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粘土混浊水导电率在海陆变迁研究上的应用——以下辽河平原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方晶 李应硕 +1 位作者 介冬梅 胡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3-494,共2页
关键词 下辽河平原 海陆变迁 导电率 混浊水 应用 粘土 微体古生物 样品处理 鉴定结果 实验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新生代海陆变迁与不同盆地的沉积充填响应 被引量:14
2
作者 于兴河 李胜利 +1 位作者 乔亚蓉 高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9-366,共18页
新生代以来南中国海的多幕旋回运动形成了其北部陆坡性质各异、演化有别的多个陆缘沉积盆地。依据各盆地新生界发育特征、主干地震剖面及钻井资料对南海北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环境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年代地层对比的方法探讨南海北... 新生代以来南中国海的多幕旋回运动形成了其北部陆坡性质各异、演化有别的多个陆缘沉积盆地。依据各盆地新生界发育特征、主干地震剖面及钻井资料对南海北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环境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年代地层对比的方法探讨南海北部构造演化序列与海陆变迁规律的内在联系,再现了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的海陆变迁过程,从而建立了南海北部陆缘裂谷盆地、走滑拉分盆地和陆内裂谷盆地的构造—沉积充填一体化模式。新生代海平面整体呈上升趋势,古近纪各盆地以陆相河流、粗粒三角洲湖相沉积为主;而新近纪主要发育滨浅海及三角洲相,呈现出明显的早陆后海的规律。靠近陆地一侧的陆内裂谷盆地北部湾盆地海侵最晚,其古近系充填厚度明显大于新近系,以发育近源扇三角洲为特色;而靠近海域一侧的走滑拉分盆地(莺歌海盆地)则以新近纪海相沉积占优势;陆缘裂谷盆地(琼东南与珠江口盆地)古近纪陆相与新近纪海相相对均衡发育,发育大型三角洲与碳酸盐岩台地。不同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主要受构造运动与海侵规模控制,并由此奠定了不同盆地的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海陆变迁 南海北部 沉积充填模式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半岛大清河海岸平原全新世海陆变迁——基于黏土混浊水导电率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素巧 方晶 +2 位作者 胡克 武亚芳 杨俊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472,共8页
通过对辽东半岛大清河海岸平原的地貌考察和人工钻孔取样,对研究区内7个钻孔不同层位的113个样品进行了混浊水导电率测定;根据钻孔剖面海陆相沉积环境变化与导电率曲线特征值,推断出大清河海岸平原全新世时期海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g1... 通过对辽东半岛大清河海岸平原的地貌考察和人工钻孔取样,对研究区内7个钻孔不同层位的113个样品进行了混浊水导电率测定;根据钻孔剖面海陆相沉积环境变化与导电率曲线特征值,推断出大清河海岸平原全新世时期海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g1和g2的导电率曲线有2个明显的峰值,显示研究区发生了一次完整的海侵过程,且海水到达接近g3孔位置之处;另外,靠近陆侧的g3孔在海拔2.1 m处出现一小峰值,推测由于海水到达此处使得导电率变大,由此进一步得出研究区海侵时海平面(即平均高潮线)达到的最大高度为海拔接近2.1 m处,比现今海平面低1.0 m左右,说明全新世高海面之后,研究区表现为构造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河海岸平原 混浊水导电率 海陆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岸全新世气候演化与海陆变迁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凤林 阎玉忠 +4 位作者 商志文 王宏 王福 陈雍 施佩歆 《地质学刊》 CAS 2014年第2期173-186,共14页
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和海相生物等化石数量统计,以天津马棚口海岸带BQ1孔化石鉴定与统计结果,对古气候、古事件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岩芯编录,在岩性层中划分出4个海相层、5个过渡层、9个海面波动。结合研究区广泛分布的贝壳堤和牡蛎礁,利用... 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和海相生物等化石数量统计,以天津马棚口海岸带BQ1孔化石鉴定与统计结果,对古气候、古事件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岩芯编录,在岩性层中划分出4个海相层、5个过渡层、9个海面波动。结合研究区广泛分布的贝壳堤和牡蛎礁,利用其大量的测年资料,重现了6道海岸线;根据海相化石个体统计数,画出全新世气候演化曲线,与孢粉和物候所画的古气候演化曲线大体一致。研究历代海陆变迁,必然涉及到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西汉大海侵等问题,谭其骧(1965)圈定的大海侵范围、海岸线分布以及考古结果几乎都能联系在一起,因此,大海侵之谜终于尘埃落定。考古界对河北平原自东汉—金的空白也有了初步答案,同时,发现中国朝代兴衰与气候冷暖有明显的对应,从而建立了气候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气候演化与分期 海陆变迁 渤海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岛台南地区历史时期的海陆变迁 被引量:1
