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鸽蛋卵转铁蛋白的纯化鉴定、理化特性及消化产物抗氧化性研究
1
作者 肖宇 续晓琪 +4 位作者 张涛 邱益彬 徐虹 李莎 孟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23-131,共9页
该研究通过分离纯化鸽蛋清中的卵转铁蛋白(ovotransferrin,OVT),结合LC-MS和UniProt数据库比对鉴定其氨基酸序列,结合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OVT结构。结果表明:OVT结构呈球状,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β-折叠和β-转角构成;由20℃加热至8... 该研究通过分离纯化鸽蛋清中的卵转铁蛋白(ovotransferrin,OVT),结合LC-MS和UniProt数据库比对鉴定其氨基酸序列,结合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OVT结构。结果表明:OVT结构呈球状,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β-折叠和β-转角构成;由20℃加热至80℃时出现无规则卷曲结构,其含量先增高后减少;OVT溶液pH由中性向酸、碱性变化时,部分构象转变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通过分析鸽蛋OVT体外模拟消化产物发现,口腔消化产物分子质量为45 k~80 kDa,胃消化产物分子质量为5 k~15 kDa,小肠消化产物分子质量<5 kDa。检测小肠消化产物抗氧化性发现,鸽蛋OVT小肠消化产物对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78.96±2.24)%,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32.29±1.60)%,均高于同含量鸡蛋OVT消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从制备工艺、理化特性及消化产物活性方面为鸽蛋精深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蛋 卵转铁蛋白 理化特性 消化产物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b_(1)和Rg_(1)体外消化产物的UHPLC-TSQ MS分析
2
作者 牛华周 郭雨欣 +2 位作者 周婷 李慧 吴巍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0-809,I0003,共11页
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HPLC-TSQ MS)法分析人参皂苷Rb_(1)和Rg_(1)在模拟唾液、胃液和肠液中的降解产物。在人参皂苷Rb_(1)的... 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HPLC-TSQ MS)法分析人参皂苷Rb_(1)和Rg_(1)在模拟唾液、胃液和肠液中的降解产物。在人参皂苷Rb_(1)的消化产物中发现了Rd、Rg_(3)、Rg_(5)、Rk_(1),其中在肠液中还发现了F_(2),表明F_(2)是肠液中特有的降解产物,降解途径为Rb_(1)→Rd→Rg_(3)→Rg_(5)/Rk_(1),Rb_(1)→Rd→F_(2)。在人参皂苷Rg_(1)的消化产物中发现了F_(1)和Rh_(1),降解途径为Rg_(1)→F_(1)和Rg_(1)→Rh_(1)。定量结果表明:降解产物含量在消化液中随时间而变化;在胃液中,Rg_(3)、Rd、Rg_(5)、F_(1)、Rh_(1)和Rk_(1)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2、4、2、2、4 h;在肠液中,7种降解产物的达峰时间均为4~6 h。另外,皂苷在唾液中的降解较胃液和肠液温和,而在胃肠道中的降解更广泛;在消化过程中,Rg_(1)比Rb_(1)更易降解。人参皂苷在消化道内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多种小分子皂苷,为Rb_(1)和Rg_(1)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化学与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HPLC-TSQ MS) 人参皂苷Rb_(1) 人参皂苷Rg_(1) 体外消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肽亚铁胃肠仿生消化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 被引量:8
3
作者 肖怀秋 李玉珍 +3 位作者 林亲录 刘军 姜明姣 赵谋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11-116,共6页
为探讨花生肽亚铁胃肠仿生消化产物作为抑菌剂的潜在可能性,从抑菌活性、表面疏水性、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细胞膜渗透性、紫外吸收大分子物质和K^+泄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胃肠仿生消化能增... 为探讨花生肽亚铁胃肠仿生消化产物作为抑菌剂的潜在可能性,从抑菌活性、表面疏水性、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细胞膜渗透性、紫外吸收大分子物质和K^+泄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胃肠仿生消化能增强花生肽亚铁抑菌活性;仿生消化270 min时表面疏水值最大;小肠仿生消化产物(simulated intestinal fragment,SIF 4)为0.2×10^-3 g/L时(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菌作用;试验组细胞膜渗透性、蛋白质和核酸等紫外吸收物质泄露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经1/2 MIC、1/4 MIC和MIC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K^+的泄露随温育时间延长呈递增趋势,特别是MIC组。研究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经SIF 4处理后,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而造成膜穿孔,使胞内蛋白质与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外泄并造成菌体坏死,起到良好抑菌效果。因此,花生肽亚铁经胃肠仿生消化后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多肽金属抑菌剂应用于食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肽亚铁 金属肽 胃肠仿生消化产物 食品抗菌肽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溶血型链球菌胃蛋白酶消化产物对银屑病PBMCs和角质形成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理涛 纪岩文 +5 位作者 张峻岭 亓玉青 杨洪浦 毛舒和 康瑞珠 陈锦英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 :探讨链球菌M蛋白在银屑病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胃蛋白酶消化的方法获得M蛋白粗品(pep -M) ,其不同剂量对银屑病组和健康人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PBMCs)增殖的影响用MTT方法检测。