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晚期文官补子纹样与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晓玲 《纺织科学研究》 2016年第1期89-91,共3页
清代补服制度是清代舆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文官补子不仅是辨别官员地位、品级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载体。本文介绍了清代文官补子纹样的基本构成和造型,对清晚期文官补子的纹样与工艺特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清晚期文官补子 补子纹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清晚期家具设计研究
2
作者 孙迟 付文妍 《艺术大观》 2019年第34期0126-0127,共2页
文章主要分析了清式家具的兴盛概况与艺术形式,并对比剖析了同一时期的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家具,进而反映出清晚期传统家具风格对西方家具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借鉴和吸收,并在最终呈现出不同于任何中式与西方家具的造型、表面装饰和... 文章主要分析了清式家具的兴盛概况与艺术形式,并对比剖析了同一时期的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家具,进而反映出清晚期传统家具风格对西方家具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借鉴和吸收,并在最终呈现出不同于任何中式与西方家具的造型、表面装饰和工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晚期家具 西方家具文化 艺术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对文档名词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康胜利 丁海斌 《山西档案》 2018年第3期14-18,共5页
在帝国列强入侵的大背景下,清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转型是这一时期文档名词发展与演变的主要特点。近代教育和外交制度影响下,"文凭""公文"等传统文档名词的内涵在清晚期发生... 在帝国列强入侵的大背景下,清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转型是这一时期文档名词发展与演变的主要特点。近代教育和外交制度影响下,"文凭""公文"等传统文档名词的内涵在清晚期发生着显著转变,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引入,催生出"文电""文报""文件"等新兴名词,通俗文艺在清晚期的兴盛更是直接促进了文档名词的推广和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晚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文档名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王培荀《乡园忆旧录》看清晚期地方士绅的风俗观
4
作者 周连华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地方士绅所著的风俗类作品记述了传统乡土社会中幽微曲折的历史"真实",为历史民俗学、地方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乡园忆旧录》是清代淄川地方士绅王培荀回忆记录家乡风俗的随笔之作,书中记述了大量有关淄川乃... 地方士绅所著的风俗类作品记述了传统乡土社会中幽微曲折的历史"真实",为历史民俗学、地方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乡园忆旧录》是清代淄川地方士绅王培荀回忆记录家乡风俗的随笔之作,书中记述了大量有关淄川乃至山东地区的传说、建筑、物产、人物掌故、地方史实等事象,具有一定的地方民俗志色彩,是了解清晚期淄川乡土真实风貌的重要地方史料文献。从著作者王培荀的个人生活世界切入,通过对《乡园忆旧录》的解读,可以发现王氏在看似朴实客观的叙述中呈现出自己的书写策略与民俗观念,即鉴赏雅玩的著述观、眼光向下的取材观、寄情于俗的书写观以及辨风正俗的教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晚期 地方士绅 王培荀 《乡园忆旧录》 风俗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晚期福州旗人的维系与变化
5
作者 张慧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9-17,共9页
福州旗人作为清代驻防东南疆域的军事力量,为清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虽一直力图维护驻防旗人的内部维系力,但旗人不断融入地方社会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尤其在鸦片战争之后,福建和台湾地方政治格局发生了重... 福州旗人作为清代驻防东南疆域的军事力量,为清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虽一直力图维护驻防旗人的内部维系力,但旗人不断融入地方社会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尤其在鸦片战争之后,福建和台湾地方政治格局发生了重要转变,福州旗人在驻防事务上的作用和地位降低,随之而来的是福州旗人的心理和生存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清末八旗制度崩坏,朝廷裁撤了驻防八旗,福州旗人也面临解散的局面。辛亥革命爆发后,福州旗人也被卷入时代的剧变中,并呈现出不同的心态和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晚期 福州旗人 维系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晚期官员袍服工艺考述
6
作者 秦溢 《文物天地》 2024年第9期95-101,共7页
