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改善广西百色地区烟叶品质的混合微生物发酵技术 被引量:17
1
作者 龙章德 苏赞 +5 位作者 李季刚 薛云 刘启斌 宁振兴 毛多斌 魏涛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66,共8页
在酿酒酵母发酵预处理广西百色地区B3F烟叶的基础上,采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该烟叶进一步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发酵条件;对比分析混合微生物发酵前后广西百色地区B3F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成分的变化,并研究发酵后... 在酿酒酵母发酵预处理广西百色地区B3F烟叶的基础上,采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该烟叶进一步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发酵条件;对比分析混合微生物发酵前后广西百色地区B3F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成分的变化,并研究发酵后该烟叶感官评吸品质的提升水平.结果表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8 mL、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60 h、湿度70%,在该条件下发酵后烟叶的石油醚提取物质量分数达到16.50%;混合微生物发酵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均有所增加,烟叶糖碱比由6.77提高到7.55;烟叶中6种重要的致香成分(巨豆三烯酮、大马酮、茄酮、二氢大马酮、香叶基丙酮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的质量浓度比发酵前增加了6.65%,烟叶香气质、香气饱满度均有所增加,烟叶刺激性和杂气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3F烟叶 常规化学成分 致香成分 混合微生物发酵技术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表面混合微生物腐蚀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许萍 任恒阳 +1 位作者 汪长征 张雅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6-224,共9页
微生物腐蚀研究一直都是金属腐蚀领域关注的热点,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对金属材料的腐蚀影响也不尽相同。实际环境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导致单一微生物的腐蚀机理并不能完全解释实际的腐蚀现象,因此混合微生物体系研究成为微生物腐蚀领域新的... 微生物腐蚀研究一直都是金属腐蚀领域关注的热点,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对金属材料的腐蚀影响也不尽相同。实际环境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导致单一微生物的腐蚀机理并不能完全解释实际的腐蚀现象,因此混合微生物体系研究成为微生物腐蚀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在基于单种微生物对金属的腐蚀行为及其腐蚀机理的研究基础上,综述了两种微生物的混合体系在金属表面对其腐蚀的影响。归纳总结了混合微生物的构成,重点综述了含有SRB、IOB和其他典型微生物的混合体系的作用过程,分析了混合体系中,不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如协同、竞争作用等)对金属腐蚀影响。梳理了目前混合微生物体系研究的实验环境,并针对混合微生物体系在金属表面腐蚀微观的研究,介绍了几种技术,以期能更加直观地显示混合体系中微生物间的作用机制。最后对研究两种微生物混合体系下的金属腐蚀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微生物体系 微生物腐蚀 金属腐蚀 相互作用 作用机理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工混凝土裂缝的混合微生物自修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孟永东 王宇 +3 位作者 徐晓蔚 丁毅 蔡征龙 田斌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6-135,共10页
水工混凝土侵蚀和开裂往往发生在水位波动的干湿交替区,将好氧与兼性厌氧菌混合制备微生物混凝土,可更好适应该区域在含氧量波动变化环境下的裂缝自修复。本文分别以好氧型巨大芽孢杆菌、兼性厌氧型巴氏芽孢杆菌的单一和混合微生物制备... 水工混凝土侵蚀和开裂往往发生在水位波动的干湿交替区,将好氧与兼性厌氧菌混合制备微生物混凝土,可更好适应该区域在含氧量波动变化环境下的裂缝自修复。本文分别以好氧型巨大芽孢杆菌、兼性厌氧型巴氏芽孢杆菌的单一和混合微生物制备自修复剂,通过混凝土试样抗压强度、抗渗性能测试和裂缝修复量化指标分析,评估单一和混合微生物对水工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获得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的最佳混合比例,通过扫描电镜分析,揭示混合微生物对水工混凝土性能提升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内掺混合微生物的混凝土试样孔隙结构更加致密,巨大芽孢杆菌与巴氏芽孢杆菌以4:6的比例混合时矿化沉积效果最好,在好氧微生物呼吸作用和兼性厌氧微生物酶化作用协同影响下,混合微生物对水工混凝土力学性能、裂缝自修复效能的提升和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混凝土 裂缝自修复 混合微生物 诱导矿化沉积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微生物对茶树土壤中氯氰菊酯的降解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林淦 吴传兵 王海燕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6-577,共2页