用3H -TdR掺入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pep -M对... 目的 :探讨链球菌M蛋白在银屑病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胃蛋白酶消化的方法获得M蛋白粗品(pep -M) ,其不同剂量对银屑病组和健康人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PBMCs)增殖的影响用MTT方法检测。用3H -TdR掺入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pep -M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 -16的作用。结果 :pep -M可以明显促进银屑病组和对照组的PBMCs增殖 (P<0.05) ;并且银屑病组PBMCs的增殖强度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pep-M不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DNA合成 ;相反 ,大剂量时出现Colo -16细胞死亡增多的现象 ,Colo -16细胞亚二倍体细胞的含量并未明显增加。结论 :pep -M对角质形成细胞没有直接的促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溶血型链球菌胃蛋白酶消化产物 银屑病 PBMCS 角质形成细胞 链球菌M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渣及其胃肠道模拟消化产物的物化特性和抗氧化力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黄素雅 邹彦平 刘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35-138,142,共5页
为比较分析豆渣原料和胃肠道模拟消化产物的物化特性和抗氧化力,为制备新型食品添加剂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支持。本实验以热风干燥豆渣为原料,模拟人体胃肠道消化环境得到不可消化部分(Indigestible Fraction,IF),并对其基本营养成分、... 为比较分析豆渣原料和胃肠道模拟消化产物的物化特性和抗氧化力,为制备新型食品添加剂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支持。本实验以热风干燥豆渣为原料,模拟人体胃肠道消化环境得到不可消化部分(Indigestible Fraction,IF),并对其基本营养成分、物化特性、多酚含量及抗氧化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豆渣含IF 90.64%,而其中IF中膳食纤维含量为56.54%。此外,与热风干燥豆渣相比,IF的持水力、持油力和结合水力等在25℃和37℃下均有所提高,抗氧化力也显著增强。在多酚含量方面,豆渣中缩合单宁的含量较高,而IF中则是水解多酚含量占比较高。这表明IF可作为一种富含大量优质膳食纤维、能开发具有抗氧化功能性食品的潜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胃肠道模拟消化产物 营养成分 物化特性 抗氧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和干制时间对干鲍体外模拟消化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廖玉琴 韩耀辉 +3 位作者 任中阳 石林凡 翁武银 黄文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14-122,共9页
本实验以鲍鱼肌肉为研究对象,干燥过程中定期(0、30、60、90、120 d)利用微波处理,并利用模拟消化制备干鲍鱼肌肉消化产物(abalone muscle digestion products,AMDP),通过测定AMDP的体外及体内抗氧化活性指标,考察微波处理和干制时间对... 本实验以鲍鱼肌肉为研究对象,干燥过程中定期(0、30、60、90、120 d)利用微波处理,并利用模拟消化制备干鲍鱼肌肉消化产物(abalone muscle digestion products,AMDP),通过测定AMDP的体外及体内抗氧化活性指标,考察微波处理和干制时间对鲍鱼肌肉体外模拟消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制0 d的未经微波处理的AMDP对·OH、N,N-二甲基对苯二胺二盐酸盐自由基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半清除率(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3.04、15.18 mg/mL和21.12 mg/mL。随着鲍鱼肌肉干制时间的延长,AMDP对上述3种自由基的IC50逐渐下降。利用干制120d制备的AMDP饲喂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与对照组相比,其身体长度从768.90μm增加至1034.62μm、头部摆动频率从206次/min提高至281次/min,在正常条件下平均寿命延长了36.16%,而在热应激和氧化应激条件下平均寿命分别延长了59.41%和38.48%。延长鲍鱼肌肉干制时间可以提升AMDP饲喂线虫体内的抗氧化酶活力、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线虫体内的活性氧含量。综上,延长干制时间以及干燥过程中利用微波处理鲍鱼肌肉均可以提高AMDP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鱼 干制 微波处理 体外模拟消化产物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王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天石 王馨梦 付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3-541,共9页
通过研究蜂王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蜂王浆蛋白辅助治疗胃癌奠定实验基础。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蜂王浆蛋白,并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得到蜂王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然后用不同质... 通过研究蜂王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蜂王浆蛋白辅助治疗胃癌奠定实验基础。