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去一百年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有机质来源变化的多参数指标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葛田田 李大伟 +3 位作者 赵宗山 陈蔚芳 邢磊 赵美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7,共8页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具有明确的陆源及海源端元值。BIT指标是基于陆地土壤厌氧细菌生标Branched GDGTs与泉古菌生标Crenarchaeol的比值,TMBR指标是基于陆源高等植物生标和海源藻类生标的比值。本文利用C/N、BIT和TMBR指标,对济州岛西南泥质区DH11站位过去一百年以来陆源有机质和海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总有机碳(TOC)、陆源和海源生物标志物的分析结果显示:近50a来,该站位的总有机质、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的沉积通量(Mass Accumulation Rates,MARs)一直在增加。C/N指标通过二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陆源有机质占总沉积有机质的比例在0.22~0.30之间,BIT与TMBR指示的陆源有机质贡献分别在0.05~0.11,0.08~0.22之间,所得相对贡献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指标的指示意义不同造成的。3种指标的结果表明该研究海域海源有机质在沉积有机质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从1950s开始陆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海源有机质沉积通量增加的比例大于陆源有机质,这可能是由东亚季风、黑潮、河流输入、大气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 陆源有机质 海源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东海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3 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有机质来源——对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
2
作者 邢淑晓 窦衍光 +4 位作者 赵京涛 蔡峰 李清 邹亮 王利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1-700,共10页
基于AMS14C测年、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等指标分析,探讨了冲绳海槽中南部OKT-3孔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对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结果显示,OKT-3孔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陆源有机质,以及海洋自生... 基于AMS14C测年、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等指标分析,探讨了冲绳海槽中南部OKT-3孔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对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响应。结果显示,OKT-3孔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陆源有机质,以及海洋自生有机质组成。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晚期(17.3~4 ka B.P.),中国大陆源有机质贡献逐渐下降,中国台湾源有机质贡献逐渐上升,表明海平面变化、黑潮变动是该阶段有机质来源的主要控制因素。4~1.5 ka期间,陆源有机质供给变化趋势与黑潮变动不一致,表明该时期陆源输入非黑潮单一控制,还可能受季风降雨等变化影响。值得注意的是,OKT-3孔海源有机质贡献在B-A和PB时期高、YD时期低,与北太平洋地区的生产力变化相似,反映了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对海水表层生产力的控制作用,NPIW是连通冲绳海槽与北太平洋的重要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源有机质 陆源有机质 北太平洋中层水 冲绳海槽 末次冰消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近岸海域有色溶解有机质的时空分布及光降解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薛飞扬 秦华伟 +6 位作者 李凤超 王友华 张明政 王新科 马浩阳 马元庆 梁生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4-917,共14页
根据2018年10月(秋季)、2019年5月(春季)、2019年8月(夏季)和2021年3月(冬季)在黄河口开展的溶解有机质(DOM)及其光学性质特征参数的陆海同步观测数据,结合同步开展的不同来源DOM的光降解船基现场培养试验,分析黄河口DOM及有色溶解有机... 根据2018年10月(秋季)、2019年5月(春季)、2019年8月(夏季)和2021年3月(冬季)在黄河口开展的溶解有机质(DOM)及其光学性质特征参数的陆海同步观测数据,结合同步开展的不同来源DOM的光降解船基现场培养试验,分析黄河口DOM及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该海域不同来源DOM光降解作用及控制机制.结果表明,黄河入海径流的溶解有机碳(DOC)和CDOM浓度呈现夏季高、冬季次之、春季和秋季低的变化特征;DOC和CDOM入海通量呈现夏季最高、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低的季节特征,主要受黄河流域汛期及调水调沙作用影响;黄河口DOC呈现不规则斑块状分布,CDOM呈现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特征,为黄河输入、海源自生及光降解等多种因素影响所致.在黄河径流较大的夏季,DOC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其他季节更为明显,CDOM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夏季DOC与CDOM之间的线性关系也显著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夏季和秋季陆源DOM光化学降解速率均高于海源;受DOM来源组成和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研究海域夏季CDOM光降解率高于春、秋两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源溶解有机质 海源溶解有机质 有色溶解有机质 光降解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生物标志物研究全新世南黄海泥质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鹏 肖晓彤 +4 位作者 陶舒琴 杨作升 张海龙 李莉 赵美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9-808,共10页
分析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柱状样ZY1和ZY3中的生物标志物,来研究全新世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和运输过程的变化.根据海源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含量的总和(?PB,Phytoplankton Biomarker)和泉古醇(crenarchaeol))、陆源... 分析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柱状样ZY1和ZY3中的生物标志物,来研究全新世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和运输过程的变化.根据海源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含量的总和(?PB,Phytoplankton Biomarker)和泉古醇(crenarchaeol))、陆源生物标志物(烷醇(?n-alkanols)和土壤厌氧细菌生物标志物(br GDGTs))以及TMBR′和BIT指标,重建了全新世黄海海源有机质(marine organic matter,MOM)和陆源有机质(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TOM)的沉积历史.结果表明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的变化与陆地植被丰度、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海洋环流系统的输运过程有关.受海洋环流系统不断增强的影响,全新世南黄海海源生物标志物含量呈增加趋势,指示了海源有机质输入的增多.陆源生物标志物含量变化波动较大,揭示了影响黄海陆源有机质埋藏的因素可能更复杂:早全新世(7200~6000cal a BP)陆源有机质输入量适中,由于环流系统还未形成,输运黄海陆源有机质有限,但仍存在河流输运的陆源有机质.中全新世(6000~3000cal a BP)陆源有机质含量较低,陆源有机质供应的减少和环流系统输运的增强共同导致陆源生物标志物含量减少,但是变化趋势比较稳定.晚全新世(3000cal a BP至今)南黄海陆源有机质增加,原因是尽管陆地有机质的供应减少,但由于环流系统增强,输运较多陆源有机质至南黄海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全新世 生物标志物 海源有机质 陆源有机质