清代是袍服发展的巅峰期,融合北方民族穿着习惯与中原汉族穿着文化基因的袍服成为官员重要的服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晚期官员袍服考究的织造制作工艺,是传统手工业时代纺织科技文明的直接见证,其所用丝绸质量的好坏,产品种类的丰富与... 清代是袍服发展的巅峰期,融合北方民族穿着习惯与中原汉族穿着文化基因的袍服成为官员重要的服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晚期官员袍服考究的织造制作工艺,是传统手工业时代纺织科技文明的直接见证,其所用丝绸质量的好坏,产品种类的丰富与创新,制作装饰材料及手法的变化,是社会审美、消费心理的改变以及传统丝织制衣手工业即将向近代工业化转换前最后的坚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晚期 官员袍服 织作机构 袍服工艺
原文传递
清中晚期黔西北地区“大定文化中兴”现象论略
7
作者 李灶 杨庆鹏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43-153,共11页
改土归流后,黔西北地区的土司政权被流官治理取代,大批的文人举子来到黔西北,带来了儒家诗教文化,并在黔西北大地上广泛传播开来,与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经过孕育发展,在清中晚期赫然呈现了一个神奇的“文化... 改土归流后,黔西北地区的土司政权被流官治理取代,大批的文人举子来到黔西北,带来了儒家诗教文化,并在黔西北大地上广泛传播开来,与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经过孕育发展,在清中晚期赫然呈现了一个神奇的“文化中兴”现象。这一现象典型的特征是“流官”文化圈、本土文化圈、黄宅中友人圈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一流的文人阵容,吸引了黔北、黔中、湘中等文化名流的融入,一时人文蔚起,名家辈出,甚至形成了一个横跨黔西北、黔北、黔中、湘中的横向文化带,影响深远。以“品牌”团队和突出的核心成果,推动了黔西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推进了地方的教育发展与文明进步,培养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地方文人。这一文化现象,为我们研究黔西北文化与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与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黔西北地区 大定文化中兴 《大定府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击筑悲歌,谁与衔杯?”——清代晚期的满族诗词书写 被引量:1
8
作者 关纪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50,共5页
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古国跌进封建过程的最后阶段——半殖民地时代。咸丰、同治时期进步的满族作家文学,承袭并且推进了清代前期与中期敢于正视社会矛盾的创作优长,由先前比较多地关注本民族上层冲突的书写基点,向普遍关注社会各阶层生存... 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古国跌进封建过程的最后阶段——半殖民地时代。咸丰、同治时期进步的满族作家文学,承袭并且推进了清代前期与中期敢于正视社会矛盾的创作优长,由先前比较多地关注本民族上层冲突的书写基点,向普遍关注社会各阶层生存现实转移视线,作家写作兴奋点每与广阔社会现实生活交结,出现了一批与时共进的表达爱国恤民意识、追求公正社会理想的好作品,为满族文学自身发展开拓出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满洲民族的族别文学直接融入中国近代爱国进步文学主潮,走上与国内兄弟民族文学发展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晚期 满族文学 爱国 进步 近代文学主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晚期“文凭”一词嬗变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丁海斌 康胜利 《档案》 2016年第1期14-19,共6页
使用计量语言学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梳理、阐释"文凭"一词在清晚期古今词义的嬗变可见:一方面,"文凭"一词最早在唐代文献中已有使用,但其"毕业证书、学历证明"这一近现代含义则是在清晚期前后才开始出现并... 使用计量语言学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梳理、阐释"文凭"一词在清晚期古今词义的嬗变可见:一方面,"文凭"一词最早在唐代文献中已有使用,但其"毕业证书、学历证明"这一近现代含义则是在清晚期前后才开始出现并逐渐成型,它是清晚期一些文档名词内涵嬗变的典型代表之一;另一方面,其近现代含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它"凭证文书"的本质属性,应是其古代用法在近现代的进一步拓展。它在清晚期的嬗变主要受到西方传教士与近代教育的影响;伴随着新内涵的形成和发展,其应用领域日渐扩展,使用频次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凭 清晚期 凭证文书 驻扎文凭 学历证明
原文传递
清晚期官式建筑彩画艺术特征
10
作者 刘芹 夏一珂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9-80,共2页
清晚期国内外商贸交流频繁,民族和地域间文化融合交汇。这种现象对我国官式建筑彩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文献和遗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清晚期官式建筑彩画在类型及应用、题材、画法、配色等方面体现了程式化、标准化、规律... 清晚期国内外商贸交流频繁,民族和地域间文化融合交汇。这种现象对我国官式建筑彩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文献和遗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清晚期官式建筑彩画在类型及应用、题材、画法、配色等方面体现了程式化、标准化、规律化等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晚期 官式建筑 彩画 艺术特征
原文传递
沈衍庆与清晚期江西乡村社会治理
11
作者 陈海斌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124,共14页