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蜂王浆蛋白,并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得到蜂王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然后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蜂王浆蛋白体外消化物诱导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SGC-7901,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对胃癌细胞形态的影响,并通过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诱导后胃癌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其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诱导后胃癌细胞中p53和PAR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蜂王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使胃癌细胞形态发生皱缩,细胞密度降低,集落形成能力降低(P<0.05),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0.2 mg/mL体外消化产物经24 h和48 h培养后对胃癌细胞抑制率分别达到(57.58±3.48)%和(62.84±1.98)%(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蜂王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S期细胞减少,从而引起细胞凋亡;且经蜂王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诱导后,胃癌细胞中p53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PARP-1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说明蜂王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能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53表达上调和PARP-1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王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 胃癌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多糖及其消化产物对淀粉消化酶的抑制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倩 王晗 +5 位作者 马赛 胡秋辉 马宁 苏安祥 李辰 马高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7-367,共11页
【目的】以杏鲍菇多糖(PEP)为原料,探究其基本理化性质和对葡萄糖扩散和吸附能力的影响。利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制备PEP模拟消化产物(D-PEP),探究PEP和D-PEP对与糖代谢相关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价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 【目的】以杏鲍菇多糖(PEP)为原料,探究其基本理化性质和对葡萄糖扩散和吸附能力的影响。利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制备PEP模拟消化产物(D-PEP),探究PEP和D-PEP对与糖代谢相关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价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方法】首先基于前人的研究方法对PEP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评价;然后采用DNS法测定PEP和D-PEP对α-淀粉酶活力的抑制效果,采用对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测定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最后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PEP和D-PEP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结果】PEP具备良好的溶解/溶胀性、持水/持油性,且其对葡萄糖扩散和吸附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EP对麦芽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α-淀粉酶没有抑制作用,当PEP浓度为4 mg·mL^(-1)时,其对麦芽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7.20±2.71)%和(78.91±0.51)%。然而消化产物D-PEP对3种酶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 mg·m L^(-1)的D-PEP对α-淀粉酶、麦芽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84.08±1.79)%、(20.58±1.20)%和(95.58±0.12)%。荧光光谱法结果表明,随着PEP和D-PEP浓度增大,α-葡萄糖苷酶的内源荧光逐渐减弱,且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内源荧光淬灭以静态淬灭为主,其结合位点大于等于1。【结论】与PEP相比,D-PEP不仅能抑制麦芽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对α-淀粉酶活力也有显著的抑制效果,D-PEP对淀粉消化酶表现出更好的抑制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糖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多糖 消化产物 Α-葡萄糖苷酶 荧光淬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大豆蛋白酶解物体外消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9
作者 关海宁 徐筱君 +2 位作者 孙薇婷 刘登勇 刁小琴 《保鲜与加工》 CAS 2021年第10期81-86,94,共7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研究对象,分析超高压(0.1、100、200、300 MPa)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及其酶解4 h的产物在胃肠消化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经200 MPa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变化较为明显,不同压力下的酶解产物随着消化的进行,消化...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研究对象,分析超高压(0.1、100、200、300 MPa)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及其酶解4 h的产物在胃肠消化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经200 MPa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变化较为明显,不同压力下的酶解产物随着消化的进行,消化液的还原能力、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抑制脂质体氧化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与其他处理组(0.1、100、300 MPa)相比,采用200 MPa处理的大豆蛋白酶解物在体外消化4 h时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大,分别为96.8%和58.6%,消化5 h时抑制脂质体氧化能力最强,消化10 h时的还原能力最高,为0.462,o_(2)·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9.7%和4.5%。