原文传递
近30年来东海长江口泥质区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新宇 张海龙 +1 位作者 李莉 毕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5-94,共10页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东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本文选择位于东海长江口泥质区的柱状样DH3-1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多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近30年(1983-2010年)浮游...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东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本文选择位于东海长江口泥质区的柱状样DH3-1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多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近30年(1983-2010年)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和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变化,并探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呈现上升趋势;约1992-2001年,硅藻比例下降、甲藻比例上升,约2001年后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陆源有机质含量在约1992-2004年呈现增加趋势,约2004年后相对降低;海源有机质含量则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东海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升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剧增与上升流引发东海营养盐输入量增加。群落结构与陆源有机质含量交替变化可能是由不同年份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自然环境变化 柱状样 浮游植物生产力 海源有机质 上升流 生态环境 相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igins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被引量:7
6
作者 ZHANG Hailong XING Lei ZHAO Meix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793-802,共10页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TO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rine sedimentary OM, and revealing the origin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TOM to the East China Sea(EC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regional carbon c...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TO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rine sedimentary OM, and revealing the origin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TOM to the East China Sea(EC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regional carbon cycle. A novel approach combining molecular proxies and compound-specific carbon isotopes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constrain the origin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TOM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ECS shelf. The content of terrestrial biomarkers of(C_(27)+C_(29)+C_(31)) n-alkanes(52 to 580 ng g^(-1)) revealed a seaward decreasing trend, the δ^(13)CTOC values(-20.6‰ to-22.7‰) were more negative near the coast, and the 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 values(0.06 to 0.40) also revealed a seaward decreasing trend. These proxies all indicated more TOM(up to 48%) deposition in the coastal areas. The Alkane Index, the ratio of C_(29)/(C_(29)+C_(31)) n-alkanes indicate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grass vegetation in the coastal area; While the δ13C values of C_(29) n-alkane(-_(29).3‰ to-33.8‰) indicated that terrestrial plant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ECS shelf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C_3 plants. Cluster analysis afforded detailed estimates of different-sourced TOM contribution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TOM in the Zhejiang-Fujian coastal area was mostly delivered by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TOM(up to 48%), higher %C_3 plant OM(68%-85%) and higher grass plant OM(56%-61%); TOM in the mid-shelf area was mostly transported by aerosols, and characterized by low %TOM(less than 17%), slightly lower C_3 plant OM(56%-72%) and lower grass plant OM(49%-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nes coastal terrestrial shelf sedimentary mostly aerosols vegetation quantitatively decreas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