应用混合微生物降解茶树土壤中氯氰菊酯农药残留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混合微生物发挥最优降解效果的水浴静置温度为35℃,喷洒时间为16∶00,菌体浓度OD600nm为1.0,大田施用3、5、7d后,氯氰菊酯农药的降解率分别可达51%、73%和85%。
关键词 氯氰菊酯 混合微生物 大田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混合微生物对Cr(Ⅵ)的去除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许燕 陈晓明 +3 位作者 王超 刘小玲 阮晨 宋收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3期46-50,共5页
为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固定化微生物处理Cr(Ⅵ)废水体系,从混合微生物种类和固定化技术等方面对Cr(Ⅵ)的微生物去除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筛选出对Cr(Ⅵ)具有较高去除能力的混合菌株组合,然后采用海藻酸钠(SA)固定法进行混合菌株固定... 为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固定化微生物处理Cr(Ⅵ)废水体系,从混合微生物种类和固定化技术等方面对Cr(Ⅵ)的微生物去除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筛选出对Cr(Ⅵ)具有较高去除能力的混合菌株组合,然后采用海藻酸钠(SA)固定法进行混合菌株固定化,考察混合微生物和固定化混合微生物技术对Cr(Ⅵ)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HB(Bacillus subtilis var.)菌株对Cr(Ⅵ)有较好的去除能力,在40 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98%左右,其次为Ua(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最后为XJ-Ⅱ(Bacillus subtilis)菌株;混合菌株组合中,HB菌与XJ-Ⅱ菌组合和HB菌与Ua菌组合对Cr(Ⅵ)的去除效应较好,在60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92%;混合菌株经固定化处理后,HB菌与Ua菌组合对Cr(Ⅵ)的去除率仍很高,在40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到98%。可见,混合微生物能有效地提高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Cr(Ⅵ)的去除效应,且固定化混合微生物技术有望在铬污染废水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铬废水 混合菌株 固定化混合微生物 Cr(Ⅵ)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微生物对氰戊菊酯的降解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淦 李玉清 黄升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13829-13830,共2页
[目的]研究混合微生物对氰戊菊酯的降解作用。[方法]以氰戊菊酯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富集驯化培养获得对该污染物降解效果较好的混合培养微生物,用该微生物作为降解菌源,研究其对氰戊菊酯的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该混合培养微生物中氰戊菊... [目的]研究混合微生物对氰戊菊酯的降解作用。[方法]以氰戊菊酯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富集驯化培养获得对该污染物降解效果较好的混合培养微生物,用该微生物作为降解菌源,研究其对氰戊菊酯的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该混合培养微生物中氰戊菊酯降解菌在初始pH值为5.5~7.5条件下生长均较好,具有一定的耐酸性和耐碱性;在25~45℃条件下生长较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3℃;该混合微生物生长适应时间为84 h,此时氰戊菊酯去除率可以达到55%。[结论]混合培养物能利用氰戊菊酯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且对氰戊菊酯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微生物 氰戊菊酯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变混合微生物对铜蓝的浸出 被引量:1
7
作者 康健 王海华 +1 位作者 高健 邱冠周 《矿业工程研究》 2009年第1期72-75,共4页
混合微生物通过亚硝酸、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及其不同组合诱变获得5组混合培养物.浸矿实验表明,1#-4#混合培养物对蓝铜矿的浸出速度和浸出量均比对照高,以4#的浸矿效果最佳,但5#混合培养物的浸矿效果低于对照,说明混合微生物诱变可以获... 混合微生物通过亚硝酸、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及其不同组合诱变获得5组混合培养物.浸矿实验表明,1#-4#混合培养物对蓝铜矿的浸出速度和浸出量均比对照高,以4#的浸矿效果最佳,但5#混合培养物的浸矿效果低于对照,说明混合微生物诱变可以获得高浸出效率的微生物群.混合微生物组合的最适生长温度未变,均为30℃,提示筛选获得的混合微生物不适合高温浸矿(4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变 混合微生物 铜蓝 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驯化前后混合微生物浸出辉铜矿效果的研究
8
作者 康健 高建 +1 位作者 王海华 邱冠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116,共5页