综合分析得出,200 MPa诱导蛋白结构变化,进而提高其酶解物在胃肠消化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为大豆分离蛋白高压酶解物应用于具有抗氧化功能的食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 结构 体外消化产物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草鱼鱼肉蛋白消化及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涂宗财 李瑞平 +4 位作者 王辉 黄小琴 常海霞 包中宇 傅志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6-60,共5页
草鱼鱼肉蛋白经微波处理后,采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酶解法模拟其在人体胃、肠道的消化过程,以消化率、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分布及抗氧化活性为指标,研究微波对鱼肉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功率800 W时,随着微波时间的延长,鱼肉蛋白消... 草鱼鱼肉蛋白经微波处理后,采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酶解法模拟其在人体胃、肠道的消化过程,以消化率、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分布及抗氧化活性为指标,研究微波对鱼肉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功率800 W时,随着微波时间的延长,鱼肉蛋白消化率逐渐降低,消化产物的疏水性氨基酸及低分子质量(≤500 D)组分含量升高;同时,消化产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2.35倍、2,2-联苯-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清除率降低了44.77%、还原力提高了6.23倍。高功率的微波处理会降低鱼肉蛋白质的可消化性,并影响其消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鱼肉蛋白 微波 消化产物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1型和A2型β-酪蛋白分离纯化及其消化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铭 鲁杏茹 +4 位作者 李笑 赵倩玉 姜毓君 杨鑫焱 满朝新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7-117,共11页
β-酪蛋白作为牛乳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由于基因突变,β-酪蛋白出现多种变体形式,目前最常见的基因型是A1型和A2型。A1型和A2型变体因第67位单一氨基酸的差异,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消化特性。本研究首先利用等电... β-酪蛋白作为牛乳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由于基因突变,β-酪蛋白出现多种变体形式,目前最常见的基因型是A1型和A2型。A1型和A2型变体因第67位单一氨基酸的差异,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消化特性。本研究首先利用等电点沉淀法从A1普通牛奶和A2牛奶中提取酪蛋白,然后通过阴离子交换色谱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β-酪蛋白进行提纯和鉴定,最后构建体外消化体系分析A1型和A2型β-酪蛋白消化产物特性。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A1型和A2型β-酪蛋白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58 mg/mL和0.64 mg/mL,纯度分别为和92.45%和94.21%。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A2型β-酪蛋白消化率在4.0 h时达到94%,而A1型β-酪蛋白5.0 h时才达93.47%。随着胃肠消化时间增加,A2型β-酪蛋白粒径逐渐降低,被分解为小于100 nm的物质,而A1型β-酪蛋白粒径仍集中在100~500 nm较大范围。随消化的进行,必需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在进入肠消化阶段水解度迅速上升,且β-折叠结构含量降低,无序结构增多,说明A2型β-酪蛋白较A1型β-酪蛋白可能更有助于人体胃肠道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型β-酪蛋白 模拟消化 消化产物 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汤及其体外消化道模拟产物对于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分泌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李冠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593-595,共3页
目的观察桂枝汤及其体外消化道模拟产物对于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介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 End.3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 End.3细胞,分为正常组,对照组,5%,10%和20%桂枝汤含药血清组及5%,10%和20%模... 目的观察桂枝汤及其体外消化道模拟产物对于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介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 End.3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 End.3细胞,分为正常组,对照组,5%,10%和20%桂枝汤含药血清组及5%,10%和20%模拟药组。比较各组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PGES)、分泌型磷脂酶A2(s PLA2)、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和胞浆型磷脂酶A2(c PLA2)表达水平。