5
作者 雷土成 丁祥焕 欧秉松 《台湾海峡》 CAS 1988年第2期119-126,共8页
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古地图对比、考古和地质资料分析,探讨了台湾岛台南地区在明末清初(公元1622—1724年)的海陆变迁。结果表明,台南平原是上升的滨海平原。明末清初年间,台南市安平之间曾为宽约4km、深3—14m的“台江”海域,后来海岸西... 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古地图对比、考古和地质资料分析,探讨了台湾岛台南地区在明末清初(公元1622—1724年)的海陆变迁。结果表明,台南平原是上升的滨海平原。明末清初年间,台南市安平之间曾为宽约4km、深3—14m的“台江”海域,后来海岸西移,至清道光末年(1842年)成陆。究其主因乃地壳上升(平均约4mm/a)和泥沙淤积(平均约30mm/a)。该区自明末(1622年)至20世纪初曾出现过3次海面上升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耳门 台湾岛 赤嵌 台南 道光 明末清初 台湾县志 海陆变迁 台南市 安平 大井头 台湾 台江 曾文溪 安平镇 泥沙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云台山的海陆变迁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志强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2期28-33,共6页
云台山,全新世之前位在陆上,早全新世逐渐为海水侵漫,在距今6000年前后的中全新世高海面时期,沦为海上孤岛。此后历经几度沧桑之变,直至清代中、后期,由于海面下降,海岸东退以及黄河泥沙淤积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才最终与大陆相连,成为雄... 云台山,全新世之前位在陆上,早全新世逐渐为海水侵漫,在距今6000年前后的中全新世高海面时期,沦为海上孤岛。此后历经几度沧桑之变,直至清代中、后期,由于海面下降,海岸东退以及黄河泥沙淤积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才最终与大陆相连,成为雄踞海州湾南侧的濒海山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台山 全新世 海陆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球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被引量:1
7
作者 康玉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3-1258,共6页
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少专家学者,对地球上各个大陆形成演化作了多年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认识千差万别。如最早的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又出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等等。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全球7个大陆不会漂移,而且也无充分依据将地球划分... 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少专家学者,对地球上各个大陆形成演化作了多年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认识千差万别。如最早的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又出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等等。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全球7个大陆不会漂移,而且也无充分依据将地球划分成几个板块。因为板块构造学说的运动机制基本是合理的,但是,板块划分依据不足、各板块的界线不明确、各板块的地质差别及特征不清楚等。所以,笔者认为全球各大陆整体是不分的,各个陆块地质时期的变化,是海陆变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 海陆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沿海更新世末期以来海陆变迁的初步认识
8
作者 张业成 胡景江 刘春凤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89年第1期37-52,共16页
更新世末期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历了海进、海退和相对稳定三个阶段。中全新世中期为海侵鼎盛时期,其海面较现今高2—5m。全新世冰后期是玉木(大理)冰期中的间冰阶,自晚全新世以来,气候开始向新的冰阶缓慢过渡。由CO_2增加所导致的... 更新世末期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历了海进、海退和相对稳定三个阶段。中全新世中期为海侵鼎盛时期,其海面较现今高2—5m。全新世冰后期是玉木(大理)冰期中的间冰阶,自晚全新世以来,气候开始向新的冰阶缓慢过渡。由CO_2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虽然可以减缓这一进程,但目前还不能改变气候发展的自然规律。关于海平面将普通上升5m的预测,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东部区域海面和岸线仍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局部变化将十分明显而频繁,渤海湾西岸等地区,存在着海侵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沿海 海陆变迁 中全新世 东部区域 冰后期 相对稳定状态 海岸带 沿海地带 有孔虫化石 海面升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千年江苏海陆变迁与滩涂盐作的动态响应