驯化前后混合微生物于30℃、160 r/m条件下,在辉铜矿矿浆质量浓度分别为50 g/L、100 g/L和200 g/L的9 K和Leathen培养基中培养40 d.结果表明:在9 K培养基中,驯化后混合微生物浸出Cu2+的质量浓度较未驯化的混合微生物分别增加了1008、143... 驯化前后混合微生物于30℃、160 r/m条件下,在辉铜矿矿浆质量浓度分别为50 g/L、100 g/L和200 g/L的9 K和Leathen培养基中培养40 d.结果表明:在9 K培养基中,驯化后混合微生物浸出Cu2+的质量浓度较未驯化的混合微生物分别增加了1008、1433和1452 mg/L,浸出率分别增加了8.92%、6.37%和2.32%;在Leathen培养基中,驯化后浸出Cu2+的质量浓度分别增加了1012、1415和1 552 mg/L,浸出率分别增加了9.00%、6.28%和3.48%;驯化前后混合微生物在辉铜矿矿浆质量浓度为40 g/L、30℃、160 r/m条件下培养10 d后,驯化后的混合微生物中6#和9#菌株大量生长,而驯化前的混合微生物中1#和2#菌株大量生长,表明混合微生物中不同微生物菌株生长量的变化导致混合微生物浸矿效果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混合微生物 浸出 辉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微生物对上海青叶片上氯氰菊酯的降解特性研究
9
作者 罗天雄 林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459-6460,共2页
[目的]研究混合微生物对上海青叶片上氯氰菊酯的降解特性。[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测定不同水浴温度、不同喷洒时间、不同降解菌浓度和不同应用天数对氯氰菊酯农药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该混合微生物发挥最优降解效果的水浴温度为33℃,... [目的]研究混合微生物对上海青叶片上氯氰菊酯的降解特性。[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测定不同水浴温度、不同喷洒时间、不同降解菌浓度和不同应用天数对氯氰菊酯农药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该混合微生物发挥最优降解效果的水浴温度为33℃,喷洒时间为17:00,菌体浓度OD6001.0,大田施用3、5、7d后,氯氰菊酯农药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1%、80%、93%。[结论]应用该混合微生物最优降解条件可有效降解氯氰菊酯农药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氰菊酯 混合微生物 大田应用 上海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微生物对茶树叶片中氯氰菊酯的降解特性研究
10
作者 林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15637-15638,共2页
[目的]研究混合微生物对茶树叶片中氯氰菊酯的最佳降解条件。[方法]以茶树叶片中的氯氰菊酯为靶标,以对该污染物具有较好降解效果的混合微生物为降解菌源,研究菌体水浴温度、喷洒时间、菌液浓度、作用时间对氯氰菊酯降解率的影响。[结果... [目的]研究混合微生物对茶树叶片中氯氰菊酯的最佳降解条件。[方法]以茶树叶片中的氯氰菊酯为靶标,以对该污染物具有较好降解效果的混合微生物为降解菌源,研究菌体水浴温度、喷洒时间、菌液浓度、作用时间对氯氰菊酯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菌体水浴温度为30℃时作用效果最好,氯氰菊酯降解率可达78%;菌液喷洒时间为17:00左右时,氯氰菊酯降解率最高;菌液OD600=0.8时,氯氰菊酯降解率可达73%以上;喷洒菌液3、5、7 d后,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为55%、78%和90%。[结论]混合微生物降解氯氰菊酯的最优条件为:菌体水浴温度30℃,喷洒时间下午5:00,菌体浓度OD60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叶片 混合微生物 氯氰菊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变前后混合微生物对闪锌矿的浸出
11
作者 康健 高建 +1 位作者 王海华 邱冠周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13,共5页
通过亚硝酸钠、硫酸二乙酯和紫外线的复合诱变,得到浸出Zn2+浓度较高的混合微生物A、B、C、D和E.诱变前后混合微生物于30℃、160 r/min条件下,在闪锌矿矿浆浓度为20%的9K和Leathen培养基中培养40 d,浸矿结果表明,5组混合菌的Zn2+浸出量... 通过亚硝酸钠、硫酸二乙酯和紫外线的复合诱变,得到浸出Zn2+浓度较高的混合微生物A、B、C、D和E.诱变前后混合微生物于30℃、160 r/min条件下,在闪锌矿矿浆浓度为20%的9K和Leathen培养基中培养40 d,浸矿结果表明,5组混合菌的Zn2+浸出量均比没有诱变处理的对照高.其中E的浸矿效果最佳,在含闪锌矿的9K和Leathen培养基中浸矿40 d后,Zn2+的浸出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8.6%和183.3%.诱变后混合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变 混合微生物 闪锌矿 菌株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微生物菌剂对连作土壤中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书超 侯栋 +4 位作者 颉建明 孔维萍 岳宏忠 张东琴 李亚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2期83-89,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混合微生物菌剂对多年连作土壤中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黄瓜甘丰春玉为试验材料,黄瓜连作土壤(10 a)为栽培基质,采用盆栽试验,在光照培养箱中,浇灌不同剂量混合微生物菌剂,试验共设4个处理:CK为清水对照...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混合微生物菌剂对多年连作土壤中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黄瓜甘丰春玉为试验材料,黄瓜连作土壤(10 a)为栽培基质,采用盆栽试验,在光照培养箱中,浇灌不同剂量混合微生物菌剂,试验共设4个处理:CK为清水对照不添加微生物菌剂,A、B、C处理依次添加2.5、5.0、7.5 mL/盆的混合微生物菌剂.混合微生物菌剂由P2、P4、P19、P35按等比例混合而成,测定不同处理下,黄瓜幼苗相关的生长生理指标.【结果】随着混合微生物菌剂添加量的增加,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绿素、根系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处理下的丙二醛和叶片电导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51.3%、82.8%、54.6%和7.44%、14.43%、6.96%.