结果在不同浓度桂枝汤含药血清和模拟药组中,PGE2、PGES、s PLA2及15-PGDH和c PLA2含量均随着血清含药浓度升高而逐渐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桂枝汤含药血清和模拟药相同药物浓度组中,各指标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桂枝汤及其体外消化道模拟产物对于IL-1β介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 End.3细胞分泌功能具有相似效果,可为模拟产物应用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汤 体外消化道模拟产物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酶解对玛咖蛋白胃肠消化及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蕾蔓 张祎 +6 位作者 贺萍 张艺哲 林政立 杨锦熹 张丽娜 吴晖 张猛猛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为探究不同蛋白酶预酶解对玛咖蛋白胃肠消化程度及消化产物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该研究选用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以及复合蛋白酶分别对玛咖蛋白进行预酶解,再经模拟胃肠消化得到五组消化产物。利用TNBS法、福... 为探究不同蛋白酶预酶解对玛咖蛋白胃肠消化程度及消化产物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该研究选用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以及复合蛋白酶分别对玛咖蛋白进行预酶解,再经模拟胃肠消化得到五组消化产物。利用TNBS法、福林酚法等测定消化产物的得率、水解度、可溶性肽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再以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为模型探究消化产物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经五种蛋白酶的预酶解,玛咖蛋白消化产物的水解度、可溶性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35%、5%~16%及37%~92%,且消化产物促进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作用无明显降低。经菠萝蛋白酶预酶解得到的消化产物的免疫调节活性最高,该消化产物含有15154条分子量小于3000 u的肽段;在经活性评分及分子对接预测的与TLR2和TLR4受体存在相互作用最强的10个肽段中,NPYPFFGFSI的免疫调节活性最高;HOMO分析结果表明该肽的活性位点位于酪氨酸上。上述结果表明预酶解可在不影响玛咖蛋白免疫调节活性的条件下提高玛咖蛋白的可消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咖 蛋白消化产物 免疫调节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肉和猪肉蛋白质酶解动力学及产物性质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汆 陈志宏 +1 位作者 陈静 袁怀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5-19,共5页
采用体外模拟方法,对两种蛋白的消化动力学及其产物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鸡肉蛋白更容易被蛋白酶所水解,生成更多的游离氨基酸和非蛋白氮(NPN),具有较低的K_m值和较高的V_(max)。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经胃液、肠液消化后... 采用体外模拟方法,对两种蛋白的消化动力学及其产物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鸡肉蛋白更容易被蛋白酶所水解,生成更多的游离氨基酸和非蛋白氮(NPN),具有较低的K_m值和较高的V_(max)。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经胃液、肠液消化后,两种蛋白消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p≤0.01),且差异显著(p≤0.01),除脂质过氧化抑制活性外,鸡肉蛋白消化产物显示出更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不同膳食蛋白具有不同的消化动力学性质,其产物具有不同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蛋白 猪肉蛋白 消化动力学 消化产物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肽转运载体(PepT1)及其活性的调控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云华 单安山 冯自科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05-209,共5页
近来发现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动物肠道内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小肽的形式吸收和利用。克隆和分析两个结构相似的小肽转运载体 (Pep T1和 Pep T2 )揭示了哺乳动物和禽类的小肽转运机制。这些小肽转运载体识别二肽和三肽 ,其活性受日粮蛋白质... 近来发现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动物肠道内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小肽的形式吸收和利用。克隆和分析两个结构相似的小肽转运载体 (Pep T1和 Pep T2 )揭示了哺乳动物和禽类的小肽转运机制。这些小肽转运载体识别二肽和三肽 ,其活性受日粮蛋白质水平和各种激素的调控。目前对人、猪、鸡、大鼠、小鼠、兔子、绵羊等的 Pep T1的基因结构和蛋白质结构已有了系统的认识。就其生理特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肽 转运载体 PepT1 活性调控 蛋白质 消化产物 哺乳动物 基因结构 动物日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骨鸡蛋清与普通鸡蛋清酶解物抗氧化活性
16
作者 沈刚 洪标 +3 位作者 江豪杰 刘偲 于慨 田颖刚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5-561,569,共8页
