差异较大,春季渔获率平均为460. 73kg·h^(-1),秋季平均为152. 45 kg·h^(-1),春季除C20站外,渔获率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于邻近菲律宾站位,秋季则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侧邻近站位。鸢乌贼出现频率高,最高渔获率出现在春季的C8站,为391. 30 kg·h^(-1);圆舵鲣则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最高渔获率出现在春季的C20站,高达5 815. 39kg·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灯光罩网 渔获物组成 渔获率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克群岛海域海洋环境因子对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利明 赵海龙 +1 位作者 谢凯 李冬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30-1241,共12页
为了掌握库克群岛海域海洋环境因子对延绳钓渔业中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实验利用2013年9月8日—12月31日在库克群岛海域作业的延绳钓渔业调查数据,所获数据包括:钓钩深度数据,温度、叶绿素a浓度、三维海流的垂直剖面数据,作业参数,... 为了掌握库克群岛海域海洋环境因子对延绳钓渔业中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实验利用2013年9月8日—12月31日在库克群岛海域作业的延绳钓渔业调查数据,所获数据包括:钓钩深度数据,温度、叶绿素a浓度、三维海流的垂直剖面数据,作业参数,渔获统计数据,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钓钩预测深度计算模型,利用统计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库克群岛附近海域,大眼金枪鱼渔获率较高的水层、温度、叶绿素a浓度、东西海流、南北海流、水平海流和垂直海流分别为120.0~199.9 m、13.0~14.9℃、0.200~0.239μg/L、0.1~0.2 m/s、-0.2~0 m/s、0.1~0.4 m/s和0.04~0.05 m/s。在该海域作业、以大眼金枪鱼为目标鱼种时,建议在大眼金枪鱼渔获率较高的水层、温度、叶绿素a浓度、水平海流和垂直海流范围内增加钓钩投放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渔获率 环境因子 库克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印度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 被引量:4
13
作者 冯波 陈新军 许柳雄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2-288,共7页
利用广义线性模型,以年、季节、海区、渔具结构以及渔具材料等效应为主要因子,假设5种方案对日本在印度洋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渔获率进行标准化。结果显示,这5种方案对渔获率的变化都具有较好的解释率。其中方案3的... 利用广义线性模型,以年、季节、海区、渔具结构以及渔具材料等效应为主要因子,假设5种方案对日本在印度洋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渔获率进行标准化。结果显示,这5种方案对渔获率的变化都具有较好的解释率。其中方案3的解释率最高,达到68%。主效应中,渔区、季节、年份具有最大的F值,表明它们能够解释剩余方差中的最大部分;交互项中,渔区与季节、主绳材料和支绳材料也具有较大的F值。这种情况与日本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数据标准化的结果很相似。考虑每栏钩数的信息时,可使总方差的解释率提高8%~9%。当分别用每月每次投钩数≥5000钩和≥10000钩筛选的数据拟合模型时,可使总方差的解释率分别提高3%和2%,预测残差也更趋正态分布。但本标准化结果仍待进一步完善,在资源评估时,应审慎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线性模型 黄鳍金枪鱼 印度洋 渔获率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种类组成和渔获率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姜润林 戴小杰 许柳雄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9-394,共6页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大西洋(05°37′-12°01′N、29°00′-36°51′W)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数据,分析了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的种类组成、渔获量、渔获率及其与表温的关系。本次调查共捕获鲨鱼8种,隶属...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大西洋(05°37′-12°01′N、29°00′-36°51′W)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数据,分析了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的种类组成、渔获量、渔获率及其与表温的关系。本次调查共捕获鲨鱼8种,隶属3目7科7属,总渔获尾数为633 ind,总渔获量达26 837.4 kg,其中大青鲨为主要兼捕种类。各种鲨鱼渔获率平均值在0.003-1.524 ind/1 000 hooks之间,其中大青鲨最高,其值为1.524 ind/1 000 hooks,大眼砂锥齿鲨最低,其值为0.003 ind/1 000 hooks。各种鲨鱼渔获率月变化不明显(ANOVA,P=0.901)。鲨鱼总渔获率和大青鲨渔获率与表温都呈显著性负相关。大青鲨主要出现渔场的表温范围为24.6-2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西洋 鲨鱼 渔获率 金枪鱼延绳钓 表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大西洋扇区南极磷虾渔获率序列的振荡模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晓明 朱国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4-1283,共10页