9
作者 鲍俊林 《江苏地方志》 2023年第6期10-14,共5页
在中国大陆1.8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上,分布有大规模的淤泥质滩涂,特别是在海州湾到杭州湾之间的沿海地带。其中,江苏沿海是中国淤泥质潮滩的最大分布区,约占全国潮滩面积的1/4。近千年以来,这里曾是古代全国海盐生产中心,今天这里又是世... 在中国大陆1.8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上,分布有大规模的淤泥质滩涂,特别是在海州湾到杭州湾之间的沿海地带。其中,江苏沿海是中国淤泥质潮滩的最大分布区,约占全国潮滩面积的1/4。近千年以来,这里曾是古代全国海盐生产中心,今天这里又是世界自然遗产地、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际重要湿地以及1个国际湿地城市所在地,“海势东迁”“移亭就卤”是这片海涂传承千年的自然湿地文化与人类盐作文化的关键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千年 淤泥质潮滩 国际重要湿地 海陆变迁 沿海地带 海盐生产 江苏沿海 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第四纪海陆变迁
10
作者 李建生 《自然杂志》 1986年第4期-,共7页
《海南岛第四纪海陆变迁》是作者根据钻孔资料、重力资料、地磁资料和地震资料作出的分析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拗陷盆地 海侵 海进 断裂带 断层带 构造带 海南岛 上新世 第三纪 隆起区 地震局 地壳运动 地壳构造运动 新生代 地质年代 喷发期 海陆变迁 地壳活动 钻孔资料 地壳垂直形变 地壳垂直位移 地壳形变 铺前湾 全新世中期 贝壳层 晚第三纪 上第三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市境内全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 被引量:10
11
作者 凌申 《东海海洋》 1989年第3期12-19,共8页
盐城市地处黄海之滨,全新世以来,经历了陆地—海洋—陆地这一海陆演变过程。早全新世,本区受到海侵影响,但仍以陆地为主。中全新世,海侵达到高峰,本区为浅海环境,形成了纵贯南北的岸外沙堤。晚全新世,河流堆积作用增强,境内东部海岸东迁... 盐城市地处黄海之滨,全新世以来,经历了陆地—海洋—陆地这一海陆演变过程。早全新世,本区受到海侵影响,但仍以陆地为主。中全新世,海侵达到高峰,本区为浅海环境,形成了纵贯南北的岸外沙堤。晚全新世,河流堆积作用增强,境内东部海岸东迁,形成了滨海平原及废黄河三角洲;西部泻湖区则淤积为里下河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海陆变迁 盐城
全文增补中
“发现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海陆变迁”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荣平 赵翠薇 +1 位作者 李雪莲 王杰 《地理教学》 2022年第8期33-36,共4页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本文以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一节为例,运用发现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发现学习中主动思考、动手验证...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本文以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一节为例,运用发现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发现学习中主动思考、动手验证、探究分析,形成地理知识,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但发现式教学模式花费的课堂时间长且学生水平与参与度存在差异,导致学习效果也不同,本文针对出现的不足提出了优化建议,为发现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现式教学 海陆变迁 地理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北部古代海堤与海陆变迁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清 林仲秋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5年第2期33-38,共6页
千余年来,苏北东部沿海为抵御潮患曾先后筑起过三条海堤。随海水东去,现已沦为历史遗迹,但却为研究苏北东部海陆变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古代海堤的分布位置和兴废时间,分析苏北沿海平原及沿江平原的成陆历史及形成因素,探讨海... 千余年来,苏北东部沿海为抵御潮患曾先后筑起过三条海堤。随海水东去,现已沦为历史遗迹,但却为研究苏北东部海陆变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古代海堤的分布位置和兴废时间,分析苏北沿海平原及沿江平原的成陆历史及形成因素,探讨海堤兴废与气温、海面变化等因素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堤 海陆变迁 堤东滨海平原 沿江平原 黄河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人教版)
14
作者 郭钢岁 李斐 《地理教学》 2011年第16期10-12,19,共4页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借助地图和地球仪,我们认识了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见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仔细观察课本26页图2.1“世界海陆分布”,说说你的感想。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海陆变迁 人教版 海陆分布 新课导入 地球仪 七大洲 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变迁”一节教学片段拾零