通过对DPPH法、水杨酸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3种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方法的条件优化,分别比较了乌骨鸡蛋清和普通鸡蛋清在相同酶消化处理条件下获得的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确定:DPPH与样品最适溶剂为40%乙醇溶液;水杨酸法反应体系各试剂... 通过对DPPH法、水杨酸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3种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方法的条件优化,分别比较了乌骨鸡蛋清和普通鸡蛋清在相同酶消化处理条件下获得的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确定:DPPH与样品最适溶剂为40%乙醇溶液;水杨酸法反应体系各试剂最适终浓度分别为Fe^(2+)离子(0.6 mmol·L^(-1)),H _(2)O _(2)溶液(0.48 mmol·L^(-1)),水杨酸溶液(1.2 mmol·L^(-1));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反应体系各试剂最适条件为邻苯三酚终浓度(0.2 mmol·L^(-1)),反应pH值(8.2),反应温度(25℃)。结果表明:各样品DPPH自由基IC_(50)依次为抗坏血酸(0.031μg·mL^(-1)),乌骨鸡蛋清酶解产物(0.732 mg·mL^(-1))和普通鸡蛋清酶解产物(2.013 mg·mL^(-1));各样品羟自由基IC_(50)依次为抗坏血酸(0.179 mg·mL^(-1)),乌骨鸡蛋清酶解产物(1.986 mg·mL^(-1))和普通鸡蛋清酶解产物(5.158 mg·mL^(-1));各样品超氧阴离子自由基IC_(50)依次为抗坏血酸(0.086 mg·mL^(-1)),乌骨鸡蛋清酶解产物(3.825 mg·mL^(-1))和普通鸡蛋清酶解产物(10.557 mg·mL^(-1))。经同等酶解消化处理后,乌骨鸡蛋清相比普通鸡蛋清具有更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骨鸡蛋清 酶解消化产物 抗氧化 半数清除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方案概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季冉 《环境与发展》 2017年第10期119-120,共2页
介绍了我国的餐厨垃圾处理现状,分析比较了两种主要的技术路线。
关键词 餐厨垃圾处理 厌氧产沼气 预处理+全物料厌氧消化+产物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duction and Nutritive Value of Calopo wit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ertilizer from Difference Sources
18
作者 D. R. Lukiwati F. E. Syahputra F. Kusmiyat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1年第8期1130-1132,共3页
Calopogonium mucunoides (calopo) is one of forage legumes as protein and mineral sources for ruminant livestock in the tropics. However, most of the land in Indonesia that used for forage crops production characteri... Calopogonium mucunoides (calopo) is one of forage legumes as protein and mineral sources for ruminant livestock in the tropics. However, most of the land in Indonesia that used for forage crops production characterized by acid pH, low i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Phosphorus fertilizers have been used widely to improve soil fertility in Indonesia. As the high cost of superphosphate (SP), the focus is now on rock phosphate (RP) fertilizer which relatively cheaper than SP, and it has high solubility in acid condition. Combina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ertilizer from difference sources may be a promising technique to overcome those problems.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a latosolic soil (low pH, nitrogen and low available Bray II extractable P). The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mbina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ertilizer from difference sources on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digestibility,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uptake of Calopogonium mucunoides (calopo). Completely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ith 9 treatments in 3 replicates was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treatments were TO (control), TI (SP), T2 (RP), T3 (urea), T4 (ZA), T5 (SP + urea), T6 (SP + ZA), T7 (RP + urea), T8 (RP + ZA). Size of plot was 2 m × 3 m, fertilized with 50 kg N/ha and 200 kg P2O5/ha, according to the assigned treatment. All plot received basal fertilizer of KCI (100 kg KzO/ha) and goat manure (5 ton/ha). Calopogonium mucunoides was defoliated and nutritive value. Result showed that dry matter production on 90 days after planting and analyzed for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nutritive value significantly influenzed by the treatments. Combination between N (ZA, urea) and P (SP, RP) fertilizer resulted dry matter production, nutrient uptake, and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to control, and NP fertilization separatedly. Combination of RP and N (urea, ZA) resulted in dry matter production, nutrient uptake, and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no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to SP in combination with N (urea, ZA). Therefore, RP could replace SP if combined with