【结论】采用隶属函数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不同剂量的混合微生物菌剂对缓解连作障碍的效果从高到低顺序为5、2.5、7.5、0 mL/盆.由此可知,混合微生物菌剂可缓解黄瓜幼苗连作障碍带来的伤害,其中5 mL/盆的添加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微生物菌剂 黄瓜幼苗 连作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胃混合微生物对稻糠、玉米麸、麦麸饲料中植酸磷降解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莎莎 杨红建 +3 位作者 张智慧 文亚 任清长 张晓明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07-1712,共6页
采用短期人工瘤胃发酵技术,研究瘤胃混合微生物对糠麸类饲料中植酸磷的降解作用。试验采集3头健康泌乳期荷斯坦奶牛瘤胃液,以不同来源稻糠、玉米麸、麦麸饲料为底物,测定厌氧发酵3、12、24、48和72 h饲料植酸磷的消失率。结果表明:1)糠... 采用短期人工瘤胃发酵技术,研究瘤胃混合微生物对糠麸类饲料中植酸磷的降解作用。试验采集3头健康泌乳期荷斯坦奶牛瘤胃液,以不同来源稻糠、玉米麸、麦麸饲料为底物,测定厌氧发酵3、12、24、48和72 h饲料植酸磷的消失率。结果表明:1)糠麸类饲料植酸磷消失率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且在发酵至24 h时,植酸磷消失率趋于90%以上。2)不同来源的同种糠麸类饲料间植酸磷的潜在降解率和降解速率明显不同。3)3种糠麸类饲料比较发现,麦麸饲料的植酸磷潜在降解率可达到100%(P<0.000 1),而玉米麸(95.58%)与稻糠(96.82%)饲料间差异不显著(P>0.05),植酸磷降解速率呈现为稻糠>玉米麸>麦麸(P<0.000 1)。由此可见,瘤胃混合微生物能很好地降解富含植酸磷的糠麸类饲料,且降解作用在不同饲料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混合微生物 糠麸类饲料 植酸磷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下混合微生物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泓雨 许萍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15-2221,共7页
微生物腐蚀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单一菌种的腐蚀机理有了广泛深刻的认识,但实际环境中微生物以群落形式存在,单一菌种的腐蚀机制并不能完全解释实际环境中的腐蚀现象。混合微生物腐蚀机制的研究已成为腐蚀领域研究的... 微生物腐蚀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单一菌种的腐蚀机理有了广泛深刻的认识,但实际环境中微生物以群落形式存在,单一菌种的腐蚀机制并不能完全解释实际环境中的腐蚀现象。混合微生物腐蚀机制的研究已成为腐蚀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从群落角度出发,着重讨论了环境因素如管道材料、营养物质、溶解氧、温度和pH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混合微生物协同和拮抗作用对金属腐蚀的影响,并对混合体系微生物腐蚀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 相互作用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微生物发酵对高粱酒糟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帆 刘君楠 阮记明 《养殖与饲料》 2019年第1期69-71,共3页
以高粱酒糟作为研究对象,加入产朊假丝酵母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微生物堆砌发酵,2周后进行基本营养成分检测。结果发现,在混合微生物发酵下,酒糟中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说明混合微生物... 以高粱酒糟作为研究对象,加入产朊假丝酵母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微生物堆砌发酵,2周后进行基本营养成分检测。结果发现,在混合微生物发酵下,酒糟中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说明混合微生物发酵能提高酒糟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糟 混合微生物 发酵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微生物发酵对高粱酒糟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帆 刘君楠 阮记明 《江西饲料》 2018年第5期1-3,共3页
以高粱酒糟作为研究对象,加入产朊假丝酵母菌(Candida prion)(50亿/g)、乳酸菌(Lacto-bacillus Beijerinck)(30亿/g)、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00亿/g)混合微生物堆砌发酵两周后进行基本营养成分检测。结果发现:在混合微生物... 以高粱酒糟作为研究对象,加入产朊假丝酵母菌(Candida prion)(50亿/g)、乳酸菌(Lacto-bacillus Beijerinck)(30亿/g)、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00亿/g)混合微生物堆砌发酵两周后进行基本营养成分检测。结果发现:在混合微生物发酵下,酒糟中粗纤维(Crude Fiber, CF)含量有显著性降低(P<0.05);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含量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混合微生物发酵能提高酒糟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糟 混合微生物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定氨基酸缺省底物对体外培养混合瘤胃微生物及其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梦芝 王洪荣 +2 位作者 曹恒春 李国祥 张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136-2142,共7页