沈衍庆历任江西兴国、泰和、安义及鄱阳知县,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开展了广泛的乡村社会治理。沈氏清刑狱,催征赋税,推行保甲、乡约,防治盗贼,维护乡村社会治安。其任鄱阳知县期间,遭遇两次严重大水,对乡村社会造成了深重灾难。为有效应... 沈衍庆历任江西兴国、泰和、安义及鄱阳知县,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开展了广泛的乡村社会治理。沈氏清刑狱,催征赋税,推行保甲、乡约,防治盗贼,维护乡村社会治安。其任鄱阳知县期间,遭遇两次严重大水,对乡村社会造成了深重灾难。为有效应对水灾,开展社会救济,沈氏多次向朝廷请求赈济、减免赋税,发放抚恤钱粮赈济灾民,施粥施衣。同时,实施“缓征与捐输并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帮助灾民顺利渡过危机。沈氏在乡村社会的水灾救济和治理中特别注重绅耆阶层的作用,以绅耆为沟通官民的中介,并极力帮助灾民重修堤圩以恢复生产。沈氏所处之道光、咸丰年间,社会变迁剧烈,内忧外患,故其还必须应对来自外部侵袭的威胁。为保境安民,沈氏积极响应督抚号召组织兴办团练,以保甲和乡约相结合的方法训练乡勇抵御太平军,其本人也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不幸殒身,成为地方知县当中抗击太平军的“典范”。沈衍庆在江西的乡村社会治理,不仅凸显地域性,还反映出其时清代社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当今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衍庆 清晚期 江西 乡村治理
原文传递
清中晚期中国生态严重退化的思考——兼论“摊丁入地”政策与长城生态功能消失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威 朱捷 +1 位作者 张静 田晓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6-90,共5页
清代中期因“摊丁入地”政策的刺激,人口激增,中国PRED关系严重失衡。长期、大范围的坡地和非宜农地被开垦,导致了一次中国封建农业时代范围最广、破坏最严重的生态退化过程。与此同时,长城生态功能的消失进一步扩大并加深了退化过程。... 清代中期因“摊丁入地”政策的刺激,人口激增,中国PRED关系严重失衡。长期、大范围的坡地和非宜农地被开垦,导致了一次中国封建农业时代范围最广、破坏最严重的生态退化过程。与此同时,长城生态功能的消失进一步扩大并加深了退化过程。从系统角度分析,支撑庞大人口的物质、能量基础不是来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NSECS)之外,也不是通过提高系统效率,而是转嫁于生态。转嫁源自农民对耕地的过度依赖关系,其根源则在于传统生产方式和文化惯性。NSECS子系统耦合导致正反馈效应,使生态长期处于退化的困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人口过剩 生态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晚期广西三江地区侗族风雨桥建筑造型演变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洪波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1-134,共4页
侗族风雨桥是中国古代廊桥中的一种地域类型。清代初期,中央集权为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同化,汉族廊桥文化与其它文化传播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对广西三江县及其周边地区古代风雨桥的考察发现,在清代中期至清代后期,风雨桥建筑... 侗族风雨桥是中国古代廊桥中的一种地域类型。清代初期,中央集权为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同化,汉族廊桥文化与其它文化传播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对广西三江县及其周边地区古代风雨桥的考察发现,在清代中期至清代后期,风雨桥建筑在平面和立面的造型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内部信仰活动空间的变化,一方面是鼓楼建筑造型融入到风雨桥建筑的营造之中,形成了广西三江地区独特的风雨桥建筑造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三江 侗族风雨桥 建筑造型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中晚期至清中期华瓷外销蓬勃发展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纪阳 《山东陶瓷》 CAS 2006年第4期40-43,共4页
华瓷和丝绸一样,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华瓷外销始于汉,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明中晚期至清中期,中外陶瓷贸易空前发展,销售范围更广,贸易活动更趋频繁,陶瓷贸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强。其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在... 华瓷和丝绸一样,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华瓷外销始于汉,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明中晚期至清中期,中外陶瓷贸易空前发展,销售范围更广,贸易活动更趋频繁,陶瓷贸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强。其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及原始资本积累、西方华瓷收藏风潮的兴起及中外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晚期中期 中外 陶瓷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档案看清朝中晚期江西宗族社会的嬗变——以吉安府龙泉县为例
15
作者 陈东有 姜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101,共10页