15
作者 周涛 陈宇锋 《地理教育》 2005年第3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海陆变迁 教学片段 中学 地理教学 板块构造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16
作者 孟聪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18年第5期72-73,共2页
【教学构思】本节教学内容为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内容,由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组成。因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笔者通过三种方式突破难点:适当加入动画,用... 【教学构思】本节教学内容为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内容,由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组成。因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笔者通过三种方式突破难点:适当加入动画,用生动形象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闯关的形式,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板块张裂拉伸和挤压碰撞的实验操作,使学生通过感官体验,获得理解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 教学内容 形态变化 年龄特点 学习兴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S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与反思——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为例
17
作者 汤步恒 《华夏教师》 2023年第32期57-59,共3页
HPS教育理念与地理学科性质、地理新课程标准高度契合。该教育理念倡导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融入地理学科教学,使学生以科学的基本史料为基础,加深知识理解,并促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发展。... HPS教育理念与地理学科性质、地理新课程标准高度契合。该教育理念倡导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融入地理学科教学,使学生以科学的基本史料为基础,加深知识理解,并促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HPS教育理念的内涵,并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为例,对HPS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展开探究,旨在探索出一套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S 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海陆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西部中更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
18
作者 罗鑫 《广东地质》 2012年第1期13-18,共6页
距今(56~18)万a的白坭组,代表珠江三角洲西部中更新世早期的河流冲积平原和溺谷海湾沉积,而珠江三角洲滨海平原的形成则始于距今(4.25~3)万a的石排组沉积时期;距今(2.95~1.9)万a间沉积的西南镇组,代表珠江三角洲晚更新... 距今(56~18)万a的白坭组,代表珠江三角洲西部中更新世早期的河流冲积平原和溺谷海湾沉积,而珠江三角洲滨海平原的形成则始于距今(4.25~3)万a的石排组沉积时期;距今(2.95~1.9)万a间沉积的西南镇组,代表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海进;形成于距今(1.8~1.2)万a间的三角组代表珠江三角洲海退期形成的古风化壳;从杏坛组一横栏组一万顷沙组一灯笼沙组的沉积,代表全新世全球冰盖消融后珠江三角洲地域海平面上升的海陆变迁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全新世 第四纪 海陆变迁 珠江三角洲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变迁”一节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19
作者 刘晓露 李卫 《地理教学》 2008年第8期22-23,共2页
一、有意栽花花不开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一、有意栽花花不开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效果是很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变迁 教学实践 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构造学说 形态变化 教学内容 七年级 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漠上的海陆变迁
20
《海洋世界》 2017年第6期66-77,共12页
新疆地处中亚地区,从它的地质历史看,它是由许多小陆块拼合的,经历了数亿年和地质变迁和几次大的地质事件的演化。由陆变海,由海变陆;小陆块台成大陆块,大陆块又分裂威小陆块;有人把这称之为“造陆运动”。
关键词 海陆变迁 中亚地区 地质历史 地质事件 地质变迁 造陆运动 陆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