为了解释南极大西洋扇区的48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的多尺度振荡模态特征及其与环境振荡之间的响应关系,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1982—2011年问的南极磷虾月均渔获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振荡表现出了0.5a、1a、1... 为了解释南极大西洋扇区的48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的多尺度振荡模态特征及其与环境振荡之间的响应关系,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1982—2011年问的南极磷虾月均渔获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振荡表现出了0.5a、1a、1.5a、2.5a、7a和11a等多个周期,其中高频振荡对南极磷虾资源变动影响较大,低频振荡影响较小:3个亚区渔获率都为冬高夏低季节性振荡,48.1~48.3亚区最高值依次出现在5月、6月和9月,渔获率的最低值出现在1月;所有振荡周期中以1a为最主要振荡周期(方差解释率为46.7%),南极磷虾年补充规模对其渔获率最为重要;其2.5a振荡和海冰面积3.0a;振荡有关;渔获率低频振荡周期与气候.海流系统振荡周期有关。海冰面积和渔获率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O.44,位相差10个月)。海冰面积异常振荡会在8~l1个月之后对渔获率和渔获率异常产生的正相关影响。磷虾资源的振荡是环境振荡和磷虾生物周期综合作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渔获率 振荡模态 经验模态分解 南极大西洋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相和延绳钓不同投绳时间对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宋利明 张智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4-218,共5页
利用2005年(1—12月)伯利兹船队在帕劳群岛共和国生产作业的渔捞日志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十二)与月黑天(初一至初七、初二十三至三十)、不同投绳时间之间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 利用2005年(1—12月)伯利兹船队在帕劳群岛共和国生产作业的渔捞日志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十二)与月黑天(初一至初七、初二十三至三十)、不同投绳时间之间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渔获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渔获率在月光天和月黑天均无显著性差异;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不同投绳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黄鳍金枪鱼的渔获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月相对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渔获率无显著影响。为了获得较高的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实际作业中应选择02:00—08:00(当地时间)作为投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获率 大眼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 月相 投绳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时间序列小波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晓明 周应祺 +2 位作者 陈新军 田思泉 朱国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1-948,共8页
基于西北印度洋日本延绳钓金枪鱼1965-2006年间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每月渔获统计资料,本研究运用小波方法对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变化、印度洋涛动指数(IOI)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时间序列上... 基于西北印度洋日本延绳钓金枪鱼1965-2006年间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每月渔获统计资料,本研究运用小波方法对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变化、印度洋涛动指数(IOI)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时间序列上存在48~60个月的小波振荡,IOI振荡周期主要为36月和60月,2种尺度振幅具有跷跷板效应。小波交叉分析结果表明,1994年前在36月和60月的时间尺度上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与IOI之间的响应关系是明显的,之后这种关系并不显著。在典型的小波振荡周期为4年的尺度上,IOI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振荡间隔在1~3年之间变化,平均为1.5年左右。IOI振荡周期在3~6年间变化,时快时慢,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信号振荡较平稳。由于捕捞因素影响,近年来渔获率的振荡幅度不断减弱。研究认为可排除由于较大的捕捞努力量和渔业资源量时空变动导致的捕获率信号变异,从捕捞因素和环境因素上讨论了捕获率信号小波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动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渔获率 时间序列分析 小波分析 西北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大西洋扇区磷虾渔业渔获率突变特征及其致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晓明 朱国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6-1064,共9页