urea or ZA to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nutritive value of Calopogonium mucunoides in acid latosolic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opogonium mucunoides DIGESTIBILITY NITROGEN nutrient uptake PHOSPHOR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nication for advanced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光明 魏希柱 +2 位作者 李相昆 张杰 豆子波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sonication as an advanced treatment method for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 and used comprehensive indexes of water quality to examine its efficiency. Results show that sonicati...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sonication as an advanced treatment method for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 and used comprehensive indexes of water quality to examine its efficiency. Results show that sonic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toxicity of water. Sonication with 5 W/L at 90 kHz lasting for 30 rain decreases the water SUVA and the disinfection byproduct formation potential (DBPFP) by 38.7% and 27. 2% respectively. Sonication also decreases the UV254 by more than 50% through destroying unsaturated chemical bonds. Higher sound intensity and higher frequency benefit the reduction of TOC and UV254. Besides, sonic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affinity of organics with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 GAC ) , and thus the hybrid sonication-GAC method reduces the water TOC, COD, UV254, and DBPFP by 78.3%, 69.4%, 75.7%, and 70.0% respectively. Therefore, sonication and the hybrid sonication-GAC metbod are proposed as advanced treatment methods for drinking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ieation drinking water advanced treatment DBP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DBPs During Preozonation of Bromide-Containing Raw Water
20
作者 张怡然 王启山 +3 位作者 王宏超 靳冲 李多 鲁金凤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4年第3期189-196,共8页
Orthogonal method was adopted to optimize the preozonation process and to minimize the bromate formation. Factors such as contact time, pH and ammonia concent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o under... Orthogonal method was adopted to optimize the preozonation process and to minimize the bromate formation. Factors such as contact time, pH and ammonia concent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operation condit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bromate and other 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 Results showed that pH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inimization of bromate formati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bromate were in order of pH > contact time > ammonia concentr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rihalomethanes(THMs) and haloacetic acids(HAAs), however, contact tim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ir formation potential. In the practical preozonation process of waterworks, it is appropriate to set preozonation contact time to be 20 min.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formation of bromate, pH value of the raw water should be adjusted to 6. 0, and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could be added into the water to strengthen the minimization effec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bromide in the raw water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xperimental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thogonal experiment PREOZONATION BROMATE THMS HA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