清朝嘉庆之后,随着社会的变迁,江西宗族社会状况趋于复杂。一方面,地方百姓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宗族,宗族给族人的生存与生活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另一方面,国家主观上维护着宗族宗法并以法律的形式使其确定下来,地方... 清朝嘉庆之后,随着社会的变迁,江西宗族社会状况趋于复杂。一方面,地方百姓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宗族,宗族给族人的生存与生活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另一方面,国家主观上维护着宗族宗法并以法律的形式使其确定下来,地方宗族对国家而言还在赋税收缴和消弭革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传统礼法对已经发生变化的现实利益让位。一方面,对资源的争夺已经不局限于宗族与宗族之间,宗族内部各核心家庭也在相互争夺;另一方面,教育水平衰落导致教化能力下降,使得礼在利面前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这虽然不会立即改变社会秩序,但却为之埋下了动荡的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 宗族 江西 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晚期江南十番与南北戏曲曲艺环流考论
16
作者 裴雪莱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2期60-66,共7页
清中晚期是全国戏剧戏曲等艺术形式发生深刻转变的重要时期。兴起于民间、晚明已趋活跃的江南十番得到明清文人诸多描述,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且与戏剧演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江南十番从演出人才、演出曲目到伎艺传承等诸多方面与北... 清中晚期是全国戏剧戏曲等艺术形式发生深刻转变的重要时期。兴起于民间、晚明已趋活跃的江南十番得到明清文人诸多描述,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且与戏剧演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江南十番从演出人才、演出曲目到伎艺传承等诸多方面与北京宫廷等演出场域形成南北环流。在戏曲曲艺生态共同体的视角下,对江南及宫廷等南北十番演出情况的考述,深入探考南北曲艺环流下的地方曲艺发展形态,重新审视清代戏曲曲艺生态场域及历史进程,显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江南 十番 南北 戏曲曲艺 环流 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国与清中晚期社会思想之比较
17
作者 成曦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8-50,共3页
春秋战国时代与清中晚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两个大变革的时代,研究并比较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想,对于认识社会转型、解决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春秋战国 晚期 社会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中晚期至清中期华瓷外销的蓬勃发展及其原因
18
作者 黄纪阳 《甘肃农业》 2006年第7X期177-178,共2页
华瓷外销开始于汉,发展于唐五代,兴盛于宋元。明中晚期至清中期,中外陶瓷贸易空前发展,销售范围更广,贸易活动更趋频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其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及原始资本积累的要求、西方华瓷收藏风... 华瓷外销开始于汉,发展于唐五代,兴盛于宋元。明中晚期至清中期,中外陶瓷贸易空前发展,销售范围更广,贸易活动更趋频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其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及原始资本积累的要求、西方华瓷收藏风潮的兴起及中外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晚期中期 华瓷 外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晚期双龙五凤点翠冠饰材质与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纪娟 谭盼盼 +2 位作者 杨军昌 葛洪 董少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41,共7页
为从科学分析的角度研究清代点翠首饰的材质与工艺,本研究以陕西旬邑县唐家大院清中晚期双龙五凤点翠冠饰为研究对象,通过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点翠冠饰的显微形貌、X射线能谱仪分析点翠冠饰制作材料的化学成分、... 为从科学分析的角度研究清代点翠首饰的材质与工艺,本研究以陕西旬邑县唐家大院清中晚期双龙五凤点翠冠饰为研究对象,通过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点翠冠饰的显微形貌、X射线能谱仪分析点翠冠饰制作材料的化学成分、傅里叶显微红外光谱仪分析点翠中使用胶黏剂的种类。研究表明,点翠冠饰的胎体以金属和木质为主,辅以花丝、捻金线、鎏金等细金工艺制作而成,使用动物胶将翠羽黏接在胎体上,点翠所用的翠羽主要是蓝色的羽枝。双龙五凤点翠冠饰的材料较少使用黄金等贵金属,而是以纯铜、纯银或铜银合金为基体、表面鎏金的金属材料或者木质材料制作,充分节省了冠饰制作的成本并减轻了重量。研究成果为传统点翠工艺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对点翠工艺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翠工艺 细金工艺 材质 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古为新——论清中晚期“碑学”的形成及影响
20
作者 王铁刚 《河南农业》 2015年第12期59-60,共2页
纵览清中晚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在"碑学"的萌芽、确立至鼎盛的发展历程中,重要书法理论家和重点书法家对碑学发展轨迹的评述和阐释,及其对后世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碑学 晚期 成熟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