本研究利用CCARMLR数据库中提取的南极大西洋扇区(含48.1、48.2和48.3亚区)1982―2011年30年间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年平均渔获率数据,运用Mann-Kendall法分析了其时间序列的发展趋势及突变特征。从趋势特征看,48区月均名义CPU... 本研究利用CCARMLR数据库中提取的南极大西洋扇区(含48.1、48.2和48.3亚区)1982―2011年30年间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年平均渔获率数据,运用Mann-Kendall法分析了其时间序列的发展趋势及突变特征。从趋势特征看,48区月均名义CPUE由1982年的5 t/h左右,变化至2011年的10 t/h左右。CPUE值时间序列呈现显著性周期波动,线性趋势年均增幅为0.221 t/h。48.1亚区为主要捕捞区域,其CPUE线性趋势增幅最小,为年均0.088 t/h;而48.2亚区增幅最大,年增幅达0.323 9 t/h;41.3亚区的年增幅为0.261 t/h。就渔获率突变特征而言,过去30年48区磷虾渔获率变化趋势为先缓后快的逐渐上升过程,渔获率突变点发生在1999年,这个突变在2001年后显著性存在。3个亚区磷虾渔获率均存在"上升突变"突变点。48.1亚区渔获率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出现相交突变点,但均未通过α=0.05的显著线检验。48.2亚区分别于1995—1996年"向下突变",但未通过α=0.05的显著线检验,1996—1997年出现"向上突变",2000年通过α=0.05的显著线检验。48.3亚区突变发生在1992年,突变点通过α=0.05的显著线检验。结合海冰面积和捕捞(包括般队、捕捞技术、加工工艺)等因子分析突变的致因时,发现:(1)捕捞技术和加工工艺是最主要的致突变因子;(2)海冰面积在1983—1993年对渔获率突变有明显贡献;(3)空间上,越靠近南大陆,环境因子对突变的发生越容易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渔获率 MANN-KENDALL法 南极大西洋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分析水温垂直结构对热带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胜龙 张忭忭 +5 位作者 唐宝军 化成君 张胜茂 范秀梅 戴阳 冯春雷 《中国水产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5-883,共9页
通过模型分析环境变量对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评估适宜垂直活动空间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作用。首先采用回归分析检验环境变量对延绳钓渔获率(由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表示)的... 通过模型分析环境变量对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评估适宜垂直活动空间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作用。首先采用回归分析检验环境变量对延绳钓渔获率(由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表示)的影响显著性,结合时空变量,采用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模型分析各变量对大眼金枪鱼CPUE非线性作用。模型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和时空变量对热带大西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空间分布影响明显。大西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的高渔获率月份出现在夏季和冬季,空间上在赤道以北和30?~50?W。12℃等温线深度对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影响表现为抛物线形状,高渔获率出现在深度较浅的250 m水层,随着12℃等温线深度的增加,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降低。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深度差对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影响都是穹顶状。随着温跃层下界深度值和深度差由小变大至200 m,延绳钓渔获率递增;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深度差超过200 m后,延绳钓渔获率变小。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深度差对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影响显著的水层分别是200 m和50 m。研究结果显示,12℃等温线深度和温跃层对热带大西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影响是交叉的,在大眼金枪鱼适宜垂直活动水层受限到和延绳钓作业深度相同时,延绳钓渔获率最高;在适宜垂直活动空间过深或者过浅时,延绳钓渔获率都变小,但可以通过改变作业方式提高渔获率。采用延绳钓CPUE进行渔场和资源评估要考虑金枪鱼适宜垂直活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GAM模型 ARGO 水温垂直结构 渔获率 热带大西洋 CP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渔获率与水深温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笑艳 汪金涛 +1 位作者 陈新军 陈丕茂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92,共7页
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不同深度的水温影响到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渔获率。文章利用2008—2017年延绳钓生产作业数据,并结合Argo浮标水温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 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不同深度的水温影响到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渔获率。文章利用2008—2017年延绳钓生产作业数据,并结合Argo浮标水温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长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不同深度水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表面(0 m)、200和400 m 3个水层的温度显著影响长鳍金枪鱼的空间分布,最优的GAM模型对渔获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方差解释率为53.3%,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为0.527。长鳍金枪鱼渔获率与所选取的3个水层温度均呈非线性关系,高渔获区集中分布于17~30℃的表层海域,17~20℃的200 m层海域,9~15℃的400 m层海域,以及他们的交集海线。文章初步得出了南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水深断面温度的关系,可为指导长鳍金枪鱼的合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GAM模型 渔获率 南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