【目的】研究特定氨基酸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条件下如何影响瘤胃微生物群系特征及其发酵。【方法】研究中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底物去除技术,底物设计分别为:全量必需氨基酸组(TEAA),组氨酸、赖氨酸、蛋氨酸和支链氨基酸(BC... 【目的】研究特定氨基酸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条件下如何影响瘤胃微生物群系特征及其发酵。【方法】研究中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底物去除技术,底物设计分别为:全量必需氨基酸组(TEAA),组氨酸、赖氨酸、蛋氨酸和支链氨基酸(BCAA)的缺省组。【结果】底物对培养液pH均值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各组pH值随时间的变化模式有所不同;培养液氨氮浓度较高,在10.99~30.51mg/100ml范围变动,各组氨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模式也有明显的不同;特定氨基酸缺省对微生物蛋白产量限制程度不同,以BCAA缺省对微生物蛋白产量的限制最大,相对于全量组混合微生物蛋白下降了44.52%。研究还发现底物对微生物区系也有一定的影响,原虫与细菌比值以赖氨酸缺省组最低(89.12%),BCAA缺省组最高(127.60%)(P<0.01)。另外,微生物的PCR-SSCP图谱显示微生物区系内的种属也因底物变化而发生了改变。【结论】底物氨基酸对瘤胃混合微生物群系及其发酵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支链氨基酸是瘤胃混合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氨基酸 瘤胃混合微生物 瘤胃发酵 PCR-SS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习通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混合式教学研究
18
作者 周燕琪 丁毓 《中国新通信》 2024年第15期106-108,共3页
随着“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学习通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平台,在护理院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混合式教学管理中崭露头角。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习通的教育价值,深入探讨了护理院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混合式教学管理的难点,并就微... 随着“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学习通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平台,在护理院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混合式教学管理中崭露头角。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习通的教育价值,深入探讨了护理院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混合式教学管理的难点,并就微生物与免疫学混合式教学中应用学习通的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学习通 护理院校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混合式教学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腐解和组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徐勇 沈其荣 +1 位作者 钟增涛 陈湘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5,共7页
利用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进行接力腐解处理。结果表明 ,化学处理后秸秆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C/N从 5 3降到 2 1。经过接力处理的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分别高达 1... 利用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进行接力腐解处理。结果表明 ,化学处理后秸秆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C/N从 5 3降到 2 1。经过接力处理的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分别高达 12 .84 %、12 .12 %和 15 .96 %。微生物在经过化学处理后的秸秆中生长较在未处理秸秆中迅速。秸秆中碳氮含量的消长反映了微生物分解和利用秸秆的动态过程。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接力处理有利于促进秸秆腐熟度的提高 ,并能保持微生物的持续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混合培养 组分变化 水稻 化学处理 秸秆处理 秸秆腐熟度 生物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混合培养在发酵调味品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仲敏 刘安邦 吴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5-76,共2页
分析总结了发酵调味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混合培养的方法与作用特点,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 微生物混合培养 发酵调味品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